职业危机:当人生的坐标点不再上升
35岁是职业生涯的黄金期,他(她)们往往在企业中身负要职,收入颇丰,生活物质条件比较富足,但是在这春风得意背后却隐藏着严重的职业风险。本期案例和分析,试图探讨如何面对、规避这种风险。
大学毕业工作七八年,顺利的话,应该能够坐到部门经理一类的位置;再在部门经理的位置呆上五六年,如果没有升迁,看不到四十岁以后的发展,人生的坐标点不再上升跳动,就会产生困惑,面临选择。
我在读mba时的一些同学,现在就到了这个年龄阶段。这是他们其中几个的故事,他们的机遇或许不尽相同,但面临的问题却带有普遍性。
无法跳出自己的圈子
a最早在一家合资的灯具公司工作,负责上海地区的销售业务。他读在职mba的事情,在快毕业的时候,被老板知道了。老板其实蛮嫉妒他的,因为上海的销售业务主要靠他。老板要他作出选择,要么读书,要么辞职。结果他辞职了,继续读书。那时候他大概只有三十一两岁。
辞职以后的经历并不太顺利。开始是自己开公司,但公司只开了一个月,没有做下来。他想做一个代理品牌在上海的负责人,但也没有成功,因为类似的职务大多不是外方直接派人过来,就是合资方这边上级任命的。没办法,他只能继续求职,把求职的职位降低,还是做销售经理。结果一家欧洲的公司和一家美国的公司都要他,他接受了美资公司的职位,到国外进修了两年,还是做销售经理,负责南方区域,经常出差,对原来的客户重新拜访了一遍。这样做了一年多,他就产生厌倦情绪,因为他做的工作跟原来的没有多大差别。而且许多事情还是做不了主的,上面还有客户总监。
他说过,如果跳槽,职位还是跟过去一样。因为人家要他,还是基于他的工作经验。他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在职务上没法出头,在这样的工作上,他已经做到顶了,他很清楚,再做五年六年自己还是一个销售经理。而他希望做一个外资企业驻沪办事处的首代,或是一个完全独立的代理人。
换个更大的缸
b读mba的境遇比较好,单位不仅同意,而且还据说承担了学费。他快毕业的时候,从销售经理转到了人事经理的位置。公司让他读书,自然是想培养他,包括让他做人事工作,是有考虑的,想让他再去下面子公司任职的。而一般在职再去读mba,总是期望能够在职业上有新的转机,就像一条鱼在一个缸里呆久了,总有换一个更大的缸期望。读书期间,外面的猎头公司找过他,他回绝了,因为觉得自己的公司对他不错。但一圈下来,不知道什么原因,他就在人事经理的位置上不动了。
他觉得这样下去就比较平庸了,他明白,想从一个缸换到另外一个大缸,不完全是自己可以决定的,还有很多外部的因素。所以一度还产生了移民的想法,毕竟在公司里干了十几年,自己没有多少发展,也要为小孩的将来做些打算。但思来想去,觉得还是国内发展机会多些。大概是去年吧,他要求到外地的分公司工作,迫使自己再去开辟一块新的境地。他现在干得还是比较开心的。
追求喜欢做的事情
c是个比较活跃的人。他最早在外资企业里做行政方面的部门经理,呆了七八年,就离开了,那时只有三十岁,也正值互联网比较热的时候,通过猎头公司进入一家网络公司当副总裁。做了不久,这一波的网络热就过去了,境外资金停止投入,他的ceo呆在国外也不常来,整个公司就由他来维持运作。这家网络公司规模还不小,尽管没人继续往里扔钱了,但公司本身还有数千万美元的现金。当时我们在一块聊的时候,他也说过,要再撑个五年是没有太大问题的。可这只是在帮别人撑而已,对自己的发展却并不有利。这时候也有猎头公司找上门,但因为整个网络公司热在冷下来,所以提供的都是些部门经理一类的职位,他不满意。
也是去年吧,他已经三十四岁了,下了个决心:跳槽一家民营企业工作。类似他这种情况,一般总是从外资企业再流到外资企业,而且他最早呆的公司规模很大,那家网络公司在业界也属于中上端的,但却一下子去了一并不很有名的民营企业做副总,而且是在外地的,当时我们同学都觉得蛮吃惊的。
而他感觉不错,觉得能得到发挥。公司虽然只有一百多人,但老板给了他股份,他在那儿干,带有点合伙人性质。
他的这种情况带有一定普遍性,很多人就是想追求这种感觉:工作就是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在物质条件基本不变的情况下。
职场分析
前程无忧人力资源服务公司高级副总裁简思怀
如果说,25岁是职业的起步期,35岁可算是职业的黄金期。能力、经验、社会关系和身心条件都处于人生最佳状态。他(她)们往往在企业中身负要职,收入颇丰,生活物质条件比较富足,但是在这春风得意背后却隐藏着严重的职业风险。
据我们公司做的2003年的薪资调查显示,较为成功的职业发展一般是这样的,即2-4年普通员工,5-6年经理,7-9年高级经理/总监,10-12年副总经理,13-20年总经理,其中普通员工晋升至经理的比率为45%,经理至总监的晋升率13%,总监至副总经理的晋升率3%,副总经理晋升至总经理不足0.2%。
可见,能够一帆风顺,步步高升的人实在不多。
35岁至40岁的白领面临的职业危机主要表现为:
年龄危机逐渐步入中年,成家立业后,开始追求比较稳定的工作和生活状态。但是后来者的紧紧相随,特别是年轻者往往在学历、知识更新和上进心上更高一筹。不进则退,这使35岁至40岁的白领备受压力。
方向危机现代企业的组织结构趋向扁平,职位级别减少,企业内的晋升机会随之减少,加之一些跨国公司特殊的企业文化,35岁至40岁的白领的职业发展往往进入一种“滞账期”,陷入方向不明的困惑中:是在企业里继续现在的尴尬局面,还是跳槽?将自己的专业进行到底还是改行转业?
收入危机尽管收入已是当初工作时的数倍,但需要用钱的地方不少:保险、教育、供房、供车……国家经济可能受到全球经济的影响,企业可能难以保持长期的盈利能力,每年加薪的幅度也许不过5%左右,如果失去工作则难以维持原有的生活水准。所以35岁至40岁的白领往往在职业发展上谨慎有余,开拓不足,不满现状,又不敢改变,以致于影响现有工作的表现。
上文中a、b、c三人曾经经历或正在经历的就属于这些危机,他们以职业成就和高薪收入为追求,其中的努力和改变不失为明智之举。
我以为,35岁至40岁的白领首先应该维持自己职业的专业性,提高职业的兼容性。无论是内部升迁还是外部跳槽,专业知识、经验和关系是决定因素。也许经过多年的浸润,已经有点生厌,但这毕竟是求生防身之本,不能弃之,特别应力求自己的专业资质与时俱进,在此基础上,尽量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兴趣和素养,为自己担任新职能或转做新工作奠定基础。
其次学会观察和展望跳槽。展望和判断相关行业或兴趣行业的发展,尽可能利用自己现有的职业经验和职业资源,可兼职或专职发展自己的新事业。只要条件成熟,我支持个人创业。如果没有合适的创业机会,应像b和c在现有职位上寻求突破,如换个工作环境,改换行业等,尽管难免风险,但一定比什么都不动要强。也直接和上司提出换份新职要求,对于企业的管理骨干,相信企业也一定会设身处地加以考虑。
另外不仿准备一下职业危机预算。香港、台湾等地的失业率居高不下,不少行业由盛转衰,许多原来高收入白领突然失去工作,随即陷入财政危机,贷款、保险等无力维继。所以35岁至40岁的白领现在可以在每月收入中提取一定的资金作为危机时期的准备金,以防突然“断炊”穷于应付,也可留作创立新事业的启动资金。(编辑:dickie)
大学毕业工作七八年,顺利的话,应该能够坐到部门经理一类的位置;再在部门经理的位置呆上五六年,如果没有升迁,看不到四十岁以后的发展,人生的坐标点不再上升跳动,就会产生困惑,面临选择。
我在读mba时的一些同学,现在就到了这个年龄阶段。这是他们其中几个的故事,他们的机遇或许不尽相同,但面临的问题却带有普遍性。
无法跳出自己的圈子
a最早在一家合资的灯具公司工作,负责上海地区的销售业务。他读在职mba的事情,在快毕业的时候,被老板知道了。老板其实蛮嫉妒他的,因为上海的销售业务主要靠他。老板要他作出选择,要么读书,要么辞职。结果他辞职了,继续读书。那时候他大概只有三十一两岁。
辞职以后的经历并不太顺利。开始是自己开公司,但公司只开了一个月,没有做下来。他想做一个代理品牌在上海的负责人,但也没有成功,因为类似的职务大多不是外方直接派人过来,就是合资方这边上级任命的。没办法,他只能继续求职,把求职的职位降低,还是做销售经理。结果一家欧洲的公司和一家美国的公司都要他,他接受了美资公司的职位,到国外进修了两年,还是做销售经理,负责南方区域,经常出差,对原来的客户重新拜访了一遍。这样做了一年多,他就产生厌倦情绪,因为他做的工作跟原来的没有多大差别。而且许多事情还是做不了主的,上面还有客户总监。
他说过,如果跳槽,职位还是跟过去一样。因为人家要他,还是基于他的工作经验。他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在职务上没法出头,在这样的工作上,他已经做到顶了,他很清楚,再做五年六年自己还是一个销售经理。而他希望做一个外资企业驻沪办事处的首代,或是一个完全独立的代理人。
换个更大的缸
b读mba的境遇比较好,单位不仅同意,而且还据说承担了学费。他快毕业的时候,从销售经理转到了人事经理的位置。公司让他读书,自然是想培养他,包括让他做人事工作,是有考虑的,想让他再去下面子公司任职的。而一般在职再去读mba,总是期望能够在职业上有新的转机,就像一条鱼在一个缸里呆久了,总有换一个更大的缸期望。读书期间,外面的猎头公司找过他,他回绝了,因为觉得自己的公司对他不错。但一圈下来,不知道什么原因,他就在人事经理的位置上不动了。
他觉得这样下去就比较平庸了,他明白,想从一个缸换到另外一个大缸,不完全是自己可以决定的,还有很多外部的因素。所以一度还产生了移民的想法,毕竟在公司里干了十几年,自己没有多少发展,也要为小孩的将来做些打算。但思来想去,觉得还是国内发展机会多些。大概是去年吧,他要求到外地的分公司工作,迫使自己再去开辟一块新的境地。他现在干得还是比较开心的。
追求喜欢做的事情
c是个比较活跃的人。他最早在外资企业里做行政方面的部门经理,呆了七八年,就离开了,那时只有三十岁,也正值互联网比较热的时候,通过猎头公司进入一家网络公司当副总裁。做了不久,这一波的网络热就过去了,境外资金停止投入,他的ceo呆在国外也不常来,整个公司就由他来维持运作。这家网络公司规模还不小,尽管没人继续往里扔钱了,但公司本身还有数千万美元的现金。当时我们在一块聊的时候,他也说过,要再撑个五年是没有太大问题的。可这只是在帮别人撑而已,对自己的发展却并不有利。这时候也有猎头公司找上门,但因为整个网络公司热在冷下来,所以提供的都是些部门经理一类的职位,他不满意。
也是去年吧,他已经三十四岁了,下了个决心:跳槽一家民营企业工作。类似他这种情况,一般总是从外资企业再流到外资企业,而且他最早呆的公司规模很大,那家网络公司在业界也属于中上端的,但却一下子去了一并不很有名的民营企业做副总,而且是在外地的,当时我们同学都觉得蛮吃惊的。
而他感觉不错,觉得能得到发挥。公司虽然只有一百多人,但老板给了他股份,他在那儿干,带有点合伙人性质。
他的这种情况带有一定普遍性,很多人就是想追求这种感觉:工作就是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在物质条件基本不变的情况下。
职场分析
前程无忧人力资源服务公司高级副总裁简思怀
如果说,25岁是职业的起步期,35岁可算是职业的黄金期。能力、经验、社会关系和身心条件都处于人生最佳状态。他(她)们往往在企业中身负要职,收入颇丰,生活物质条件比较富足,但是在这春风得意背后却隐藏着严重的职业风险。
据我们公司做的2003年的薪资调查显示,较为成功的职业发展一般是这样的,即2-4年普通员工,5-6年经理,7-9年高级经理/总监,10-12年副总经理,13-20年总经理,其中普通员工晋升至经理的比率为45%,经理至总监的晋升率13%,总监至副总经理的晋升率3%,副总经理晋升至总经理不足0.2%。
可见,能够一帆风顺,步步高升的人实在不多。
35岁至40岁的白领面临的职业危机主要表现为:
年龄危机逐渐步入中年,成家立业后,开始追求比较稳定的工作和生活状态。但是后来者的紧紧相随,特别是年轻者往往在学历、知识更新和上进心上更高一筹。不进则退,这使35岁至40岁的白领备受压力。
方向危机现代企业的组织结构趋向扁平,职位级别减少,企业内的晋升机会随之减少,加之一些跨国公司特殊的企业文化,35岁至40岁的白领的职业发展往往进入一种“滞账期”,陷入方向不明的困惑中:是在企业里继续现在的尴尬局面,还是跳槽?将自己的专业进行到底还是改行转业?
收入危机尽管收入已是当初工作时的数倍,但需要用钱的地方不少:保险、教育、供房、供车……国家经济可能受到全球经济的影响,企业可能难以保持长期的盈利能力,每年加薪的幅度也许不过5%左右,如果失去工作则难以维持原有的生活水准。所以35岁至40岁的白领往往在职业发展上谨慎有余,开拓不足,不满现状,又不敢改变,以致于影响现有工作的表现。
上文中a、b、c三人曾经经历或正在经历的就属于这些危机,他们以职业成就和高薪收入为追求,其中的努力和改变不失为明智之举。
我以为,35岁至40岁的白领首先应该维持自己职业的专业性,提高职业的兼容性。无论是内部升迁还是外部跳槽,专业知识、经验和关系是决定因素。也许经过多年的浸润,已经有点生厌,但这毕竟是求生防身之本,不能弃之,特别应力求自己的专业资质与时俱进,在此基础上,尽量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兴趣和素养,为自己担任新职能或转做新工作奠定基础。
其次学会观察和展望跳槽。展望和判断相关行业或兴趣行业的发展,尽可能利用自己现有的职业经验和职业资源,可兼职或专职发展自己的新事业。只要条件成熟,我支持个人创业。如果没有合适的创业机会,应像b和c在现有职位上寻求突破,如换个工作环境,改换行业等,尽管难免风险,但一定比什么都不动要强。也直接和上司提出换份新职要求,对于企业的管理骨干,相信企业也一定会设身处地加以考虑。
另外不仿准备一下职业危机预算。香港、台湾等地的失业率居高不下,不少行业由盛转衰,许多原来高收入白领突然失去工作,随即陷入财政危机,贷款、保险等无力维继。所以35岁至40岁的白领现在可以在每月收入中提取一定的资金作为危机时期的准备金,以防突然“断炊”穷于应付,也可留作创立新事业的启动资金。(编辑:dick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