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本月启动首个个人信用数据库
中国目前至少有200家民间机构有能力开展个人信用的评估工作,但由于没有一个公开的数据库平台,民间机构得不到相关信息,这项工作停滞不前
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宣布已开始启动中国第一个由官方建立的个人信用数据库
《南华早报》近日载文称,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宣布已开始启动中国第一个由官方建立的个人信用数据库,央行希望通过建立信用机制解决现阶段中国信用消费方面出现的一些严重问题。
该报记者引用大量数据,证明中国目前是一个信用消费大国。但是,由于没有完善的信用机制,信用消费活动出现了很多严重问题。该文指出,建立个人信用数据库是中国信用消费发展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报道称,中国目前至少有200家民间机构有能力开展个人信用的评估工作,但是,由于没有一个公开的数据库平台,民间机构得不到相关信息,这项工作停滞不前。然而,目前中国的信用现状却不允许人们对此熟视无睹。
报道说,信用消费的大户———“车贷”,目前的状况就很让人担心。该问援引大众汽车公司市场总监的话说,中国目前的汽车贷款还款违约率大约在3%至5%,这个数字是欧洲平均水平的10倍。更有相关人士估计,中国汽车贷款的还款滞后率甚至高达50%。面对这些数据,个人信用数据库的建立势在必行。
报道称个人信用数据库本月正式启用。文章认为,它实际上起到了促进消费、拉动经济的作用。中国的家庭收入增长速度自2000年以来一直维持在10.4%的高水平,远远高于上世纪90年代6%的平均增长速度。有专家指出,在国家投资减缓的情况下,个人消费将是支撑经济高速发展的另一个巨大动力。然而,规范的信用消费机制确实会起到促进个人消费的作用,从而拉动经济增长。
个人信用数据库正式起用后效果如何?《南华早报》认为,数据库的发展目前仍然面临种种困难,任重而道远。
首先需要解决的是数据库数据公开的问题。现阶段,数据库的数据只对商业银行和相关商业机构公开。这就使得数据库的使用面缩小,从而局限了它的实际作用。这实际上是一种政府垄断行为。
不可否认,目前中国大部分的个人贷款出自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但是,从国外经验看,个人信用评估工作最终将市场化,由专门机构进行,而这些专门机构往往是民间组织。如果数据库不能对这些组织开放的话,就将失去其存在意义。据透露,目前,这个数据库只能是一个半公开的网络平台,主要由于中国还没有相关信用法律出台,如果贸然公开,就将在法律上牵涉到个人隐私权等诸多问题。
报道认为,这牵涉到数据库目前面临的另一个问题———信用立法滞后。数据的开放和使用都缺乏法律上的明确界定。特别是对政务公开信息和国家秘密如何界定,对企业公开信息和商业秘密如何界定,对消费者公开信息和个人隐私如何界定,都没有法律规定,征信数据的收集和应用就显得十分困难。即使有了数据库,信息是否能公开,公开到什么程度就都成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