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时代英雄豪情千万里
2005是中国资本市场里程碑式的一年。三一重工的股改方案以高票通过之后,董事长梁稳根有一种当年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的感觉,他套用了阿姆斯特朗的那句地球人都知道的话:今天,三一重工迈出了一小步,对于中国资本市场来说,是跨出了一大步。
如果说梁稳根是一位急先锋的话,“开弓没有回头箭”就是进军号令,从此之后,股权分置改革大兵压境,逐渐将一切反对与质疑之声赶到九霄云外,一批一批的股改公司踏着整齐的步伐,铿锵而来。
2005还是银行大考之年。
这是被誉为“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背水一战”。建行、工行、中行、交行......他们的每一次露面都带来资本市场的一次地震,对于正在改制中的银行来说,这是如履薄冰的挑战,也是大放异彩的机遇。
2005也是中国在国际资本市场上风声鹤唳的一年。
在中国的产品蔓延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之后,中国的企业也在一步一步向外扩张,华为走出去了,联想走出去了,tcl、海尔等等,集中到中国的目光越来越多。当傅成玉向优尼可公司发出了收购的信号后,世界惊奇地发现,中国可以用185亿美元来影响一个重要领域,他们甚至感到担忧。
2005年还是互联网在狂热、萧条之后的第二个蓬勃发展时期。
百度的上市可谓这一产业新一轮投资热潮的标志性事件。阿里巴巴与雅虎到底谁收购了谁,现在还没有一个让所有人都心服口服的证据,但是马云此次行动引起的影响却众所皆知。陈天桥购买了新浪的股票,他有着吃天一样的胃口。
这一年有一些伟人离开了,他们曾经影响过一个时代。
当然,历史上不仅仅只留下一些名声赫赫的人,还有一些人,他们人微力弱,但他们以自己的行动挑战权威,挑战垄断,挑战不合理。
他们不一定能改变历史,但历史因为他们而丰富,而精彩。
■远行者
从年初到岁末,不断有人离我们远去,逐渐淡入历史长河的深处。他们有的如恒星,见证了中国经济近百年的风风雨雨,慢慢燃尽了自己;有的却如流星,在最耀眼的时候骤然滑落天际。
荣毅仁 红色传奇
从“红色资本家”到国家副主席,荣毅仁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10月26日,他走完了八十九载人生旅程。
荣毅仁是我国著名民族资本家荣德生之子,1916年生于江苏无锡。新中国成立之初,上海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荣毅仁带头递交了合营申请,在全国工商界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被誉为“红色资本家”。
1979年,年逾花甲的荣毅仁受命“出山”,筹建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中国是实行对外开放中的一个窗口。”邓小平这样评价中信公司。它的出现比1980年建立的深圳经济特区还早了一年。如果说,支持创立经济特区是邓小平倡导改革开放在面上的试验田,那么,支持荣毅仁提出创办中信公司,或许可以说是邓小平倡导改革开放在点上的试验田。
改革开放之初,这位满头银发、气宇轩昂的“荣老板”,成了中国对外的“金字招牌”,他让世界更快了解和接受了刚刚敞开胸怀的中国。
1982年1月,我国破天荒地首次在国外发行了债券——中信公司发出100亿日元私募债券,并很快在日本销售一空。
在荣毅仁成功实现了这“惊险地一跳”后,中信在国际上的信用度被评为aa,英国著名金融杂志《欧洲货币》称中信是“全球最经常面市的发行体之一”。
1987年,美国著名大型经济杂志《财富》公布了他们组织专家评选出的1986年世界50位“最富魅力的企业家”名单,荣毅仁赫然上榜。他是新中国成立近40年来国内企业家跻身世界知名企业家行列的第一人。
作为商人的荣毅仁,其价值又远不能仅以商业衡量。
从1979年至1993年,从63岁到77岁,荣毅仁达到了一生事业的巅峰。卓著的成绩,崇高的声望,终于把荣毅仁推向了一个更为广阔的人生舞台。1993年3月27日举行的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77岁的荣毅仁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达到了人生新的辉煌。
凭借一种超乎常人的心胸和智慧,荣毅仁半个多世纪以来同中国经济风雨同舟,在支撑庞大家族的同时,参与和推动着时代进步。
薛暮桥 见证百年
一位经济学者这样缅怀薛暮桥:“对于我们这一代学者来说,薛老的人生已经是只能在影影绰绰的历史中寻觅的一部传奇,薛老的身影是我们在很遥远的地方眺望的一座灯塔。”
7月22日,这座矗立了101年的灯塔突然熄灭了。曾几何时,他默默地闪着光,为中国经济领航。他是新中国计委、物价委、统计局的最早领导人之一。
“文革”结束后,薛老任国务院体制改革办公室顾问。针对社会上“洋跃进”等急躁冒进情绪,薛暮桥提出,要尊重客观规律,不能片面追求高速度。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学家孙冶方提出了中国要向商品经济转折,受到多方排斥,而薛暮桥始终支持孙冶方,并提出中国经济是公有制为主,多种经济并存的商品经济。
薛暮桥的《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被誉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启蒙教材。这本书在他脑子里酝酿了十几年,“文革”期间,他在“牛棚”里写,在“五七干校”劳动时,他坐在小马扎上写,写好了就用一块黑底红花的头巾把手稿包起来。1975年,他刚刚恢复工作,便到山东、江苏、安徽等三个省做调研,在对“文革”后的国民经济情况做了深入了解后,重新写出这本书。1979年,这本书出版,之后一版再版,累计印发了1000万册之多。
■挑战者
周梅森 口诛笔伐
周梅森以一个作家的生花妙笔和一个股民的刻骨仇恨,把中国股市骂得狗血喷头。
但他恰恰成为这次股改中最为股市增色的一个散户。
当股改从一开始的不安、激动、焦躁中逐渐稳定下来,当清华同方被否定的日子越来越远,当大多数公司准备在10送3的大道上一泻千里,当已经有人快要淡忘了股改方案还有可能被否定的时候,周梅森从天而降、怒发冲冠、毫不退缩、定要决一死战。
这让小股民热血沸腾。他们作为流通股股东势单力薄,人微言轻,有实力的流通股股东偶尔还会被大股东“招安”,没实力的所能做到的只是让投票的赞成票有所下降而已。
终于有了个周梅森。
周梅森的话并非都有道理,但他一呼百应,大家惟其马首是瞻,最后竟然马到成功,这至少说明,在这次股改中,每个人都有发言权,权益也可能得到保护。这是股改成功多有力的佐证啊。
周梅森写过一部关于股市的小说,证券业内认为,这本书有着亲身实战过的人才会有的生动。据说,周梅森还会把这次股改的经历写成一本书,也许,到那时,我们才能看到比眼前更精彩的事实吧。
陈金良 对症下药
有病吃不起药,这种令人痛心的事越来越普遍了。
那些救命的药真的那么贵不可攀吗?
天天好大药房的总经理陈金良用“平价药”给出了他自己的答案。
天天好大药房以其低于同类药品零售企业45%的超低价,来遏制了长期以来药价虚高不下的局面,在北京、杭州、宁波、沈阳等地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今年北京天天好大药房正式营业时,出现了“排成好几条超市里才能见到的结账长龙”。这一点既可喜,又可气,因为这些长龙中,有些是想得到实惠的消费者,有些却是来搞一些小动作的竞争对手。
向既得利益集团挑战总会受到不小的阻力。广州的平价眼镜店如此,天天大药房也如此。
当然,符合消费者要求、符合经济规律、也符合市场经济的挑战总会得到支持。
今年,天天好大药房与民生药业、三九医药等20家企业正式结成“药品供销联盟”。从8月25日起,该药店中3000多种常用药品开始全面降价。
陈金良还以其他方式树立人性化形象。公司成立3年来,在浙江,北京,沈阳等地共回收过期药品达5万公斤,直接用于过期药品以旧换新的公益经费高达250万元。另外还举办免费为民工、下岗职工赠药等等各类公益事业活动数百次,公司及陈金良多次被民众誉为“慈善大使”之称。
看病难已经成为新民生的三座大山,谁能成为一个愚公,使“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一个陈金良当然不够。
易宪容 孤胆英雄
在很多经济学家的眼中,易宪容都不应该这么炙手可热,无论从学问的深度,还是从学问的态度。
但易宪容就这样一发不可收拾地红了。他是今年人气最旺的学者之一。
不该走红的理由可能有数十条,但走红的理由只要有一条就够了:他挑战的是房地产。
房地产,这是多大的角儿啊!有这样的评价:国内房地产业,是造就百万富翁最多的行业;是引发民众集体上访最多的行业;是国内许多的大案要案发生最为频繁的行业;是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最多的地方;是掠夺农民最多的地方(通过圈占农民的土地);是可能造成国内银行系统性风险最大威胁的地方等等。——颇有罄竹难书的味道。
当然,房地产肯定不会是恶贯满盈、十恶不赦,但是一个行业到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地步,总归是有着自身的问题。
“我就是要唱衰楼市”,这话让那些望楼兴叹的普遍老百姓听着就过瘾。
但要是真的面对面单挑,易宪容经常不是任志强的对手,也不是潘石屹的对手,因为他们口若悬河的才能,是有着浓重江西口音的易宪容无法比拟的。
但是有勇气就够了。有真诚就够了。有“站在人民利益”的执著就够了。
有人说他对房地产没有研究,但是对房地产有研究、又不仅仅站在房地产商的角度、还要有勇气讲出真话的学者在哪儿呢?
用丁学良的话说,符合所有条件的“全国不超过5个”吧。
■资本市场年度人物
尚福林:三年一“箭”显锋芒
一向以低调示人的证监会第五任主席尚福林,由于一场“开弓没有回头箭”的股权分置改革,一举成为2005年度财经界焦点人物。
在这场由党中央、国务院全力推动的制度变革中,尚福林成为重任在肩的一线操盘者。
低调
尚福林的低调是业界公认的。
三年前的12月27日,低调的尚福林从农业银行来到中国证监会,接替卸任的第四任主席周小川,坐到了证监会主席这个路人皆知的“火山口”上。
这一“坐”就“坐”出了一项纪录:在他之前,还没有一位证监会主席任期超过三年。更重要的是,与四位前任相比,尚福林的处境似乎更为不利。因为来自“火山”深处的岩浆正变得越来越强烈、越来越活跃。
尽管如此,喜欢“炒新”的股市投机力量,对于低调的第五任主席的到来,还是像过去一样报以一波投机性炒作。
2003年元旦一过,尚福林悄悄地赴上海和深圳调研,市场却随即爆发了“1·14”行情:2003年1月14日这一天,上证指数开盘1386点,收于1466点,单日最大涨幅达到90点。
这种涨幅在今天看来有些不可思议,但在那时的市场却是司空见惯。据有心人统计,在尚福林之前的4位证监会主席中,有3位在任期内股指均创下了历史新高,剩下一位没有缔造股指纪录的主席,沪综指也在他的任期内从524点最高攀升至1510点,涨幅惊人。
无论是投机者,还是投资者,都期待着在指数的不断拉升中享受暴利。然而尚福林上任之后沪综指却只有过两次温和的上涨,一次是在2003年初从1300多点摸高至1640多点,另一次是从2003年底的1300多点涨到2004年4月的1780多点。其他时间,大盘要么是苦苦支撑,要么就是不断走低,以至一度跌破千点大关。于是,极度失望的市场将愤怒的矛头指向这位低调的主席,“无为而治”已经是他们最含蓄、最善意的批评。
尽管如此,尚福林从未改变低调的风格,他少有煽情的演讲,更无“造市”、“托市”的表态。在三年的时间里,尚福林唯一的高调是在股改试点启动之后,他奔走于各部委之间,经常一天之中在不同的场合进行两到三次“游说”,他通过国家通讯社发表长篇改革释义。最高调的一次是在2005年6月27日下午,他出席了国务院新闻办为其专门举办的一场股改新闻发布会。在股改试点的最紧要关头,一向低调的尚福林选择在高规格的国新办高调露面,此举也开了证监会新闻发布方面的一个先例。
智慧
既没有“海归”的背景,也没有国内名牌大学的学历。1951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的尚福林,当过兵,1982年北京财贸学院毕业后,31岁的他进入人民银行总行,此后20年的时间他一步一个台阶,完成了一波从一名普通职员到国有银行行长的“慢牛行情”。他在人民银行任职长达18年,1996年官至央行副行长,2002年初出任农业银行行长。
“聪明,稳健,谦和。”圈内人这样评价。
他上任伊始,有财经媒体曾这样预期:“有可能延续前任的市场化改革方向。同时,由于他有着丰富的金融监管经验,将在一定程度上减缓某些市场化运作对现有资本市场的杀伤力。”
这一预期在两年多后的股改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股改启动前,尚福林执政的证监会放手让业界充分讨论,充分集中民间智慧,让各种观点充分交锋,在这一过程中,顺利完成了改革的理论准备。这其中最关键的是用“非流通股股东与流通股股东的利益分置”,取代了“国有股减持”中“国有股东与公众股股东的尖锐矛盾”,用“股权分置”取代了“股权割裂”、“股权分割”等易于激化矛盾的概念,使改革的阻力得以大大缓解。他一方面强调“股权分置”是中国资本市场得以出现的制度基础,没有什么“原罪”问题;另一方面,又强调“股权分置”是未来市场健康发展必须改革的制度障碍,因此股改成为当前改革中压倒一切的第一要务。
改革启动前的两年多时间里,尚福林一直在为改革做着精心的制度准备。2004年春节刚过,业内期待的资本市场发展白皮书没有出台,取而代之的却是“国九条”的横空出世,为股改打下了重要伏笔。另外,2004年证监会还推出了一个最重要的制度安排——分类表决制度。这是股改最重要的一颗信号弹。
有资深评论人士分析,中国经济改革20余年,激进的改革总是难以成功,只有步步为营的渐进式改革,才能收获市场化的果实。而深谙此道的尚福林所做的,正是将“国有股减持”这一令矛盾不断激化的激进式改革,改良为相对温和的股权分置改革,并启动了破冰之旅。
锋芒
“他待人接物比较随和,没有官架子,当然这并不影响他工作的魄力。多年的实战经历使得他的思想并不落后,在重大决策上比较果断。”一位长期接触尚福林的官员这样评价。
2003年11月,尚福林选择将发审委的改革作为他上任后的“第一把火”,将发审委委员由之前的80人一下减少至25人,并且取消了身份保密的规定。2004年2月,保荐人制度得以实施。
尚福林“锋芒”的一面,还体现在券商的风险处置问题上。2004年,在券商已经度过数个饥馑之年后,尚福林痛下决心彻查券商委托理财,杜绝挪用保证金。在彻查委托理财消息见诸媒体当天,大盘暴跌53点。有券商抱怨:“证监会这是关起门来打自己的孩子”。2004年9月前后,证监会主席要换人的小道消息也在市场中广为流传。
“指数下跌一个点,投资者就损失9个亿,怎么不让人心痛?”面对指责,尚福林不是没有压力。但是,市场下跌不能成为阻挡铲除毒瘤的借口。于是,在2005年下半年,券商综合治理方案强力出台,向问题券商发出了限期整改通知。
更“锋芒”的一面可能还是体现在股改中。今年6月1日,证监会宣布将开始进行第二批试点。此后两天大盘下跌40多点。6月6日上午,上证指数击穿千点,最低探至998.23点,创下了8年多的市场新低。千点被击穿投资者信心备受打击,但是监管层并未中止试点,相反,尚福林公开表态,股改“开弓没有回头箭”。
两年前,金融界一位泰斗级人士曾对资本市场的改革作过一个妙喻:要有足够的勇气向前跨出一步,从地狱跨入炼狱之门,然后才能步入天堂。
如今,关键的一步已经迈出,在新年的欢乐氛围中,天堂的轮廓似乎已经若隐若现。
而套用尚福林最近常常重复的一句话,就是“推动资本市场大力发展的各种力量正在集聚”。
■强者
郭树清 不辱使命
郭树清就任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可谓临危受命:前任请辞震动全国、建行股改迫在眉睫。改革能否成功?上市能否实现?这不仅是建行人要关心的问题,也不仅是资本市场要关心的问题,它甚至是整个国民经济都要关心的问题。
郭树清用了216天交出一份合格的答案。
这是4年来全球最大的股票发行,是香港有史以来最大的ipo,也是迄今为止境内企业在海外最大的ipo。国外媒体用“巨无霸”、“超级航母”、“金融神六”等字眼来形容建行上市的盛况。
盛况背后往往是超出寻常的艰辛。
建行领导的压力之大有目共睹,不到上市那一天,没有人敢言及成功。
郭树清说,十几年的经验和教训使我们认识到,改革必须和开放结合起来。中国的银行不开放,不引进战略投资者,也并不是绝对不可能自己搞好,但时间上可能要更长一些,效率上可能会更低一些,中间的不确定性就会更大一些。我们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中国现有的银行既不是金山也不是废墟。
上市并不是最后的胜利,以后的路能否走得稳、走得好,建行能否变成真正的“金山”,郭树清的任务依然很重。
傅成玉 虽败犹荣
2005年6月,中海油发起了中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海外收购交易:斥资185亿美元与美国第二大石油公司雪佛龙竞购优尼科。
这是中国企业对美国优质公司控制权的收购活动,在全球特别是美国影响非常大,西方的企业界和政界都关注着其中的每一个收购动作,虽然这次收购未获成功,但其影响和积极的意义将载入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历史。
傅成玉虽然未能如愿,但他并非空手而归。这次行动为中海油乃至中国企业今后走向海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有限公司市值增长66.8亿美元,并提高了企业的国际知名度。
有人说,这次并购活动导致中海油品牌的增值,恐怕花10亿美元的广告费都未必能够获得,中海油已经是个大赢家,很多美国企业看到了中国企业的实力和中国企业家的风采。
最新一期美国《时代》周刊评出了2005年14位世界最有影响力人物,傅成玉是其中之一。《时代》对他的评语如下:中国海洋石油公司董事长傅成玉坚称,美国对他的公司以185亿美元的出价收购美国石油业巨头优尼科公司提出了强烈批评,这令他困惑不解。华盛顿政界人士的反对最终迫使傅成玉放弃了这一收购计划,但他过人的胆识开启了一个新时代。在这个时代中,中国在全球经济领域雄心勃勃的计划将越来越令人难以抗拒。
李彦宏 一鸣惊人
2005年8月5日,李彦宏创建的百度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首日挂牌,以其破天荒的高达354%的涨幅创造了美国股市213年以来外国公司首日涨幅的最高记录。
百度的成功上市,堪称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品牌在国际资本市场的一次精彩亮相,使海外投资者对中国市场的关注再度升温,成为带动it产业新一轮投资热潮的标志性事件。
李彦宏也经历了互联网的低潮。2000年5月百度找到了自己的第一个客户,举行了盛大的新闻发布会,但却没有一个人提问,因为没有人知道李彦宏究竟是干什么的。
到今天,“百度”已成为网民最熟悉的搜索工具之一,百度到美国上市路演,连一些管理数十亿美元的基金经理都只能靠墙而坐。
当年创建百度时,李彦宏为了给员工打气,曾许诺“要让前台员工都持有公司股票”,到上市时,所有早期跟李彦宏同甘共苦过的员工都沉浸在幸福中。当天百度拥有了8位身价过亿的亿万富翁,50位千万身价的员工,此外还有近240名百万身价的员工。
“这是一个有着太多优点的男人,有足够的智商与儒雅的谈吐,有惊人的魄力与财富,甚至有相当帅气的外表,”——这是一位朋友对李彦宏的评价,他是这一年的一个奇迹。(来源:中国证券报)
如果说梁稳根是一位急先锋的话,“开弓没有回头箭”就是进军号令,从此之后,股权分置改革大兵压境,逐渐将一切反对与质疑之声赶到九霄云外,一批一批的股改公司踏着整齐的步伐,铿锵而来。
2005还是银行大考之年。
这是被誉为“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背水一战”。建行、工行、中行、交行......他们的每一次露面都带来资本市场的一次地震,对于正在改制中的银行来说,这是如履薄冰的挑战,也是大放异彩的机遇。
2005也是中国在国际资本市场上风声鹤唳的一年。
在中国的产品蔓延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之后,中国的企业也在一步一步向外扩张,华为走出去了,联想走出去了,tcl、海尔等等,集中到中国的目光越来越多。当傅成玉向优尼可公司发出了收购的信号后,世界惊奇地发现,中国可以用185亿美元来影响一个重要领域,他们甚至感到担忧。
2005年还是互联网在狂热、萧条之后的第二个蓬勃发展时期。
百度的上市可谓这一产业新一轮投资热潮的标志性事件。阿里巴巴与雅虎到底谁收购了谁,现在还没有一个让所有人都心服口服的证据,但是马云此次行动引起的影响却众所皆知。陈天桥购买了新浪的股票,他有着吃天一样的胃口。
这一年有一些伟人离开了,他们曾经影响过一个时代。
当然,历史上不仅仅只留下一些名声赫赫的人,还有一些人,他们人微力弱,但他们以自己的行动挑战权威,挑战垄断,挑战不合理。
他们不一定能改变历史,但历史因为他们而丰富,而精彩。
■远行者
从年初到岁末,不断有人离我们远去,逐渐淡入历史长河的深处。他们有的如恒星,见证了中国经济近百年的风风雨雨,慢慢燃尽了自己;有的却如流星,在最耀眼的时候骤然滑落天际。
荣毅仁 红色传奇
从“红色资本家”到国家副主席,荣毅仁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10月26日,他走完了八十九载人生旅程。
荣毅仁是我国著名民族资本家荣德生之子,1916年生于江苏无锡。新中国成立之初,上海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荣毅仁带头递交了合营申请,在全国工商界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被誉为“红色资本家”。
1979年,年逾花甲的荣毅仁受命“出山”,筹建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中国是实行对外开放中的一个窗口。”邓小平这样评价中信公司。它的出现比1980年建立的深圳经济特区还早了一年。如果说,支持创立经济特区是邓小平倡导改革开放在面上的试验田,那么,支持荣毅仁提出创办中信公司,或许可以说是邓小平倡导改革开放在点上的试验田。
改革开放之初,这位满头银发、气宇轩昂的“荣老板”,成了中国对外的“金字招牌”,他让世界更快了解和接受了刚刚敞开胸怀的中国。
1982年1月,我国破天荒地首次在国外发行了债券——中信公司发出100亿日元私募债券,并很快在日本销售一空。
在荣毅仁成功实现了这“惊险地一跳”后,中信在国际上的信用度被评为aa,英国著名金融杂志《欧洲货币》称中信是“全球最经常面市的发行体之一”。
1987年,美国著名大型经济杂志《财富》公布了他们组织专家评选出的1986年世界50位“最富魅力的企业家”名单,荣毅仁赫然上榜。他是新中国成立近40年来国内企业家跻身世界知名企业家行列的第一人。
作为商人的荣毅仁,其价值又远不能仅以商业衡量。
从1979年至1993年,从63岁到77岁,荣毅仁达到了一生事业的巅峰。卓著的成绩,崇高的声望,终于把荣毅仁推向了一个更为广阔的人生舞台。1993年3月27日举行的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77岁的荣毅仁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达到了人生新的辉煌。
凭借一种超乎常人的心胸和智慧,荣毅仁半个多世纪以来同中国经济风雨同舟,在支撑庞大家族的同时,参与和推动着时代进步。
薛暮桥 见证百年
一位经济学者这样缅怀薛暮桥:“对于我们这一代学者来说,薛老的人生已经是只能在影影绰绰的历史中寻觅的一部传奇,薛老的身影是我们在很遥远的地方眺望的一座灯塔。”
7月22日,这座矗立了101年的灯塔突然熄灭了。曾几何时,他默默地闪着光,为中国经济领航。他是新中国计委、物价委、统计局的最早领导人之一。
“文革”结束后,薛老任国务院体制改革办公室顾问。针对社会上“洋跃进”等急躁冒进情绪,薛暮桥提出,要尊重客观规律,不能片面追求高速度。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学家孙冶方提出了中国要向商品经济转折,受到多方排斥,而薛暮桥始终支持孙冶方,并提出中国经济是公有制为主,多种经济并存的商品经济。
薛暮桥的《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被誉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启蒙教材。这本书在他脑子里酝酿了十几年,“文革”期间,他在“牛棚”里写,在“五七干校”劳动时,他坐在小马扎上写,写好了就用一块黑底红花的头巾把手稿包起来。1975年,他刚刚恢复工作,便到山东、江苏、安徽等三个省做调研,在对“文革”后的国民经济情况做了深入了解后,重新写出这本书。1979年,这本书出版,之后一版再版,累计印发了1000万册之多。
■挑战者
周梅森 口诛笔伐
周梅森以一个作家的生花妙笔和一个股民的刻骨仇恨,把中国股市骂得狗血喷头。
但他恰恰成为这次股改中最为股市增色的一个散户。
当股改从一开始的不安、激动、焦躁中逐渐稳定下来,当清华同方被否定的日子越来越远,当大多数公司准备在10送3的大道上一泻千里,当已经有人快要淡忘了股改方案还有可能被否定的时候,周梅森从天而降、怒发冲冠、毫不退缩、定要决一死战。
这让小股民热血沸腾。他们作为流通股股东势单力薄,人微言轻,有实力的流通股股东偶尔还会被大股东“招安”,没实力的所能做到的只是让投票的赞成票有所下降而已。
终于有了个周梅森。
周梅森的话并非都有道理,但他一呼百应,大家惟其马首是瞻,最后竟然马到成功,这至少说明,在这次股改中,每个人都有发言权,权益也可能得到保护。这是股改成功多有力的佐证啊。
周梅森写过一部关于股市的小说,证券业内认为,这本书有着亲身实战过的人才会有的生动。据说,周梅森还会把这次股改的经历写成一本书,也许,到那时,我们才能看到比眼前更精彩的事实吧。
陈金良 对症下药
有病吃不起药,这种令人痛心的事越来越普遍了。
那些救命的药真的那么贵不可攀吗?
天天好大药房的总经理陈金良用“平价药”给出了他自己的答案。
天天好大药房以其低于同类药品零售企业45%的超低价,来遏制了长期以来药价虚高不下的局面,在北京、杭州、宁波、沈阳等地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今年北京天天好大药房正式营业时,出现了“排成好几条超市里才能见到的结账长龙”。这一点既可喜,又可气,因为这些长龙中,有些是想得到实惠的消费者,有些却是来搞一些小动作的竞争对手。
向既得利益集团挑战总会受到不小的阻力。广州的平价眼镜店如此,天天大药房也如此。
当然,符合消费者要求、符合经济规律、也符合市场经济的挑战总会得到支持。
今年,天天好大药房与民生药业、三九医药等20家企业正式结成“药品供销联盟”。从8月25日起,该药店中3000多种常用药品开始全面降价。
陈金良还以其他方式树立人性化形象。公司成立3年来,在浙江,北京,沈阳等地共回收过期药品达5万公斤,直接用于过期药品以旧换新的公益经费高达250万元。另外还举办免费为民工、下岗职工赠药等等各类公益事业活动数百次,公司及陈金良多次被民众誉为“慈善大使”之称。
看病难已经成为新民生的三座大山,谁能成为一个愚公,使“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一个陈金良当然不够。
易宪容 孤胆英雄
在很多经济学家的眼中,易宪容都不应该这么炙手可热,无论从学问的深度,还是从学问的态度。
但易宪容就这样一发不可收拾地红了。他是今年人气最旺的学者之一。
不该走红的理由可能有数十条,但走红的理由只要有一条就够了:他挑战的是房地产。
房地产,这是多大的角儿啊!有这样的评价:国内房地产业,是造就百万富翁最多的行业;是引发民众集体上访最多的行业;是国内许多的大案要案发生最为频繁的行业;是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最多的地方;是掠夺农民最多的地方(通过圈占农民的土地);是可能造成国内银行系统性风险最大威胁的地方等等。——颇有罄竹难书的味道。
当然,房地产肯定不会是恶贯满盈、十恶不赦,但是一个行业到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地步,总归是有着自身的问题。
“我就是要唱衰楼市”,这话让那些望楼兴叹的普遍老百姓听着就过瘾。
但要是真的面对面单挑,易宪容经常不是任志强的对手,也不是潘石屹的对手,因为他们口若悬河的才能,是有着浓重江西口音的易宪容无法比拟的。
但是有勇气就够了。有真诚就够了。有“站在人民利益”的执著就够了。
有人说他对房地产没有研究,但是对房地产有研究、又不仅仅站在房地产商的角度、还要有勇气讲出真话的学者在哪儿呢?
用丁学良的话说,符合所有条件的“全国不超过5个”吧。
■资本市场年度人物
尚福林:三年一“箭”显锋芒
一向以低调示人的证监会第五任主席尚福林,由于一场“开弓没有回头箭”的股权分置改革,一举成为2005年度财经界焦点人物。
在这场由党中央、国务院全力推动的制度变革中,尚福林成为重任在肩的一线操盘者。
低调
尚福林的低调是业界公认的。
三年前的12月27日,低调的尚福林从农业银行来到中国证监会,接替卸任的第四任主席周小川,坐到了证监会主席这个路人皆知的“火山口”上。
这一“坐”就“坐”出了一项纪录:在他之前,还没有一位证监会主席任期超过三年。更重要的是,与四位前任相比,尚福林的处境似乎更为不利。因为来自“火山”深处的岩浆正变得越来越强烈、越来越活跃。
尽管如此,喜欢“炒新”的股市投机力量,对于低调的第五任主席的到来,还是像过去一样报以一波投机性炒作。
2003年元旦一过,尚福林悄悄地赴上海和深圳调研,市场却随即爆发了“1·14”行情:2003年1月14日这一天,上证指数开盘1386点,收于1466点,单日最大涨幅达到90点。
这种涨幅在今天看来有些不可思议,但在那时的市场却是司空见惯。据有心人统计,在尚福林之前的4位证监会主席中,有3位在任期内股指均创下了历史新高,剩下一位没有缔造股指纪录的主席,沪综指也在他的任期内从524点最高攀升至1510点,涨幅惊人。
无论是投机者,还是投资者,都期待着在指数的不断拉升中享受暴利。然而尚福林上任之后沪综指却只有过两次温和的上涨,一次是在2003年初从1300多点摸高至1640多点,另一次是从2003年底的1300多点涨到2004年4月的1780多点。其他时间,大盘要么是苦苦支撑,要么就是不断走低,以至一度跌破千点大关。于是,极度失望的市场将愤怒的矛头指向这位低调的主席,“无为而治”已经是他们最含蓄、最善意的批评。
尽管如此,尚福林从未改变低调的风格,他少有煽情的演讲,更无“造市”、“托市”的表态。在三年的时间里,尚福林唯一的高调是在股改试点启动之后,他奔走于各部委之间,经常一天之中在不同的场合进行两到三次“游说”,他通过国家通讯社发表长篇改革释义。最高调的一次是在2005年6月27日下午,他出席了国务院新闻办为其专门举办的一场股改新闻发布会。在股改试点的最紧要关头,一向低调的尚福林选择在高规格的国新办高调露面,此举也开了证监会新闻发布方面的一个先例。
智慧
既没有“海归”的背景,也没有国内名牌大学的学历。1951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的尚福林,当过兵,1982年北京财贸学院毕业后,31岁的他进入人民银行总行,此后20年的时间他一步一个台阶,完成了一波从一名普通职员到国有银行行长的“慢牛行情”。他在人民银行任职长达18年,1996年官至央行副行长,2002年初出任农业银行行长。
“聪明,稳健,谦和。”圈内人这样评价。
他上任伊始,有财经媒体曾这样预期:“有可能延续前任的市场化改革方向。同时,由于他有着丰富的金融监管经验,将在一定程度上减缓某些市场化运作对现有资本市场的杀伤力。”
这一预期在两年多后的股改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股改启动前,尚福林执政的证监会放手让业界充分讨论,充分集中民间智慧,让各种观点充分交锋,在这一过程中,顺利完成了改革的理论准备。这其中最关键的是用“非流通股股东与流通股股东的利益分置”,取代了“国有股减持”中“国有股东与公众股股东的尖锐矛盾”,用“股权分置”取代了“股权割裂”、“股权分割”等易于激化矛盾的概念,使改革的阻力得以大大缓解。他一方面强调“股权分置”是中国资本市场得以出现的制度基础,没有什么“原罪”问题;另一方面,又强调“股权分置”是未来市场健康发展必须改革的制度障碍,因此股改成为当前改革中压倒一切的第一要务。
改革启动前的两年多时间里,尚福林一直在为改革做着精心的制度准备。2004年春节刚过,业内期待的资本市场发展白皮书没有出台,取而代之的却是“国九条”的横空出世,为股改打下了重要伏笔。另外,2004年证监会还推出了一个最重要的制度安排——分类表决制度。这是股改最重要的一颗信号弹。
有资深评论人士分析,中国经济改革20余年,激进的改革总是难以成功,只有步步为营的渐进式改革,才能收获市场化的果实。而深谙此道的尚福林所做的,正是将“国有股减持”这一令矛盾不断激化的激进式改革,改良为相对温和的股权分置改革,并启动了破冰之旅。
锋芒
“他待人接物比较随和,没有官架子,当然这并不影响他工作的魄力。多年的实战经历使得他的思想并不落后,在重大决策上比较果断。”一位长期接触尚福林的官员这样评价。
2003年11月,尚福林选择将发审委的改革作为他上任后的“第一把火”,将发审委委员由之前的80人一下减少至25人,并且取消了身份保密的规定。2004年2月,保荐人制度得以实施。
尚福林“锋芒”的一面,还体现在券商的风险处置问题上。2004年,在券商已经度过数个饥馑之年后,尚福林痛下决心彻查券商委托理财,杜绝挪用保证金。在彻查委托理财消息见诸媒体当天,大盘暴跌53点。有券商抱怨:“证监会这是关起门来打自己的孩子”。2004年9月前后,证监会主席要换人的小道消息也在市场中广为流传。
“指数下跌一个点,投资者就损失9个亿,怎么不让人心痛?”面对指责,尚福林不是没有压力。但是,市场下跌不能成为阻挡铲除毒瘤的借口。于是,在2005年下半年,券商综合治理方案强力出台,向问题券商发出了限期整改通知。
更“锋芒”的一面可能还是体现在股改中。今年6月1日,证监会宣布将开始进行第二批试点。此后两天大盘下跌40多点。6月6日上午,上证指数击穿千点,最低探至998.23点,创下了8年多的市场新低。千点被击穿投资者信心备受打击,但是监管层并未中止试点,相反,尚福林公开表态,股改“开弓没有回头箭”。
两年前,金融界一位泰斗级人士曾对资本市场的改革作过一个妙喻:要有足够的勇气向前跨出一步,从地狱跨入炼狱之门,然后才能步入天堂。
如今,关键的一步已经迈出,在新年的欢乐氛围中,天堂的轮廓似乎已经若隐若现。
而套用尚福林最近常常重复的一句话,就是“推动资本市场大力发展的各种力量正在集聚”。
■强者
郭树清 不辱使命
郭树清就任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可谓临危受命:前任请辞震动全国、建行股改迫在眉睫。改革能否成功?上市能否实现?这不仅是建行人要关心的问题,也不仅是资本市场要关心的问题,它甚至是整个国民经济都要关心的问题。
郭树清用了216天交出一份合格的答案。
这是4年来全球最大的股票发行,是香港有史以来最大的ipo,也是迄今为止境内企业在海外最大的ipo。国外媒体用“巨无霸”、“超级航母”、“金融神六”等字眼来形容建行上市的盛况。
盛况背后往往是超出寻常的艰辛。
建行领导的压力之大有目共睹,不到上市那一天,没有人敢言及成功。
郭树清说,十几年的经验和教训使我们认识到,改革必须和开放结合起来。中国的银行不开放,不引进战略投资者,也并不是绝对不可能自己搞好,但时间上可能要更长一些,效率上可能会更低一些,中间的不确定性就会更大一些。我们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中国现有的银行既不是金山也不是废墟。
上市并不是最后的胜利,以后的路能否走得稳、走得好,建行能否变成真正的“金山”,郭树清的任务依然很重。
傅成玉 虽败犹荣
2005年6月,中海油发起了中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海外收购交易:斥资185亿美元与美国第二大石油公司雪佛龙竞购优尼科。
这是中国企业对美国优质公司控制权的收购活动,在全球特别是美国影响非常大,西方的企业界和政界都关注着其中的每一个收购动作,虽然这次收购未获成功,但其影响和积极的意义将载入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历史。
傅成玉虽然未能如愿,但他并非空手而归。这次行动为中海油乃至中国企业今后走向海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有限公司市值增长66.8亿美元,并提高了企业的国际知名度。
有人说,这次并购活动导致中海油品牌的增值,恐怕花10亿美元的广告费都未必能够获得,中海油已经是个大赢家,很多美国企业看到了中国企业的实力和中国企业家的风采。
最新一期美国《时代》周刊评出了2005年14位世界最有影响力人物,傅成玉是其中之一。《时代》对他的评语如下:中国海洋石油公司董事长傅成玉坚称,美国对他的公司以185亿美元的出价收购美国石油业巨头优尼科公司提出了强烈批评,这令他困惑不解。华盛顿政界人士的反对最终迫使傅成玉放弃了这一收购计划,但他过人的胆识开启了一个新时代。在这个时代中,中国在全球经济领域雄心勃勃的计划将越来越令人难以抗拒。
李彦宏 一鸣惊人
2005年8月5日,李彦宏创建的百度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首日挂牌,以其破天荒的高达354%的涨幅创造了美国股市213年以来外国公司首日涨幅的最高记录。
百度的成功上市,堪称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品牌在国际资本市场的一次精彩亮相,使海外投资者对中国市场的关注再度升温,成为带动it产业新一轮投资热潮的标志性事件。
李彦宏也经历了互联网的低潮。2000年5月百度找到了自己的第一个客户,举行了盛大的新闻发布会,但却没有一个人提问,因为没有人知道李彦宏究竟是干什么的。
到今天,“百度”已成为网民最熟悉的搜索工具之一,百度到美国上市路演,连一些管理数十亿美元的基金经理都只能靠墙而坐。
当年创建百度时,李彦宏为了给员工打气,曾许诺“要让前台员工都持有公司股票”,到上市时,所有早期跟李彦宏同甘共苦过的员工都沉浸在幸福中。当天百度拥有了8位身价过亿的亿万富翁,50位千万身价的员工,此外还有近240名百万身价的员工。
“这是一个有着太多优点的男人,有足够的智商与儒雅的谈吐,有惊人的魄力与财富,甚至有相当帅气的外表,”——这是一位朋友对李彦宏的评价,他是这一年的一个奇迹。(来源:中国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