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中国最“忙”的部长们
2005年即将过去,作为“十五”的收官之年,这一年又被人们称为“改革年”。这一年,在国际,中国已逐步树立起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在国内,科学发展观的深入人心,标志着中国正在走入一个前所未有的理性发展阶段。人们更加关注和谐、民生、公平。
在形形色色的重大事件中,中国的各位部长高官们都在各自的领域内“代言”了中国社会某一方面改革的进程。在此,我们选出了2005年最“忙”的10位部长。说他们“忙”,并不意味着别的部门不“忙”,而折射出他们所分管的领域,正是在中国改革进程中受到了更多的关注。
金人庆:一年两获“亚洲最佳财长”
金人庆:生于1944年7月,江苏苏州人。毕业于中央财政金融学院财政系,大学学历,高级经济师。曾任云南省副省长、财政部副部长、国务院副秘书长、北京市副市长、北京市委常委、副书记、国家税务总局局长等职。2003年3月,在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被任命为财政部部长,十六届中央委员。
现任财政部部长金人庆,一直是最受关注的中国财经高官之一。不久前,金人庆在华盛顿参加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合年会时接受了《新兴市场》杂志颁发的2005年度“亚洲最佳财长”奖。这是继今年6月份《银行家》之后,国外权威财经媒体第二次将这一荣誉授予中国财长。
2005年对中国财政和中国财长来说,都是忙碌的一年。财经外交已经成为近期中国外交的重点之一,身为财政部长,金人庆自然在财经外交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先是于2月和6月赴伦敦参加西方7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8国集团财长对话会,接着于6月26日在天津主持亚欧会议扩大为39个成员之后的首次财长会议———第六届亚欧财长会议。7月,主持大湄公河地区领导人会议;10月,和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一起,主持在中国举行的20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而眼下,12月3日,他应邀参加了在伦敦举行的西方七国集团与中国、印度、巴西和南非财长的g7+4国财长对话会,商讨世界经济问题并阐述中国和平发展理念。
中国财长的声名鹊起,佐证了中国“财经外交”的突飞猛进,以及中国在全球财经领域话语权的不断扩大。“在国际上,我们是被动回答欧美国家向我们提出的问题,还是要主动向他们提出问题?中国财政必须要在国际舞台上发挥出积极的作用。”这是金人庆担任财长以来多次在财政部内部会议上提出的工作思路。
2005年对于中国财政的另外一件大事,就是明确调整财政政策取向,由积极财政政策转向稳健财政政策,实施7年的积极财政政策退居幕后。金人庆是新政策最耐心的解读者。
近来,金人庆提出了“十一五”时期财政改革与发展的思路。按照他的阐述,“十一五”时期将积极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完善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机制,狠抓增收节支,坚持统筹兼顾、量入为出、确保重点的方针,进一步发挥财政职能作用。特别是要着力促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支持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扩大国内需求,同时继续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建立完善以人为本的公共财政支出体系,促进
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努力支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005年名言
做财政工作首先应该把经济和企业“蛋糕”做大,只有企业和经济“蛋糕”做大了,财政“蛋糕”才能做大。当然,做大“蛋糕”绝不是要回到过去那种由财政拿钱办企业的老路,也不是通过个别减免税的办法支持企业和经济发展,而是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金人庆
李毅中: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半夜来电话
李毅中:现年60岁,1966年7月北京石油学院炼油工程专业毕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98年4月起任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总经理、党组书记;2000年2月任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在出任国家安监总局局长之前,他担任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副主任。
一位接近李毅中的人士曾经表示:“李毅中曾在企业里干过,所以为人比较温和;另外,他做事非常细致,几乎达到事无巨细、事必躬亲的地步。”
然而,这位原来在人们眼中温和细致的人,上任国家安监总局局长以来,却一直以“铁面”和“讲狠话”著称。他怒斥官煤勾结,怒斥煤矿“糊弄型整改”;在他上任后第一次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发布会上露面时,这位共和国第一个正部级的安监总局局长表示,“我本人无意刮起一场安全监管的风暴,但加大监管力度是必然之事……今后搞安全监管将六亲不认。”
除了“局长”以外,“国务院工作组组长”是李毅中最常用的头衔,但这也是他最不想要的头衔———当“组长”,就意味着一起重特大事故的产生。上任300多天来,他可能是全国正部级官员中出差最多的人。远的不说,11月以来,没等处理完松花江污染事件,他就奔向了七台河东风煤矿,紧跟其后,河南新安寺沟煤矿又发生了透水事故,他又立即赶往河南;时隔几天,又紧急赶往河北调查处理唐山瓦斯爆炸事故。频频出现在电视媒体中的李毅中,短短数月之间,似乎苍老和憔悴了许多。正如他自己所形容的那样,他是“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半夜来电话”。
除了不停奔波于事故现场,李毅中也在不断探索遏制矿难的根本办法。他上任后做的两件大事,一是打击“官煤勾结”,解散权力和资本的融合体;二是督促“管”、“停”整改,推行安全生产那许可证。但是在执行过程中,清理难度极大,收效似乎也不如人意。南北东西,一年到头,无论私煤还是国煤,重特大事故层出不穷。有人形容,李毅中就像一个消防队员在各地奔波,拼命扑火、灭火。
中国煤矿痼疾极深,安监部门一来解不了地方经济的难题,安监局的号令在为数不少的地方官员那里有抵触情绪,根本贯彻不下去。黑龙江七台河矿难发生前,11月中旬,东风煤矿矿长还被评为全国煤炭工业优秀矿长,东风矿也连续三年被黑龙江省评为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明星矿”。然而,矿难发生后,该矿长竟然对之前国务院要求加强安全生产的《特别规定》毫无所知。李毅中当场痛责说:“你们连民营小煤窑主都不如。”
对于安监管理体制不顺的问题,李毅中不是不知道。中国的安全监察体制历来纵横交错、条块分割:在煤炭行业,实行的是垂直监管,非煤炭行业的安全监管则以地方政府管理为主,这方面一直是困难重重。有人说,安监部门是“理不直、气不壮、腰不硬、刀不快”;李毅中也明白安监局的权力范围,他要求自己的下属“通过沟通交流争取各部门的支持”;还曾经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我们安全监管单位没有枪没有炮,只有一把冲锋号。”
在谈到从国资委到国家安监总局的角色转换时,李毅中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他曾经说过:“我在国资委从事的是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工作,这项工作极具挑战性、极具探索性,还有点风险性。而安监工作是维护人民的生命财产的安全,这项工作更具挑战性,更具风险性。”
即使拥有一位克尽职守、全心投入的总局局长,中国的安全生产,却似乎仍然是一个难解的谜团。对于安全生产,《中国青年报》曾发表评论说:“有人曾寄希望于李毅中的决心和勤政,也有人寄希望于加大投入和体制转变,但是安全生产却按照自己的规律继续惩罚着这个国家。”
2005年名言
现在的矿难是“老板赚票子、农民死儿子、政府当孝子。”———李毅中
薄熙来:强硬而不失灵活
薄熙来:1949年7月生,山西定襄人。曾在北京市二轻局五金机修厂做过工人。1977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世界史专业,后获学士学位。198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毕业,获硕士学位。曾任辽宁省大连市市长、大连市委书记、辽宁省副省长、代省长、省长、省委副书记等职。2004年2月29日,被任命为商务部部长。是中共第十六届中央委员。
薄熙来被不少人称为“魅力部长”。2005年,他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一件事情,就是6月11日零点,在上海将一件灰色短袖翻领t恤衫送给了欧盟贸易委员曼德尔森,交接礼品时,两人相视大笑,这一场景第二天出现在世界许多报纸的显要版面上。欧盟最早对中国纺织品提出磋商并打算设限的产品就是t恤衫,送给曼德尔森的法国鳄鱼牌t恤衫,恰恰是在中国生产的。薄熙来选定这件礼物,可谓意味深长。
和这种欢畅的笑容对比,薄熙来又经常被别国的部长们形容为“strong”(强硬),因此也有媒体称他为“硬派部长”。
在中美纺织品贸易谈判中,他强硬地表示:“我们绝不会接受美国在纺织品一体化一开始就提出来的综合性安排的意见,也不接受欧盟提出的行动指南,因为这两个东西实际上就是要在全球纺织品一体化以后,又拿出另外一个东西,这个东西并不是经过大家讨论拿出来的,而是他们自己发明的。”
5月30日,中国宣布对81种纺织品取消征收出口关税,而在10天前,中国刚刚主动采取措施对部分商品加征了关税。6月4日,中美欧纺织品贸易争端达到白热化,在与美国商务部长古铁雷斯会谈后,薄熙来斩钉截铁地说:“如果欧盟、如果美国并没有高度重视中国加征出口关税的措施,仍然采取设限,我们就相应调整我们的政策。”
对于薄熙来的这“一手”,连一向语出惊人的经济学家张五常也忍不住夸赞“这一着,比我想得出的高明”。
强硬而又不失灵活,是薄熙来留给谈判对手的深刻印象。“薄熙来部长是一个强硬的谈判对手,对于谈判细节有非常强的把握能力,有强烈的个性。”欧盟贸易委员曼德尔森这样称赞薄熙来。
中美关系历来被认为是中国外交重点中的重点,在这种背景下,中美经贸关系中出现的摩擦将越来越受人关注。对此,薄熙来部长最新的表态是:总的来说中美之间的经贸关系是平衡的,中国对美国产品的进口正与日俱增。中美之间的贸易逆差是互补性的,不是竞争性的。
2005年名言
2005年名言:“你给我们的企业加上半斤的压力,我就要给它撤掉八两的负担。”———薄熙来
李肇星:今年最满意的事
李肇星:1940年10月生,山东省人,196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曾任外交部新闻司副司长、司长,外交部发言人、外交部部长助理、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特命全权大使、外交部副部长、中国驻美利坚合众国特命全权大使;2003年起任中国外交部部长。李肇星有“诗人外交家”之称,出版有诗歌散文集《青春中国》。
李肇星谈吐幽默敏锐,因此博得不少国人的好感,对于自己的长相,他也有一种幽默的说法。有一次他做客一家网站,有网友说:你的能力我佩服,但你的长相不敢恭维。而李部长迅速回答说:我不这么认为,在我妈眼里我就是最帅的。
在外交辞令上,他常有为人津津乐道的妙语。比如在记者招待会上针对欧盟对华军售解禁的提问,他说:“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实际上也没有钱从你们那儿买那么多价格很高、我们也没什么用的武器。”说到“没什么用”时,配上他特有的那种表情,当时就博得满堂笑声,事后也为人所津津乐道。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对于外交家来说,举重若轻似乎是一个必备的素质。但谈笑风生的背后,却必然是对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战略的准确把握。在外交上,中国选择的是和平、合作、开放的发展道路。2005年的中国,对内高举和谐,对外力倡和平,努力减少包括贸易摩擦在内的各种对抗。
总体看来,今年中国外交的特点,被普遍认为是积极、主动、务实,外交战略趋向成熟。今年,国家领导人胡锦涛先后访问了东南亚三国、俄罗斯、北美、朝鲜、越南以及欧亚四国等,多边外交影响很大。在apec、上海合作组织、联合国等机构里,都有中国响亮的声音。2005年,中国在印度洋海啸后开展了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对外救援行动,在亚洲对话合作机制中继续发挥积极作用,与俄罗斯全面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与菲律宾、越南在南海共同开发上取得突破性进展。朝核问题六方会谈也取得进展。总体说来,大国外交继续发展;周边外交不断推进;发展中国家外交有新进展;多边外交继续深化。
今年在一些外交摩擦和冲突方面,中国采取了坚持原则、有理有节的态度。在中日问题上,日本小泉首相连续5次参拜靖国神社,日本在东海油气资源开采问题上态度强硬;而中国方面把政治问题与经济问题分开,“政冷经热”的局面得以维持。在和马来西亚的关系方面,在屡次发生华人受辱事件后,一方面中国政府向马方提出严正抗议,要求马来西亚内务部长推迟访华;另一方面中方并未把事件升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些,都是中国外交越发走向成熟的标志,中国将进一步在国际上确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或许,这正如李肇星外长自己坦言的那样:“我们的外交官都有很强的爱国情感,但有感情不同于感情用事。现阶段中国外交最大的任务就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我感到在中国做外交官有一个很大的优势,那就是只要你忠于自己的祖国,忠于自己的人民,你就基本上可以做到和世界各国的人民利益保持一致。因为我们国家,我们的人民,所需要的非常简单、非常朴素,那就是我们要发展自己,我们需要一个和平的环境,需要越多越好的朋友,这一点恰恰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利益相一致。”
2005年名言
“最让我满意的事情,就是我还没有遇到什么头痛的事情。”———李肇星
周小川:常被和格林斯潘对比
周小川:出生于1948年1月29日,江苏宜兴市人。1985年在清华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研究员。曾任对外经济贸易部部长助理、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委员、中国银行常务董事、中国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中国建设银行行长、中国证监会主席等职。现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中共第十六届中央委员。
今年周小川备受关注,一是因为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二是因为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尤其是国有银行改革进入“深水区”。
周小川上任之后,很多媒体有意将他和各国央行行长特别是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的风范加以对比。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上海总部,中国汇率形成机制进行改革,这两个里程碑式的重要改革举措,使更加注意倾听和关注周的一言一行。与格林斯潘对利率的“微调”风格相类似,“渐进性改革”的思维构成了周小川进行货币政策调整和改革的主要特征。更有评论认为,从近两年的国际汇率博弈看,周小川的应对手法渐趋成熟,言谈间渐显老辣,其风格近似格林斯潘。而说话爱绕弯子,也被媒体认为是这位央行行长和格林斯潘的相似之处———鉴于货币政策对整个宏观经济运行影响巨大,这也体现出周小川的谨慎作风。
周小川在接受《财经》杂志采访时曾表示,保持币值稳定是货币政策的第一位目标,同时要考虑到经济增长、就业、国际收支平衡等问题。这些目标之间不是完全一致的,要平衡取舍。由于我们处在一个改革和货币化不断进行的过程中,随着房改因素、公共服务价格因素等逐步进入指数,因此我国中央银行不可能完全像成熟市场经济中的一些国家那样,单纯将控制通胀作为货币政策目标。
据报道,周小川爱好音乐,外表温文尔雅的他,酒量却很大。一位在央行长期工作的人士说:“周小川个人的性格是想大事、管大事,有一些小事他是不管的。”
2005年名言
“改进金融生态”说———“改善金融生态好比是化学变化,不过不是金融机构内部的化学变化,而是内部和外部混合的化学变化。这一化学变化发生得不会非常快,是要通过较长时间的努力来实现的。”———周小川
李金华:审计是国家财产“看门狗”
李金华:1943年7月生于江苏如东,研究生学历,高级审计师。曾任陕西省经济贸易厅厅长等职。1998年3月起,任审计署审计长、党组书记。第十五届、第十六届中央委员。
2003年3月,60岁的李金华连任审计长。到65岁“光荣退休”,他的审计生涯可达23年。近几年来,年度审计报告里,李金华都毫不客气地揭露出国家一些部委的违规违法问题,最近,他又炮轰各地“驻京办”。
虽然媒体常用“铁面”这样的字眼来形容李金华,但据审计署工作人员说,他们的审计长笑起来很爽朗,说话直率没有官腔。他还说,舆论对他的评价“实在是承受不起”,面对大案要案带来的风险,“不怕是不现实的”。不过,即使把所有人都得罪了,他也不怕———“走到这一步,就两句话:一个无所谓,一个无所求。”而另一句他形容审计职责的著名比喻是:“审计是国家财产的‘看门狗’。”
对于中国审计工作的局限性,李金华认为,主要是时间上有局限,基本上是事后审计,有滞后的情况,虽然审出了问题,但损失已经难以挽回。此外审计有时缺乏独立性,尤其是在地方。
2005年名言
“中央对我的最大支持就是不干预。”———李金华
高强:医改成败不争论
高强:河北盐山人,1944年8月生,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高级经济师。曾任财政部副部长、国务院副秘书长等职,2003年4月任卫生部党组书记、常务副部长,2005年4月任卫生部部长。
从吴仪副总理手中接过卫生部长一职3个月后,四川资阳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疫情;安徽泗县疫苗事件等频发的重大公共卫生危机使高强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而紧随其后,国务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发布医改报告认为:“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基本上是不成功的。”这似乎更把高强和卫生部推到了风口浪尖之上。
不久前,这位卫生部部长在卫生部网站上给出了今后医疗改革的基本思路———由政府制订统一区域卫生规划,根据公共卫生服务和居民基本医疗服务需求,确定保留公立医疗机构的数量和规模,负责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其余的公立医院可引入市场机制,吸收社会资金,改制改造成社会非营利或营利性医疗机构。
高强讲话透露出的信号是:医疗服务由公立机构垄断将逐步被打破。对于讲话中“医改成功与否不争论”的提法,有评论认为:“几个月来民意对医疗服务郁积的长期不满,造成了舆论上对未来医改方案矫枉过正的期望错位,也应在这种务实态度的引导下,回到更冷静理性的讨论思路上来了。”
2005年名言
“我们不要争论卫生改革成功不成功。”———高强
杜青林:奔波于疫情之间
杜青林:1946年11月生,吉林磐石人。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曾任吉林省委副书记、海南省委书记等职。2001年8月任农业部部长,2003年3月连任农业部部长。第十五届、十六届中央委员。
一贯低调的杜青林之所以近来颇受关注,一是因为禽流感疫情,二是因为“十一五”规划建议提出了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什么是“新农村”?“新农村”怎么建,这些热点话题自己少不了对农业部的关注。
此起彼伏的禽流感疫情,使这位已经上了岁数的部长不停地奔波于各个疫点。他不停地告诫人们:当前禽流感疫情形势不容忽视,决不能有任何的疏忽大意。而在此之前,爆发于四川的猪链球菌疫情,也没让杜部长少忙活。而对于建设新农村,杜青林的看法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生产发展为首要任务,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建设重点之一。否则新农村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
三农问题、加入wto后农业面临的巨大挑战……这些越来越迫切的问题,虽然不是农业部一家的事,但农业部无疑将在其中发挥巨大作用。
2005年名言
“减免农业特产税是必然趋势。”———杜青林
尚福林:从无为而治到大刀阔斧
尚福林:1951年11月生,山东省济南市人。曾在北京财贸学院金融专业学习。博士学历。曾任央行行长助理、副行长等职。2000年2月任中国农业银行行长,同年12月任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中央候补委员。
对于尚福林,有人认为他可能是中国股市有史以来最有权势的掌门人。2005年,证券市场风起云涌,先是股指跌破1000点,然后是股权改革试点成功,再到证券法修订和权证重新上市,尤其是今年“国九条”推出,被誉为“中国证券市场第七次重大政策利好”。尚福林在落实和实施“国九条”上很下功夫,有人因此断言:尚福林时代的“政策市”回归由此而来。
股权分置改革无疑是中国资本市场最为重要的改革,由于没有可供借鉴的经验,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必然是艰巨和需要付出惨重代价的。尚福林自担任证监会主席以来,挨骂挨得很多,但他还是领导证监会,在骂声中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坚守着中国证券市场的改革。第一批股改试点的成功,中国股市全流通由此开始。难怪有人赞叹:尚福林从刚上任的“无为而治”,到目前的“大刀阔斧”,在执政手段上可谓“静若处子,动如脱兔”!
2005年名言
“要按照既不割断历史,又不迷失方向,既不落后于时代,又不超越阶段的要求,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尚福林
汪光焘:房价何时能降
汪光焘:1943年出生于上海,毕业于同济大学路桥系,研究生学历。曾任江苏省徐州市副市长、建设部总工程师、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市长、北京市副市长等职。2001年12月起任建设部部长。中共第十六届中央委员。
2005年是房地产开发商挨骂最多的一年,稍带手的,往往也把主管城市住房建设的建设部骂了进去。但平心而论,建设部和国土资源部门一起,今年的确出台了很多抑制房价的政策措施。只不过正如英国《金融时报》所指出的那样,中国宏观调控过程中,行政调控手段的作用显现变得越来越不迅速。
汪光焘认为,在一系列调控措施实施后,全国房地产市场仍存在三大问题:投资规模仍然偏大;房地产价格仍然保持高位;商品房供需矛盾仍然突出。而目前房地产秩序还没有解决,表现在不少开发商还处于观望和相持状态,仍然在囤积土地。而有的城市仍然想涨。
2005年名言
“调控政策实施以来,也有一些不负责任的开发企业负责人制造了不当舆论,不负责任地散布房地产冬天等言论,甚至公开曲解中央调控政策,借助个别媒体误导消费者。”———汪光焘
在形形色色的重大事件中,中国的各位部长高官们都在各自的领域内“代言”了中国社会某一方面改革的进程。在此,我们选出了2005年最“忙”的10位部长。说他们“忙”,并不意味着别的部门不“忙”,而折射出他们所分管的领域,正是在中国改革进程中受到了更多的关注。
金人庆:一年两获“亚洲最佳财长”
金人庆:生于1944年7月,江苏苏州人。毕业于中央财政金融学院财政系,大学学历,高级经济师。曾任云南省副省长、财政部副部长、国务院副秘书长、北京市副市长、北京市委常委、副书记、国家税务总局局长等职。2003年3月,在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被任命为财政部部长,十六届中央委员。
现任财政部部长金人庆,一直是最受关注的中国财经高官之一。不久前,金人庆在华盛顿参加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合年会时接受了《新兴市场》杂志颁发的2005年度“亚洲最佳财长”奖。这是继今年6月份《银行家》之后,国外权威财经媒体第二次将这一荣誉授予中国财长。
2005年对中国财政和中国财长来说,都是忙碌的一年。财经外交已经成为近期中国外交的重点之一,身为财政部长,金人庆自然在财经外交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先是于2月和6月赴伦敦参加西方7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8国集团财长对话会,接着于6月26日在天津主持亚欧会议扩大为39个成员之后的首次财长会议———第六届亚欧财长会议。7月,主持大湄公河地区领导人会议;10月,和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一起,主持在中国举行的20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而眼下,12月3日,他应邀参加了在伦敦举行的西方七国集团与中国、印度、巴西和南非财长的g7+4国财长对话会,商讨世界经济问题并阐述中国和平发展理念。
中国财长的声名鹊起,佐证了中国“财经外交”的突飞猛进,以及中国在全球财经领域话语权的不断扩大。“在国际上,我们是被动回答欧美国家向我们提出的问题,还是要主动向他们提出问题?中国财政必须要在国际舞台上发挥出积极的作用。”这是金人庆担任财长以来多次在财政部内部会议上提出的工作思路。
2005年对于中国财政的另外一件大事,就是明确调整财政政策取向,由积极财政政策转向稳健财政政策,实施7年的积极财政政策退居幕后。金人庆是新政策最耐心的解读者。
近来,金人庆提出了“十一五”时期财政改革与发展的思路。按照他的阐述,“十一五”时期将积极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完善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机制,狠抓增收节支,坚持统筹兼顾、量入为出、确保重点的方针,进一步发挥财政职能作用。特别是要着力促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支持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扩大国内需求,同时继续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建立完善以人为本的公共财政支出体系,促进
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努力支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005年名言
做财政工作首先应该把经济和企业“蛋糕”做大,只有企业和经济“蛋糕”做大了,财政“蛋糕”才能做大。当然,做大“蛋糕”绝不是要回到过去那种由财政拿钱办企业的老路,也不是通过个别减免税的办法支持企业和经济发展,而是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金人庆
李毅中: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半夜来电话
李毅中:现年60岁,1966年7月北京石油学院炼油工程专业毕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98年4月起任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总经理、党组书记;2000年2月任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在出任国家安监总局局长之前,他担任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副主任。
一位接近李毅中的人士曾经表示:“李毅中曾在企业里干过,所以为人比较温和;另外,他做事非常细致,几乎达到事无巨细、事必躬亲的地步。”
然而,这位原来在人们眼中温和细致的人,上任国家安监总局局长以来,却一直以“铁面”和“讲狠话”著称。他怒斥官煤勾结,怒斥煤矿“糊弄型整改”;在他上任后第一次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发布会上露面时,这位共和国第一个正部级的安监总局局长表示,“我本人无意刮起一场安全监管的风暴,但加大监管力度是必然之事……今后搞安全监管将六亲不认。”
除了“局长”以外,“国务院工作组组长”是李毅中最常用的头衔,但这也是他最不想要的头衔———当“组长”,就意味着一起重特大事故的产生。上任300多天来,他可能是全国正部级官员中出差最多的人。远的不说,11月以来,没等处理完松花江污染事件,他就奔向了七台河东风煤矿,紧跟其后,河南新安寺沟煤矿又发生了透水事故,他又立即赶往河南;时隔几天,又紧急赶往河北调查处理唐山瓦斯爆炸事故。频频出现在电视媒体中的李毅中,短短数月之间,似乎苍老和憔悴了许多。正如他自己所形容的那样,他是“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半夜来电话”。
除了不停奔波于事故现场,李毅中也在不断探索遏制矿难的根本办法。他上任后做的两件大事,一是打击“官煤勾结”,解散权力和资本的融合体;二是督促“管”、“停”整改,推行安全生产那许可证。但是在执行过程中,清理难度极大,收效似乎也不如人意。南北东西,一年到头,无论私煤还是国煤,重特大事故层出不穷。有人形容,李毅中就像一个消防队员在各地奔波,拼命扑火、灭火。
中国煤矿痼疾极深,安监部门一来解不了地方经济的难题,安监局的号令在为数不少的地方官员那里有抵触情绪,根本贯彻不下去。黑龙江七台河矿难发生前,11月中旬,东风煤矿矿长还被评为全国煤炭工业优秀矿长,东风矿也连续三年被黑龙江省评为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明星矿”。然而,矿难发生后,该矿长竟然对之前国务院要求加强安全生产的《特别规定》毫无所知。李毅中当场痛责说:“你们连民营小煤窑主都不如。”
对于安监管理体制不顺的问题,李毅中不是不知道。中国的安全监察体制历来纵横交错、条块分割:在煤炭行业,实行的是垂直监管,非煤炭行业的安全监管则以地方政府管理为主,这方面一直是困难重重。有人说,安监部门是“理不直、气不壮、腰不硬、刀不快”;李毅中也明白安监局的权力范围,他要求自己的下属“通过沟通交流争取各部门的支持”;还曾经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我们安全监管单位没有枪没有炮,只有一把冲锋号。”
在谈到从国资委到国家安监总局的角色转换时,李毅中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他曾经说过:“我在国资委从事的是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工作,这项工作极具挑战性、极具探索性,还有点风险性。而安监工作是维护人民的生命财产的安全,这项工作更具挑战性,更具风险性。”
即使拥有一位克尽职守、全心投入的总局局长,中国的安全生产,却似乎仍然是一个难解的谜团。对于安全生产,《中国青年报》曾发表评论说:“有人曾寄希望于李毅中的决心和勤政,也有人寄希望于加大投入和体制转变,但是安全生产却按照自己的规律继续惩罚着这个国家。”
2005年名言
现在的矿难是“老板赚票子、农民死儿子、政府当孝子。”———李毅中
薄熙来:强硬而不失灵活
薄熙来:1949年7月生,山西定襄人。曾在北京市二轻局五金机修厂做过工人。1977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世界史专业,后获学士学位。198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毕业,获硕士学位。曾任辽宁省大连市市长、大连市委书记、辽宁省副省长、代省长、省长、省委副书记等职。2004年2月29日,被任命为商务部部长。是中共第十六届中央委员。
薄熙来被不少人称为“魅力部长”。2005年,他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一件事情,就是6月11日零点,在上海将一件灰色短袖翻领t恤衫送给了欧盟贸易委员曼德尔森,交接礼品时,两人相视大笑,这一场景第二天出现在世界许多报纸的显要版面上。欧盟最早对中国纺织品提出磋商并打算设限的产品就是t恤衫,送给曼德尔森的法国鳄鱼牌t恤衫,恰恰是在中国生产的。薄熙来选定这件礼物,可谓意味深长。
和这种欢畅的笑容对比,薄熙来又经常被别国的部长们形容为“strong”(强硬),因此也有媒体称他为“硬派部长”。
在中美纺织品贸易谈判中,他强硬地表示:“我们绝不会接受美国在纺织品一体化一开始就提出来的综合性安排的意见,也不接受欧盟提出的行动指南,因为这两个东西实际上就是要在全球纺织品一体化以后,又拿出另外一个东西,这个东西并不是经过大家讨论拿出来的,而是他们自己发明的。”
5月30日,中国宣布对81种纺织品取消征收出口关税,而在10天前,中国刚刚主动采取措施对部分商品加征了关税。6月4日,中美欧纺织品贸易争端达到白热化,在与美国商务部长古铁雷斯会谈后,薄熙来斩钉截铁地说:“如果欧盟、如果美国并没有高度重视中国加征出口关税的措施,仍然采取设限,我们就相应调整我们的政策。”
对于薄熙来的这“一手”,连一向语出惊人的经济学家张五常也忍不住夸赞“这一着,比我想得出的高明”。
强硬而又不失灵活,是薄熙来留给谈判对手的深刻印象。“薄熙来部长是一个强硬的谈判对手,对于谈判细节有非常强的把握能力,有强烈的个性。”欧盟贸易委员曼德尔森这样称赞薄熙来。
中美关系历来被认为是中国外交重点中的重点,在这种背景下,中美经贸关系中出现的摩擦将越来越受人关注。对此,薄熙来部长最新的表态是:总的来说中美之间的经贸关系是平衡的,中国对美国产品的进口正与日俱增。中美之间的贸易逆差是互补性的,不是竞争性的。
2005年名言
2005年名言:“你给我们的企业加上半斤的压力,我就要给它撤掉八两的负担。”———薄熙来
李肇星:今年最满意的事
李肇星:1940年10月生,山东省人,196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曾任外交部新闻司副司长、司长,外交部发言人、外交部部长助理、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特命全权大使、外交部副部长、中国驻美利坚合众国特命全权大使;2003年起任中国外交部部长。李肇星有“诗人外交家”之称,出版有诗歌散文集《青春中国》。
李肇星谈吐幽默敏锐,因此博得不少国人的好感,对于自己的长相,他也有一种幽默的说法。有一次他做客一家网站,有网友说:你的能力我佩服,但你的长相不敢恭维。而李部长迅速回答说:我不这么认为,在我妈眼里我就是最帅的。
在外交辞令上,他常有为人津津乐道的妙语。比如在记者招待会上针对欧盟对华军售解禁的提问,他说:“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实际上也没有钱从你们那儿买那么多价格很高、我们也没什么用的武器。”说到“没什么用”时,配上他特有的那种表情,当时就博得满堂笑声,事后也为人所津津乐道。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对于外交家来说,举重若轻似乎是一个必备的素质。但谈笑风生的背后,却必然是对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战略的准确把握。在外交上,中国选择的是和平、合作、开放的发展道路。2005年的中国,对内高举和谐,对外力倡和平,努力减少包括贸易摩擦在内的各种对抗。
总体看来,今年中国外交的特点,被普遍认为是积极、主动、务实,外交战略趋向成熟。今年,国家领导人胡锦涛先后访问了东南亚三国、俄罗斯、北美、朝鲜、越南以及欧亚四国等,多边外交影响很大。在apec、上海合作组织、联合国等机构里,都有中国响亮的声音。2005年,中国在印度洋海啸后开展了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对外救援行动,在亚洲对话合作机制中继续发挥积极作用,与俄罗斯全面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与菲律宾、越南在南海共同开发上取得突破性进展。朝核问题六方会谈也取得进展。总体说来,大国外交继续发展;周边外交不断推进;发展中国家外交有新进展;多边外交继续深化。
今年在一些外交摩擦和冲突方面,中国采取了坚持原则、有理有节的态度。在中日问题上,日本小泉首相连续5次参拜靖国神社,日本在东海油气资源开采问题上态度强硬;而中国方面把政治问题与经济问题分开,“政冷经热”的局面得以维持。在和马来西亚的关系方面,在屡次发生华人受辱事件后,一方面中国政府向马方提出严正抗议,要求马来西亚内务部长推迟访华;另一方面中方并未把事件升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些,都是中国外交越发走向成熟的标志,中国将进一步在国际上确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或许,这正如李肇星外长自己坦言的那样:“我们的外交官都有很强的爱国情感,但有感情不同于感情用事。现阶段中国外交最大的任务就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我感到在中国做外交官有一个很大的优势,那就是只要你忠于自己的祖国,忠于自己的人民,你就基本上可以做到和世界各国的人民利益保持一致。因为我们国家,我们的人民,所需要的非常简单、非常朴素,那就是我们要发展自己,我们需要一个和平的环境,需要越多越好的朋友,这一点恰恰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利益相一致。”
2005年名言
“最让我满意的事情,就是我还没有遇到什么头痛的事情。”———李肇星
周小川:常被和格林斯潘对比
周小川:出生于1948年1月29日,江苏宜兴市人。1985年在清华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研究员。曾任对外经济贸易部部长助理、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委员、中国银行常务董事、中国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中国建设银行行长、中国证监会主席等职。现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中共第十六届中央委员。
今年周小川备受关注,一是因为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二是因为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尤其是国有银行改革进入“深水区”。
周小川上任之后,很多媒体有意将他和各国央行行长特别是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的风范加以对比。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上海总部,中国汇率形成机制进行改革,这两个里程碑式的重要改革举措,使更加注意倾听和关注周的一言一行。与格林斯潘对利率的“微调”风格相类似,“渐进性改革”的思维构成了周小川进行货币政策调整和改革的主要特征。更有评论认为,从近两年的国际汇率博弈看,周小川的应对手法渐趋成熟,言谈间渐显老辣,其风格近似格林斯潘。而说话爱绕弯子,也被媒体认为是这位央行行长和格林斯潘的相似之处———鉴于货币政策对整个宏观经济运行影响巨大,这也体现出周小川的谨慎作风。
周小川在接受《财经》杂志采访时曾表示,保持币值稳定是货币政策的第一位目标,同时要考虑到经济增长、就业、国际收支平衡等问题。这些目标之间不是完全一致的,要平衡取舍。由于我们处在一个改革和货币化不断进行的过程中,随着房改因素、公共服务价格因素等逐步进入指数,因此我国中央银行不可能完全像成熟市场经济中的一些国家那样,单纯将控制通胀作为货币政策目标。
据报道,周小川爱好音乐,外表温文尔雅的他,酒量却很大。一位在央行长期工作的人士说:“周小川个人的性格是想大事、管大事,有一些小事他是不管的。”
2005年名言
“改进金融生态”说———“改善金融生态好比是化学变化,不过不是金融机构内部的化学变化,而是内部和外部混合的化学变化。这一化学变化发生得不会非常快,是要通过较长时间的努力来实现的。”———周小川
李金华:审计是国家财产“看门狗”
李金华:1943年7月生于江苏如东,研究生学历,高级审计师。曾任陕西省经济贸易厅厅长等职。1998年3月起,任审计署审计长、党组书记。第十五届、第十六届中央委员。
2003年3月,60岁的李金华连任审计长。到65岁“光荣退休”,他的审计生涯可达23年。近几年来,年度审计报告里,李金华都毫不客气地揭露出国家一些部委的违规违法问题,最近,他又炮轰各地“驻京办”。
虽然媒体常用“铁面”这样的字眼来形容李金华,但据审计署工作人员说,他们的审计长笑起来很爽朗,说话直率没有官腔。他还说,舆论对他的评价“实在是承受不起”,面对大案要案带来的风险,“不怕是不现实的”。不过,即使把所有人都得罪了,他也不怕———“走到这一步,就两句话:一个无所谓,一个无所求。”而另一句他形容审计职责的著名比喻是:“审计是国家财产的‘看门狗’。”
对于中国审计工作的局限性,李金华认为,主要是时间上有局限,基本上是事后审计,有滞后的情况,虽然审出了问题,但损失已经难以挽回。此外审计有时缺乏独立性,尤其是在地方。
2005年名言
“中央对我的最大支持就是不干预。”———李金华
高强:医改成败不争论
高强:河北盐山人,1944年8月生,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高级经济师。曾任财政部副部长、国务院副秘书长等职,2003年4月任卫生部党组书记、常务副部长,2005年4月任卫生部部长。
从吴仪副总理手中接过卫生部长一职3个月后,四川资阳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疫情;安徽泗县疫苗事件等频发的重大公共卫生危机使高强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而紧随其后,国务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发布医改报告认为:“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基本上是不成功的。”这似乎更把高强和卫生部推到了风口浪尖之上。
不久前,这位卫生部部长在卫生部网站上给出了今后医疗改革的基本思路———由政府制订统一区域卫生规划,根据公共卫生服务和居民基本医疗服务需求,确定保留公立医疗机构的数量和规模,负责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其余的公立医院可引入市场机制,吸收社会资金,改制改造成社会非营利或营利性医疗机构。
高强讲话透露出的信号是:医疗服务由公立机构垄断将逐步被打破。对于讲话中“医改成功与否不争论”的提法,有评论认为:“几个月来民意对医疗服务郁积的长期不满,造成了舆论上对未来医改方案矫枉过正的期望错位,也应在这种务实态度的引导下,回到更冷静理性的讨论思路上来了。”
2005年名言
“我们不要争论卫生改革成功不成功。”———高强
杜青林:奔波于疫情之间
杜青林:1946年11月生,吉林磐石人。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曾任吉林省委副书记、海南省委书记等职。2001年8月任农业部部长,2003年3月连任农业部部长。第十五届、十六届中央委员。
一贯低调的杜青林之所以近来颇受关注,一是因为禽流感疫情,二是因为“十一五”规划建议提出了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什么是“新农村”?“新农村”怎么建,这些热点话题自己少不了对农业部的关注。
此起彼伏的禽流感疫情,使这位已经上了岁数的部长不停地奔波于各个疫点。他不停地告诫人们:当前禽流感疫情形势不容忽视,决不能有任何的疏忽大意。而在此之前,爆发于四川的猪链球菌疫情,也没让杜部长少忙活。而对于建设新农村,杜青林的看法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生产发展为首要任务,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建设重点之一。否则新农村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
三农问题、加入wto后农业面临的巨大挑战……这些越来越迫切的问题,虽然不是农业部一家的事,但农业部无疑将在其中发挥巨大作用。
2005年名言
“减免农业特产税是必然趋势。”———杜青林
尚福林:从无为而治到大刀阔斧
尚福林:1951年11月生,山东省济南市人。曾在北京财贸学院金融专业学习。博士学历。曾任央行行长助理、副行长等职。2000年2月任中国农业银行行长,同年12月任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中央候补委员。
对于尚福林,有人认为他可能是中国股市有史以来最有权势的掌门人。2005年,证券市场风起云涌,先是股指跌破1000点,然后是股权改革试点成功,再到证券法修订和权证重新上市,尤其是今年“国九条”推出,被誉为“中国证券市场第七次重大政策利好”。尚福林在落实和实施“国九条”上很下功夫,有人因此断言:尚福林时代的“政策市”回归由此而来。
股权分置改革无疑是中国资本市场最为重要的改革,由于没有可供借鉴的经验,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必然是艰巨和需要付出惨重代价的。尚福林自担任证监会主席以来,挨骂挨得很多,但他还是领导证监会,在骂声中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坚守着中国证券市场的改革。第一批股改试点的成功,中国股市全流通由此开始。难怪有人赞叹:尚福林从刚上任的“无为而治”,到目前的“大刀阔斧”,在执政手段上可谓“静若处子,动如脱兔”!
2005年名言
“要按照既不割断历史,又不迷失方向,既不落后于时代,又不超越阶段的要求,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尚福林
汪光焘:房价何时能降
汪光焘:1943年出生于上海,毕业于同济大学路桥系,研究生学历。曾任江苏省徐州市副市长、建设部总工程师、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市长、北京市副市长等职。2001年12月起任建设部部长。中共第十六届中央委员。
2005年是房地产开发商挨骂最多的一年,稍带手的,往往也把主管城市住房建设的建设部骂了进去。但平心而论,建设部和国土资源部门一起,今年的确出台了很多抑制房价的政策措施。只不过正如英国《金融时报》所指出的那样,中国宏观调控过程中,行政调控手段的作用显现变得越来越不迅速。
汪光焘认为,在一系列调控措施实施后,全国房地产市场仍存在三大问题:投资规模仍然偏大;房地产价格仍然保持高位;商品房供需矛盾仍然突出。而目前房地产秩序还没有解决,表现在不少开发商还处于观望和相持状态,仍然在囤积土地。而有的城市仍然想涨。
2005年名言
“调控政策实施以来,也有一些不负责任的开发企业负责人制造了不当舆论,不负责任地散布房地产冬天等言论,甚至公开曲解中央调控政策,借助个别媒体误导消费者。”———汪光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