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中国企业学会真正执行
中国最知名的企业管理专家之一,北京锡恩管理顾问公司总裁姜汝祥博士在其新作《真正的执行》中,对中国企业家如何从依赖人格的“小农商人”,成为有独立人格的职业商人?中国企业的执行困境究竟在哪里等问题一一进行了解读。
“知识帮助你完成了认识世界的第一次启蒙,我们现在所说的启蒙,是要完成内心人格的第二次启蒙。”姜汝祥说。
构建中国的“执行”体系
东方早报:我们知道,拉里·博西迪和拉姆·查兰的《执行》一书在中国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但他们的理论体系和实际案例与中国目前状况相距甚远,您在构建《真正的执行》的理论框架时,是怎样将中国企业目前的实际情况与之相联系的?
姜汝祥:《执行》一书所构建的理论框架与中国目前的现实有着很大的不同,主要原因在于它假定了一些东西,认为人们都知道这些东西。首先,它假定有一些东西不需要解释,地球上的西方人都知道;另外,它假定西方人都知道商业交换就是价值交换,但问题是这个原则到了东方,就不是人人都知道的了,在东方,商业还有着很多特有的潜规则。
我在写《真正的执行》时,是从几个方面来确定结构的。比如说先要有独立的商业人格和职业化的工作方式;比如在结果启蒙上,就要告诉中国的读者,西方的商业交换是用结果来看的,即业绩导向,而中国的现状是农业文化,人们天然地认为自己在没有业绩的情况下,同样有权利享有酬劳。
记者:执行的概念,囊括了企业从战略到运营的各个环节,战略、制度、文化……似乎谈到执行,就是要把企业的整个系统重新定位和规划一次,您认为重要的几个环节是什么?
姜汝祥:我所说的执行是战略确定后来明确中间的基本原则,再来定义商业结果,必须是先有既定的战略,其他的,比如专业流程以及和人有关的问题都是第二个层面上的问题。东方早报:中国企业为什么会遇到执行的困境?
姜汝祥:中国企业是表面上赚钱,但执行的方式有问题,领导者在如何执行上也没有明确的方向。事实上,对于优秀的企业来说,有一个基础是不变的,那就是优秀的员工。整体员工的工业化程度决定了企业执行能否成功。对于这些企业来说,首先要在工业化体系下、专业分工的基础上,训练工业化的员工,这些员工不仅仅在技能上是工业化的,同时要在思维方式上是工业化的。
思维方式的变化是对中国企业执行不利的重要的补救措施,必须明确一些东西,比如商业交换。很多中国员工从本质上就是农民,就拿我自己来说,虽然读了博士,但骨子里还是农民,对这样的一群人,强调利益公开化,强调商业交换是一种专业化的交换,这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对农民式的商人来说,独立人格、规则高于一切并没有深入骨髓。因此,首先企业家要先建立一些规则,从利益出发看问题,回归到商业人格和独立上去。
解读中国企业“执行”困境
记者:去年杰克·韦尔奇在中国之行中曾经谈到,在不确定的竞争环境下,企业连35年的发展计划都无从下手,更不要说更长时期的计划,而在执行的过程中,战略是最为重要的,您对中国企业制定合适的发展战略有什么建议?
姜汝祥:首先我要说的是,杰克·韦尔奇的这个说法并不是一个负责任的说法。毫无疑问,在西方,企业对战略的预期越来越短,原因在于环境的变化、技术的变化加速,游戏规则也随之有了新的变化。但对于企业来说,战略的重要性在于,它确定了一个企业发展的前提,在这个前提之下,企业能否取得成功,与它的效率有关。
我认为,战略对那些环境好、机会多的“大户人家”有作用,因为它们的机会多、诱惑多,战略让它们回答自己,目前的富裕是靠不住的。那么对于企业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战略?我认为,企业要明确是什么让它们不断增长?其实重要的就是客户价值的增长,这对中国企业来说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话题。
记者:从今年的情况来看“执行”的热度似乎有些降温,“执行”热后中国企业应该怎样反思自己,您有何建议?
姜汝祥:我认为,执行这个题目还有10年左右的生命周期,把执行定义为将一件事情做出结果,对中国企业目前的状态是有价值的。《执行》实际上是为中国企业打开了一扇窗,从商业人格到结果启蒙再到商业文化,整个过程将历经超过50年的周期。现在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培养优秀的员工。
记者:您在书中提到,有执行力的人,是对自己有责任感的人,但对于领导者来说,找到这些有责任感的人很重要,更为重要的是持续激发执行者的责任感,对此您有何建议?
姜汝祥:责任感是第二级的变量,是由其所处的环境决定的。
中国员工有一种依赖性的人格,这种依赖性人格完全是环境作用的结果。同样是一个员工,如果他在美国工作,他会发现所有的利益都必须自己争取,比如你要说你要什么,如果你不说,公司的领导者就会假定你没有需求。所以,对于中国企业的领导者来说,想激发员工持续的责任感,首先就是要塑造一种环境,让员工一进入到这种环境中,就必须针对自己的需求及时提出要求,磨合期过去后,领导者会惊喜地发现,员工的责任感被持续激发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