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企业为什么要管理精细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管理的重心和关注的焦点也已经由政治领域转移到经济领域,其中企业管理是经济管理中的微观层面,同时也是最重要和最直接的层面,某些跨国企业集团的年产值已经远远超过某些国家一年的产值。
中国企业开始按现代化管理的时间非常之短,在企业管理方面,远远没有达到西方企业管理的精细化程度,往往习惯于粗放式或者定性的管理,数据化或者事例化的管理则相对难以接受,而且由于在很多方面都缺乏科学的评测机构和考评手段或工具,或者即使有了这些辅助措施,也往往容易流于形式,对于企业管理运营产生不了实际的指导意义和作用,甚至为此还要浪费很多原本可以创造更多价值的时间与资源。在有的企业,甚至其组织架构都形同虚设,责权利无法统一到某个固定的部门或者职位上去,随意性非常大,因人设职或者因人设部门与科室的事情时有发生。
上述种种现状,都对我们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认为,管理艺术当中永远都存在“宽严和松紧”的关系协调问题,而且历来都难以找到一个较好的平衡点。纵观中国历代皇朝的更替,每一个朝代在能够很好地平衡两者之间关系的时候,往往也是处于国家最繁盛的时期。
失之于宽或者松,则主威不继,政令不从,纲纪形同虚设,内有宦官谗臣把持内政,地方有已经形成割据之势的诸候,边疆则有拥兵自重之将帅;失之于严或紧,容易造成法责之于众,苛政猛如虎也,则民怨载道,跃跃欲揭竿而起者众。失之偏颇,都会将国家根基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所以中国古代精明的政治管理者都主张从历史案例中去寻找治国的良方或者奇策,以史为鉴也由此而来。
基于中国特殊的环境,中国企业的管理者们大多是从了解传统历史和文化走上管理工作岗位的,很多人本身都是学习中文专业、新闻专业或者是历史专业的,因此不可避免地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而且中国文化强大到无孔不入的地步,所以也必然地借鉴政治管理或者战争思维的模式来驾驭企业。
在这种背景下,管理者和领导者的强大影响力和权谋文化的作用便摆到非常的高度,初期可以充分调动全体成员积极性,可以“不怕天、不怕地”地开始创业历程,但是企业取得一定成功之后,国内企业的管理者或者领导者便自然地滋生帝王思想,企业组织机构随之庞大的情况下,“想当然”的这种思想更盛,仿佛可以无所不能。
实际上,粗放式的管理,往往导致的是人对人负责,而不是人对事和企业负责,看重的人对人的忠心,而不一定是看人对企业组织的忠心。尤其是内地很多企业中,那种“拉帮结派”之风让真正有管理才华的人不敢涉足,就是有那么几个人初时抱着满腔热血进去,最后大部分都是怀着对世界的绝望再次出来,重新在沿海发达地区寻找机会。
在企业刚起步的时候,采用粗放式或者是独裁式的管理,都是有利于企业的市场迅速反映能力,有利于赢得企业的竞争力,减少不必要的程序,一杆子通到底,善于较快地抓住市场机会。但是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时候,就不能再采取这种方式了。
放眼这几年国内家电企业的纷纷扬扬,无不是粗放式管理惹下的祸根。国内的家电企业们简单地运用价格竞争思维,而不是系统地提高产品性价比,而不是系统地采取价值工程管理方式,很多的市场创意都只是个别人的心血来潮,甚至于企业战略管理与决策都只是基于个人直观的判断,就一定会出现如科龙式的企业再三折腾,因此会出现今天家电行业投资风险加大的红色警示。
不过,对于企业的管理,国内家电企业们已经注意到粗放式管理的弊病,开始系统地思考问题,甚至在某些方面达成一致的行动。但是,与成熟的产业管理要求相比较,依然缺乏市场竞争力。在起跑线不一致的情况下,如果大家都是一根脑筋,市场和管理策略会再次同质化,产业的平衡必将打破,因此笼罩家电产业上空的风险依然未曾远去。
我认为,从企业个体来说,只有紧密结合企业实际和市场需求,运用产业战略发展的眼光规划日常运作和组织机构设置,加强企业运营的系统化和精细化,才能避免再次恶性竞争的局面。产业竞争是推动产业升级的必经之路,但产业竞争不能成为资源耗费的战争,行业协会或管理机构应该在此过程中发挥宏观调控作用。
国内企业管理精细化,必须从当下做起,从现在做起,时刻给自己加压,而不能等到市场局面恶化甚至是产业崩塌的时候再来做补救工作,到那个时候,已经为时已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