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IT创业者各阶层分析中
第二阶层:技术企业家
----基本特征:年龄30岁到40岁,恢复高考后的前几届大学生,企业产权清晰,拥有相当高的股份比例。
----第二阶层创业的目的明确多了,因为这一阶层人创业时手里已经有了某种技术和产品,瞄准了基本成熟的市场中的某个方向,避免了在市场中盲目地误打误撞。和第一阶层相比,他们的教育背景和知识结构要好。作为恢复高考后的头几拨正规学校毕业的大学生,有许多人是专业出身,被人称之为技术企业家。
----这一阶层的创业者已经更像是传统意义上的企业家,从技术创业起家,经过在市场上实实在在的拼杀淘汰,经过企业管理的历练,亲手把企业带了起来,成为IT产业某个领域的领头羊,其存活率比第一阶层高一些。
----对这些企业,国家并没有给予像第一阶层那么多的支持。虽然第二代幸存者存活面积大,但也许是受到上下两代人挤压的缘故,生存的空间往往是边边角角,多数是在专业领域谋生。 ----第二阶层创业的大环境更趋宽松,导致第一阶层普遍存在的产权不清晰问题在这一阶层基本不存在。王文京宁肯不挂靠任何单位而选择当时起点最低的私营企业,就是因为这“更符合现代企业制度,产权更清晰”。他们在企业中一开始就拥有特别高的股份,企业中根本不会存在为争夺控制权而引起的斗争,因为控制权绝对掌握在他们手中。他们的问题是,随着企业的发展,逐渐发现自己的股份太高,无法进一步激励别人,不利于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他们已经或正在着手做的事不是往回要,而是往下分。
----在此之前,他们基本没有操作过融资,但引入资金的问题已经登上了他们的案头,要引入资金、扩大规模、激励员工,要让出股份、缩小自身比例,但是整个的财富要扩大。这一阶层已经不讳言对个人财富的追求,但还是比较谨慎,怕枪打出头鸟。另外,老一代总挂在嘴边的民族产业旗帜也还是要打,尽管目的更多是为自己的扩张呼喊。这群人中,以前爱穿中山装出现在公众场合的求伯君常被视为民族软件业大旗不倒的的象征。每每微软有什么动静,这位中国“第一程序员”就会被媒体用来说事。和微软抗争了这么多年,微软的地盘没见缩小,金山的地盘没见扩大,但求伯君依旧一如既往地与微软叫板,可谓最固执的创业者了。
----第一次创业的能量释放得差不多了,钱也挣到了,第二阶层的人到了二次创业的时候,寻找新的增长点成了他们的当务之急。比如做财务软件起家的用友瞄住互联网这个新领域,提出网络财务的概念。在各自的企业当中,他们既是帅又是将,既把握公司发展方向、策略的“虚”,也把握重大的产品策略和技术方案具体决策的“实”。对外界,他们的形象一般比较中庸,没有上一代的地位和下一代的张扬。在社会活动方面,他们出席的多数是有关经济和产业的研讨会,在更高规格的场合,他们还没有获得多少露面的机会。这一群人大概是公众心目中与成功人士的概念最贴合的人物了,人们很容易把他们和华宅、豪车、高尔夫等等想象联系在一起。
----第一和第二阶层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多元化的吸引,在几年前走过一段时间弯路,四通、联想、用友等等都没有幸免。因为那个时候,房地产和股票太容易赚钱了。坠入多元化陷阱的有的及时掉头,有的就此转行,从此与IT产业无缘。
----在第二与第三阶层之间,有一个过渡层。从年龄和创业时间看,应该属于第二阶层。但真正崛起是在互联网商业兴起之时,即第三阶层成长的时候。王志东和他的新浪网当属此列。
第二阶层代表人物:
----最斯文的创业者:王文京(35岁)
----王文京其实完全有资格开办一个商业礼仪培训班。在接待来访的客人,时王文京一般会站在总裁办公室门口,双手紧握客人的手,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寒暄,其后掏出名片,恭敬地双手送到客人的手中;落座,双臂平放在桌上,手里拿着一只笔或几张纸,谈话的同时,不断地细细把玩手中之物。
----不少人说,王文京是中关村起家的公司中态度最谦和、做事最专注、信用也是最好的老板。在有些公司要不任意克扣公司员工的工资、奖金,要不就是打白条拖欠员工的各种福利的中关村里,王文京却能够将钱财看得很清楚,员工完成当月任务就能拿到当月的奖金。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1994年,王文京的搭档、用友公司的另外一位创始人苏启强离开用友,另创连邦,王文京与苏启强和气地道声“再见”,并没有发生中关村里常见的反目为仇的事情,这与两人同是财经类专业出身,共同在机关共事,共同创业当然有密切关系,但更重要的一点是,两个人都能将钱这东西看得很开。钱是什么?是财富,更是信用。
----1988年,同在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共事的王文京和苏启强拿着借来的5万元钱下海,在中关村海淀南路租了一间9平米的门脸房,成立了属于无限责任性质的用友软件服务社,后来又将这个服务社转变为用友有限责任公司,到今天王文京又将用友推向股份有限公司的路子上。1988年起步的民营企业用友公司没有遇到像四通、联想等中国第一代IT企业陷入的产权泥沼,这与王文京、苏启强的财经背景出身不无干系,但更重要的时代因素是,1988年国家私营企业有关条例已经颁布,私营企业是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中有益的组成部分,私营企业合法了!当时也有单位希望用友挂靠,但有了尚方宝剑,王文京死活也不干。今天,在一些老牌公司不得不放慢扩张的脚步,将注意力集中到产权改革以及由此带来的管理问题的时候,用友已经将目光放在如何建立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制度上了。
----最低调的创业者:苏启强(37岁)
----九十年代初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中国改革开放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私营企业已经司空见惯。这时,苏启强有了新想法。这个新想法最终导致他走出用友,开创连邦。
----苏启强给人的感觉是不太善于言辞,在摄像镜头前稍感不自然,但烟瘾却挺大。估计用友公司中那条“为了他人的幸福和健康,请勿吸烟!”的口号,也是在苏启强离开之后才写上去的。连邦的董事长职位或许可以令苏启强感觉更舒服一些,因为抛头露面本来就不是他的特长,这工作应该让总是像一个活泼的氢原子的总裁吴铁担纲,苏启强更像带些惰性的氖,更适合幕后操作。
----但这并不意味着苏启强脑子来得慢,实际上他的思维总是处于一种兴奋状态。据说他有时候会举着一张报纸半天不动,唯一在动的是他的脑子。在走出用友的时候,他就已经洞察到软件销售这个巨大的市场空白。在短短的数年中,连邦已经成为国内屈指可数的软件连锁销售商之一;就在今年,连邦更推出了电子商务网站棗8848,使连邦成功走向互联网时代。
----一直是苏启强“死党”的吴铁对他的评价是:“看问题有非常强的穿透力。”11月8日,苏启强又宣布自己投资2000万元建立“Yabuy”拍卖网站,但他又说“如果一切顺利,可能用不了这么多钱”。相当的经济实力已使他能够按照自己对商业的理解去玩商业的游戏了。
----任何人,任何事,都无法摆脱自己所处的时代。如果说四通、联想等第一代IT企业的创建是由于贫困使然,且带着一些产业报国的味道,那么以王文京和苏启强为代表的第二代的创业动机则是第一赚钱,第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到了20世纪末,各种新概念、新技术层出不穷,这也难为了王文京、苏启强,因为他们要学习的东西实在也是太多,风险投资、股票期权、知识管理等等。“其实我们心里挺紧张,稍有不慎,没有把握好,就有可能出局。”苏启强说。
----最有争议的创业者:宋朝弟(38岁)
----解读宋朝弟有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半信半疑。相信许多初次接触他和他的思想的大众媒体的记者,包括对IT产业不熟悉的他的合作者都处于这个层次,你可能会被宋朝弟洗脑,虽然有时候你会半信半疑,但你绝对无法找到他的思路的破绽,然后要么被说服,要么带着满腹狐疑闭嘴离去。
----第二个层次是敬而远之,因为你说他是邪道吧,他卖书卖软件总比那些卖烟卖酒的对人有益;你说他是民族软件产业、知识经济的代表吧,他玩的那些先不说到底像“阿城钢铁”背后有什么内幕,看起来总不是发展企业的正道。企业的未来全部维系于一个人的脑子能在未来不断地冒出一个接一个的新点子,而且每一个“大手笔”的策划的成败都直接决定企业的生死,就好像下围棋,每一手都是“胜负手”。但宋朝弟自己却对自己有一套很好的解释,他认为自己是在按照量子的规律在跃动,别人不能理解是别人的层次不够。不过,宋朝弟最让人不解的是,就好象“久赌无赢家”这句话跟他没什么关系,他这么多年就这么过来了,而且好像还发展了。但他的做法不管是对是错实在无法模仿,别人只好带着各种各样的心情隔岸看着,科利华到底放的是火还是礼花?
----第三个层次是“选择性学习”,不管怎么说,你不能不承认宋朝弟是个天才,对天才不能以常理度之。所以,虽然宋朝弟的那匪夷所思的总是一环套着一环的策划由于其变数太多,其能否成功最后总要打个问号,但你不能在怀疑他的同时对他进行全盘否定,他思考问题的方法,包括他的许多名言,仔细琢磨一下还是会受益颇多的。
----听说宋朝弟至今还没有结婚,不知道假如有一天宋朝弟有了一个温暖的家庭、有了妻子和孩子,他还能静静地埋在那把旧沙发里独处吗?他还能饶有兴趣地思考那些玄虚的问题吗?
----最会把握机会的创业者:徐少春(36岁)
----相对于王文京和用友来说,徐少春和他的金蝶总给人感觉有点“斤斤计较”,这种“斤斤计较”换个说法其实也可以说成是“追求完美”。有人把用友和金蝶给人的这种不同感觉归结为北京和深圳两种不同的地域文化在他们身上的烙印,也有人说这是性格使然。
----不同于用友初创时市场的一片空白,徐少春是在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甚至是用友、安易、万能们已经在财务软件市场上天下初定的情况下硬挤进来的。回顾金蝶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功,之所以能抓住1997年的财务软件Windows版、1998年的IDG投资,以及不久后的香港二板市场上市等一连串的机会,“斤斤计较”的这种韧劲功不可没。徐少春不同于他的竞争对手们的,是他们有的像书生、有的像国有企业干部、有的耽于内耗,相对而言,徐少春更像个商人,他不追求崇高,也不用考虑平衡,更不用玩弄权术。他用来激励员工们的不是什么虚的东西,他说,我现在是妻子、房子、车子、票子、儿子“五子登科”了,你们只要跟着我干,这些东西都不成问题。
----体现徐少春的“斤斤计较”的,还有他特别在意于别人眼里和嘴里对金蝶与用友的排名,无论是销售数字的多少,还是产品和理念宣布的时间先后,甚至在报纸上的见报率和字数的多少,可能都会让金蝶人“耿耿于怀”。但也可能正是在这种在中国最接近市场经济的深圳所熏陶出来的,抛却了“自命清高”的直白的商业运作思维模式下,金蝶才得以后来居上,取得了商业上的成功。
----不过不管徐少春愿不愿意,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在提起他的时候还是经常的要同时提起王文京,看来徐少春所能争取的,只能是希望人们在提到他们的时候,能多把他放在前面一点的顺序上了。
----第二与第三阶层之间的过渡人物:
----最富于变化的创业者:王志东(32岁)
----王志东是个厚嘴唇,说话的时候慢条斯理,也十分圆润,不和人顶着。王志东的体态给人一种敦实厚重的感觉,不是那种身手矫健的类型,所以第一次见面后的感觉:王志东是个慢性子。但是在听了王志东的谈话,又偷闲读了关于他的经历的文章后才知道,在这样一个人的外表和内心之间有着强烈的反差。
----到目前,王志东是我们要谈的创业者中,最不能从一而终,最变换无常的一个,当然这种从一而终不同于情感世界的专注精神,变幻无常也不是指性格的反复无常。相反,与大多数企业家相比,王志东相当有容人之量,据了解,他对于旧日的部下十分仗义,四通利方的初创人员,就连司机在内依然在新浪团队里。那么是什么让王志东的移动轨迹如此的不平滑呢?王志东从大学开始就是个不稳定分子,大学期间他从一个无线电迷变为电脑迷,经常到中关村小公司做软件开发,后来被王选请进方正搞软件开发,后来又搞自己的新天地软件,最终进入四通利方又把企业从国内做到了国外。
----是什么使王志东在不停地跳跃?原因不在于他不能容忍别人的不同意见,可能在于他不能容忍自己的行动落后于自己对新事物、新方向的追求。就像那句歌词说的“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王志东不能容忍落后于世界变化的状态,于是他不停地调整自己的志向。也许我们的时代已经不再信奉:“无志者常立志,有志者立志常”的信条了。像王志东这样“有志者常立常新”,也许是后人应该学习的榜样。
----王志东常说:“他们这些人简直就是不让我过舒服日子。”其实,谁也没有逼他,是他自己在无休止地逼迫自己前进。也许在王志东的视野里,网络是一个相对长远的极限了吧,就此他可能有要慢行几步的想法。
----王志东跳跃式的事业发展,在他内外差异性格的内涵中,逐渐孕育了他超乎常人的成熟的一面。王志东有一套十分精熟的用人、识人之道,他的管理经典是:一个人在他的缺点和优点都暴露无疑的情况下才是用起来最顺手的。这种相对主义的观念,绝对是一个聪明人最终的选择。也许王志东的这些心得要感谢王选等第一代创业人的栽培,要感谢市场走向成熟过程中的涤荡,感谢那么多的的选择机会留给了他这个有心计的人。
----第二与第三阶层之间的过渡人物:
----最有拼杀意识的创业者:李毅(41岁)
----论年龄,李毅与第二代创业者相仿,但创业的时间晚了一些。作为著名数学家苏步青的关门弟子,他于1992年获得了博士学位,之后到深圳闯荡。一直关注国外地理信息系统(GIS)领域技术和市场发展的李毅,这时开始致力于开发中国自己的GIS软件平台。
----1993年,李毅与好友吕珂博士一起创办了深圳雅都图形公司,任总经理,“走上了发展民族GIS软件产业的道路”。1997年,公司改为雅都图形软件有限公司,李毅任董事长。也许是年龄和经历使然,在国外软件大举入侵的时代,李毅自称“有着极强的使命感”。有些咄咄逼人的李毅喜欢用“獒”这种凶猛的动物自喻: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叫獒,一大群狼狗关在笼子里,互相撕咬,最后只剩下一个活的,这只狗就是獒。李毅觉得,自己就是软件业中的獒,是大时代中的獒,要不断地拼杀下去,靠着一股狠劲,“成为中国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市场的中流砥柱”。
----基本特征:年龄30岁到40岁,恢复高考后的前几届大学生,企业产权清晰,拥有相当高的股份比例。
----第二阶层创业的目的明确多了,因为这一阶层人创业时手里已经有了某种技术和产品,瞄准了基本成熟的市场中的某个方向,避免了在市场中盲目地误打误撞。和第一阶层相比,他们的教育背景和知识结构要好。作为恢复高考后的头几拨正规学校毕业的大学生,有许多人是专业出身,被人称之为技术企业家。
----这一阶层的创业者已经更像是传统意义上的企业家,从技术创业起家,经过在市场上实实在在的拼杀淘汰,经过企业管理的历练,亲手把企业带了起来,成为IT产业某个领域的领头羊,其存活率比第一阶层高一些。
----对这些企业,国家并没有给予像第一阶层那么多的支持。虽然第二代幸存者存活面积大,但也许是受到上下两代人挤压的缘故,生存的空间往往是边边角角,多数是在专业领域谋生。 ----第二阶层创业的大环境更趋宽松,导致第一阶层普遍存在的产权不清晰问题在这一阶层基本不存在。王文京宁肯不挂靠任何单位而选择当时起点最低的私营企业,就是因为这“更符合现代企业制度,产权更清晰”。他们在企业中一开始就拥有特别高的股份,企业中根本不会存在为争夺控制权而引起的斗争,因为控制权绝对掌握在他们手中。他们的问题是,随着企业的发展,逐渐发现自己的股份太高,无法进一步激励别人,不利于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他们已经或正在着手做的事不是往回要,而是往下分。
----在此之前,他们基本没有操作过融资,但引入资金的问题已经登上了他们的案头,要引入资金、扩大规模、激励员工,要让出股份、缩小自身比例,但是整个的财富要扩大。这一阶层已经不讳言对个人财富的追求,但还是比较谨慎,怕枪打出头鸟。另外,老一代总挂在嘴边的民族产业旗帜也还是要打,尽管目的更多是为自己的扩张呼喊。这群人中,以前爱穿中山装出现在公众场合的求伯君常被视为民族软件业大旗不倒的的象征。每每微软有什么动静,这位中国“第一程序员”就会被媒体用来说事。和微软抗争了这么多年,微软的地盘没见缩小,金山的地盘没见扩大,但求伯君依旧一如既往地与微软叫板,可谓最固执的创业者了。
----第一次创业的能量释放得差不多了,钱也挣到了,第二阶层的人到了二次创业的时候,寻找新的增长点成了他们的当务之急。比如做财务软件起家的用友瞄住互联网这个新领域,提出网络财务的概念。在各自的企业当中,他们既是帅又是将,既把握公司发展方向、策略的“虚”,也把握重大的产品策略和技术方案具体决策的“实”。对外界,他们的形象一般比较中庸,没有上一代的地位和下一代的张扬。在社会活动方面,他们出席的多数是有关经济和产业的研讨会,在更高规格的场合,他们还没有获得多少露面的机会。这一群人大概是公众心目中与成功人士的概念最贴合的人物了,人们很容易把他们和华宅、豪车、高尔夫等等想象联系在一起。
----第一和第二阶层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多元化的吸引,在几年前走过一段时间弯路,四通、联想、用友等等都没有幸免。因为那个时候,房地产和股票太容易赚钱了。坠入多元化陷阱的有的及时掉头,有的就此转行,从此与IT产业无缘。
----在第二与第三阶层之间,有一个过渡层。从年龄和创业时间看,应该属于第二阶层。但真正崛起是在互联网商业兴起之时,即第三阶层成长的时候。王志东和他的新浪网当属此列。
第二阶层代表人物:
----最斯文的创业者:王文京(35岁)
----王文京其实完全有资格开办一个商业礼仪培训班。在接待来访的客人,时王文京一般会站在总裁办公室门口,双手紧握客人的手,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寒暄,其后掏出名片,恭敬地双手送到客人的手中;落座,双臂平放在桌上,手里拿着一只笔或几张纸,谈话的同时,不断地细细把玩手中之物。
----不少人说,王文京是中关村起家的公司中态度最谦和、做事最专注、信用也是最好的老板。在有些公司要不任意克扣公司员工的工资、奖金,要不就是打白条拖欠员工的各种福利的中关村里,王文京却能够将钱财看得很清楚,员工完成当月任务就能拿到当月的奖金。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1994年,王文京的搭档、用友公司的另外一位创始人苏启强离开用友,另创连邦,王文京与苏启强和气地道声“再见”,并没有发生中关村里常见的反目为仇的事情,这与两人同是财经类专业出身,共同在机关共事,共同创业当然有密切关系,但更重要的一点是,两个人都能将钱这东西看得很开。钱是什么?是财富,更是信用。
----1988年,同在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共事的王文京和苏启强拿着借来的5万元钱下海,在中关村海淀南路租了一间9平米的门脸房,成立了属于无限责任性质的用友软件服务社,后来又将这个服务社转变为用友有限责任公司,到今天王文京又将用友推向股份有限公司的路子上。1988年起步的民营企业用友公司没有遇到像四通、联想等中国第一代IT企业陷入的产权泥沼,这与王文京、苏启强的财经背景出身不无干系,但更重要的时代因素是,1988年国家私营企业有关条例已经颁布,私营企业是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中有益的组成部分,私营企业合法了!当时也有单位希望用友挂靠,但有了尚方宝剑,王文京死活也不干。今天,在一些老牌公司不得不放慢扩张的脚步,将注意力集中到产权改革以及由此带来的管理问题的时候,用友已经将目光放在如何建立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制度上了。
----最低调的创业者:苏启强(37岁)
----九十年代初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中国改革开放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私营企业已经司空见惯。这时,苏启强有了新想法。这个新想法最终导致他走出用友,开创连邦。
----苏启强给人的感觉是不太善于言辞,在摄像镜头前稍感不自然,但烟瘾却挺大。估计用友公司中那条“为了他人的幸福和健康,请勿吸烟!”的口号,也是在苏启强离开之后才写上去的。连邦的董事长职位或许可以令苏启强感觉更舒服一些,因为抛头露面本来就不是他的特长,这工作应该让总是像一个活泼的氢原子的总裁吴铁担纲,苏启强更像带些惰性的氖,更适合幕后操作。
----但这并不意味着苏启强脑子来得慢,实际上他的思维总是处于一种兴奋状态。据说他有时候会举着一张报纸半天不动,唯一在动的是他的脑子。在走出用友的时候,他就已经洞察到软件销售这个巨大的市场空白。在短短的数年中,连邦已经成为国内屈指可数的软件连锁销售商之一;就在今年,连邦更推出了电子商务网站棗8848,使连邦成功走向互联网时代。
----一直是苏启强“死党”的吴铁对他的评价是:“看问题有非常强的穿透力。”11月8日,苏启强又宣布自己投资2000万元建立“Yabuy”拍卖网站,但他又说“如果一切顺利,可能用不了这么多钱”。相当的经济实力已使他能够按照自己对商业的理解去玩商业的游戏了。
----任何人,任何事,都无法摆脱自己所处的时代。如果说四通、联想等第一代IT企业的创建是由于贫困使然,且带着一些产业报国的味道,那么以王文京和苏启强为代表的第二代的创业动机则是第一赚钱,第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到了20世纪末,各种新概念、新技术层出不穷,这也难为了王文京、苏启强,因为他们要学习的东西实在也是太多,风险投资、股票期权、知识管理等等。“其实我们心里挺紧张,稍有不慎,没有把握好,就有可能出局。”苏启强说。
----最有争议的创业者:宋朝弟(38岁)
----解读宋朝弟有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半信半疑。相信许多初次接触他和他的思想的大众媒体的记者,包括对IT产业不熟悉的他的合作者都处于这个层次,你可能会被宋朝弟洗脑,虽然有时候你会半信半疑,但你绝对无法找到他的思路的破绽,然后要么被说服,要么带着满腹狐疑闭嘴离去。
----第二个层次是敬而远之,因为你说他是邪道吧,他卖书卖软件总比那些卖烟卖酒的对人有益;你说他是民族软件产业、知识经济的代表吧,他玩的那些先不说到底像“阿城钢铁”背后有什么内幕,看起来总不是发展企业的正道。企业的未来全部维系于一个人的脑子能在未来不断地冒出一个接一个的新点子,而且每一个“大手笔”的策划的成败都直接决定企业的生死,就好像下围棋,每一手都是“胜负手”。但宋朝弟自己却对自己有一套很好的解释,他认为自己是在按照量子的规律在跃动,别人不能理解是别人的层次不够。不过,宋朝弟最让人不解的是,就好象“久赌无赢家”这句话跟他没什么关系,他这么多年就这么过来了,而且好像还发展了。但他的做法不管是对是错实在无法模仿,别人只好带着各种各样的心情隔岸看着,科利华到底放的是火还是礼花?
----第三个层次是“选择性学习”,不管怎么说,你不能不承认宋朝弟是个天才,对天才不能以常理度之。所以,虽然宋朝弟的那匪夷所思的总是一环套着一环的策划由于其变数太多,其能否成功最后总要打个问号,但你不能在怀疑他的同时对他进行全盘否定,他思考问题的方法,包括他的许多名言,仔细琢磨一下还是会受益颇多的。
----听说宋朝弟至今还没有结婚,不知道假如有一天宋朝弟有了一个温暖的家庭、有了妻子和孩子,他还能静静地埋在那把旧沙发里独处吗?他还能饶有兴趣地思考那些玄虚的问题吗?
----最会把握机会的创业者:徐少春(36岁)
----相对于王文京和用友来说,徐少春和他的金蝶总给人感觉有点“斤斤计较”,这种“斤斤计较”换个说法其实也可以说成是“追求完美”。有人把用友和金蝶给人的这种不同感觉归结为北京和深圳两种不同的地域文化在他们身上的烙印,也有人说这是性格使然。
----不同于用友初创时市场的一片空白,徐少春是在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甚至是用友、安易、万能们已经在财务软件市场上天下初定的情况下硬挤进来的。回顾金蝶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功,之所以能抓住1997年的财务软件Windows版、1998年的IDG投资,以及不久后的香港二板市场上市等一连串的机会,“斤斤计较”的这种韧劲功不可没。徐少春不同于他的竞争对手们的,是他们有的像书生、有的像国有企业干部、有的耽于内耗,相对而言,徐少春更像个商人,他不追求崇高,也不用考虑平衡,更不用玩弄权术。他用来激励员工们的不是什么虚的东西,他说,我现在是妻子、房子、车子、票子、儿子“五子登科”了,你们只要跟着我干,这些东西都不成问题。
----体现徐少春的“斤斤计较”的,还有他特别在意于别人眼里和嘴里对金蝶与用友的排名,无论是销售数字的多少,还是产品和理念宣布的时间先后,甚至在报纸上的见报率和字数的多少,可能都会让金蝶人“耿耿于怀”。但也可能正是在这种在中国最接近市场经济的深圳所熏陶出来的,抛却了“自命清高”的直白的商业运作思维模式下,金蝶才得以后来居上,取得了商业上的成功。
----不过不管徐少春愿不愿意,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在提起他的时候还是经常的要同时提起王文京,看来徐少春所能争取的,只能是希望人们在提到他们的时候,能多把他放在前面一点的顺序上了。
----第二与第三阶层之间的过渡人物:
----最富于变化的创业者:王志东(32岁)
----王志东是个厚嘴唇,说话的时候慢条斯理,也十分圆润,不和人顶着。王志东的体态给人一种敦实厚重的感觉,不是那种身手矫健的类型,所以第一次见面后的感觉:王志东是个慢性子。但是在听了王志东的谈话,又偷闲读了关于他的经历的文章后才知道,在这样一个人的外表和内心之间有着强烈的反差。
----到目前,王志东是我们要谈的创业者中,最不能从一而终,最变换无常的一个,当然这种从一而终不同于情感世界的专注精神,变幻无常也不是指性格的反复无常。相反,与大多数企业家相比,王志东相当有容人之量,据了解,他对于旧日的部下十分仗义,四通利方的初创人员,就连司机在内依然在新浪团队里。那么是什么让王志东的移动轨迹如此的不平滑呢?王志东从大学开始就是个不稳定分子,大学期间他从一个无线电迷变为电脑迷,经常到中关村小公司做软件开发,后来被王选请进方正搞软件开发,后来又搞自己的新天地软件,最终进入四通利方又把企业从国内做到了国外。
----是什么使王志东在不停地跳跃?原因不在于他不能容忍别人的不同意见,可能在于他不能容忍自己的行动落后于自己对新事物、新方向的追求。就像那句歌词说的“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王志东不能容忍落后于世界变化的状态,于是他不停地调整自己的志向。也许我们的时代已经不再信奉:“无志者常立志,有志者立志常”的信条了。像王志东这样“有志者常立常新”,也许是后人应该学习的榜样。
----王志东常说:“他们这些人简直就是不让我过舒服日子。”其实,谁也没有逼他,是他自己在无休止地逼迫自己前进。也许在王志东的视野里,网络是一个相对长远的极限了吧,就此他可能有要慢行几步的想法。
----王志东跳跃式的事业发展,在他内外差异性格的内涵中,逐渐孕育了他超乎常人的成熟的一面。王志东有一套十分精熟的用人、识人之道,他的管理经典是:一个人在他的缺点和优点都暴露无疑的情况下才是用起来最顺手的。这种相对主义的观念,绝对是一个聪明人最终的选择。也许王志东的这些心得要感谢王选等第一代创业人的栽培,要感谢市场走向成熟过程中的涤荡,感谢那么多的的选择机会留给了他这个有心计的人。
----第二与第三阶层之间的过渡人物:
----最有拼杀意识的创业者:李毅(41岁)
----论年龄,李毅与第二代创业者相仿,但创业的时间晚了一些。作为著名数学家苏步青的关门弟子,他于1992年获得了博士学位,之后到深圳闯荡。一直关注国外地理信息系统(GIS)领域技术和市场发展的李毅,这时开始致力于开发中国自己的GIS软件平台。
----1993年,李毅与好友吕珂博士一起创办了深圳雅都图形公司,任总经理,“走上了发展民族GIS软件产业的道路”。1997年,公司改为雅都图形软件有限公司,李毅任董事长。也许是年龄和经历使然,在国外软件大举入侵的时代,李毅自称“有着极强的使命感”。有些咄咄逼人的李毅喜欢用“獒”这种凶猛的动物自喻: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叫獒,一大群狼狗关在笼子里,互相撕咬,最后只剩下一个活的,这只狗就是獒。李毅觉得,自己就是软件业中的獒,是大时代中的獒,要不断地拼杀下去,靠着一股狠劲,“成为中国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市场的中流砥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