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成功创业网 - 劳务资讯 - 在上海,户口还是就业一道槛吗?

在上海,户口还是就业一道槛吗?

上海正在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吸引海内外人才,灵活的户籍政策为用人单位聘用外地人才提供了更为便捷的通道。从10月1日开始,上海居住证的适用对象从原来的“引进人才”扩大到“在上海市居住的非本市户籍的境内人员”,所有在上海具有稳定职业和稳定住所的外省市来沪人员都可申领。在这种情况下,招聘广告中曾经触目皆是的“只限本市户口”是否也会随之成为过去?
    
     日前,本报网站就“户口还是外地求职者的一道槛吗?”这一话题进行了一次网上调查,结果,超过六成的答案选择了“是”,而认为并非如此的不足四成。
    
     户籍制度的坚冰被一层层打破,招聘中的户口限制为何还是挥之不去?什么原因使得大多数求职者仍认为户口是一道难以跨越的门槛?带着这些问题,日前记者展开了采访调查。
    
     网络调查
    
     六成求职者认为户口是道槛
    
     参与此次调查的2412位被调查者中,有61.97%的人认为在目前的就业市场上,户口问题仍旧是困扰外地求职者的一道槛,而认为不是如此的占38.03%。不同行业的受调查者对这个问题的看法略有差异:酒店/餐饮业、耐用消费品、金融、旅游、互联网及通讯技术/计算机软硬件行业的被调查者对“户口是道槛”的认同率比较高,而建筑/房产、贸易、咨询服务等行业的被调查者认同率则相对偏低。
    
     调查还显示,被调查者的职位不同,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也存在差异。企业一般管理人员对“户口是道槛”的支持率最高,达到了66.60%;中层管理者(部门经理级别)次之,支持率是61.70%;一般技术人员的支持率则明显较低,为57.90%;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支持率最低,仅52%,即有接近一半的企业高管认为户口已经不再是外地求职者的门槛。
    
     与此同时,记者近日也接到部分来沪求职者的来电、来函,反映因为户口问题,他们在应聘中常常处于弱势。原在内地某市一国有商业银行担任理财顾问的贺小姐告诉记者,她有6年的银行工作经验,原本信心十足,可来上海后发现,户口成了她求职的一道难以逾越的槛。
    
     从引进人才、柔性流动,到居住证制度“平民化”,上海的户籍政策正在逐步放开,外地求职者在沪求职、就业的环境越来越宽松,限制人才流动的户籍“枷锁”基本被破除。然而,为什么大多数求职者内心还留有“户口阴影”呢?
    
     记者追踪
    
     招聘现场:
     显性“户口”限制越来越少
    
     日前,记者在沪上各大招聘会上进行了一番探访。从现场招聘摊位来看,在职位要求中明确注明“需本市户口”的不多。粗略统计一下,一场招聘会有上千个职位,要求本市户口的不足5%。大多数用人单位表示,招聘到合适的人才是关键,是否本市户籍无所谓。综观各大招聘网站的招聘职位信息,要求本市户口的同样也是“少数派”。上海市职业介绍中心主任助理申利侠告诉记者,与过去相比,如今通过职业介绍机构招人的单位已极少提户口要求。
    
     华英才网上海分公司总经理杨朝晖也告诉记者,由于办理居住证、人才引进等渠道十分便捷,外资企业很少对应聘者的户口提出要求,在人才选择过程中,对本地、外地人才都用同一标准去考量,以能力高低决定录用与否。
    
     人事经理:
     户口偏好不能一概而论
    
     既然招聘中的户口限制越来越少,为何仍有超过六成的求职者对户口问题感冒?是求职者太过敏感,还是其中另有隐情?记者就此走访了一些人事经理及中介、猎头机构。
    
     沪上一家人才中介机构的猎头顾问认为,随着来沪就业的外地优秀人才增多,用人单位把“本市户口”列为招聘硬标准的情况已不多见。但由于长期形成的观念使然,户口仍是影响录用结果的因素之一。同等情况下,偏向聘用本地人的情况仍时有发生。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定是户口歧视。比如,某公司经理是上海人,他在招人时很有可能就偏爱上海本地人,因为双方沟通更方便,思维和做事的方式也比较容易融合。而换成一个来沪打拼的经理,说不定外地人在招聘中更占优势。
    
     一些企业的人事经理还表示,招聘中的部分岗位可能与户口有关。如许瓦兹制药有限公司招聘的大部分职位都无所谓本地或外地人,主要看应聘者的能力。但对于出纳、财会等需要与现金打交道的职位,通常还是会倾向于聘用本地人,主要是考虑风险问题,感觉本地人“更靠得住”。东方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对于像公关、销售、客户服务等直接面对客户的职位,更喜欢聘用熟悉市场、会讲沪语的本地人。另外,行业不同、职位层次不同,用人单位在招聘中对户口的要求也有所不同。
    
     实话实说
    
     户口问题背后有讲究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用人单位之所以偏好用“本地人”,原因众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五种情况:
    
     1.担心用工成本上升。
    
     增加的成本包括帮助外地求职者办理居住证的费用、因需要解决住宿问题而要多支付薪水等等。
    
     2.出于员工稳定性的考虑。
    
     人事经理都有这样的看法,与上海本地人才相比,外地人才的流动性更大,因此单位更愿意用本地人。
    
     3.受招聘习惯和既有团队氛围的影响。
    
     现有员工团队以本地人为主的用人单位,在招聘中很可能延续惯例,以避免外地员工与本地团队之间可能会出现的文化冲突等。
    
     4.对相关政策不够了解。
    
     也有部分用人单位对现行户籍、劳动用工等相关法规政策不够了解,存在政策盲区,嫌麻烦而不愿招聘外地求职者。
    
     5.受某些传统偏见影响。
    
     传统的地域观念在一部分人心中依旧存在,受偏见的影响,一些用人单位不愿聘用“外地人”。
    
     哪些岗位倾向本地人
    
     目前就业市场上明确列出 “本市户口”要求的职位大致有以下三种:
    
     ●行业相关规定要求从业者必须持本市户口才能从事该项职业的,如保险代理人、房地产中介人员等;
    
     ●出纳、财会,以及银行等金融机构中与现金打交道的职位;
    
     ●销售、客户服务、电话接线员等需要在工作中与普通市民打交道、必须会讲沪语的职位。
    
     专家看点
    
     中低端职位外地求职者竞争力较弱
    
     由于单位在聘用外地求职者时需要办理更多手续,且用工成本可能有所增加,因此,除非是让用人单位感到“稀缺”的人才,一般外地求职者的竞争力较弱。东方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高级主管屈辉认为,每个企业都会算一笔帐,花小代价,就能招到一个优秀人才,为公司带来可观的效益,这种时候谁还会介意户口?通常来说,企业的高管、部门经理以上职位的人员,都是用人单位愿意引进的人才,这一人群不必担心户口问题。相反,企业在招募中低层次职位时,可选择的余地很大,用人单位总希望以最少的成本、最简单的程序招到合适的人。这种情况下,外地求职者的竞争力相对处于弱势。
    
     户籍意识逐渐淡化
    
     上海市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研究所所长沈荣华认为,上海用人单位在招聘中对户籍的限制也在逐渐淡化。但长期存在的地域观念一时还无法完全破除,外地求职者还有可能会碰到“非上海户口”带来的一些障碍。曾有专家建议21世纪中国不应该再有户口制度,到那时,相信企业用人中的户口观念也就不复存在了。
    
     相关链接
    
     外来人才进沪就业政策逐步放开
    
     ●《上海市引进人才工作证》阶段
    
     实施时间:2000年3月
    
     概况:具有大专(含)以上学历或中级(含)以上专业职务任职资格,聘用到专业技术或管理岗位上工作的外来人员须申请《上海市引进人才工作证》。持有《引进人才工作证》的人员满足一定条件,可按有关规定申请办理调动手续;在沪工作期间,可享受养老保险、专业技术职务评定、子女就学等便利。
    
     ●《引进人才实行〈上海市居住证〉制度暂行规定》阶段
    
     实施时间:2002年6月15日
    
     概况:2002年6月,上海在全国率先推出居住证制度。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或者特殊才能的国内外人员,以不改变其户籍或者国籍的形式来本市工作或者创业就可申领。目前,持证人数已超过5万人。
    
     ●《上海市居住证暂行规定》阶段
    
     实施时间:2004年10月1日
    
     概况:居住证的适用对象从原来的引进人才扩大到“在本市居住的非本市户籍的境内人员”,凡在沪签有半年以上劳动聘用合同或办理了工商执照,同时又在上海拥有产权房或签有半年以上房屋租赁合同的外省市人员都可以提出申领。持有居住证的外来人员享有更多的“市民待遇”。
    



劳务资讯 - 成功创业网

成功创业网·劳务资讯 © 2006 - 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