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平:不做人生规划,你离挨饿只有三天
徐小平,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新东方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2003年荣登中国《福布斯》名人录,被中国青年一代尊称为“人生设计师”。
靠自己的劳动赢得生存就是成功
难以找到工作的青年,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缺少求职技巧的人;二是缺乏就业竞争力的人;第三种人我觉得最糟糕----他们认为“仅为生存工作是可耻的”,认为“大学生去当家政,扫厕所,去卖肉……是丢人的行为。”这种丢人的感觉,恰恰是最丢人的!
生存永远在成功之前,换言之,靠自己的劳动赢得生存,本身就是一种成功。假如上帝暂时没有给你很多机会,就让你扫厕所,那么你就必须面对现实,把厕所扫好。我在美国就扫过厕所。如今职场竞争激烈,人必须树立最基本的就业价值观:靠自己的劳动生存,永远是最基本的追求!只有把胃填饱之后,才有机会充实头脑,提升自己。
伟大出于平凡,辉煌也来自卑微,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半年,你离挨饿或许只有三天。首先要生存下来,才能更好地追求其他梦想。
我有个亲戚,大学刚毕业,去搬电脑,我说祝贺你了,就从搬运工做起。哪个旅馆的总裁不是从端盘子、打扫房间开始的?沃尔玛特的创始人,就从一个小杂货店起家。美国著名影星史泰龙、施瓦辛格,在成名之前都曾做过裸体模特,李嘉诚14岁就肩负养家糊口的重大责任,天天琢磨下一顿吃什么……当年我这个北大教师,一心想成为音乐家或者哲学家,但到了美国,也感到生存的艰难。我洗碗扫地,给必胜客送外卖,就差流浪街头了。把滚烫的比萨在没有变冷变硬之前送到客户手上,成了我惟一的艺术追求----同事笑我:送个比萨也这么激情!可是我感到自豪,激情不是浮躁,不是幻想,激情是执著当下,全身心投入,激情是做好眼前事的一种素质。
我承认浮躁是一种时代必然。同样教育背景的人,有人月薪几万人民币,有人1000元人民币,人心不可能不浮躁,但是,你必须把手头的工作做好,才可能真正进入一个成功者的境界。所谓成功者,并不单纯指百万富翁,也包括那些完美地完成一件工作,进而完成每件工作的人。
人生的伟大目标都是从养活自己开始,立足生存,追求梦想,这就是从卑微的工作干起的基本意义所在。
骑驴找马的人,也不该虐待驴
任何人都必须有敬业精神,能把小事干好的人,成功的几率更大。永远不要抱怨工作有多么无聊、渺小,只要开始工作,就有改进、提升和扩充自己的机会。譬如背英语单词,一天背1000个单词,你肯定背不下来,会精神崩溃,但如果一天背几十个单词,就能轻松做到,以少积多。反过来,假如你一开始就想做比尔*盖茨,学哲学的一上来就想超过黑格尔,忽略手头的工作,最终可能会一事无成。
可以骑驴找马,但不要虐待那匹驴。要么放弃这头驴,既然要了,你就要把它当成自己的旅伴和爱人,认真对待。
再回头说说扫厕所,你能把你负责的厕所弄得干净明亮,卫生清洁标准也比以前提升一个星甚至两个星,就意味着职位的提升和薪水的增加。新东方发展早期,俞敏洪从讲台到灶台,从教室到厕所,什么都管,他还曾发明一个“熏醋疗法”,驱除了厕所里面难以驱除的异味,至今“俞敏洪会扫厕所”还在被新东方的元老们传诵。
新东方还有一个出名的“扫地王”张少云。他来自贫穷的农村,在新东方实用英语学院读了两年非正式的大专英语,毕业后就在新东方看教室、打扫卫生,但他发誓“扫地也一定要扫出出息来,扫出前途来!”他一边干好本职工作,一边确定了在新东方教书的目标,在家里挂了一个小黑板,模拟课堂,一遍一遍地讲,一遍一遍地写,坚持了一年多。到了2002年初,他把这小黑板带到新东方大楼,直接给招聘主管老师模拟讲课,一举成功。现在,张少云已经成为新东方学校最优秀的讲师之一。
不管做什么工作,一个人的工作做到别人没法替代的程度,就算成功。这种骑驴的态度,这种认真精神和敬业精神,才会感动上帝,也是个人能得到最大发展的直接原因。
要抛弃“普洛克路斯忒斯之床”
我在新书《邮箱里的灯光》(《骑驴找马》修订版)里提出一个重要的思想:如果简单地以学历为准绳设计未来,人生的路就变得很窄;如果用市场需求来考虑、来测量自己,机会就会很多。这个思想,是针对中国社会依然盲目地追求高学历、追求留学、追求名校的风气而提出的。
我在书中讲了则希腊神话故事《普洛克路斯忒斯之床》:恶魔普洛克路斯忒斯有一张床,他守在路口,见到行人就把他们抓来放在床上量一量,太长就用斧子砍去脚,短了就拉长,以便符合床的标准。结果被他丈量过的人,没有一个不是一命呜呼。
为了符合社会公认的许多“神圣”但已经过时的人才标准,很多人也宁可把自己拉长或锯短。比如英语学习者,不把能否进行英语交流当作标准,而把四级六级当作标准。事实是,成功并没有公式化的标准和模式。设想一下,假如姚明的父母是个学历迷,强迫他学士、硕士、博士读到底才打职业篮球的话,相当于要他接受“普洛克路斯忒斯之床”的标准,那么今天就没有nba的姚明了。
谈谈具体的案例。甲是家境窘迫,拿到法学学位又去考研。乙刚刚法硕毕业,就急着出国。他们都是以学位为中心,而不是以就业为中心,这样做违反市场规律。现在不少青年陷入追求高学位的盲目状态,认为出国是上品,考研是中品,就业是下品。
学历崇拜,出国崇拜,是坑害中国青年的一张普洛克路斯忒斯之床。这张床,威胁着当代中国青年奋斗的命运。以学位为中心来奋斗,是学位集体无意识,拿到学位未必得到前途;以就业资格为中心,是市场人才新规则,得到资格就可以获得工作,从而迈出成功第一步!
黑夜给了我们黑色的眼睛,我们要用它来寻找黄金
不管从事什么,要用敏锐的眼光,打开所有的神经天线,像捕捉爱人的眼神那样,捕捉那些与你的工作相关、但暂时还没有被商业化的需求,“就业”后“拓业”,更易获得成功。
我在1996年刚回新东方时,完全为了赚钱谋生,根本没有什么神圣的使命。但在出国咨询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人盲目盲动,根本不考虑自身条件,更不考虑出国后到底做什么,反正就是为了出国而出国。在对他们的人生以及奋斗目标的拷问、反问中,我发现了一种新的咨询需求----这就是人生设计。后来我在新东方相继提出“留学申请的艺术”和“美国签证哲学”,都是在咨询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成为新东方的品牌成分的。
有个学生曾到新东方咨询,他是地理专业毕业,在北京找不到工作,特别着急,家里又穷,就想出国作最后一搏,我给劝住了,让他先就业。后来他受新东方成功的启示,想到教育贫瘠的贵阳老家也有英语培训的需求,就回去创业了。五年过去,他的事业蓬勃发展,已经成为当地赫赫有名的创业者。
中国的人才不是过多,而是过少。辉煌的故宫藏画艺术,被台湾公司开发出商业价值,他们利用日本超级仿真古画复制技术,生产高价成品,再向大陆推销。中国这样的市场空白增长点并不少,就等着人才开发。我常常戏言:“黑夜给了我们黑色的眼睛,我们就要用它来寻找黄金”。中国职业场上的“黄金”到处都有,就看你怎么开掘。
智慧建议:
留学、升本、考研、就业都是青年的人生选择,并无一个规则。问题是:它是否能使你们获得幸福的生活,实现人生的终极价值?我在《邮箱里的灯光》提出了重要的“三业”理论:成功无非就是就业(job)、职业(career)和事业(cause)。先要就业,也就是靠什么谋生,解决温饱;再要职业,通过稳定收入,拥有安全感;最后才是成就事业,实现人生最大价值。我呼吁我们的读者和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打破精神枷锁,冲破思想牢笼,确定奋斗目标,以获得“就业”为最低奋斗纲领来设计自己的人生,追求个人的成功。
靠自己的劳动赢得生存就是成功
难以找到工作的青年,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缺少求职技巧的人;二是缺乏就业竞争力的人;第三种人我觉得最糟糕----他们认为“仅为生存工作是可耻的”,认为“大学生去当家政,扫厕所,去卖肉……是丢人的行为。”这种丢人的感觉,恰恰是最丢人的!
生存永远在成功之前,换言之,靠自己的劳动赢得生存,本身就是一种成功。假如上帝暂时没有给你很多机会,就让你扫厕所,那么你就必须面对现实,把厕所扫好。我在美国就扫过厕所。如今职场竞争激烈,人必须树立最基本的就业价值观:靠自己的劳动生存,永远是最基本的追求!只有把胃填饱之后,才有机会充实头脑,提升自己。
伟大出于平凡,辉煌也来自卑微,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半年,你离挨饿或许只有三天。首先要生存下来,才能更好地追求其他梦想。
我有个亲戚,大学刚毕业,去搬电脑,我说祝贺你了,就从搬运工做起。哪个旅馆的总裁不是从端盘子、打扫房间开始的?沃尔玛特的创始人,就从一个小杂货店起家。美国著名影星史泰龙、施瓦辛格,在成名之前都曾做过裸体模特,李嘉诚14岁就肩负养家糊口的重大责任,天天琢磨下一顿吃什么……当年我这个北大教师,一心想成为音乐家或者哲学家,但到了美国,也感到生存的艰难。我洗碗扫地,给必胜客送外卖,就差流浪街头了。把滚烫的比萨在没有变冷变硬之前送到客户手上,成了我惟一的艺术追求----同事笑我:送个比萨也这么激情!可是我感到自豪,激情不是浮躁,不是幻想,激情是执著当下,全身心投入,激情是做好眼前事的一种素质。
我承认浮躁是一种时代必然。同样教育背景的人,有人月薪几万人民币,有人1000元人民币,人心不可能不浮躁,但是,你必须把手头的工作做好,才可能真正进入一个成功者的境界。所谓成功者,并不单纯指百万富翁,也包括那些完美地完成一件工作,进而完成每件工作的人。
人生的伟大目标都是从养活自己开始,立足生存,追求梦想,这就是从卑微的工作干起的基本意义所在。
骑驴找马的人,也不该虐待驴
任何人都必须有敬业精神,能把小事干好的人,成功的几率更大。永远不要抱怨工作有多么无聊、渺小,只要开始工作,就有改进、提升和扩充自己的机会。譬如背英语单词,一天背1000个单词,你肯定背不下来,会精神崩溃,但如果一天背几十个单词,就能轻松做到,以少积多。反过来,假如你一开始就想做比尔*盖茨,学哲学的一上来就想超过黑格尔,忽略手头的工作,最终可能会一事无成。
可以骑驴找马,但不要虐待那匹驴。要么放弃这头驴,既然要了,你就要把它当成自己的旅伴和爱人,认真对待。
再回头说说扫厕所,你能把你负责的厕所弄得干净明亮,卫生清洁标准也比以前提升一个星甚至两个星,就意味着职位的提升和薪水的增加。新东方发展早期,俞敏洪从讲台到灶台,从教室到厕所,什么都管,他还曾发明一个“熏醋疗法”,驱除了厕所里面难以驱除的异味,至今“俞敏洪会扫厕所”还在被新东方的元老们传诵。
新东方还有一个出名的“扫地王”张少云。他来自贫穷的农村,在新东方实用英语学院读了两年非正式的大专英语,毕业后就在新东方看教室、打扫卫生,但他发誓“扫地也一定要扫出出息来,扫出前途来!”他一边干好本职工作,一边确定了在新东方教书的目标,在家里挂了一个小黑板,模拟课堂,一遍一遍地讲,一遍一遍地写,坚持了一年多。到了2002年初,他把这小黑板带到新东方大楼,直接给招聘主管老师模拟讲课,一举成功。现在,张少云已经成为新东方学校最优秀的讲师之一。
不管做什么工作,一个人的工作做到别人没法替代的程度,就算成功。这种骑驴的态度,这种认真精神和敬业精神,才会感动上帝,也是个人能得到最大发展的直接原因。
要抛弃“普洛克路斯忒斯之床”
我在新书《邮箱里的灯光》(《骑驴找马》修订版)里提出一个重要的思想:如果简单地以学历为准绳设计未来,人生的路就变得很窄;如果用市场需求来考虑、来测量自己,机会就会很多。这个思想,是针对中国社会依然盲目地追求高学历、追求留学、追求名校的风气而提出的。
我在书中讲了则希腊神话故事《普洛克路斯忒斯之床》:恶魔普洛克路斯忒斯有一张床,他守在路口,见到行人就把他们抓来放在床上量一量,太长就用斧子砍去脚,短了就拉长,以便符合床的标准。结果被他丈量过的人,没有一个不是一命呜呼。
为了符合社会公认的许多“神圣”但已经过时的人才标准,很多人也宁可把自己拉长或锯短。比如英语学习者,不把能否进行英语交流当作标准,而把四级六级当作标准。事实是,成功并没有公式化的标准和模式。设想一下,假如姚明的父母是个学历迷,强迫他学士、硕士、博士读到底才打职业篮球的话,相当于要他接受“普洛克路斯忒斯之床”的标准,那么今天就没有nba的姚明了。
谈谈具体的案例。甲是家境窘迫,拿到法学学位又去考研。乙刚刚法硕毕业,就急着出国。他们都是以学位为中心,而不是以就业为中心,这样做违反市场规律。现在不少青年陷入追求高学位的盲目状态,认为出国是上品,考研是中品,就业是下品。
学历崇拜,出国崇拜,是坑害中国青年的一张普洛克路斯忒斯之床。这张床,威胁着当代中国青年奋斗的命运。以学位为中心来奋斗,是学位集体无意识,拿到学位未必得到前途;以就业资格为中心,是市场人才新规则,得到资格就可以获得工作,从而迈出成功第一步!
黑夜给了我们黑色的眼睛,我们要用它来寻找黄金
不管从事什么,要用敏锐的眼光,打开所有的神经天线,像捕捉爱人的眼神那样,捕捉那些与你的工作相关、但暂时还没有被商业化的需求,“就业”后“拓业”,更易获得成功。
我在1996年刚回新东方时,完全为了赚钱谋生,根本没有什么神圣的使命。但在出国咨询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人盲目盲动,根本不考虑自身条件,更不考虑出国后到底做什么,反正就是为了出国而出国。在对他们的人生以及奋斗目标的拷问、反问中,我发现了一种新的咨询需求----这就是人生设计。后来我在新东方相继提出“留学申请的艺术”和“美国签证哲学”,都是在咨询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成为新东方的品牌成分的。
有个学生曾到新东方咨询,他是地理专业毕业,在北京找不到工作,特别着急,家里又穷,就想出国作最后一搏,我给劝住了,让他先就业。后来他受新东方成功的启示,想到教育贫瘠的贵阳老家也有英语培训的需求,就回去创业了。五年过去,他的事业蓬勃发展,已经成为当地赫赫有名的创业者。
中国的人才不是过多,而是过少。辉煌的故宫藏画艺术,被台湾公司开发出商业价值,他们利用日本超级仿真古画复制技术,生产高价成品,再向大陆推销。中国这样的市场空白增长点并不少,就等着人才开发。我常常戏言:“黑夜给了我们黑色的眼睛,我们就要用它来寻找黄金”。中国职业场上的“黄金”到处都有,就看你怎么开掘。
智慧建议:
留学、升本、考研、就业都是青年的人生选择,并无一个规则。问题是:它是否能使你们获得幸福的生活,实现人生的终极价值?我在《邮箱里的灯光》提出了重要的“三业”理论:成功无非就是就业(job)、职业(career)和事业(cause)。先要就业,也就是靠什么谋生,解决温饱;再要职业,通过稳定收入,拥有安全感;最后才是成就事业,实现人生最大价值。我呼吁我们的读者和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打破精神枷锁,冲破思想牢笼,确定奋斗目标,以获得“就业”为最低奋斗纲领来设计自己的人生,追求个人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