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成功创业网 - 管理心理学 - 职场需要“中场休息”

职场需要“中场休息”

如果生活是一列飞速行驶的火车,如果我们把自己当作是驾驭这列火车的司机而不是身不由己的乘客,那么,即便有千万个理由阻止我们放慢行驶的速度,我们照样可以有这个权力,点一下刹车。因为我们自己是这列火车的主宰。我们有随时停下来审视道路和重新选择方向的自由。
    
     仔细观察,我们身边有不少人已经这样做了。曾经,他们在职场压力的逼迫下玩命工作,十来年间,他们就赢得了个人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时,由于精力透支,他们的身体和精神开始陷入一种“亚健康”状态,更重要的是,进入“职场十年之痒”,工作对于他们不再快乐如从前。于是,“衣食无忧”的他们齐声喊出了职场新口令:35岁“稍息”。
    
     这些“稍息族”的主要特征是:正值壮年、事业小有成就、本行业的骨干、主动要求“稍息”。他们年龄大都在35至40岁,从经济上而言,他们有房有车,属中产阶级;就个人身份而言,他们多是各行各业的精英,大都占据着“中层以上”职位和业务骨干的地位。他们年富力强却“游手好闲”,他们事业有成却无心打理,他们离开办公室回到家中,他们抛开工作开始寻找自我,他们从急驰的轨道上从容走开,他们手里擎着一面旗帜,上面书写着两个大字:稍息。
    
     稍息为哪般
    
     个例一:林娜(女,34岁,外企总会计师,稍息理由:享受生活的美好)
    
     林娜说自己“稍息”那天,觉得阳光特别灿烂:“走出了气派的办公楼,一出大门,我就做了3次深呼吸:解放了!”林娜30岁就做到外企总会计师的位置,可正是由于这种“高”职,让林娜觉得“冷”——薪水固然可观,压力也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的,“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像个机器,在连轴转。想停下来都没有机会,只有硬着头皮向前冲。”所以,林娜有空的时候就开始算计着稍息。去年年初时,在纽约海尔人寿公司的朋友请她填了一份表格,这份表格是通过对收入、资产、负债、退休年龄等统计和计算,可以得出被调查人要达到这样的目标所需要的收入水平和积蓄。调查表还充分地考虑到了未来通货膨胀等因素。林娜对这份表格非常认真,用35岁和40岁两个退休年龄分别进行了计算,结论是如果她可以减少花销,增加积累,她可以在35岁退休。3个月前,林娜终于离开了工作多年的公司。现在,林娜每天的时间表是:早晨8点起床,读书,念英语;10点收拾家务;12点午餐,之后小睡;下午2点去小区附近的健身房健身;下午4点买菜做饭或者和朋友聚会;晚上陪下班回来的爱人看电视或者看dvd;睡前写日记。如果是周末,她还要去幼儿园接孩子,陪孩子好好玩上两天。“我的目标是要拥有自己的生活,充分体验生命中美好的事物。”林娜说。
    
     画外音:不要以为现代女性丢掉朝九晚五的工作就只能回家熬汤、擦窗、折叠清洗干净的衣服,她们虽然想生小孩,却未必愿意做个全职妈妈;可以在家料理家务,但这不能占据所有的时间。电脑编程、家居设计、宠物诊疗、莳花种草、瘦身美容……都是她们重新树立的奋斗目标,人生也因此变得更加精彩。
    
     今天的职业女性有太多的工作形态可以选择,以致他们想要随心所欲地选择工作方式和工作时间。当然,如果你想活得自由自在,就必须自强自立,有学养,有技艺,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不仰仗男人,这样才能使你进退自如。
    
     个例二:刘健雄(男,35岁,媒体工作者,稍息理由:为了更好地再出发)
    
     早就对自己的“稍息”有预感的刘健雄,是一家平面媒体的负责人。他把这家媒体办出了名,找到了比较雄厚的资金之后,便急流勇退。刘君以前曾经多次说过,自己35岁“退休”。他“退休”的时候,恰是自己35岁生日后的第3天。
    
     “这就像一部汽车,开上个几千公里就要保养一次。”刘君在阐述自己的“稍息生活”时比喻,“我们把一生之中最美好的青春时光都奉献出来了,我们应该有权利休息一下。”他在本该日夜兼程的时候突然停下来,蛰伏,安静,思前想后。现在,刘君除搞些下午茶之类的名堂,聚会的是自己的老同学或者朋友,这些人要么是同行,要么在国家机关工作。他还在悄悄复习功课,联系研究生考试。后辈的进取和竞争的激烈使他意识到,必须得补充养分,否则迟早有一天会被抛下的。“再好的工作,做久了总会有懈怠感,会觉得是在做一种重复的机械劳动,不再有激情和超越”, 刘君期望在经历了一系列暂停和重起后,事业的方向会更明晰,自身更成熟,“这种暂停和重起不是水平的,而是螺旋式上升的。”
    
     画外音:过去,我们都习惯于一干几十年,到点才退休。其实,人生是自己的,可以有多种形式的选择。如果觉得必要,中间歇下来也未必不可以。在这个时候思前想后,如同是到了一个大的车站。选择“稍息”只不过是换一种活法,其实他们没有资本就此言退。很多理想还没有实现,很多想法还没有付诸实施。选择坚持需要勇气,但选择放弃则更需要勇气。
    
     个例三:张立群(男,36岁,品牌服装代理商,稍息理:“检修”自己)
    
     谁也不知道两个月以来张立群在干什么,因为没有人见到他。36岁的张立群是一家国外品牌服装在中国的销售商,据他自己讲,他失踪的原因是他和百货公司的老板喝酒,突然觉得天旋地转。经查,运动员出身的他现在患有高血脂、高血压和脂肪肝。张立群立刻作出决定,暂时把公司生意交给哥哥打理,自己退居二线。张立群太累了,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早早就有了白发。“我必须寻找一下休闲的感觉。”他没有选择海滩或者别墅,而是选择了医院。张立群住院疗养了,住院疗养的他依旧很忙,戒烟、戒酒、洗牙、割粉瘤,把身体的各个部位详尽检查,一一治疗。他的哥哥每天到医院去看他,请示汇报。张立群就像老干部一般对哥哥指点迷津。
    
     在医院里忙着“检修”自己的张立群深有感触:钱是挣不完的,但如果失去了健康,却是多少钱都买不回来的。
    
     画外音:人们对所谓的中产阶层有这样的描述,就是事业有成,收入较高,拥有自己的不动产,以及充足的休闲时间。这最后一条,许多人却很难拥有,他们一旦工作起来,必须特别忘我,夜以继日,这样才有可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所以,在中国很难有真正意义上的中产阶层。在这些“稍息族”中,普遍的原因就是健康问题。由于长期的疲劳工作和巨大的工作压力,这些站在中年门槛上的人,基本都处于所谓的“亚健康状态”。很显然,他们意识到了这种状态对他们的威胁,意识到了在这种状态下心态的不稳定和工作效率的降低。于是,他们有意识地对自己进行一次“大修”,以保证“后半生”的健康。
    
     稍息,是一种境界
    
     有这样一个故事:在墨西哥工作的外国科学家雇了当地山地民族的搬运工搬运行李,在搬运途中,搬运工每走一段路,不管累不累,都要停下来歇一下,这让几个外国科学家颇为不解,问及原因,搬运工说这是他们山地民族的传统,身体行走得太快,灵魂会赶不上来。
    
     当我们忙于工作,却说不清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当日子天天飞驰,却记不起年少时曾经为之激动的理想现在在哪里,我们是否要暂停一下脚步,好让灵魂赶上来?
    
     当我们不再能从长假中获取应有的闲适和轻松,春去秋来却始终脱不掉满身疲惫时;当青葱岁月悄然而去,理想变得黯淡无光时;当来路渐渐模糊,去路却还“迷不知吾所如”时,该是我们停下脚步,按一下“生活暂停键”的时候了。
    
     稍息不是生活的尾声,而是另一种生活的开始。这需要一种勇气。在一份待遇优厚的工作或是自己开创的公司面前,“轻轻地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不是思考起诸如“我是谁”“我来到这个世界上为了什么”等等哲学本源的问题,恐怕很难拒绝“工作者”所带来的诸多诱惑。“稍息族”的信条就是,当幸福触手可及时,一定要及时把握。否则,在忙忙碌碌的浮华世界中很可能经历:几度夕阳红之后,只落得“万事转头空”。
    
     的确,人生总有不少这样的驿站,走累的时候歇一会儿,然后整理一下自己的思想,回顾一下自己的人生,在作一番周密调整后,又整装待发,踏上新的征程。暂时的退,只不过是为了更好地进,它会使我们更明白内心的真正需要。人的本性就是探索,选择你想要的生活,这才是“稍息”的意义所在。
    
    



管理心理学 - 成功创业网

成功创业网·管理心理学 © 2006 - 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