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情绪假”,看上去很美?
身体不舒服导致心情烦躁、家中有事带来焦虑情绪……当老师在上课前有这样那样的情绪问题时,可以放半天假,由学校的领导为其代课。沈阳一小学在教师中推行的“情绪假”制度,受到了老师们的欢迎。然而,有人对此持不同看法。
放“情绪假”,究竟是人文关怀还是对工作的不负责任?
小陈在蔡塘一所学校上小学二年级,4月7日下午,他因为没有按时完成作业,女数学教师当时正好心情不好,她怒火中烧,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用一根木棍猛抽他的臀部,致使其出现大面积淤血红肿,在社会上造成很坏的影响。
市民黄女士说,她的儿子在一所幼儿园上中班,4月10日因为上课太调皮,老师居然把他关在厕所里,不让他出来。孩子回家后,一听说上厕所就说“怕怕”。另一个小学生也很调皮,平时就很讨厌他的老师,有一天突然怒火爆发,居然把他的作业本撕掉!经学校调查,上述两位老师做出如此让人无法想象、难以忍受的行为,与上课当天他们家里发生意外、教师情绪低落有关。
现在教师的压力比较大,情绪不良时他们会无意识地把学生当成发泄愤怒、不满的“替罪羊”,如果学校能让他们请假或跟别的教师调换课程,等他们心情平稳时再来上课,就可能不会出现以上这种体罚学生的行为。在教师情绪不稳定的情况下,或者教师心理上遭受打击或遇到不良刺激时,可能会在课堂上情绪冲动,对学生在行为和语言上有偏激动作。在此之前教师如能请个“情绪假”,可以有效缓解这些问题。
那么,教师们是如何看待“情绪假”的呢?杏林一所学校的教师郑小姐说:“现在中学对学生的评价变成了精确的分数,家长和外界的注意力也都在成绩上,教师之间因此竞争激烈,我们平常忙得连生小病都难以请假,哪里有那么好的命请‘情绪假’?!”福州大学工艺美术学院一名教师也对记者说:“教师即使有情绪也要上课,不然课由谁来上?”一所知名小学的校长说:“教师本身就要有自我调控的能力,如果心情不好就请假,必然要影响教学秩序,我们不主张‘情绪假’。”她认为,“现在的年轻教师多是独生子女,遇到挫折哭鼻子的人也有。如果出现偏激或情感濒临崩溃边缘,应找心理医生治疗,这时学校应准其请假自行选择调节办法,由其他教师代课。”
--------------------------------------------------------------------------------
百姓擂台
赞成
和病假是同理
林文娟(厦门市金榜路):其实情绪假和病假是同样的道理,只不过一个是心理上的不舒服,一个是身体上的不舒服。身体不舒服大家都会请假去看病、吃药,心理不舒服,大家却很少关心。正是因为大家对情绪、心理的不重视,使得很多人因为心理问题而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小到影响工作效率,大到自残、伤害自己。再说了,不好的情绪还容易传染给别人。
值得鼓励和期待
袁妹媚(厦门商业学校):客观地说,从制定“情绪假”的初衷来看,其目的无非是为了切实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防止教师随意糊弄、应付学生的行为,以更好地对学生负责。因此,“情绪假”的推出是有其积极意义的,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一种实事求是的人文关怀,“情绪假”还是值得鼓励和期待的。
amyzhou:我认为如果今天的心情不好,有条件可以请假的话是最好的选择。我所指的条件是不会因为没有上班而给工作带来很大的麻烦,现代人生活工作的压力都很大,不可能每天都有好心情,坏心情也不可能马上变好。“情绪假”是人文关怀之举。
林夕(厦门市外来员工子弟学校):作为一名在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作为一名普通人,谁都有情绪低落的时候,但我们也无法及时调节,总是或多或少地带进课堂,带到学生身上。事后,又觉得对他们感到愧疚。“情绪假”刚好可以缓和这一现象,并不一定要多长时间,只要能及时度过这一“情绪期”,既是对我们老师的一种关怀,也是对学生的一种负责任!
若梅(思明区领兜北片区):情绪消沉时,工作不免会分心,工作质量受到影响。再者勉强工作,身心压力更大。适当的调解与休息,才有利于排解压力与保持健康。老师也不例外。老师要教导好孩子,这本身就是一件要有耐心的事,不好的情绪如何能保证正常的教学质量?这里所指的是比较严重的情绪。当然如何避免造成随意请假,那就是学校制度的制定问题了。
反对
放“情绪假”会乱套
鱼儿沉(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乍一听,感觉很美妙,似“人文关怀”。但一细想,如果真的这样执行,那么,作为管理者,就很难用纪律、制度来约束职工,谁都可能“放假”,“临时代替的人”业务熟悉程度很难与原岗位者相同,效率低不说,还可能出错。同时,作为管理者,员工“放假”的机会多,则可能会忙于调度工作了,谈不上管理了。有规矩才能成方圆,我认为每个单位都已制定相关的请假制度,事假、病假本身就起到调节作用,不必再另设“情绪假”了。
邱国华(禾山中学):我担心,放“情绪假”会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学校工作岗位往往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张三情绪不佳,必定由李四来替补上课。如果情绪不佳的教师一天来个两个,三个,甚至更多,校长将无宁日,其他教师也将疲于奔命!
情绪问题重在自调
艾米莉(厦门市蜂巢山路):“情绪假”可行性不强,情绪的发泄不一定用假期来实现,每个人都有情绪,但未必放了假就能发泄情绪。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人,是父亲,是母亲,是儿女,是丈夫,是妻子,是上司也是下属,哪个不是多重身份存在着呢?当然会有压力了。压力来了,关键在于个人如何调节,如何疏导,如何克制,请假是一种消极方法,不可取。
不符职业道德要求
吴琼(湖里区和悦里):人都会有情绪低落的时候,但并不能统统用休假来解决,只有勇敢面对、自我调节、高度负责、成功应战才是良好职业道德的体现,而职业人也正需要这种磨炼走向成熟与专业。
蔡一族:如果全体教师情绪焦虑,那学生是不是可以放假。如果老师无法控制情绪,怎能体现“为人师表”?学生到时也会说:我情绪不稳定,想回家休息。这种制度虽然对教师来说是一种优待,但对学生来说就不是很好。觉得还是老规矩好:身体不舒服请病假,家中有事请事假。
--------------------------------------------------------------------------------
第三只眼
看上去很美,操作难
爱幽一默(松柏中学):表面上看,放“情绪假”很有“人文关怀”的味道;而实质上是根本行不通的。因为此法一旦推开,自然会有一些不自觉的老师,动辄以心情不好为由来请假,学校领导还怎么当呢?情绪毕竟是很难用肉眼和仪器来加以测量的,在操作上难度甚大。而放“情绪假”如果用扣钱来规范,那么,又有谁会请这个假呢?
--------------------------------------------------------------------------------
建议
应在公共服务部门推广
林学钦(仙岳路仙阁里花园):读过一则新闻:南昌一交警因长期值中晚班,无法顾家和妻子吵架,带着情绪上班,结果就乱罚款发泄,五分钟内开了2000多元罚单。我想,如果有“情绪假”,这类事就不会发生。所以,我认为,“情绪假”这个概念,应该扩展,不只是教师,凡是对社会公共利益会产生影响的工作岗位,都应该考虑设置“情绪假”,这不仅仅是人文关怀层面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对社会负不负责的问题。我主张,尤其像公交司机,更应该考虑放“情绪假”,因为带着情绪开车,小则服务态度不好,投诉量猛增,于个人和公司不利;大则要出恶性交通事故,危害社会,殃及他人。当然,“情绪假”不能是没有代价的,这样可以避免借“有情绪”捞取休假。
--------------------------------------------------------------------------------
短信快语
其实是在更高层面上关怀学生
139****4258:老师有了情绪就请假,那学生有情绪怎么办?警察在执行工作中有了情绪怎么办?还有飞行员在空中呢?……嘿嘿天下大乱矣
135****5893:教育规则需要探索需要创新。给老师放“情绪假”,不仅是关怀老师,其实也是在更高层面上关怀学生。
5****56:该制度对教育、医疗、公安、公交等行业尤为适用,但制定、执行好的制度,同样要有好的心态,否则将适得其反,“画虎不成反类犬”了。
137****9976:关怀“情绪”有必要:阳春虽暖防春寒,乐极岂无生悲时?海蕴浪谷和波峰,人有离合与悲欢;生老病死免不了,身心疲惫损健康;情绪低落放个假,体贴关怀人为本!
139****0661:老师育人子女,在言行举止上都会影响到学生,如果老师带着情绪上课,势必会让教学的质量大打折扣,在他们的情绪有所波动时,给予适当的放松休息未尝不可。
lsf051:要是允许在有情绪时放个半天假调整一下心情,对于做好工作是十分有必要的。
死灰不燃:闹情绪就可以放假?有这么想法的人,最好去从事自由职业。
锦绣中华:当今工作上的压力,哪个行业的人员没有?心情不好就想放假,岂不是每个行业都可以放这种“情绪假”?因此,这种借口是毫无道理的,和当今竞争的社会氛围根本不合拍。我们绝对不能为回避矛盾的行为开绿灯。
--------------------------------------------------------------------------------
专家观点
消除不良心理
张晓阳(厦门市仙岳医院心理科主任):教师不良心理现象主要表现在:1.自卑心理或自大心理:对自己的能力评价过低,胆小,怕事,怕冒风险,对自己束缚过多,思维过度,而行动过少;或过分夸大自己的能力,教学期望值过高,设定目标无法达成后容易产生挫折感。2.偏执心理:固执,一味坚持己见,对挫折和遭遇过度敏感,容易误解他人好意,伴发人际关系紧张。3.强迫心理:做事追求完美,一丝不苟,对自己及他人过分苛求,但内心有不安全感,导致做事优柔寡断,同时过分关注工作成效而不顾个人消遣和人际关系。4.癔症样心理:表演色彩强烈,角色转换快,继发性获益现象明显。
正确评判自己的心理状态,是克服不良心理的关键一步。为此要给自己的心理自画像,通过描绘自己眼中的自己、别人眼中的自己及未来的自己,并作相应比较,来给自己心理状态准确定位,寻找出不良心理表现所在。勇敢接纳自己不良心理,是克服不良心理现象的第二步。针对自己不良心理表现,采取有针对性的自我治疗,是克服不良心理现象的第三步。具体操作方法可购买一本认知心理的书看一看,如果自己实在解决不了,也可寻找心理医生帮助。
要解决教师心理疾患,需启动“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程”,包括在中小学卫生保健所内开辟“教师心理咨询室”,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师考核项目和继续教育的内容,同时减轻教师负担,如取消名目繁多的检查和评比,实行校务公开等。
一个不错的选项
陈军(厦门市特殊教育学校副校长):有很多事例和数据表明:学生们喜欢的老师,并不一定是教学水平很高的老师,而是和蔼可亲、幽默风趣老师。领导的要求、家长的期望、家庭的责任、同事朋友的关系等,都有可能使教师出现心情烦躁、情绪低落等问题。当教师情绪不好时,学校设立情绪假让教师回避学生,进行舒缓、减压,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选项。
教师的不良情绪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情绪和教学质量。学校让其调课、还是放假,不同的学校可以根据教师情绪失调的情况进行安排,对于学校的人文关怀,教师必须正确地对待和把握,否则就会凌驾于制度或法规之上。长期的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容易产生其他病症,教师应正视职业压力、学会自我控制和调节,特别是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来排解工作、生活压力。学校要让教师感到学校是一个温暖的港湾,当然,最重要的是建立一个民主和谐的校园环境,让教师有参与的激情、发展的空间和奋斗的动力。
--------------------------------------------------------------------------------
本期话题,赞成与反对双方难分伯仲。从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角度而言,注意并解决人们的工作情绪问题,是值得肯定的正确方向,但制度设计应考虑到多方面的情况,权利和责任应相互平衡制约,以人为本既对工作者而言,也对工作的服务对象而言,不能顾此失彼。
放“情绪假”,究竟是人文关怀还是对工作的不负责任?
小陈在蔡塘一所学校上小学二年级,4月7日下午,他因为没有按时完成作业,女数学教师当时正好心情不好,她怒火中烧,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用一根木棍猛抽他的臀部,致使其出现大面积淤血红肿,在社会上造成很坏的影响。
市民黄女士说,她的儿子在一所幼儿园上中班,4月10日因为上课太调皮,老师居然把他关在厕所里,不让他出来。孩子回家后,一听说上厕所就说“怕怕”。另一个小学生也很调皮,平时就很讨厌他的老师,有一天突然怒火爆发,居然把他的作业本撕掉!经学校调查,上述两位老师做出如此让人无法想象、难以忍受的行为,与上课当天他们家里发生意外、教师情绪低落有关。
现在教师的压力比较大,情绪不良时他们会无意识地把学生当成发泄愤怒、不满的“替罪羊”,如果学校能让他们请假或跟别的教师调换课程,等他们心情平稳时再来上课,就可能不会出现以上这种体罚学生的行为。在教师情绪不稳定的情况下,或者教师心理上遭受打击或遇到不良刺激时,可能会在课堂上情绪冲动,对学生在行为和语言上有偏激动作。在此之前教师如能请个“情绪假”,可以有效缓解这些问题。
那么,教师们是如何看待“情绪假”的呢?杏林一所学校的教师郑小姐说:“现在中学对学生的评价变成了精确的分数,家长和外界的注意力也都在成绩上,教师之间因此竞争激烈,我们平常忙得连生小病都难以请假,哪里有那么好的命请‘情绪假’?!”福州大学工艺美术学院一名教师也对记者说:“教师即使有情绪也要上课,不然课由谁来上?”一所知名小学的校长说:“教师本身就要有自我调控的能力,如果心情不好就请假,必然要影响教学秩序,我们不主张‘情绪假’。”她认为,“现在的年轻教师多是独生子女,遇到挫折哭鼻子的人也有。如果出现偏激或情感濒临崩溃边缘,应找心理医生治疗,这时学校应准其请假自行选择调节办法,由其他教师代课。”
--------------------------------------------------------------------------------
百姓擂台
赞成
和病假是同理
林文娟(厦门市金榜路):其实情绪假和病假是同样的道理,只不过一个是心理上的不舒服,一个是身体上的不舒服。身体不舒服大家都会请假去看病、吃药,心理不舒服,大家却很少关心。正是因为大家对情绪、心理的不重视,使得很多人因为心理问题而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小到影响工作效率,大到自残、伤害自己。再说了,不好的情绪还容易传染给别人。
值得鼓励和期待
袁妹媚(厦门商业学校):客观地说,从制定“情绪假”的初衷来看,其目的无非是为了切实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防止教师随意糊弄、应付学生的行为,以更好地对学生负责。因此,“情绪假”的推出是有其积极意义的,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一种实事求是的人文关怀,“情绪假”还是值得鼓励和期待的。
amyzhou:我认为如果今天的心情不好,有条件可以请假的话是最好的选择。我所指的条件是不会因为没有上班而给工作带来很大的麻烦,现代人生活工作的压力都很大,不可能每天都有好心情,坏心情也不可能马上变好。“情绪假”是人文关怀之举。
林夕(厦门市外来员工子弟学校):作为一名在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作为一名普通人,谁都有情绪低落的时候,但我们也无法及时调节,总是或多或少地带进课堂,带到学生身上。事后,又觉得对他们感到愧疚。“情绪假”刚好可以缓和这一现象,并不一定要多长时间,只要能及时度过这一“情绪期”,既是对我们老师的一种关怀,也是对学生的一种负责任!
若梅(思明区领兜北片区):情绪消沉时,工作不免会分心,工作质量受到影响。再者勉强工作,身心压力更大。适当的调解与休息,才有利于排解压力与保持健康。老师也不例外。老师要教导好孩子,这本身就是一件要有耐心的事,不好的情绪如何能保证正常的教学质量?这里所指的是比较严重的情绪。当然如何避免造成随意请假,那就是学校制度的制定问题了。
反对
放“情绪假”会乱套
鱼儿沉(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乍一听,感觉很美妙,似“人文关怀”。但一细想,如果真的这样执行,那么,作为管理者,就很难用纪律、制度来约束职工,谁都可能“放假”,“临时代替的人”业务熟悉程度很难与原岗位者相同,效率低不说,还可能出错。同时,作为管理者,员工“放假”的机会多,则可能会忙于调度工作了,谈不上管理了。有规矩才能成方圆,我认为每个单位都已制定相关的请假制度,事假、病假本身就起到调节作用,不必再另设“情绪假”了。
邱国华(禾山中学):我担心,放“情绪假”会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学校工作岗位往往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张三情绪不佳,必定由李四来替补上课。如果情绪不佳的教师一天来个两个,三个,甚至更多,校长将无宁日,其他教师也将疲于奔命!
情绪问题重在自调
艾米莉(厦门市蜂巢山路):“情绪假”可行性不强,情绪的发泄不一定用假期来实现,每个人都有情绪,但未必放了假就能发泄情绪。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人,是父亲,是母亲,是儿女,是丈夫,是妻子,是上司也是下属,哪个不是多重身份存在着呢?当然会有压力了。压力来了,关键在于个人如何调节,如何疏导,如何克制,请假是一种消极方法,不可取。
不符职业道德要求
吴琼(湖里区和悦里):人都会有情绪低落的时候,但并不能统统用休假来解决,只有勇敢面对、自我调节、高度负责、成功应战才是良好职业道德的体现,而职业人也正需要这种磨炼走向成熟与专业。
蔡一族:如果全体教师情绪焦虑,那学生是不是可以放假。如果老师无法控制情绪,怎能体现“为人师表”?学生到时也会说:我情绪不稳定,想回家休息。这种制度虽然对教师来说是一种优待,但对学生来说就不是很好。觉得还是老规矩好:身体不舒服请病假,家中有事请事假。
--------------------------------------------------------------------------------
第三只眼
看上去很美,操作难
爱幽一默(松柏中学):表面上看,放“情绪假”很有“人文关怀”的味道;而实质上是根本行不通的。因为此法一旦推开,自然会有一些不自觉的老师,动辄以心情不好为由来请假,学校领导还怎么当呢?情绪毕竟是很难用肉眼和仪器来加以测量的,在操作上难度甚大。而放“情绪假”如果用扣钱来规范,那么,又有谁会请这个假呢?
--------------------------------------------------------------------------------
建议
应在公共服务部门推广
林学钦(仙岳路仙阁里花园):读过一则新闻:南昌一交警因长期值中晚班,无法顾家和妻子吵架,带着情绪上班,结果就乱罚款发泄,五分钟内开了2000多元罚单。我想,如果有“情绪假”,这类事就不会发生。所以,我认为,“情绪假”这个概念,应该扩展,不只是教师,凡是对社会公共利益会产生影响的工作岗位,都应该考虑设置“情绪假”,这不仅仅是人文关怀层面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对社会负不负责的问题。我主张,尤其像公交司机,更应该考虑放“情绪假”,因为带着情绪开车,小则服务态度不好,投诉量猛增,于个人和公司不利;大则要出恶性交通事故,危害社会,殃及他人。当然,“情绪假”不能是没有代价的,这样可以避免借“有情绪”捞取休假。
--------------------------------------------------------------------------------
短信快语
其实是在更高层面上关怀学生
139****4258:老师有了情绪就请假,那学生有情绪怎么办?警察在执行工作中有了情绪怎么办?还有飞行员在空中呢?……嘿嘿天下大乱矣
135****5893:教育规则需要探索需要创新。给老师放“情绪假”,不仅是关怀老师,其实也是在更高层面上关怀学生。
5****56:该制度对教育、医疗、公安、公交等行业尤为适用,但制定、执行好的制度,同样要有好的心态,否则将适得其反,“画虎不成反类犬”了。
137****9976:关怀“情绪”有必要:阳春虽暖防春寒,乐极岂无生悲时?海蕴浪谷和波峰,人有离合与悲欢;生老病死免不了,身心疲惫损健康;情绪低落放个假,体贴关怀人为本!
139****0661:老师育人子女,在言行举止上都会影响到学生,如果老师带着情绪上课,势必会让教学的质量大打折扣,在他们的情绪有所波动时,给予适当的放松休息未尝不可。
lsf051:要是允许在有情绪时放个半天假调整一下心情,对于做好工作是十分有必要的。
死灰不燃:闹情绪就可以放假?有这么想法的人,最好去从事自由职业。
锦绣中华:当今工作上的压力,哪个行业的人员没有?心情不好就想放假,岂不是每个行业都可以放这种“情绪假”?因此,这种借口是毫无道理的,和当今竞争的社会氛围根本不合拍。我们绝对不能为回避矛盾的行为开绿灯。
--------------------------------------------------------------------------------
专家观点
消除不良心理
张晓阳(厦门市仙岳医院心理科主任):教师不良心理现象主要表现在:1.自卑心理或自大心理:对自己的能力评价过低,胆小,怕事,怕冒风险,对自己束缚过多,思维过度,而行动过少;或过分夸大自己的能力,教学期望值过高,设定目标无法达成后容易产生挫折感。2.偏执心理:固执,一味坚持己见,对挫折和遭遇过度敏感,容易误解他人好意,伴发人际关系紧张。3.强迫心理:做事追求完美,一丝不苟,对自己及他人过分苛求,但内心有不安全感,导致做事优柔寡断,同时过分关注工作成效而不顾个人消遣和人际关系。4.癔症样心理:表演色彩强烈,角色转换快,继发性获益现象明显。
正确评判自己的心理状态,是克服不良心理的关键一步。为此要给自己的心理自画像,通过描绘自己眼中的自己、别人眼中的自己及未来的自己,并作相应比较,来给自己心理状态准确定位,寻找出不良心理表现所在。勇敢接纳自己不良心理,是克服不良心理现象的第二步。针对自己不良心理表现,采取有针对性的自我治疗,是克服不良心理现象的第三步。具体操作方法可购买一本认知心理的书看一看,如果自己实在解决不了,也可寻找心理医生帮助。
要解决教师心理疾患,需启动“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程”,包括在中小学卫生保健所内开辟“教师心理咨询室”,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师考核项目和继续教育的内容,同时减轻教师负担,如取消名目繁多的检查和评比,实行校务公开等。
一个不错的选项
陈军(厦门市特殊教育学校副校长):有很多事例和数据表明:学生们喜欢的老师,并不一定是教学水平很高的老师,而是和蔼可亲、幽默风趣老师。领导的要求、家长的期望、家庭的责任、同事朋友的关系等,都有可能使教师出现心情烦躁、情绪低落等问题。当教师情绪不好时,学校设立情绪假让教师回避学生,进行舒缓、减压,确实是一个不错的选项。
教师的不良情绪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情绪和教学质量。学校让其调课、还是放假,不同的学校可以根据教师情绪失调的情况进行安排,对于学校的人文关怀,教师必须正确地对待和把握,否则就会凌驾于制度或法规之上。长期的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容易产生其他病症,教师应正视职业压力、学会自我控制和调节,特别是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来排解工作、生活压力。学校要让教师感到学校是一个温暖的港湾,当然,最重要的是建立一个民主和谐的校园环境,让教师有参与的激情、发展的空间和奋斗的动力。
--------------------------------------------------------------------------------
本期话题,赞成与反对双方难分伯仲。从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角度而言,注意并解决人们的工作情绪问题,是值得肯定的正确方向,但制度设计应考虑到多方面的情况,权利和责任应相互平衡制约,以人为本既对工作者而言,也对工作的服务对象而言,不能顾此失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