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管理
“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扩散,政治、文化的广泛甚至激烈的冲突,人类生存事件异常的多样性,已使得我们只能有些无奈地用‘快变(rapidly changing)’和‘不确定性(uncertainty)’来形容我们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席酉民教授这样描绘我们所处的世界,“管理迫切地需要一种新的理论来应对这种复杂性和多变性。”他创立的有着浓重东方文化色彩的“和谐管理理论”是可能的应对之道。
席酉民与我们常见的西方管理大师没有多少相似之处,他更像一个科学家,在采访中,他不断谈及这样的词汇:系统论、因果律失灵、和则体系、谐则体系、方法论……实际上,与著有《第五项修炼》的彼得·圣吉一样,席同样从系统论开始,最终聚焦于组织管理。
席酉民现在是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教授。在1987年,以提出“和谐理论”的博士论文成为中国第一位管理工程博士,1993年成为中国管理工程领域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1996年获得第三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自1990年代末以来,他致力于将和谐理论这一系统理论变成可操作的管理理论,“随着社会、经济、科技日益快速地发展,我越来越觉得人类应对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需要人类自身强大的主动性和能力,和谐理论正是以人、物互动以及人与系统的自治性、能动性为前提的,我强烈地感觉到和谐思想在未来社会有旺盛的生命力,也有强烈的愿望想把和谐理论再往前推进,推到管理问题去。”
在谈及和谐管理理论时,席的话语可能会非常理论化和哲学思辨。但和许多西方管理大师一样,他也是邀约频繁的演讲“明星”。他喜欢将研究中的成功以生动活泼的事例和丰富多彩的语言传播出去,他的几本管理随笔文集充满了智慧的色彩,从大事、小事、细微处看到管理之道,暗合他主编的《管理》丛刊的理念:管理是管理者的生活。
应对“快变”和“不确定性”的世界
“我们需要流行的标签武装我们的思想,但也需要思考那些似乎枯燥但却更加永恒性的管理问题。”席酉民这样评价走马灯般传播进中国的各种新颖管理观念,他说,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如何在‘快变’和‘不确定性’的环境中以更加具有竞争力的方式向顾客提供价值。”
他的思考从梳理管理知识的流变开始。科学管理一直追求科学设计的思想,它的前提是未来完全(或概率条件下)可预见与我们能把握复杂现象的规律性或因果律。但复杂性让人们意识到这种思想的局限性,于是,经济学家西蒙提出了“人的有限理性”,管理学家也早已开始将人的行为复杂性引入到管理研究里。但是,席酉民认为,“(这只是)考虑的因素多了,把人的行为因素、心理因素引进来,引进来之后还是设法进行科学设计。无非是考虑的因素越来越多,越来越全面……但这种进步仍然遵从科学研究的基本逻辑,即对所能考虑到的因素进行科学分析,追求的还是科学设计的思想。”
“由于管理活动及其环境的复杂和多变性以及由此产生的有时因果律失灵,加上人类认识的有限理性、人的能力有限性、人的不可确知性和行为的不稳定性,所以管理永远会面对一些不能事先确定的东西,需要人自主来应对,并且,这种现象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比例会越来越大。”席酉民说,“和谐管理就是要在科学设计的基础上,充分调动人的能动性、人的创造性、组织的能动性应对这种不确定性。”
和谐的思想就是围绕要解决的问题,对能科学安排的内容尽可能科学设计,对无法实现科学设计的主要营造一种和的氛围,使得每一个人有能动性、并不断提高自身能力、而且创造一个大家能够发挥作用的平台,并使之与科学设计部分相融合,从而使组织能够自主地根据环境的变化来适应、自动调节。
在席的观念中,管理要处理的主要问题就是“人和物的互动关系”,人的不确定性和物的可无限优化性(由于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的智慧)二者相互影响。科学设计的局限就在于,认为“最理想的管理模式就是将人的不确定性转化为确定性,把管理变成类似一部机器一样的投入产出过程。”和谐管理不再简单地追求科学化,而是追求两种思路,也就是席所说的“双规则”:能够事先安排、用科学方法解决的,用科学优化解决;反之,让人发挥他的创造性,随机应变。
和与谐
“‘谐’考虑的是科学化、物化的东西,它讲究的是比例协调、配合得当、可以科学安排;‘和’更多的看到的是人的心理感觉、心理感受。”席酉民用中国的“和谐”两个字来概括他的理论,“和”是人及人群的观念、行为在组织中的“合意”的“嵌入”;而“谐”是指一切物要素在组织中“合理”的“投入”。
“和则”是从和派生出来的人嵌入组织的规则或者说主张,人们用它来应对组织中“人的永恒的不确定性”,包括规则、契约、文化、舆论、社会观念等。而“谐则”则是处理那些可以量化的因素,考虑它们如何在给定的约束和目标下最优化。和谐管理的两面就是,一方面用优化的思路解决客观科学的一面;另一方面用减少不确定性的思路解决人的主观情感、行为的一面,前者为“谐则”,后者为“和则”。
“不同的人看这个房间,肯定有不同的感觉,因为没有一个主题。”席借酒店里的布置解释“和谐主题”的提出,“和谐主题是指组织中在一定时期存在进一步寻求确定性及优化必要的以实现组织目标的核心管理问题或任务。” “有了和谐主题,判断一个事物发展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看,围绕和谐主题,哪些是可以物化的、可以优化的,哪些是不可以的,这样就使得问题很具体,具有了可操作性。”对于一个组织,我们看到的是和则、谐则和组织运动过程中不断涌现的“和谐主题”的互动和耦合。
“如果是个机械制造行业,在它初期进行简单生产的时候,‘和’并不重要,因为我们所要应对的主要方面都可以进行科学的安排,传统的科学管理理论足可以应付。但是,如果把它变成一个研发为主的单位,那么‘谐’马上就会变得不重要了,而‘和’就会上升到很重要的地位。我们要根据和谐主题进行适时的调整。”
譬如,研发型企业要成功,最重要的是要有一大批研发人员能够稳定工作,这里重要的是“和则”体系的设计:怎么让人在这个单位里面更有成就感?让人能够安心在这儿工作?围绕这个主题,就需要设计一种氛围、体制,使人能够在这里发挥自我实现的能力,又能发挥他的研发的创造性,还能够使得不同部门之间相互匹配。
将和谐主题作为分析管理问题基本出发点可能带来管理思想的变革。我们不再拘泥于传统的管理职能,或者不断涌现的管理时尚,而是分辨实际面对的主要问题(和谐主题),然后在“和”与“谐”两个方面寻求解决之道。
“从和谐主题入手,将彻底摆脱管理理论丛林的尴尬局面,也不再会被各种各样层出不穷的管理时尚所左右。”席说。
席和他的团队正进行着大量的案例研究,以验证这个通过观察、归纳总结和演绎而来的和谐管理理论的正确性,并进一步细化,从而发展出可实际操作的应用工具。他们现在除理论的深化研究外,还正在进行实证和案例研究。
中国管理
和谐管理理论有着很强的东方文化色彩,以整体性思维为基点,但席没有陷入其中,他在不断地追求理论的可操作性。“东方文化中的整体性思维往往是‘只见森林,不见树木’,虎头蛇尾,想得很大,不细致。而西方文化则容易‘只见树林,不见森林’。我们在研究上努力整合二者的优点,追求一种‘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总体论思想。在不确定消减和优化并行的基本和谐管理思想下,再在构建方法论和具体的应用工具和技术。”
东方文化的另一个特点是对模糊性的忍耐。“西方不能忍耐模糊性,譬如说菜谱,西方人一定是写什么什么几钱,什么什么几两,什么过程几分钟;东方人则会讲什么什么少许,什么差不多就行。未来社会越来越需要东方思想中这种对模糊性的忍耐。”
和谐管理继承了东方对人的关注、对模糊的忍耐和整体性思维的优点,但不局限于此,席试图把这种思想和西方已有的管理理论结合起来,做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对现有管理理论的整合主要体现在围绕和谐主题的和则体系的设计和谐则体系的设计。“谐则体系的设计就是,对于任何一个分析系统,我们要先把它要解决的问题分析透,之后来看怎么样进行设计,是优化运筹的问题就用运筹学,是系统分析的问题就用系统工程的方法,所有科学设计方法、生产管理和组织设计的理论都可以应用。和则体系建立则可以将心理学、组织行为学、企业文化等理论应用进来。”
席有着某种“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气势,他说,“西方管理理论是我设计的基础,它的技术方法是我设计的工具,我站在和谐管理理论框架下,有选择地去使用,吸取了西方管理的精华。但这不是简单的套用,而是在我们的理论框架下的组合和再造。”他比喻说,“就跟治病一样,如果一个人得了多种病,治这个病,这个药很有用,但却对另外一个病有副作用,所以我们不能简单把这个拿来、那个拿来,朝一块一放,我们要消除不同方法之间的冲突,使它们能达到最佳的耦合状态。”
“一个国家的管理理论被接受,是实践充分证明了它的成功的时候。”席酉民相信,尚处在发展阶段的和谐管理理论会有非常大的拓展和应用空间。“在今后十年、二十年内,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壮大,基于中国经济社会实践活动总结出来的管理理论可能得到世界的认可和重视。”
“和谐管理最高的境界是要达到无为而治的状态。”席说他家客厅的墙上有这样一段文字,其中有部分是“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以和为贵,以法为教,中庸之道,无为而治。”这看似儒家、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罗列,实际的含义是,“只有儒家和法家思想的有机结合,才可能达到道家畅想的‘无为而治’。”和谐管理,就是既有客观的、比例得当的、科学的‘谐’的完美,又有主观的、感觉良好的、情感的‘和’的融合。
席酉民与我们常见的西方管理大师没有多少相似之处,他更像一个科学家,在采访中,他不断谈及这样的词汇:系统论、因果律失灵、和则体系、谐则体系、方法论……实际上,与著有《第五项修炼》的彼得·圣吉一样,席同样从系统论开始,最终聚焦于组织管理。
席酉民现在是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教授。在1987年,以提出“和谐理论”的博士论文成为中国第一位管理工程博士,1993年成为中国管理工程领域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1996年获得第三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自1990年代末以来,他致力于将和谐理论这一系统理论变成可操作的管理理论,“随着社会、经济、科技日益快速地发展,我越来越觉得人类应对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需要人类自身强大的主动性和能力,和谐理论正是以人、物互动以及人与系统的自治性、能动性为前提的,我强烈地感觉到和谐思想在未来社会有旺盛的生命力,也有强烈的愿望想把和谐理论再往前推进,推到管理问题去。”
在谈及和谐管理理论时,席的话语可能会非常理论化和哲学思辨。但和许多西方管理大师一样,他也是邀约频繁的演讲“明星”。他喜欢将研究中的成功以生动活泼的事例和丰富多彩的语言传播出去,他的几本管理随笔文集充满了智慧的色彩,从大事、小事、细微处看到管理之道,暗合他主编的《管理》丛刊的理念:管理是管理者的生活。
应对“快变”和“不确定性”的世界
“我们需要流行的标签武装我们的思想,但也需要思考那些似乎枯燥但却更加永恒性的管理问题。”席酉民这样评价走马灯般传播进中国的各种新颖管理观念,他说,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如何在‘快变’和‘不确定性’的环境中以更加具有竞争力的方式向顾客提供价值。”
他的思考从梳理管理知识的流变开始。科学管理一直追求科学设计的思想,它的前提是未来完全(或概率条件下)可预见与我们能把握复杂现象的规律性或因果律。但复杂性让人们意识到这种思想的局限性,于是,经济学家西蒙提出了“人的有限理性”,管理学家也早已开始将人的行为复杂性引入到管理研究里。但是,席酉民认为,“(这只是)考虑的因素多了,把人的行为因素、心理因素引进来,引进来之后还是设法进行科学设计。无非是考虑的因素越来越多,越来越全面……但这种进步仍然遵从科学研究的基本逻辑,即对所能考虑到的因素进行科学分析,追求的还是科学设计的思想。”
“由于管理活动及其环境的复杂和多变性以及由此产生的有时因果律失灵,加上人类认识的有限理性、人的能力有限性、人的不可确知性和行为的不稳定性,所以管理永远会面对一些不能事先确定的东西,需要人自主来应对,并且,这种现象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比例会越来越大。”席酉民说,“和谐管理就是要在科学设计的基础上,充分调动人的能动性、人的创造性、组织的能动性应对这种不确定性。”
和谐的思想就是围绕要解决的问题,对能科学安排的内容尽可能科学设计,对无法实现科学设计的主要营造一种和的氛围,使得每一个人有能动性、并不断提高自身能力、而且创造一个大家能够发挥作用的平台,并使之与科学设计部分相融合,从而使组织能够自主地根据环境的变化来适应、自动调节。
在席的观念中,管理要处理的主要问题就是“人和物的互动关系”,人的不确定性和物的可无限优化性(由于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的智慧)二者相互影响。科学设计的局限就在于,认为“最理想的管理模式就是将人的不确定性转化为确定性,把管理变成类似一部机器一样的投入产出过程。”和谐管理不再简单地追求科学化,而是追求两种思路,也就是席所说的“双规则”:能够事先安排、用科学方法解决的,用科学优化解决;反之,让人发挥他的创造性,随机应变。
和与谐
“‘谐’考虑的是科学化、物化的东西,它讲究的是比例协调、配合得当、可以科学安排;‘和’更多的看到的是人的心理感觉、心理感受。”席酉民用中国的“和谐”两个字来概括他的理论,“和”是人及人群的观念、行为在组织中的“合意”的“嵌入”;而“谐”是指一切物要素在组织中“合理”的“投入”。
“和则”是从和派生出来的人嵌入组织的规则或者说主张,人们用它来应对组织中“人的永恒的不确定性”,包括规则、契约、文化、舆论、社会观念等。而“谐则”则是处理那些可以量化的因素,考虑它们如何在给定的约束和目标下最优化。和谐管理的两面就是,一方面用优化的思路解决客观科学的一面;另一方面用减少不确定性的思路解决人的主观情感、行为的一面,前者为“谐则”,后者为“和则”。
“不同的人看这个房间,肯定有不同的感觉,因为没有一个主题。”席借酒店里的布置解释“和谐主题”的提出,“和谐主题是指组织中在一定时期存在进一步寻求确定性及优化必要的以实现组织目标的核心管理问题或任务。” “有了和谐主题,判断一个事物发展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看,围绕和谐主题,哪些是可以物化的、可以优化的,哪些是不可以的,这样就使得问题很具体,具有了可操作性。”对于一个组织,我们看到的是和则、谐则和组织运动过程中不断涌现的“和谐主题”的互动和耦合。
“如果是个机械制造行业,在它初期进行简单生产的时候,‘和’并不重要,因为我们所要应对的主要方面都可以进行科学的安排,传统的科学管理理论足可以应付。但是,如果把它变成一个研发为主的单位,那么‘谐’马上就会变得不重要了,而‘和’就会上升到很重要的地位。我们要根据和谐主题进行适时的调整。”
譬如,研发型企业要成功,最重要的是要有一大批研发人员能够稳定工作,这里重要的是“和则”体系的设计:怎么让人在这个单位里面更有成就感?让人能够安心在这儿工作?围绕这个主题,就需要设计一种氛围、体制,使人能够在这里发挥自我实现的能力,又能发挥他的研发的创造性,还能够使得不同部门之间相互匹配。
将和谐主题作为分析管理问题基本出发点可能带来管理思想的变革。我们不再拘泥于传统的管理职能,或者不断涌现的管理时尚,而是分辨实际面对的主要问题(和谐主题),然后在“和”与“谐”两个方面寻求解决之道。
“从和谐主题入手,将彻底摆脱管理理论丛林的尴尬局面,也不再会被各种各样层出不穷的管理时尚所左右。”席说。
席和他的团队正进行着大量的案例研究,以验证这个通过观察、归纳总结和演绎而来的和谐管理理论的正确性,并进一步细化,从而发展出可实际操作的应用工具。他们现在除理论的深化研究外,还正在进行实证和案例研究。
中国管理
和谐管理理论有着很强的东方文化色彩,以整体性思维为基点,但席没有陷入其中,他在不断地追求理论的可操作性。“东方文化中的整体性思维往往是‘只见森林,不见树木’,虎头蛇尾,想得很大,不细致。而西方文化则容易‘只见树林,不见森林’。我们在研究上努力整合二者的优点,追求一种‘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总体论思想。在不确定消减和优化并行的基本和谐管理思想下,再在构建方法论和具体的应用工具和技术。”
东方文化的另一个特点是对模糊性的忍耐。“西方不能忍耐模糊性,譬如说菜谱,西方人一定是写什么什么几钱,什么什么几两,什么过程几分钟;东方人则会讲什么什么少许,什么差不多就行。未来社会越来越需要东方思想中这种对模糊性的忍耐。”
和谐管理继承了东方对人的关注、对模糊的忍耐和整体性思维的优点,但不局限于此,席试图把这种思想和西方已有的管理理论结合起来,做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对现有管理理论的整合主要体现在围绕和谐主题的和则体系的设计和谐则体系的设计。“谐则体系的设计就是,对于任何一个分析系统,我们要先把它要解决的问题分析透,之后来看怎么样进行设计,是优化运筹的问题就用运筹学,是系统分析的问题就用系统工程的方法,所有科学设计方法、生产管理和组织设计的理论都可以应用。和则体系建立则可以将心理学、组织行为学、企业文化等理论应用进来。”
席有着某种“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气势,他说,“西方管理理论是我设计的基础,它的技术方法是我设计的工具,我站在和谐管理理论框架下,有选择地去使用,吸取了西方管理的精华。但这不是简单的套用,而是在我们的理论框架下的组合和再造。”他比喻说,“就跟治病一样,如果一个人得了多种病,治这个病,这个药很有用,但却对另外一个病有副作用,所以我们不能简单把这个拿来、那个拿来,朝一块一放,我们要消除不同方法之间的冲突,使它们能达到最佳的耦合状态。”
“一个国家的管理理论被接受,是实践充分证明了它的成功的时候。”席酉民相信,尚处在发展阶段的和谐管理理论会有非常大的拓展和应用空间。“在今后十年、二十年内,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壮大,基于中国经济社会实践活动总结出来的管理理论可能得到世界的认可和重视。”
“和谐管理最高的境界是要达到无为而治的状态。”席说他家客厅的墙上有这样一段文字,其中有部分是“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以和为贵,以法为教,中庸之道,无为而治。”这看似儒家、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罗列,实际的含义是,“只有儒家和法家思想的有机结合,才可能达到道家畅想的‘无为而治’。”和谐管理,就是既有客观的、比例得当的、科学的‘谐’的完美,又有主观的、感觉良好的、情感的‘和’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