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员工心理障碍表现(一)
近年来,企业员工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对社会稳定、企业经营已经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应当引起我们的关注。为员工消解或减轻心理压力,应当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
归纳起来,转型期员工存在的心理障碍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一是社会地位失落感。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工人是工厂的主人”,文革中甚至有“工人阶级领导一切”、有所谓的“工宣队”进驻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那时,工人与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拿一样的工资,厂长的工资甚至可能还没有个别工人高。工人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发泄自己的心理怨气,甚至可以用消极怠工来与管理人员抗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在企业中,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地位节节上升,使工人的地位相对下降,甚至绝对下降。企业管理日益加强,再加上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刺激,如今还能感觉自己还是“工厂主人”的员工,可能微乎其微了。在企业外部,农民工大量进城、少数人发财致富、社会分配不公、私营业主被捧上天等等现象,也使员工感到极大的失落。走进工厂,特别是有些国有企业,只要说起这个话题,不发牢骚不骂娘的工人很少。
二是职业安全危机感。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很少有员工被除名的,员工一旦进了工厂,就没有职业安全危机。如今,企业用工自主,员工均是合同制,企业有权辞退、除名、开除员工。即使是老工人,也随时面临下岗分流的危险。走进工厂,你到处都可以看见诸如“今日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之类的标语。在这种情况下,员工没有职业安全感,对自己的命运和前途往往没有信心。加上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员工感受到的压力是相当大的。特别是大型企业的员工,由于分工太细,掌握的技术和技能有限,一旦失去工作,往往难以适应重新上岗的需要,因而更加感到惶恐。
三是缺失企业认同感。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员工的命运与企业紧密相连,特别是大型企业的员工往往以企业为骄傲,员工与企业有相当大的认同感。如今,企业不再办“社会”,已经有的“社会”也逐渐被剥离。员工与企业的关系已经淡化,相当多的人,包括企业管理者,甚至认为员工与企业只是被雇用与雇用的关系。这样,员工与企业的认同感往往消失,“打工思想”普遍,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之类甚至可以漠不关心。由于缺失认同感,员工的生产积极性往往降低,主动参与“企业管理”的人较少。企业要推行诸如“6δ”管理之类的新管理方法,要开展诸如qc小组之类的员工参与活动,往往很难,需要动用更多的资源才能进行。
归纳起来,转型期员工存在的心理障碍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一是社会地位失落感。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工人是工厂的主人”,文革中甚至有“工人阶级领导一切”、有所谓的“工宣队”进驻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那时,工人与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拿一样的工资,厂长的工资甚至可能还没有个别工人高。工人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发泄自己的心理怨气,甚至可以用消极怠工来与管理人员抗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在企业中,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地位节节上升,使工人的地位相对下降,甚至绝对下降。企业管理日益加强,再加上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刺激,如今还能感觉自己还是“工厂主人”的员工,可能微乎其微了。在企业外部,农民工大量进城、少数人发财致富、社会分配不公、私营业主被捧上天等等现象,也使员工感到极大的失落。走进工厂,特别是有些国有企业,只要说起这个话题,不发牢骚不骂娘的工人很少。
二是职业安全危机感。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很少有员工被除名的,员工一旦进了工厂,就没有职业安全危机。如今,企业用工自主,员工均是合同制,企业有权辞退、除名、开除员工。即使是老工人,也随时面临下岗分流的危险。走进工厂,你到处都可以看见诸如“今日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之类的标语。在这种情况下,员工没有职业安全感,对自己的命运和前途往往没有信心。加上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员工感受到的压力是相当大的。特别是大型企业的员工,由于分工太细,掌握的技术和技能有限,一旦失去工作,往往难以适应重新上岗的需要,因而更加感到惶恐。
三是缺失企业认同感。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员工的命运与企业紧密相连,特别是大型企业的员工往往以企业为骄傲,员工与企业有相当大的认同感。如今,企业不再办“社会”,已经有的“社会”也逐渐被剥离。员工与企业的关系已经淡化,相当多的人,包括企业管理者,甚至认为员工与企业只是被雇用与雇用的关系。这样,员工与企业的认同感往往消失,“打工思想”普遍,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之类甚至可以漠不关心。由于缺失认同感,员工的生产积极性往往降低,主动参与“企业管理”的人较少。企业要推行诸如“6δ”管理之类的新管理方法,要开展诸如qc小组之类的员工参与活动,往往很难,需要动用更多的资源才能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