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骗,485天!
——已有10多人被同样伎俩所骗,涉及金额上百万元
到昨天为止,内蒙古包头人老杨,为了追骗子,已在绍兴、诸暨等地奔跑了485天了!在这茫茫追寻途中,他认识了一串同病相怜的人——就是这个骗子,在我省内外至少骗了10多人,涉及金额100多万!
每多跑一天,老杨就更坚定追寻到底的信念:一定要揪出骗子,不让他再害人!老杨名叫杨胜,今年50岁。眼前的他,因为长期营养不良,瘦得皮包骨头。但说起被骗的前前后后,他目光坚毅。满怀希望来浙找机会1997年,从包头一家电机厂下岗的老杨,一直做些小生意,因为经营不善,几年来盈余微薄。老杨觉得富裕的浙江有更多的机会,而且还有个外婆家在嵊州。
2002年9月,他满怀憧憬踏上奔赴嵊州的征程,在心里勾画了一幅美好蓝图:内蒙古葵花子多,品质又好,拿到绍兴应该有市场。让老杨喜不自禁的是,在嵊州到绍兴的客车上,他就遇到了“财星”。直到事发后,老杨才明白,正是这个被自己视作“财星”的人,把他带上了一条有去无回的路。这天,老杨静静地欣赏着窗外江南风景,心情很好。坐在他旁边的一名陌生男子热情地与他搭话,笑脸相迎,言辞诚恳,让老杨觉着亲切。
一来一去,老杨就把自己想做葵花子生意的事全兜了出来。没想到,那男子当即掏出名片,称自己公司什么生意都做,只要有钱赚,可以帮助老杨。一番话说得老杨心里美滋滋的,特别是看到名片上印着的“绍兴xx工贸公司业务经理”头衔,老杨以为自己交上财运,暗叹不虚此行!这个男子叫阿龙,看上去40多岁。
老杨认为,他是整个骗局中的“先遣队员”,负责“钓鱼的”。订货电话打到包头就在老杨回到包头的第二天,他接到了阿龙的电话。阿龙的声音听起来很兴奋,他说,他已经在绍兴柯桥帮老杨联系好了一笔业务,老杨只管把葵花子发过来,有多少发多少,惟一的要求是质量要保证。紧接着,电话不断,老杨清晰地记得,让他最终铁了心把葵花子发到柯桥的是阿龙介绍过来的一位“余经理”。电话那头,余经理语气更坚决,他保证货到款就到。老杨搁下电话后,第一时间把情况告诉了当地几个下岗工友,几个人马上合计着怎么收购葵花子,怎么在过年前运到绍兴。2002年12月13日,老杨与六七位朋友押着一车葵花子来到柯桥。
15吨,价值7万元,按对方给的价脱手,利润只有1500元左右。但老杨还是觉得很满足,毕竟这是第一笔生意,赚钱不是主要目的,更多的是想结交朋友,开拓业务。可是,老杨的善良被践踏了!等付钱等了一年多来迎接他们的是一个叫阿六的人。阿六比阿龙要老练得多,他把老杨他们安顿在一家小旅馆里后,拿出1万元说,路费先付,其余的钱一步步付清。老杨心里开始觉着不是滋味。接下来的事情更令他们纳闷和不安。
数天过去,只要一提到钱,阿六就烦,电话里他重复着一句话“你们不要急,等着。”这一等就是半个月。老杨见众人实在等不及了,便要他们先回去,他留在柯桥。临别时,老杨说,不拿到钱他不回包头!老杨没有想到,他当初用来宽慰朋友的话,现在竟成了事实。就因为这句话,1年多了,因为再没拿到过一分钱,他连过年也没回家,一个人在诸暨流浪……再后来,一个“余经理”(绍兴县xx工贸公司诸暨分公司)频频出现在老杨的视线里。“余经理”前一天还信誓旦旦地说,一定会把钱给他们,但第二天,他连同他的公司一起不见了!
以后,无论老杨怎么打电话,“余经理”总是敷衍搪塞。比如,老杨在柯桥找他,余就说自己在诸暨,如果老杨赶到诸暨,他又说自己回到了柯桥。两次与骗子“擦肩而过”“一定要找到他!”这是老杨每天起床对自己说的第一句话。老杨后来陆续从柯桥那面打听到,“余经理”等人骗人已不是头一回了。他们极有可能已将老杨的葵花子低价卖出,然后连公司带人一走了之。这套骗术绍兴人都不陌生了,老杨从包头来,一时难识破他们。老杨还打听到,阿六已入狱,“余经理”在东躲西藏地过日子。今年1月中旬的一天,老杨听说,“余经理”在柯桥某一小区。第二天一大早,老杨和几个在柯桥打工的老乡一起赶去,无路可逃的“余经理”被带到当地公安机关。“余经理”显然很配合警方工作,他不仅做了笔录,还不厌其烦地接受了民警的询问和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余经理”好像还不构成诈骗,只能放人。老杨纵然有一百个想不通,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余经理”走人。但是老杨从此明白,说话要有足够的证据。这样,老杨就开始边收集证据,边寻找余的踪影。4月8日晚,有消息传来,“余经理”在诸暨一家茶室里出现。晚上9时许,老杨和另一个被骗了12万元的裘姓受害人一起赶到茶室,余果然在。“余经理”见到老杨他们,一脸尴尬,赶紧掏出200元,满脸假笑地说:“这样找人多不容易,先找个旅馆住下,钱的事回头再谈。”老杨哪里肯就这样放过他,但他见到“余经理”边上站着好几个壮实男子,一个个眼露凶光,一下子明白了怎么回事。“余经理”再一次大模大样地从老杨身前走过,老杨气得咬牙切齿。“我就这样一次次眼睁睁地看着他跑掉,我难道真的拿他没办法?”这个深夜,老杨以泪洗面。靠其他受害者救济度日采访时,老杨从兜里摸出一叠名片,从中抽出10几张,指着上面的名字给记者看。这是一些与老杨一样被骗的人,分布在浙江、上海、江苏、广东和江西等地,被骗的东西有化工产品、胶合板、布匹等等,他们手里都有一张欠条,但拿不拿到钱始终是个未知数。
他们最多的被骗30多万元,少的也在两万元以上,全部加起来足有上百万。懂行的人对老杨说,就因为这个欠条,“缓冲”了很多人想诉讼的可能。老杨说,这些人都是在知道老杨的事后主动与他联系的,他们给老杨提供线索,还在电话里鼓励老杨追下去。老杨很感激他们,但他认为,这些受害人还缺少他这样的勇气,他们寻找了一段时间后就放弃了,无形中给了“余经理”一种“启示”:只要拖下去,谁都受不了,大多数人会主动退出。“偏偏我老杨不是!”老杨对自己不计后果、追寻到底的行为没有丝毫悔意。
这样一来,老杨也得到了大多数受害人的支持。1年多来,老杨就是靠着这些同病相怜的人接济度过每一天。有一线希望就不放弃老杨从包头出门到现在已有400多天,每每想起家人他的心就会痛。20岁的儿子正在迎接高考,他这个爸爸却不能在他身边;老婆又下岗多年,一想到自己至今还空着双手,无数次他把泪水往肚里咽。还有那些和他合伙的工友,满怀希望跟他来浙江,凑了血汗钱来的。老杨把当天拿到的1万元全部给了工友,但他还欠着他们6万多元。老杨边说,边从随身带的塑料袋里摸出一大叠“证据”。翻看着这些,他就会信心倍增。由老杨带路,记者前往设在诸暨城市广场背后的“工贸公司分公司”,店面房大多关着,10多间门面上写着大大的“出租”字样。这个上午,老杨还拨通了“余经理”的电话,对方的口气还是一如既往的“热情”。当他得知老杨在诸暨城市广场时,马上说自己在柯桥,接着就挂了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