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秀唬人,噱头统计怎样出笼?
“室内空气不到5分钟杀死一人”、“记者平均寿命不到46岁”——25日,国内一著名网站在首页长时间“挂”着这样一条新闻:《室内空气不到5分钟杀死一人》。感到震惊的记者随后调查发现,这条消息后面另有隐情。像这样用“噱头统计”作秀唬人的消息最近还有许多。
-事例室内空气不到5分钟杀死1人
题为《室内空气不到5分钟杀死一人》的网上新闻是这样说的:“我国每年由室内空气污染引起的死亡人数已达11.1万人,不到5分钟就有一名同胞被室内空气质量的恶劣送上黄泉之路,而相关的治理标准还处于目前正在做这方面的工作阶段。”
记者在震惊之余,采访了中国室内装饰协会环境检测中心的工作人员。这位工作人员说,有关“我国每年由室内空气污染引起的死亡人数已达11.1万人”的统计结果来自1995年世界银行的一份调查报告。该报告指出,中国每年有10多万人死于室内环境污染。“这些人中应该有相当部分是农村居民。”而这个“室内环境污染”不仅指室内装修后的污染,也包括炊烟、取暖后产生的烟雾等所有室内空气污染。
但是由于该新闻工作者声称引用的统计结果是来自“中国室内装饰协会环境检测中心”,同时对“室内空气污染”的构成又没有详细解释,再加上编辑在该新闻旁安排着另一条新闻《质检总局公布五成大芯板甲醛超标》,怎么看都让读者以为是专指“室内装修污染”。
-现状“噱头统计”最近频频露脸
暂不管“室内空气污染”统计根据是什么,至少最先来自世界组织的类似统计绝对不是专门针对室内装修带来的污染的,但经过被装饰企业不断“引用”,很多读者已被误导。
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专家告诉记者:类似耸人听闻的消息最近实在太多,例如“记者平均寿命不到46岁”、“广州母乳ddt(一种农药)严重超标”、“初中生比本科生容易找到工作”等等。而且这些消息往往还都带有一些不够科学、不够专业甚至被歪曲的所谓“噱头统计结果”。
资深记者康劲曾对“记者平均寿命不到46岁”的统计数据来源进行了调查。他说:“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我觉得这一统计数据似曾相识,颇令人生疑。”最后,他终于找到了这则数据的原始出处。
原来,早在2000年,上海市对10家媒体的新闻工作者进行了一次健康调查,结果发现已死亡的在职职工平均年龄仅为45.7岁,其中患癌致死亡的比例高达72.7%;因病住院的平均年龄为44.2岁,患病比例最高的分别是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一半以上的新闻工作者处于患并亚健康状态。中国记协书记处书记肖东升最早在2000年底的第四届全国新闻界网球邀请赛上公布了这则消息。随后,上海的《新闻记者》杂志又对这次健康调查进行了详细公布。此后,关于“已死亡记者的平均年龄仅为45.7岁”的“统计结果”,多次被引用在国内不同媒体上。
-目的为谋利炒作“统计”结果
“现在很多人都知道用数字说话,可是这些所谓的统计数字要不就是根据不科学的方法得来的,要不就是统计结果被歪曲。”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一位教授说,专业的统计方法要求:在公布“统计数据”和“结果”的同时,也一定要公布统计的时间、空间范围、被调查对象范围和计算方法。
这位专家对近期的一些震撼性消息逐条进行批驳:“记者平均年龄不到46岁”的新闻就没有公布或者有意忽略“上海”和“在职死亡”这些基本统计要素;“广州母乳ddt严重超标”根据也只是2002年香港浸会大学教授黄铭宏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这份报告到底是根据什么样的科学统计方法得出的则语焉不详;各地对于“取消强制性婚检造成婴儿缺陷率上升”的一系列报道,有的根据的只是个别地区近几个月的数据,有的则与以往数据无对比。例如广州有媒体报道说,取消婚检1年后广州全市痴呆儿出生了近100个,因此得出取消婚检造成痴呆率上升的结论,但是对以往广州每年诞生多少痴呆儿则没有报道。
专家认为,某些媒体和商家为了各自的商业利益,使用某些不正确的统计方法或者对一些统计结果进行歪曲性炒作,用“噱头统计”来吸引人们的眼球,这个现象近些年愈演愈烈。这样的统计作秀扰乱了公众视听,扭曲了事实真相。因此,对统计作秀,决不能等闲视之,必须依据《统计法》对其进行严肃整治。
●相关链接
-批驳对象
1:“记者平均寿命45.7岁”
一个常识问题是,45.7岁的已死亡记者的平均年龄,绝不是新闻从业人员的平均寿命,这完全是两个概念;同时,上海市10家媒体的正式职工能否代表中国所有的新闻从业人员,本身也是问题。用一个城市部分媒体死亡者的平均年龄来作为全国同业人员的平均寿命指标,明显是一种概念的不良偷换。同时,公布这一数据的专家们既没有说明数据来源,也没有说明这一调查的局限性,明显有违基本的医学伦理。
新闻记者并不都是思想单纯的社会“记录机”,而且还是社会动态的观察者和不良现象的监督者,想通过危言耸听的方式,在记者身上打商业主意,实在是打错了算盘。同时,这也提醒大家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的健康同样重要。——据《中国青年报》-批驳对象2:“初中生比大学生好找工作”就这组数据而言,它揭示的只是劳动力市场变动的一瞬。由于报道没有提供同比数据以资比较,也没有专家意见点拨迷津。况且,各地情况差异甚大。因此,从根本上说它只是一个孤证,脱离了前提,结论就没有多少科学意义。只有将它与历史数据、未来预测和专家分析结合起来,数据的意义才能渐次显露。所以,我认为不宜对数据随意推论甚至片面解读。
说实在的,本科生与初中生就业率,本来就没有多少可比性。让大学生去干民工活,或者让民工去干大学生才能干得了的活,同样是不可思议的,也是浪费或错位。即是说,这是两个相对独立和分割的劳动力市场,运作规律不尽相同,分开来看待才合理。(马多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