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成功创业网 - 生产经营 - 企业不需要英雄--读《海尔,中国造》有感之二

企业不需要英雄--读《海尔,中国造》有感之二

中国有句俗语:乱世出英雄。意指在纷乱的年代是容易产生有过人之处的人物。不知这句话是否可以反过来解释:英雄辈出的年代未必是太平盛世。正如我在一文中提出:英雄辈出的年代未必是企业发展的最佳状态。

  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年,年年都在评选中国改革开放是大风云人物,然而组织此项活动的组织者回眸之时却见当年的风云人物的确如风云一般的在中国企业界消失了。牟其中、姜伟、吴炳新、禹作敏、王恩学、胡志标……这些名字现在也只能在尘封的资料中才可寻觅其昔日的辉煌。历史是无情的,英雄的淡去也不免让人凭添几分“大江东去浪淘尽,多少风流人物…”的感慨。中国企业短命是否与社会上希望看到英雄有关?是否与企业家有英雄情结有关呢?

  英雄之所以伟大,往往因为他的悲壮。有高峰之处的跌落,似乎才可见英雄的光环。常胜将军有时往往很难成为英雄。在体育界曾经有两位不太受媒体欢迎的人物,其一是俄国撑杆跳冠军布勃卡,其在重大国际赛事总是将自己的记录打破1厘米就不再继续了,过于平淡后即使再破纪录时记者都懒得动笔墨了;其二是美国网球名将桑普拉斯,其长期保持不败纪录且无任何不良嗜好与绯闻,致使记者深感其无“料”可写。据说许多记者在海尔采访时也认为企业太过平淡,总是稳健的胜利就像一个电视剧缺乏悬念而平淡无奇了。其实中国的一些企业家已经有点像演艺明星了,当作企业的人太多注重“商业秀”时,它往往会在荧光灯的照射下与采访机的摆放前迷失自己企业的方向。英雄并不好当,有时为了成就自己的英雄情结,以企业的存亡作赌注,那么企业的牺牲就太大了。

  英雄的产生过程往往伴着神化,神化似乎是使英雄发光的必然程序。在中国企业界曾产生过许多“神人”,他们妙手回春、他们手到病除、他们曾经光芒四射、他们曾经风光无限。马胜利的承包拯救了一个企业,成就了一个英雄。于是大范围、高效率的承包兼并在神化的光环下展开,结果是一连串企业的再入泥潭。步鑫生的故事、吴炳新的经历……在企业界被人学习是最危险的事,因为被学习意味着更深一层的神化。现在谈海尔文化多么神奇,不费一兵一卒成功兼并企业,我认为理论界也不应该过于神化,否则会给学习企业带来误导的。企业能搞到今天决不是某一句口号、某一种方法就能完成的。我们因为不了解历史的细节,我们就去给历史定性有时往往是会出错误的。神化是一种极为可怕的破坏力,不仅害别人而且还自己。有人总结过吗?几十年企业界学过多少先进典型?又有多少因为学典型而成为典型?以往的典型今天获得怎么样?我不是反对学习典型,只是觉得学习典型的思路不对就不可能学好典型,回头看看这些事情就不要迷信典型的绝对力量。前几年影视片让毛主席由“神”变成了“人”,如今我们也要客观地分析海尔的意义。企业是由人组成的,人本身就是极其复杂的生物。所以搞企业无?“圣经”可学,搞企业无捷径可走,企业市场是搞长跑,积跬步而成天下。



  英雄的产生结果往往就是“标准化”。就像早年的历史题材影片,好人浓眉大眼、坏人贼眉鼠眼,好人就义高唱《国际歌》,高呼“共产党万岁”。革命是政治,如若在企业活动中过多加入政治的色彩,那么有时难免会成为悲壮者。早年三株搞军区制,搞市场营销叫几大战役;巨人也搞过运动,甚至广告战要求在同一天启动,无论花费多大代价。他们曾经英雄过,如今却沉沦了。为什么?战争是有松有驰的运动,有歼敌三千的豪情自然就会有休养生息的三日。但企业需要的是永续运动,没有给企业停止的余地。我很欣赏张瑞敏的一句话,“成功了,再赢一次”。英雄可以为一次成功牺牲,而战略家却可为全局学会四渡赤水的忍耐,企业不能做英雄,英雄有时为名所累,为名所困。企业就是企业,它的稳健与不败才是成功的核心。《孙子兵法》的最高境界不是当英雄,而是保持“不败”。“不败”才是最大的成功,“不败”才是企业生存的真谛。

  张瑞敏曾讲:企业就像一堵墙,你即使抽掉其中一块砖,它也不会垮掉。杰克·韦尔奇花了许多年在寻找接班人,他甚至认为这是他工作中最为重要的事。中国太缺少百年老店了,企业主的寿命往往就成了企业生存的时间。企业少不了某个人就不转了其实是十分危险的。当企业无“英雄”了,企业就成了英雄;当企业不想做“英雄”时,也许他就成了英雄。有容乃大,无欲则刚,刻意地去追求企业的大、企业的快,那么殉葬的就是你自己的豪情。中国企业界需要哲学家,而不是演艺明星与悲情诗人。

  欢迎您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作者为四川美神广告策划营销有限公司行政总监;联系电话:028-87020038;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

生产经营 - 成功创业网

成功创业网·生产经营 © 2006 - 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