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土生土长MBA的独白
本人经历颇有些特殊,不像一般人那样是在拿到学士学位的“本本”或是夺得经理、老总宝座之后才扬眉吐气地走向mba之路的,而是初中毕业后考虑到父母龄高辛劳、弟妹尚幼才无奈放弃在当时非常诱人的“读重点高中、考名牌大学”的金光大道,选择了上中专,提前端“铁饭碗”的独木桥。中专毕业当我“豪情万丈”地怀着“干一番事业”的梦想奔赴工作单位之后,才发现世界并不象梦想的那么美好:许多体制问题(中专毕业后我在一家国营工厂从事了六年技术工作)、管理问题在制约着企业的发展,甚至在制约着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在制约着我自身的发展。而这些问题 在当时仅凭我自身的学识连想也想不明白,更没有能力去解决。于是抱着“救世济已”的决心再返求学之路,工作之余自学完了管理专业大学课程,拿到了重圆心中始终未泯的“大学梦”的敲门砖——考研所必须的大学文凭,并经过两次闯荡终于被上海财经大学破格录取,有幸成为一名当时非常热门的管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mba当时在中国才刚刚开始试点,而我入校前尚不知mba为何物,入校后才知道我所就读的管理专业属经济学学位,而非管理学学位!)。我当时之所以报考管理专业研究生除了兴趣、志向爱好之类的理由外,还有一个难以启齿的重要原因:因为报考管理类研究生不需要我所不具备的“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数、理、化之类的深奥知识。我写下以上这些个人艰辛的mba之路的目的是要告诉大家:一个人只要心中有不泯的理想并去执著追求,始终是可以有所作为的;我在当时只有初中中专的起点尚且如此,更何况您呢?
土生土长的mba学了些什么?
学校教了我什么?
研究生期间,教授们虽然未能教会我多少可以在实践中“直接派上用场”的东西,但却帮我打下了在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会计、财务等方面的理论基本功,并且让我知道了世界上还有被称为大师级的人物如:哈罗德.孔茨、菲力普.科特勒、迈克尔.波特等及其所著的圣经式读物。然而学校也浪费了我们不少时间,学了一些凭我多年的企业实践认为丝亳没有价值的课程,但是我们多少也能予以谅解,因为一些强制性课程的设制连学校也没有自主权。
企业让我学到了什么?
首先,企业给了我实践的机会:即使是读研前的国营企业生涯,也增加了我对知识的渴求、使我懂得了学习机会的珍贵,并初步学会了对理论的甄别能力、了解了自身的不足,懂得了学习的重点。在营销与管理领域,书本知识能够给予的只是基本的思考和行动的方向(或者只能学到“应该做什么”),却很难从中找到具体的行动方案(怎么做?)。书本知识要加上自己对照实践创造性地理解与思考才能变成正确的行动,否则照本宣科、不管理论的正确与否与适用环境只能导致行动的失败,并因此而排斥理论、丧失对理论的信心。一言以蔽之,企业让我学会了有选择地读书,让我学会了对理论的思考与应用。
其次,研究生毕业后在比较缺乏实践经验的情况下,仅凭理论认识就可以比一般人更胜任营销管理工作,使我更坚定了对权威理论的信心。进一步认识到了基础、全面的理论教育的重要性,从而使我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也丝毫不敢放松对理论的继续钻研及知识面的进一步拓宽。并且,把基础理论的导入作为对下属员工入职培训的第一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至少,经我培养、带领过的下属人员,都不再怀疑营销理论与管理理论的有用性。
再者,多年企业的所见所闻让我知道土生土长的中国企业太需要具有扎实基础理论的mba了,一些企业的老板们、经理们甚至连一些最基本的营销理念与管理理念也不具备。本人在企业中经常是帮了一个部门却发现另一个部门的基础和配合跟不上,以至经常需忙于自己的“份外之事”,忙完自己部门的“份内之事”后又要忙于充当其他部门的“管理指导员”,甚至连“老板”、“总裁”本人也还需要被培训。中国的企业需要更多具有真才实学而不是仅有一纸文凭的mba!
对mba教育的一点建议
首先,我认为mba教育的重点还是系统全面的基础理论,比如管理原理、市场营销学、财务、会计、决策理论、战略理论、经济学、经济法、金融、计算机应用、外语等,而不必过于强求学校教育很难做到的“实用性”与“动手能力”。再先进的教学方法(如目前比较流行利的案例分析、角色模拟、互动式教学等)也不可能让学生在短短的两三年内学会今后数十年的工作中所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甚至是主要问题)的具体解决方法。学校应该把树立学生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考方向、思考方式、基本理念等作为教学的重点。
其次,mba学校教育还应该破除学生对理论的盲从与不分场合与环境的盲目应用,提高学生对五花八门的理论的鉴别能力以及理论运用于实践的再思考能力,并要强化学生离校后的“再学习”意识、明确再学习的方向。
再者,还应合理选择权威教材,不要盲目强调教材不具权威的“本校一体化”。
第四,应广泛拓展师资来源,聘请见多识广、经验丰富的校外人士举办一些丰富多彩的交流、联谊、研讨、讲座。
第五,mba招生应以有实践经验的人员为主,管理类学科有了实践感受后才能更好地懂得应该学会么、应该怎么学。
土生土长的mba在企业做了什么?
本人在就读研究生前,虽然在企业中呆过六年,但当时的身份是技术员,因此研究生毕业前也仍然没有在营销和管理方面的直接经验。研究生毕业后,在“总经理助理”、“办公室主任”之类的助手、参谋岗位上工作了半年。这期间主要的工作是帮助企业导入战略观念和现代管理理念。这些工作在当时似乎看不出来对企业有什么帮助,但数年后企业的领导者才发现几年来企业其实一直都是沿着当时确定的战略方向发展,并且获得了超出同行一般企业的成功。在我所接触过的企业中均不同程度存在以下的问题:管理人员都是从技术人员中选拔出来的,没有受过任何的管理培训;管理人员不知道什么叫管理,不知道管理的基本职能有哪些,其结果可想而知。在导入管理的基本理念后,他们才明白自己虽然身为管理者,但在管理方面的知识却是如此贫乏,并因此而形成了崇尚管理、学习管理的良好风气。这些工作虽然在当时并没有给企业解决多少急迫的“现实问题”,但企业的高层领导在数年后回顾起来感到受益不少。正因为如此,以后我每到一个企业,都把确定企业的发展战略及基本管理理念的导入、管理基础培训作为自己的重要使命对待,哪怕这些工作并不是我的“份内之事”。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完全缺乏销售工作经验的情况下被推上了销售部经理的职位,并且在销售管理的岗位上一干就是六年。进入营销领域后我才发现,原来这个世界是如此精彩、如此让人心动!以至让我心甘情愿地放弃了终身做一个“高级管理参谋”的初衷。我进入营销部的第一件事是抓营销队伍的建设,试图把一群毫无战斗力的“卖货郎游击队”改造为一支具有现代营销理念的“营销正规军”:对老的业务人员进行营销基础知识培训和考核筛选,招募具备营销理论基础的人员以给营销队伍补充新鲜血液,构建营销管理的规章制度(尤其是考核奖罚制度)。销售队伍的建设与管理直接促进了销售业绩的提升,并为以后实施各种营销战略、战术打下了初步人力资源基础。因为师资问题,培训中营销及管理理论课一般都是由我自己亲自授课。没想到培训工作还产生了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无形中在营销队伍里树立了自己的“理论权威”地位,从而为以后“秀才带兵”打下了人际关系基础。此时,我才明白“管理即是培训”这者句话的深刻含义。以后我到了其他企业任职也是从组建、改造营销队伍开始做起,并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从培训做起树立自己的威信和领导地位,并在有关课程中(如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邀请客户及其他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从不间断地利用企业内部报刊发表理论文章,提高自身在整个企业的影响力,并为协调营销与客户及企业其他部门的关系打好了基础;此外,还对在整个企业内及整个销售网络中导入现代营销理念与管理理念产生了一定的作用。
但我在企业中也经常面临这样或那样的烦恼,其中最典型的有两类:有钱无权或有权没钱。这里的“钱”并不是指我个人收入,而是指企业的“财力”。首先谈一谈“有权没钱”的遭遇:企业在最严峻、最困难的时候(也即财务状况非常糟糕、财力非常有限的时候)往往会毫不吝啬地授予你所期望得到的几乎一切权力,但同时也寄予你所不敢承担或无力承担的无穷大的希望;希望你在没有多少财力支持的情况下使企业一夜之间来一个改头撤面的大变样。而这一点我自认为是很难做到的。企业的兴衰是由很多原因造成的,其中既有经营管理方面的主观原因,也有很多人力所很难为的客观因素如机遇等;企业良好的经营状况、持续健康的发展能力是常年累月苦练“基本功”的结果,不是一夜之间铸就的。另外一种“遭遇”是在私营企业,或是在眼前的经营状况良好、“守业”意愿重于“发展”意愿的企业中经常发生的:企业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财力,但却因为“内外有别”、信任危机之类的原因而不敢授权、放权,眼看企业有“钱”可以有所“大作为”,但却始终得不到“为大作为”所必须的权力,除非等到企业再次面临“无钱”的危机时刻!
六年来我在营销管理中的所有努力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致力于从“无销售管理”到“有销售管理”的工作,也即日常销售管理工程的建设;另一类为把销售部门从“卖货郎组织”转变为“营销部门”的改造工作,重点为在单纯的销货、回款功能基础上建立、培育企业在市场调研分析、战略战术规划等方面的功能,尤其是在战术组合(产品、价格、广告宣传与促销、服务、分销渠道与网络、人员推销与营业推广乃至公关、政治与权力等)方面的规划与探索,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就是在组建市场部、策划部、服务部等与日常销货、回款关系不大的部门的基础上尝试“整合营销”。
土生土长的中国企业真正需要mba们做什么?
首先,相当一部分本土企业缺乏基本的营销理念,包括一些大型企业亦存在同样的问题,具体表现为:
营销部门只承担日常的销货和收款职能,调研、督导、战略战术的规划部署等职能非常薄弱、甚至完全没有;
企业高层领导及营销部门主管不知道营销与推销有什么区别,不知道营销的基本职能有哪些,不知道营销工作的出发点是满足人类的需求而不是销售自己的产品;更不用说4p’s、6p’s、4c、波士顿矩阵之类的洋名词及其深刻的内涵了。也有些主管人员,虽然接受了营销理念熏陶,但却不求甚解或被人误导,比如,对于顾客到底是不是“上帝”之类的问题。
所有这些都制约着真正意义上的营销工作在企业的开展,从而制约着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mba们应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帮助那些营销观念薄弱的企业导入基本的营销理念,并逐渐建立、加强除基本销货以外的其他营销功能。
其次,管理理念薄弱或模糊的企业则需要mba们帮助导入并澄清基本的营销理念。尽管现在全社会都在大呼“管理的重要性”,然而现实却是,相当一部分本土企业的管理人员没有接受过任何管理培训,管理人员不知道什么叫管理,不知道“管理即是通过别人并和别人一起来实现组织目标,并为实现组织目标而作出协调一致的努力”;不知道管理的基本职能有计划、组织、人事、领导与控制等;不知道企业战略有何作用,不知道文体娱乐活动与企业文化有何联系和区别;不知道“人事部”和“人力资源部”有何本质的区别等等。因此,为那些管理理念薄弱或不清的本土企业导入并澄清基本的管理理念也是mba当务之急。
以上这两项工作就算刚迈出校门的mba,只要你有了扎实的理论功底,都可以做得到。
再者,对已导入基本营销、管理理念,已具有一定营销及管理基础的企业,mba们则需要帮助企业巩固、强化这些基本理念,并着手进行营销、管理的基本功建设,比如利用swot分析法修订企业发展战略,建立、完善各种管理制度,完善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开发,建设疏密得当、规范、稳固的分销网络,建立、完善市场调研、产品开发、战略战术规划与实施等基本营销功能。在基本功建设达到一定的水平后,就可考虑同“外脑”配合进行一系列出奇制胜的谋略,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地高速发展。
企业需要mba们做的这些工作可以利用以下线路图来概括:
基本营销、管理理念的导入、强化→营销及管理基本功的建设→出奇制胜的谋略。至于mba进入一个企业后应从哪个阶段开始,则要视企业面临的形势而定。比如,面临严重危机、处于生死关头的企业,往往要跳过前两个步骤,直接从出奇制胜的谋略开始,尽最大努力拯救企业于危难之机,也即采取“死马当活马医”之类的行动;当企业已脱离了危机转入“和平”、稳定的年代时,则不能投机取巧,而要视企业具体情况踏踏实实地从基本理念导入、基本功建设等基础工作做起,并在时机成熟时采取一系列出奇制胜的“招术”、创造“跳跃式”的发展。如果不注重企业的基本功,轰轰烈烈的热闹场面之后往往将是企业的灾难,这种闹剧近两、三年并不少见。
对土生土长的mba们的一点建议
建议之一,选择权威读物,如菲力普·科特勒的《营销管理》、哈德罗·孔茨的《管理学》、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竞争优势》等苦练“理论基本功”,同时还要加强财务、会计、法律、计算机应用、外语、经济学等基础修养,并时时通过一些时效性杂志如《销售与市场》、《中外管理》等留意实践及理论界的最新动向。有了这些扎实的理论基础,会让你终身受益不尽。mba的优势在于受过全面的基础理论教育,而不是丰富的经验或过人的“动手能力”之类。有了全面扎实的理论基础,你自然可以比一般人更快地积累经验、“复制”经验;可以更快地培养动手能力。以上这些如果你都做到了,那你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迈出mba的大门,而不必因为你没有喝过“洋墨水”而遗憾,更不必憧憬被传说的神乎其神的“洋mba”了。本人认为,那些把孔茨当成孔子、把菲力普·科特勒当成是电器公司的mba反而会被人瞧不起了。
建议之二,要结合自己的特长、兴趣及过往的经验,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管理领域;比如战略管理、营销管理、财务管理、品质管理、生产管理、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等,而不必急于求成、贪大求全。能当总经理当然是好事,但一个公司毕竟只有一个总经理,而部门经理的职位要多得多;而且也不是每一个mba都能发展为合格的总经理。当然,在你已经做精一行后仍然感到精力有余,不妨也可尝试扩大管理的领域。
建议之三,mba一旦进入企业成了职业经理人,就要信守职业经理人的职业规范,切忌不懂装懂、故弄玄虚;不可“王婆卖瓜”、不可频频炒老板、不可自炒自卖抬高“身价”。职业经理要象珍惜生命一样珍惜自己的名声,否则总有一日你也会“破产”。
建议之四,在帮助企业建设基本功阶段,也要适当露两手“短、平、快”的绝招,否则老板们会对你失去耐心与信心,使你雄心勃勃的基本功建设“曲未尽,人已散”。
建议之五,mba们,请来土生土长的中国企业吧!这里需要mba!而且,这里有无比精彩的世界,可以让你的潜能得以充分挖掘,让你的才能得以充分施展,让你感到无比的自信与充实!
对土生土长的中国老板们的一点建议
首先,请您明确自己的目标:是要做一个“商人型”的老板,还是做一个“企业家型”的老板。“商人型”的老板,目标是要在短期内获得高额的投资回报,而且要有较低的退出成本,一旦形势不好随时准备改行甚至完全退出实业界;盈利主要用于个人及家庭消费。而“企业家型”的老板经营的目的却是要塑造一个能持续合理盈利、可持续健康发展的优秀企业;盈利主要用于企业的再发展,而不是投资者的个人及家庭消费。如果您选择了做一个“商人型”的老板,那么就不必找mba了,因为他们大都不具备在短时间帮您赚大钱的能力,否则mba们也不必那么辛苦去做职业经理了。
其次,建议企业要培养真正属于自己的mba。人才主要靠培养而不是靠“买”,高价买来的“人才”大都靠不住,因为他们没有被企业文化所同化,对企业不一定有归属感和认同感,他们随时都可能高价“卖”掉自己。如果您想培养自己的mba,那么请尽量挑选那些已有实践经验、又已经被企业文化所同化、对企业有归属感、认同感的人员去培训、去培养、去深造。
再次,建议您在有“钱”的时候就要对那些具有真才实学的mba们委以重任、授以大权,否则到了没“钱”的时候就为时已晚。
第四,对mba也要强人之强、用其所长,不要寄托不合理的过高期望,否则将会使双方都受害。对于那些实践经验不足的mba则要他们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要给予充分的实践锻炼机会,要允许他们出错。只要具有良好的理论修养,在实践中他们都会比一般人得到更快的成长。
最后,祝愿所有的mba们学有所成、学有所用,找到自己钟情的企业。祝愿所有的中国企业也都得到更多具有真才实学的、真正属于企业自己的mba!
来源:世界经理人
土生土长的mba学了些什么?
学校教了我什么?
研究生期间,教授们虽然未能教会我多少可以在实践中“直接派上用场”的东西,但却帮我打下了在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会计、财务等方面的理论基本功,并且让我知道了世界上还有被称为大师级的人物如:哈罗德.孔茨、菲力普.科特勒、迈克尔.波特等及其所著的圣经式读物。然而学校也浪费了我们不少时间,学了一些凭我多年的企业实践认为丝亳没有价值的课程,但是我们多少也能予以谅解,因为一些强制性课程的设制连学校也没有自主权。
企业让我学到了什么?
首先,企业给了我实践的机会:即使是读研前的国营企业生涯,也增加了我对知识的渴求、使我懂得了学习机会的珍贵,并初步学会了对理论的甄别能力、了解了自身的不足,懂得了学习的重点。在营销与管理领域,书本知识能够给予的只是基本的思考和行动的方向(或者只能学到“应该做什么”),却很难从中找到具体的行动方案(怎么做?)。书本知识要加上自己对照实践创造性地理解与思考才能变成正确的行动,否则照本宣科、不管理论的正确与否与适用环境只能导致行动的失败,并因此而排斥理论、丧失对理论的信心。一言以蔽之,企业让我学会了有选择地读书,让我学会了对理论的思考与应用。
其次,研究生毕业后在比较缺乏实践经验的情况下,仅凭理论认识就可以比一般人更胜任营销管理工作,使我更坚定了对权威理论的信心。进一步认识到了基础、全面的理论教育的重要性,从而使我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也丝毫不敢放松对理论的继续钻研及知识面的进一步拓宽。并且,把基础理论的导入作为对下属员工入职培训的第一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至少,经我培养、带领过的下属人员,都不再怀疑营销理论与管理理论的有用性。
再者,多年企业的所见所闻让我知道土生土长的中国企业太需要具有扎实基础理论的mba了,一些企业的老板们、经理们甚至连一些最基本的营销理念与管理理念也不具备。本人在企业中经常是帮了一个部门却发现另一个部门的基础和配合跟不上,以至经常需忙于自己的“份外之事”,忙完自己部门的“份内之事”后又要忙于充当其他部门的“管理指导员”,甚至连“老板”、“总裁”本人也还需要被培训。中国的企业需要更多具有真才实学而不是仅有一纸文凭的mba!
对mba教育的一点建议
首先,我认为mba教育的重点还是系统全面的基础理论,比如管理原理、市场营销学、财务、会计、决策理论、战略理论、经济学、经济法、金融、计算机应用、外语等,而不必过于强求学校教育很难做到的“实用性”与“动手能力”。再先进的教学方法(如目前比较流行利的案例分析、角色模拟、互动式教学等)也不可能让学生在短短的两三年内学会今后数十年的工作中所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甚至是主要问题)的具体解决方法。学校应该把树立学生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考方向、思考方式、基本理念等作为教学的重点。
其次,mba学校教育还应该破除学生对理论的盲从与不分场合与环境的盲目应用,提高学生对五花八门的理论的鉴别能力以及理论运用于实践的再思考能力,并要强化学生离校后的“再学习”意识、明确再学习的方向。
再者,还应合理选择权威教材,不要盲目强调教材不具权威的“本校一体化”。
第四,应广泛拓展师资来源,聘请见多识广、经验丰富的校外人士举办一些丰富多彩的交流、联谊、研讨、讲座。
第五,mba招生应以有实践经验的人员为主,管理类学科有了实践感受后才能更好地懂得应该学会么、应该怎么学。
土生土长的mba在企业做了什么?
本人在就读研究生前,虽然在企业中呆过六年,但当时的身份是技术员,因此研究生毕业前也仍然没有在营销和管理方面的直接经验。研究生毕业后,在“总经理助理”、“办公室主任”之类的助手、参谋岗位上工作了半年。这期间主要的工作是帮助企业导入战略观念和现代管理理念。这些工作在当时似乎看不出来对企业有什么帮助,但数年后企业的领导者才发现几年来企业其实一直都是沿着当时确定的战略方向发展,并且获得了超出同行一般企业的成功。在我所接触过的企业中均不同程度存在以下的问题:管理人员都是从技术人员中选拔出来的,没有受过任何的管理培训;管理人员不知道什么叫管理,不知道管理的基本职能有哪些,其结果可想而知。在导入管理的基本理念后,他们才明白自己虽然身为管理者,但在管理方面的知识却是如此贫乏,并因此而形成了崇尚管理、学习管理的良好风气。这些工作虽然在当时并没有给企业解决多少急迫的“现实问题”,但企业的高层领导在数年后回顾起来感到受益不少。正因为如此,以后我每到一个企业,都把确定企业的发展战略及基本管理理念的导入、管理基础培训作为自己的重要使命对待,哪怕这些工作并不是我的“份内之事”。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完全缺乏销售工作经验的情况下被推上了销售部经理的职位,并且在销售管理的岗位上一干就是六年。进入营销领域后我才发现,原来这个世界是如此精彩、如此让人心动!以至让我心甘情愿地放弃了终身做一个“高级管理参谋”的初衷。我进入营销部的第一件事是抓营销队伍的建设,试图把一群毫无战斗力的“卖货郎游击队”改造为一支具有现代营销理念的“营销正规军”:对老的业务人员进行营销基础知识培训和考核筛选,招募具备营销理论基础的人员以给营销队伍补充新鲜血液,构建营销管理的规章制度(尤其是考核奖罚制度)。销售队伍的建设与管理直接促进了销售业绩的提升,并为以后实施各种营销战略、战术打下了初步人力资源基础。因为师资问题,培训中营销及管理理论课一般都是由我自己亲自授课。没想到培训工作还产生了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无形中在营销队伍里树立了自己的“理论权威”地位,从而为以后“秀才带兵”打下了人际关系基础。此时,我才明白“管理即是培训”这者句话的深刻含义。以后我到了其他企业任职也是从组建、改造营销队伍开始做起,并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从培训做起树立自己的威信和领导地位,并在有关课程中(如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邀请客户及其他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从不间断地利用企业内部报刊发表理论文章,提高自身在整个企业的影响力,并为协调营销与客户及企业其他部门的关系打好了基础;此外,还对在整个企业内及整个销售网络中导入现代营销理念与管理理念产生了一定的作用。
但我在企业中也经常面临这样或那样的烦恼,其中最典型的有两类:有钱无权或有权没钱。这里的“钱”并不是指我个人收入,而是指企业的“财力”。首先谈一谈“有权没钱”的遭遇:企业在最严峻、最困难的时候(也即财务状况非常糟糕、财力非常有限的时候)往往会毫不吝啬地授予你所期望得到的几乎一切权力,但同时也寄予你所不敢承担或无力承担的无穷大的希望;希望你在没有多少财力支持的情况下使企业一夜之间来一个改头撤面的大变样。而这一点我自认为是很难做到的。企业的兴衰是由很多原因造成的,其中既有经营管理方面的主观原因,也有很多人力所很难为的客观因素如机遇等;企业良好的经营状况、持续健康的发展能力是常年累月苦练“基本功”的结果,不是一夜之间铸就的。另外一种“遭遇”是在私营企业,或是在眼前的经营状况良好、“守业”意愿重于“发展”意愿的企业中经常发生的:企业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财力,但却因为“内外有别”、信任危机之类的原因而不敢授权、放权,眼看企业有“钱”可以有所“大作为”,但却始终得不到“为大作为”所必须的权力,除非等到企业再次面临“无钱”的危机时刻!
六年来我在营销管理中的所有努力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致力于从“无销售管理”到“有销售管理”的工作,也即日常销售管理工程的建设;另一类为把销售部门从“卖货郎组织”转变为“营销部门”的改造工作,重点为在单纯的销货、回款功能基础上建立、培育企业在市场调研分析、战略战术规划等方面的功能,尤其是在战术组合(产品、价格、广告宣传与促销、服务、分销渠道与网络、人员推销与营业推广乃至公关、政治与权力等)方面的规划与探索,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就是在组建市场部、策划部、服务部等与日常销货、回款关系不大的部门的基础上尝试“整合营销”。
土生土长的中国企业真正需要mba们做什么?
首先,相当一部分本土企业缺乏基本的营销理念,包括一些大型企业亦存在同样的问题,具体表现为:
营销部门只承担日常的销货和收款职能,调研、督导、战略战术的规划部署等职能非常薄弱、甚至完全没有;
企业高层领导及营销部门主管不知道营销与推销有什么区别,不知道营销的基本职能有哪些,不知道营销工作的出发点是满足人类的需求而不是销售自己的产品;更不用说4p’s、6p’s、4c、波士顿矩阵之类的洋名词及其深刻的内涵了。也有些主管人员,虽然接受了营销理念熏陶,但却不求甚解或被人误导,比如,对于顾客到底是不是“上帝”之类的问题。
所有这些都制约着真正意义上的营销工作在企业的开展,从而制约着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mba们应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帮助那些营销观念薄弱的企业导入基本的营销理念,并逐渐建立、加强除基本销货以外的其他营销功能。
其次,管理理念薄弱或模糊的企业则需要mba们帮助导入并澄清基本的营销理念。尽管现在全社会都在大呼“管理的重要性”,然而现实却是,相当一部分本土企业的管理人员没有接受过任何管理培训,管理人员不知道什么叫管理,不知道“管理即是通过别人并和别人一起来实现组织目标,并为实现组织目标而作出协调一致的努力”;不知道管理的基本职能有计划、组织、人事、领导与控制等;不知道企业战略有何作用,不知道文体娱乐活动与企业文化有何联系和区别;不知道“人事部”和“人力资源部”有何本质的区别等等。因此,为那些管理理念薄弱或不清的本土企业导入并澄清基本的管理理念也是mba当务之急。
以上这两项工作就算刚迈出校门的mba,只要你有了扎实的理论功底,都可以做得到。
再者,对已导入基本营销、管理理念,已具有一定营销及管理基础的企业,mba们则需要帮助企业巩固、强化这些基本理念,并着手进行营销、管理的基本功建设,比如利用swot分析法修订企业发展战略,建立、完善各种管理制度,完善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开发,建设疏密得当、规范、稳固的分销网络,建立、完善市场调研、产品开发、战略战术规划与实施等基本营销功能。在基本功建设达到一定的水平后,就可考虑同“外脑”配合进行一系列出奇制胜的谋略,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地高速发展。
企业需要mba们做的这些工作可以利用以下线路图来概括:
基本营销、管理理念的导入、强化→营销及管理基本功的建设→出奇制胜的谋略。至于mba进入一个企业后应从哪个阶段开始,则要视企业面临的形势而定。比如,面临严重危机、处于生死关头的企业,往往要跳过前两个步骤,直接从出奇制胜的谋略开始,尽最大努力拯救企业于危难之机,也即采取“死马当活马医”之类的行动;当企业已脱离了危机转入“和平”、稳定的年代时,则不能投机取巧,而要视企业具体情况踏踏实实地从基本理念导入、基本功建设等基础工作做起,并在时机成熟时采取一系列出奇制胜的“招术”、创造“跳跃式”的发展。如果不注重企业的基本功,轰轰烈烈的热闹场面之后往往将是企业的灾难,这种闹剧近两、三年并不少见。
对土生土长的mba们的一点建议
建议之一,选择权威读物,如菲力普·科特勒的《营销管理》、哈德罗·孔茨的《管理学》、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竞争优势》等苦练“理论基本功”,同时还要加强财务、会计、法律、计算机应用、外语、经济学等基础修养,并时时通过一些时效性杂志如《销售与市场》、《中外管理》等留意实践及理论界的最新动向。有了这些扎实的理论基础,会让你终身受益不尽。mba的优势在于受过全面的基础理论教育,而不是丰富的经验或过人的“动手能力”之类。有了全面扎实的理论基础,你自然可以比一般人更快地积累经验、“复制”经验;可以更快地培养动手能力。以上这些如果你都做到了,那你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迈出mba的大门,而不必因为你没有喝过“洋墨水”而遗憾,更不必憧憬被传说的神乎其神的“洋mba”了。本人认为,那些把孔茨当成孔子、把菲力普·科特勒当成是电器公司的mba反而会被人瞧不起了。
建议之二,要结合自己的特长、兴趣及过往的经验,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管理领域;比如战略管理、营销管理、财务管理、品质管理、生产管理、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等,而不必急于求成、贪大求全。能当总经理当然是好事,但一个公司毕竟只有一个总经理,而部门经理的职位要多得多;而且也不是每一个mba都能发展为合格的总经理。当然,在你已经做精一行后仍然感到精力有余,不妨也可尝试扩大管理的领域。
建议之三,mba一旦进入企业成了职业经理人,就要信守职业经理人的职业规范,切忌不懂装懂、故弄玄虚;不可“王婆卖瓜”、不可频频炒老板、不可自炒自卖抬高“身价”。职业经理要象珍惜生命一样珍惜自己的名声,否则总有一日你也会“破产”。
建议之四,在帮助企业建设基本功阶段,也要适当露两手“短、平、快”的绝招,否则老板们会对你失去耐心与信心,使你雄心勃勃的基本功建设“曲未尽,人已散”。
建议之五,mba们,请来土生土长的中国企业吧!这里需要mba!而且,这里有无比精彩的世界,可以让你的潜能得以充分挖掘,让你的才能得以充分施展,让你感到无比的自信与充实!
对土生土长的中国老板们的一点建议
首先,请您明确自己的目标:是要做一个“商人型”的老板,还是做一个“企业家型”的老板。“商人型”的老板,目标是要在短期内获得高额的投资回报,而且要有较低的退出成本,一旦形势不好随时准备改行甚至完全退出实业界;盈利主要用于个人及家庭消费。而“企业家型”的老板经营的目的却是要塑造一个能持续合理盈利、可持续健康发展的优秀企业;盈利主要用于企业的再发展,而不是投资者的个人及家庭消费。如果您选择了做一个“商人型”的老板,那么就不必找mba了,因为他们大都不具备在短时间帮您赚大钱的能力,否则mba们也不必那么辛苦去做职业经理了。
其次,建议企业要培养真正属于自己的mba。人才主要靠培养而不是靠“买”,高价买来的“人才”大都靠不住,因为他们没有被企业文化所同化,对企业不一定有归属感和认同感,他们随时都可能高价“卖”掉自己。如果您想培养自己的mba,那么请尽量挑选那些已有实践经验、又已经被企业文化所同化、对企业有归属感、认同感的人员去培训、去培养、去深造。
再次,建议您在有“钱”的时候就要对那些具有真才实学的mba们委以重任、授以大权,否则到了没“钱”的时候就为时已晚。
第四,对mba也要强人之强、用其所长,不要寄托不合理的过高期望,否则将会使双方都受害。对于那些实践经验不足的mba则要他们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要给予充分的实践锻炼机会,要允许他们出错。只要具有良好的理论修养,在实践中他们都会比一般人得到更快的成长。
最后,祝愿所有的mba们学有所成、学有所用,找到自己钟情的企业。祝愿所有的中国企业也都得到更多具有真才实学的、真正属于企业自己的mba!
来源:世界经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