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酉纪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这个台湾“四大公子”之一的党政要人,在两岸明争暗斗僵持不,商机">
您现在的位置:成功创业网 - 商机 - 2005年中国十大精英男士

2005年中国十大精英男士


    先做君子,再做大人物
    
     连战 中国国民党原主席
    
    
    [img src="http://news.bgpop.com//spider_img/20066912142536777801.jpg">
    
    
     [乙酉纪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这个台湾“四大公子”之一的党政要人,在两岸明争暗斗僵持不下的大背景下,在国民党沉疴缠身、难有所为的悲伤中,突然造访北京,以在野党主席的身份会见了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成为两岸阻隔以来最重大的突破之举。虽然破冰之旅的效果有待考量,但国共两党的重新握手,足以让连战青史留名。
    
     按:2004年台湾“大选”前夕,陈水扁出版了《相信台湾—阿扁总统向人民报告》一书,随后不久,连战出版了《改变,才有希望》。该书出版于台湾天下文化出版公司,公司总裁高希均先生是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经济系教授,也是美国与大中华地区重要交流管道—百人会—的会员之一,与连战早年曾经在威斯康辛大学共事一年,由此与连战有了长达四十年的私交。
    
     恰逢“百人会”在上海举办活动,本刊记者邀约到高希均先生,向他了解了一位老朋友眼中的连战。
    
     连战“有一种使命感”
    
     高希均长期奔走于两岸,主张“两岸中国人不打中国人,两岸中国人帮中国人”,不仅与连战、马英九多有交情,而且也多次获大陆领导人李鹏、朱钅容基、吴邦国等人接见,对于如何做领导人、特别是台湾领导人,他特别会心,比如在1992年,他就对当时的李登辉有五项期许:
    
     1.做全民的“总统”:不是做本省人的“总统”,也不是做财阀、地方派系、利益团体所拥护的“总统”;
    
     2.做“治国”理念的推动者:当“国家”进入多元化时代中,“治国”的崇高理念—民主、法治、均富、宪法、统一等等,需要厘清、需要鼓吹、需要坚持;
    
     3.做道德领袖:在当前社会纪律荡然、道德标准衰废之际,“总统”更可以发挥宗教情操、树立正义与公平的标杆,做老百姓仰慕的楷模;
    
     4.做宪法体制内“五院”间争执的仲裁者或大伤痕的愈合者;
    
     5.做“国家”利益的维护者:超越省籍情结与统独之争,维护中华民族的永久利益。
    
     1999年,高希均又在 《不在大棋局中噪进、不在大格局中退缩—领导人的领导风格》 一文中说道:“在台湾这一边,拥有大格局的领导者,必先要拥有沉稳、包容、理性、大爱、看得远、算得准的性格与经历。过去十余年来的台湾恶质选举,已经产生了一些好斗、爱作秀、高亢激动、自我标榜的政治人物。千万不要在劣币可能驱逐良币的选举文化中,让冷静的、有所不为的、怯于表演的、拥有大格局思考的人退缩。领导人要得到人民的尊敬,必先具有能使人民尊敬的领导风格。”
    
     高希均对于台湾领导人的评判,毋宁看作是对他的老友连战的推崇。“连战先生是芝加哥大学政治学博士,中英文俱好,除了那一年与我在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共事以外,他回到台湾,担任过台湾大学政治学教授和系主任,又做了台湾一系列的公职如‘省主席’、‘外交部长’、‘行政院长’乃至‘副总统’,他非常完整地经历了台湾的政治发展。因为他本身有一种使命感,所以从不介入政治小圈圈,不去建立自己的所谓的人脉,当然也没有强烈的政敌。他的这种经历,加之具有良好的国际观,如果他能够担任台湾领导人的话,相对会大公无私。2000年和2004年,他两次都没有选上‘总统’,他当然会有遗憾,而能够弥补这一遗憾的,是今年他在中国大陆开展的‘和平之旅’。”谈到连战的大陆之行,高希均说道。
    
     先做君子,再做大人物
    
     2001年,美国“百人会”组团访问两岸政治领袖,在台北拜会了连战、马英九、陈水扁等人。在与连战的交谈中,正是高希均向连战建议以民间人士的身份前往大陆寻根,以促进两岸关系正常化。他鼓励连战说,只要全程公开,就不要怕被政治对手扣“红帽子”,但是那一次,连战反问他:“你回大陆这么多次,有没有被人戴帽子?”不待高希均回答,连战自己就笑着说:“因为你不是国民党领导人。”
    
     世易时移,四年转瞬即逝,连战左奔右突,不得归路,此次大陆和平之旅可以看成是他政治生涯的最后一次搏击,好像是发生在一个老年人身上难得一见的“旅途冒险”一样,这次冒险却使这个沉稳的学者式政治领袖完成了自己的历史定位,把自己推向了一出戏剧的精彩谢幕。不过,在高希均看来,这是历史人物的当机立断,也是连战这位他所寄望的老友“自身理念的自然演绎”。
    
     在决定去大陆访问之前,连战请益了几位熟悉大陆事务的朋友,高希均就是其中之一。当我们问到那次连战在北大讲坛上精彩的演讲有很多内容跟高希均平时一再申说的内容极为相似时,高希均没有正面回答,他说:“我平时写一些文章,有时也会给他看,我平时也经常有机会见到他,跟他谈一些自己的感受。”他回忆早年在威斯康辛大学时期,连战在政治系任教,他本人在经济系任教,那时候,他们的办公室相邻,因为经常有cofe break,差不多他们可以天天见到,一起交流,“因为我是念经济的,所以谈话时也会涉及经济,而他是念政治的,因为他的关系,我那时也看一些政治方面的书。大约是在我在威斯康辛大学的第四年开始,我每年暑假都会回到台湾,在各种场合下我们都有机会碰头。”
    
     今年9月,李敖在北京大学演讲,编了一个笑话来“寒碜”连战:有个女学生在一个小房间里看到一个人在自言自语地走来走去,她问他在这里干什么,那个人说“我在准备演讲”。她问他在哪里演讲,他告诉她说在北大,那个女学生问他紧不紧张,那个人说“不紧张”。女学生就说:“你不紧张,你怎么跑到女厕所来了?”—“那个人就是连战”,李敖笑说。对于这个“莫须有”的笑话,高希均说完全是在丑化连先生,“他的记忆力惊人,前天晚上看过的材料,中英文的,第二天能原样复述出90%,而且他极有分寸,知道什么该讲,什么不该讲。”
    
     在台北与连战夫人方王禹女士的茶叙中,高希均先生幽默地对我们说,这一辈子只有一次自己的生活过得比连先生好,那就是在威斯康辛大学任教的时期,“只有那时候我的工资比他的高。”高希均一向认为,只有拥有科技脑、人文心、中华情、世界观、奉献热的人,才能做领导人,只有先做君子,才能再做大人物。他景仰这样的人物,那么连战应该属于此列。
    
    
    
    
    
    
    回乡之后看两岸
    
     李敖 作家
    
     [乙酉纪事]有胆识且极精明的凤凰卫视与有胆识且极精明的李敖共同出演 “大事件”:2005年9月风靡神州的文化之旅不仅让这位天下第一狂人首次离开台湾岛,对祖国大陆有分寸的褒扬和有分寸的批评,更让人们进一步认识了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所拥有的极端有趣和大胆的行为方式。
    
    
    [img src="http://news.bgpop.com//spider_img/20066912142569577802.jpg">
    
    
     好事多磨
    
     1949年5月,国民党军在淮海战役中惨败,为了远离战争,众多中国家庭远走台湾。年幼的李敖随着父亲,夹杂在数十万人的队伍里,由上海搭船来到了台湾,在乱世奔逃中稍微喘了口气,没料到自此再无缘回到大陆,直到56年之后的2005年9月。
    
     李敖说自己此前从未想过要回大陆,因为原本想学法国大文豪伏尔泰一样,被政治放逐后,八十岁再回到故乡巴黎,而李敖也想等到自己八十岁时再回北京。2005年年初,凤凰卫视老板刘长乐力邀他到大陆演说,起初他以不敢坐飞机为由婉谢了刘长乐的邀请,但刘长乐非常有心,提议要用船载他到香港,再开专列一路直达北京。
    
     李敖认为这样的行程太久,但见刘长乐有如此诚意,最终同意飞到北京。不巧的是,时任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随后接连访问了大陆,台湾税务单位也查到李敖有欠税行为—相关条例规定,一旦被查到有逃漏税行为,就不能离开台湾,李敖因此也受到限制,使得他到大陆访问的时间不得不延后。
    
     “立法院长”王金平后来出面向税务单位做协调,李敖答应每个月从银行薪水户头中扣钱给台湾当局,当局这才同意给了李敖一张三个月有效的出境许可,没想到后来李敖又因重感冒住院,使得他的神州之旅最终拖到了9月份。
     信仰自由主义的李敖在北大、清华、复旦的三场演说,在两岸之间都引发了极大的关注。许多人质疑李敖受到了来自有关方面的压力,李敖则澄清,刘长乐对他的演说内容确实有些不安,但没有给他任何压力,“在北大、清华、复旦演说的内容和节奏都不同,但这是我自己的决定,绝没有任何来自北京的电话给我施压。”
    
     回到台湾的感怀
    
     李敖认为,两岸人民仍有融合的困难,台湾人现在到大陆受到的礼遇,在将来并不见得会继续存在,台湾人必须自己有优越的条件,才可能在大陆争取到更大的发展空间。
    
     回到台湾的李敖,看了许多凤凰卫视帮他收集的大陆媒体相关报道,他感受到许多大陆人士对他的批评“就是个‘酸’字”,“这些不认同我的大陆人士,心态不是很开朗,只能用小气,嫉妒来形容”;而在台湾,李敖又遇到了许多浑人、笨人、蠢人,李敖把这种现象归结为“两岸在政治之外的另一种差距”。
    
     1970年代,香港知名导演李翰祥回到大陆以后,用了李后主的“梦里不知身是客”来形容当时的心情。李敖说,这也是他回到大陆后的心情,“如果我是回家,就应该把我当自己人,就不会有这些高规格的接待。”
    
     李敖提到他在北京下飞机时,迎接他的车子在大马路上奔驰着,不仅同方向的车道被公安管制,连对面车道也被管制,所有的人从车上下来看,显然他们等了很久,“看来自己还是被当成客人,不被当成自己人。” 李敖说,如果大陆真把他当成自己人,就请他当北大的校长,他就会回到大陆。
    
     这种又似近乡情怯,又似异乡人的矛盾情绪,困扰着许多祖辈来自大陆的台湾人,李敖与许多在1949年逃至台湾的难民后代或是岛内任何抱持中国情怀的人一样,在大环境没有改变的情况下,都难免会生出“梦里不知身是客”的感觉。
    
     “民进党取得台湾政权这五年来,台湾人如井底之蛙,只会坐井观天,穷于内斗,不想了解过去的历史,不关心世界的变化,不在乎未来的发展,面对全球化的大趋势,毫无警觉”。李敖引用宋朝王安石的诗 “绕岸车鸣水欲干,鱼儿相逐尚相欢,无人掣入沧溟去,汝死那知世界宽”来表达他对台湾现况的忧心。 他说:“台湾快要完蛋了,但台湾人自己都还不知道,台湾人对世界没有兴趣,只看到自己,视野太小,陈水扁走了绝路,现在换掉也来不及回头了。”
    
     李敖走遍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三所大学,他感到大陆的年轻学生比较有民胞物与的情怀,这种情怀在台湾的大学生身上完全看不到,“台湾的大学生比较现实与短视,连用功也赶不上大陆的大学生”。李敖还发现大陆的大学生英文、国文、理工都更好,“看看北大与台大在世界大学排名的前后,就知道台湾的大学要垮掉了。”
    
     “立法委员”李敖
    
     李敖不喜欢鲁迅的横眉冷对,他对周围的记者、工作人员、民众或是阶级较低的官员,态度都是十分谦和,但是遇上大官,李敖绝对又是一副横眉冷对的面容,向拥有权力的一方大胆挑战—台湾 “国家安全局局长”薛石民收到李敖送的一篮香蕉后怕得要命,担心这篮香蕉里藏着“大学问” 。
    
     李敖在台湾“立法院”里属于“无党籍”,在“立法院”的开会过程中,“连想尿尿都不敢走开,就怕国民党、亲民党、民进党、台联党这些人趁我不在,就私下搞出什么交易来,我要代表人民全程盯着他们。”
    
     台湾的“立法委员”很少像李敖一样,因为李敖就职“立委”以来,从没有利用“立委”的政治影响力获得很多利益,却把豪华轿车卖掉了,位于台北市东区精华地段的一栋房子也以两千万台币卖掉了,此外,李敖还捐了一百万台币给原住民“立委”高金素梅,支持她到日本抗议小泉首相到靖国神社参拜,控诉慰安妇的悲剧。
    
     也很少“立委”像李敖一样,家中堆满了书与资料,而且每天都读书。“立法院”开会的时候,李敖总是拖着一只行李箱,里面装满各类问政资料,一大清早八点不到就去登记发言顺序。李敖的发言,绝对是当天台湾媒体的焦点与电视收视率的保障,在李敖之后发言的人,都很可怜,因为立刻被比出高下,电视台也没兴趣拍下去。
    
     李敖认真的程度非一般人能想像,李敖会带着闹钟去开会,以确认发言的时间不多不少,还可以计算主席迟到多久。不久前有场会议,主席不见了,大家便打算推举最认真的李敖当主席—这样的李敖,表面上是孤独的,因为他不属于任何党派,却受到许多人的尊敬与爱戴,堪称全中国人的资产。
    
    
    
    
    
    
    让李敖去读书
    
     我们来读李敖的八卦
    
     文/游本嘉(凤凰卫视台北首席记者、 《李敖有话说》 制片人)
    
     9月中旬的北京,凉爽宜人,老北京说,这是一年里最好的季节。
    
     在一大群记者还有敖迷簇拥下,七十岁的李敖披着大衣踩上北京故宫的石头地。五十六年之后的重逢,固然有着惊心动魄、亦喜亦叹的情绪波折,但身体上李敖没有轻松过,三个小时的参观后,在故宫层层叠叠的院子里,李敖换下一身可以拧出水的衬衣,连呢绒西装内里都湿透。
    
     李敖皱着眉苦笑:“不想给大家添麻烦。”
    
     这是多半怒目金刚、甚至有些张牙舞爪的李敖所不为人知的一面。下面,我们来说说李敖的几件事,当然无非就是柴米油盐,一方面满足敖迷们偷窥的欲望,一方面也“解构”大家眼中的这位品牌精英男性。
    
     吃 李敖的体重,为什么能数十年维持在七十公斤上下?
    
     许多记者都问,五十六年没回过家乡,李敖神州文化之旅究竟吃了什么?
    
     相较于他的好友陈文茜精于美食,李敖根本就是“食物的白痴”,他对吃有极端念旧的倾向,每回录完影,会吃一家位在台北精华区内、有数十年历史的家常菜,叫九如餐厅,点的不外乎是豆沙粽、鸡汤、蛋炒饭。其实,李敖每周会有几天窝在台北近郊山上的书房看书,独居的日子多半都用牛奶面包或是方便面打发。李敖还有个习惯,就是过午不多食,这是他年轻时坐牢所维持下来的,“对于那些狱卒而言,三四点钟早早让你吃完饭,他们才能下班,谁有空伺候你晚餐?”也是坐牢的影响,李敖一米七二,体重却数十年维持七十公斤上下,他说:“别让你的胃控制你的脑”。因为这一点,凤凰卫视在安排李敖神州文化之旅时候伤透了脑筋,一方面希望让他多尝尝特色食物,一方面又得顺应他的习惯,于是我们用“随行工作人员需要吃”的理由,让他接受安排一路陪吃。但是回到台湾,他还是告诉我,他瘦了两公斤。维持简单的食物,而且只吃七分饱,这是懂得自制的李敖。
    
     穿 整个大陆之行,李敖为什么只有一只皮箱?
    
     李敖屏幕上常穿唐装长袍,屏幕下却多半衬衫夹克,夏天还套上薄大衣,冬天则换成毛呢大衣,起风时还戴上帽子。穿得多是因为怕冷,这毛病缠他数十年,还成为他五十六年不回家乡的借口之一。李敖说,二十出头年轻时在台湾服兵役,有一晚就睡在南台湾的乱坟上,凉意直透肌骨,“不知是哪个恨他的鬼魅”,从此东北血统台湾身,穿少则冷穿多则热。特别是录节目,是他口中“四肢不动,脑力极度发挥”的运动,李敖有不用讲稿、不重来的本事,换来的,就是他常向我展示的:手脚冰冷,全身湿透。这就是为什么,在整趟的神州文化之旅,永远都有一只皮箱的原因。
    
     钱 李敖的钱都藏在哪里?
    
     穿得多是特色,李敖身上衣服口袋多是另一个特点,口袋是方便放置随身携带的现金。他常玩一个把戏,就是从口袋理掏出一大叠台币或美金,多到足够买半辆车。活到七十,李敖前一阵子才有了银行户头,还办了信用卡,其实李敖大半辈子不与银行打交道,买房子都是全额现金支付。他说,“要户头干嘛?”,钱就在口袋,还有藏在书堆里。最近李敖的书房搬家,从一屋子近千箱的书里,竟然每每不经意翻出钞票来,算算总数约百万台币,折算一下近二十五万人民币,他把钱全捐给台湾的原住民女“立委”高金素梅,让她到美国、日本为台湾原住民在二战中被日军欺凌讨公道。这让凤凰卫视 《李敖有话说》 的工作人员们扼腕多日,早知“书中自有黄金屋”是以这样的形式梦想成真,当时就应该自动请缨为李敖大师整理书房。
    
     钱摆在口袋里还有坏处,就是压不住买好东西的冲动,台北的古董商或是古书店老板都知道,随时回报总能有生意做。另外,就是给小费爽快,台湾的“立法院”有个秘密,就是“立法委员”李敖一旦走进办公室,打扫的人就应该跟着进去,有一阵子,李敖助理强迫他把口袋里的千元纸钞全换成小钞,避免“立法院”的员工全挤上门。其实李敖不是浮夸,也不是虚荣,在神州文化之旅一路上,不管在北京、上海,还是香港,不只是小费,在紧凑有如走马灯的行程之余,李敖还要花上时间一一为所有酒店服务员签书,有一晚我陪他签名到午夜,他还千叮万嘱深怕遗漏,这是你所不知道的体贴的李敖。
    
     书 李敖那么多的藏书,究竟是怎么分类的?
    
     李敖为凤凰卫视录制的 《李敖有话说》 栏目已经超过四百五十集,就像凤凰为李敖拍摄的宣传片里的一句宣传词“让李敖帮我们读书,我们来读李敖”。李敖在节目里所展现的学问广度与深度,让人惊艳,让人觉得很难抓得住他。他怎么帮我们读书至今是一个谜,尤其当你到他的书房,看到一屋子书,再随手翻开书本,书里处处有李敖手迹时,这个谜就益发显得有趣。
    
     李敖读书的精髓很难掌握,只能说几个观察:第一,李敖的书房里,书的位置完全不依一般政治、历史或人物等等的分类,有许多看似完全不相关的书都可以摆在一起,显示李敖存在一个与大多数人完全不同的知识逻辑系统,这个系统不但归纳整理成千上万本书或资料的关连,甚至这个知识逻辑系统也决定了李敖读书、研究资料的关注点,有关于李敖这方面的研究很少,许多敖迷们应该可以藉由凤凰卫视 《李敖有话说》 四百多集的节目里,找到破解李敖这个知识逻辑系统的蛛丝马迹。
    
     第二,李敖读书或资料,喜欢进行有如手工业般的剪贴活动。在李敖的藏书中,有些书因为是孤本因此保存得非常妥善,但是大部分的书都被李敖进行“外科手术”—被裁切得零零碎碎。被裁切重新贴上的资料,可能是书的封面、书的内页,或是图片剪报。这项活动有如李敖的读书仪式,他多半都不假他人之手而是亲自完成。每回节目录像前,李敖会从箱子里提出一捆捆用绳子绑起的这些剪贴资料,这一摞摞资料可不是固定的组合,而是依着主题及讲述逻辑而有无数变化的组合。一边讲,一边展示他亲手完成的证据,从1995年李敖在台湾电视频道展开他的电视表演生涯起,就已经成为他的标记与风格。
    
     思 70岁的李敖读了一辈子的书,现在的人却每天只花20分钟来读李敖,李敖是否应该悲哀?
    
     李敖当年受到台湾两名自由派学者胡适、殷海光的赏识,成名很早,当年惊世骇俗,俾倪一切的李敖如今也有七十岁了。这个年纪是那种年轻人虎视眈眈,等着要将你扔进棺材、为你终结历史地位的时间。但是尽管你可能不赞成他的意见,但是就像他自己说的:“我李敖是给你们玩的吗”,你很难打倒他,虽然他已经七十岁。
    
     作为李敖的制作人,与他相处近两年,我想建议各位,当我们坐在沙发、打开电视机读李敖时,务必用更高、更广的心态读他,读他的弦外之音,读他的思想脉络,还要读他的坚持与不变。李敖的电视表演,是外表轻松,内心激荡,是智能学识的高度浓缩结晶。我们这些读者现在只要每天用短短二十来分钟,就能撷取一个终生努力不断的读书人毕生的智能。我常问:面对这种模式的知识共享或掠夺,七十岁的李敖该高兴还是悲哀呢?
    
    
    
    



商机 - 成功创业网

成功创业网·商机 © 2006 - 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