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十大精英男士(组)(3)
以国际化思想感动中国
王受之
[img src="http://news.bgpop.com//spider_img/20066912141694577801.jpg">
设计理论和设计史专家,国内现代设计和现代设计教育的重要奠基人之一,洛杉矶“艺术中心设计学院”终身教授
[乙酉纪事]作为一个美籍华人,王受之被认为是国内现代设计重要奠基人之一。王受之近年为人所关注的是他针对中国建筑与城市的新鲜发言。最值得关注的是,因为和王石等大牌地产商的合作,他所着力推行的新居住理念正在得到实践。
王受之是我接触过的最热忱、最精力过人的学者。与他交谈,脑筋必须一刻不停地急转;向他请教问题,几乎马上可以把整篇的论述文章传给你;至于请他评价一些有争议的建设事件,则一针见血、绝不搞行政迂回的言论,令人感觉比吃劲辣川菜还过瘾。
敏捷、高产、尖锐、诚恳,都是一些能够比较准确描述王受之的关键词。
高产学者
第一次采访王受之是2004年的夏天,在广州美术馆与他探讨有关广州现代建筑的话题,就已经发现他是一位视野广博、思维敏捷的专业学者。
到了2005年的夏天,一个偶然机会发现王受之的 《骨子里的中国情结》、《纵情现代》 和 《哈罗!中产》 等三本新著。从来没想到这3本有关建筑的文集竟然像畅销书一样首次出版就被销售一空,而等到2005年10月末与他在北京相遇时,王受之说他在2005年全部完成的书稿至少有8本,另外还有5本有望在年底与读者见面。
以通俗的方式讲述设计与文化是王受之2005年完成的三件大事之一。另外两件,一是在汕头大学开设“世界现代艺术史”和“中国现代艺术史”,尤其后者是开先河之课题,填补了国内高校设计教育的空白。二是理论对接实践,完成了与几个与房地产商的合作项目,比如深圳的万科第五园、17英里,广州的力迅上筑……其中万科第五园创下在3个半小时里全部卖空的纪录,而力迅上筑的销售情况也非常良好。
改不掉的批判精神
对于一些大型建筑项目,媒体总是不吝于发表溢美之词,而受众已很难准确判断是是非非。当然也许在建筑、设计领域里本没有所谓的是是非非,但是一定有责任感,盖起的钢筋混凝土岂能说推就推?
在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确实有因为设计失败而被炸毁的大楼,比如说日裔美籍建筑大师山崎实的作品,而中国不要说炸大师的设计,甚至连有分量的建筑批评都匮乏。学者在学术领域呼吁,媒体在大众媒介上喧嚣,力量之悬殊不言而喻。
王受之则不同,他不仅积极面对媒体,而且对于中国重大设计项目—包括城市规划、建筑中存在的弊端、问题从不讳言自己的不满:他直言不讳地批评广州流花交易会一带的后期建设,“完全毁掉了广州市内优秀的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区”;番禺洛溪桥口的楼宇丑陋无比,“是伤番禺‘面子‘的工程”;交易会展中心的建设速度不可思议;金碧辉煌的市长大厦与中信,就像流行歌曲vs美声唱法,完全没有可比性……归结到底,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致使城市发展过速,过于功利的商业化运作破坏了城市的建筑文化,“建筑是要对子孙后代负责的,建设之前我们都需要冷静地思考留给后人的到底是什么,难道只是一堆垃圾吗?”他寻找到每一个机会都要这样呐喊。
王受之把批判精神总结成“受美国教育的影响”,“现在你们想让我改,我是改不过来了”。
民族性与国际化
当外国顶级大师的建筑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中国,甚至是很敏感、很特殊的地区时,公众舆论反应平淡,注意力焦点被高度集中于设计本身,那些花俏奇特的构思总是能很快赢得中国的信任。王受之则痛恨一切割裂城市文脉、忽视民族性的设计,倡导民族性与国际化的融会贯通。
2005年,北京的一些由国际顶尖设计大师完成的重大建设项目令王受之非常想不通,他认为最大的问题在于“建筑不是架上艺术品,是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不能割裂它与城市文脉血肉相融的关系”。对于安德鲁的“巨蛋”,他曾经这样评价:“对面是紫禁城,旁边是人民大会堂,一块国家历史敏感性最高的区域,却在那里搞个大圆包,金属蛋,这是对北京城市文脉的粗暴践踏,据我所知中国自建国以来还没有哪个公共工程建筑遭到如此多学者专家的声讨。”
由于对国际建筑理论界及实践领域的熟悉,王受之对外国大师有自己的判断与评价。说到库哈斯,他指出:“库哈斯是一个观念性很强的设计师,在学术界很有地位。不过我们必须要知道,他在理论上的声望远远高于他在实践方面的声望。他所设计的建筑,比如美国西雅图的公共图书馆,在功能上是很差的,连噪音问题都解决不了,更不要说其他。”王受之非常反感盲目推崇国外设计大师的倾向,他希望重大建设项目国设计师能有公平的竞争机会,也希望看到本土设计能将民族性与国际化进行很好的融会,比如贝聿铭的作品。
以思想感动中国
王受之的学术优势在于他的双重背景,一方面,作为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对中国建筑文化、设计人文不仅热爱,且有亲身的体验;另一方面,在国外从事了20年的教学研究,使他对西方设计了如指掌,“像我这样情况的人在国内应该不多,尤其在中西方比较研究方面,我具有优势”。
问到以后的计划,王受之说,“前10年我已经完成了一系列的设计丛书,包括 《世界现代设计史》 、 《世界工业产品设计史》 、 《世界现代建筑史》 等,可以说写教材的任务已经完成。今年以后,我的研究将有一个重大的转变。”王受之以往的研究主要以“物”为对象,今后将转向“对人的研究”,从人文的角度解读设计。已经完成的 《哈罗!中产》 就是对社会中产的精辟描述,而 《你好!精英》 有望年底出街,至于小资人群等问题,王受之也将逐一涉及,分别探讨分析不同的人群需要怎样的不同的设计。
另外,王受之还将出版一系列以通俗方式讲述设计、文化的书籍,包括讲述设计、汽车、毫宅故事等等,“韩国热值得关注,韩国人注重宣扬文化,把针灸、烹饪都要当做自己的发明,近来更在申请‘端午节’是韩国人的传统节日。中国在文化传播方面远远不够国际化,在这个问题上,与其期待什么财团的支持,不如自己找些时间把能做的事情都做了……”如果说大多数设计师是凭借作品轰动世界,那么王受之是以带有浓厚民族性的国际化思想在感动着中国,又以热忱与自信鼓舞着中国设计。
人到四十如大海
汪潮涌 信中利投资有限公司ceo,“美洲杯”帆船赛155年以来中国第一个弄潮儿
[img src="http://news.bgpop.com//spider_img/20066912141725877802.jpg">
[乙酉纪事]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中国之队”参加美帆赛寄予了中国航海文化的复兴。郁知非把f1引进上海,汪潮涌则把中国带入美洲杯帆船赛。汪潮涌说:“中国有一批正在走向世界的本土企业,世界也有一批愿意走向中国的国际企业,它们都在寻找最佳的体育赛事作为其品牌与企业形象的载体。”汪斥资与法国“挑战者号”建立中国队,在投资界如鱼得水的他,从此也打通了商业与体育、娱乐、时尚的界限。
谁能成为中国的拉里·埃里森?这位oracle的ceo个性强悍,富可敌国,在软件业的地位直逼微软的比尔·盖茨,在生活方式上的冒险与virgin的理查德·布兰森媲美,他投资2亿美元的bmw oracle队正在为美国争夺“美洲杯”帆船赛冠军。
就是这个企业及财富的规模都令人望尘莫及的家伙,在美洲杯帆船赛的几次会议和晚宴上,对“中国之队”董事长汪潮涌说,“你们这件事对中国很好,我们应该谈一下,将来在中国做一些合作。”汪潮涌后来说,“你是一个成功的中国企业家去参加美洲杯想跟他叫板的话,他只会嗤之以鼻,不识个儿,但我们在精神上是平等的,中国之队赢得了巨大的尊敬。”
2005年是中国航海最红火的一年
眼看着休闲船体产业在中国初具雏形,产业链上的制造、码头、服装和赛事等呼之欲出—上海红双喜的帆船订单忙不过来,珠海还有个游艇工业园出口很大,汪潮涌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中国会不断出现航海传奇人物,帆船将成为小康社会的下一个目标。
与美帆赛的结缘是可遇不可求的。通过前瑞士驻中国大使、瑞士盈方体育管理公司股东乌里·西格,汪潮涌结识了美洲杯组委会主席米歇尔·博纳福,出资3500万欧元与法国ledefi队合资组建了“中国之队”,先后参加了6月在西班牙瓦伦西亚、8月在瑞典马尔默、9月在意大利特拉帕尼的分站赛,尽管成绩排名尚居第11位,却在全球引起轰动,被与联想收购ibm pc、中海油竞购优尼科相提并论,更有媒体称其为“美帆赛上的灰姑娘”。
郁知非把f1引进上海,汪潮涌把中国带入美洲杯帆船赛。“中国正在和平崛起,我们有兴趣在更顶尖的体育、商业、管理、技术及文化领域四处出击。”明年美洲杯的传奇奖杯和“中国之队”的赛船将来一个中国万里行,参展上海国际游艇节,做lv之夜,在2007年第32届美洲杯决赛之前掀起更多的热潮。
在马尔默分站赛,“中国之队”赢了一次法国宿敌k-challenge队,当晚就开庆功宴。这儿海岸线80公里,竟然有60多家帆船俱乐部,5万多艘游艇;一条200年前到过中国的航船还将沿原来的路线再走一遍。
而10月在特拉帕尼,“中国之队”战胜了意大利“+39挑战号”,为祖国的生日献上了一份礼物。意大利对航海的激情令汪潮涌感叹不已,一个国家赫然派了三支队,它们还有全球第一家帆船频道,花很多钱买转播权,在欧洲有300多万订户,冬天不能下海这些人就靠看帆船频道享受个中乐趣。
在中国帆船帆板协会秘书长李全海看来,2005年是中国航海最红火的一年,竞技帆船运动方兴未艾,几件大事包括:一、国家层面,郑河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活动;第二件就是“中国之队”参加美洲杯帆船赛;三、深圳“骑士号”环球航行,象征中国民间航海的启蒙;其余还有日照举办世界帆船锦标赛、海尔命名“青岛号”、十运会帆船赛在连云港、国家队在海口备战奥运会……
汪潮涌参加了“骑士号”的首发式,当时下着大雨,有领导说,“深圳精神是什么?其实就是企业家精神。王石在登山,骑士号在远航,为什么都出在深圳?这不是偶然的现象。”深圳把“蓝色经济”作为新的城市定位,帆船运动正是亮点。深圳浪骑俱乐部会员超过一百名,企业家们说,如果高尔夫是“绿色鸦片”,那帆船运动就是“蓝色鸦片”了。
人到四十如大海
汪潮涌准备写一本书 《四十如海》 ,“我不追求单方面财富或生活方式的极致,讲究平衡、综合分比较满意。人说四十不惑,人生如梦,我说人生如海:人到四十真的就像大海一样,你要承载很多东西,积累像大海一样深邃,责任感像大海一样有力,做人像浪花一样透明欢快,大风大浪时波平如镜……”
除了比赛激烈,美洲杯给汪潮涌最深的感受是:西方的企业家比我们活得健康,他们在品牌投资上敏感和下功夫;而国内除了王石对航海感兴趣,许多所谓名贵新富“现金的实力、冒险的精神、对新生事物参与的意愿,还是差得太远”。美洲杯上奢侈品林立,对品牌推广的作用也未被中国企业认识。“中国之队”的赞助商包括瑞士豪雅表(tag heuer)、西班牙雅致瓷器(lladro)等。
接下来,汪潮涌还有一系列计划,组织国内观战团,做训练营,介入游艇俱乐部、船体制造等商业机会,让更多感兴趣的企业家亲身体验帆船运动。
另外,汪潮涌和夫人李亦非还完成了一件善举:在湖北清江,投资建了中国第一家民间天文台。李亦非的父亲李启斌是前北京天文台台长、中国天文协会理事长,两年前去世,夫妇俩设了一个天文基金,做了这个公益项目。
受此影响,汪潮涌对天文也有着浓厚的兴趣,由衷钦佩那一代科学家对基础研究的热情和贡献,他们的思维境界远在浩瀚的宇宙,与之相比,“我们就显得太渺小了。
不只是一个人的精彩
刘长乐 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行政总裁
[img src="http://news.bgpop.com//spider_img/20066912141766477803.jpg">
[乙酉纪事]李敖“神州文化之旅”是凤凰卫视的又一次大手笔策划。长袖善舞的凤凰老板刘长乐把李敖这个几乎所有大陆人都只在纸上见过的神仙请到了大陆,并让他一人独霸了三所大学的讲堂。在“丑媳妇见公婆”后,人们对李大师的看法或多或少有些改变,凤凰卫视则成了这次活动中唯一一个只赚不亏的赢家。刘长乐及凤凰独有的高层政治资源与运作能力再度令人惊羡。
刘长乐位于香港红石勘的办公室里,最显眼的就是那台悬挂在墙上的五十五英寸大电视机。工作时间,即使刘长乐不在办公室,电视屏幕上的凤凰节目也随时滚动播出,保证他随时入内都可以一目了然—看凤凰的节目既是他的工作,也是他的乐趣。
站在生产第一线
投身其中,与员工一起分享硕果是刘长乐的乐趣。他笑呵呵地说:“凤凰被关注,你付出的努力落地有声、绕梁三日、在观众中产生效果和共鸣,这种有影响力的反馈我特别愿意听。”刘长乐十分享受观众、社会对凤凰的节目、品牌、主持人的关爱。他觉得,从这种成功中得到的愉悦、快感是一个人贪多少黑、倾注多少心血、受到多少压力都无法替代和得以补偿的。
事件一:华人媒体独家访问小布什
2005年,美国时间11月8日下午2点,凤凰驻华盛顿的记者莫乃倩进入白宫,对即将出访亚洲四国的布什总统做了独家访问。为了这次访问,刘长乐半年前就投入精力操刀策划,并亲赴白宫进行商议,甚至帮前线记者拟定了问题,虽然真正的访问仅有八分半钟时间,但刘长乐说:“全球华人媒体的独家访问,这是具指针意义的。”
香港时间11月9日早上5点左右,凤凰美洲台传来了采访布什的电视画面,刘长乐看完后打电话给美国,详细询问了拍摄时几台摄像机的摆放、录音等情况,然后要求美国方面补发了一些声音和画面—刘长乐说,一定要将最好的画面和声音呈现在观众的面前。
对于重大事件亲力亲为,已经成为刘长乐的习惯。
事件二:促成李敖“神州文化之旅”
阔别五十六年以后,台湾“立法委员”李敖在刘长乐的安排下重新踏上大陆的土地,以“文化之旅”为主轴,在大陆掀起一股李敖热潮。作为此次活动的策划者,刘长乐从头陪到尾,致使网民不解:“李敖是你的合同工,哪有一个老板陪着合同工走全程的?”刘长乐说:“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合同工”,“只要我觉得这件事重要,对提升凤凰的生产力、对凤凰的安全生产能起到重要作用,我都要到一线,这样的情况不多,我并没有事必躬亲,但重要时刻我都要参与”。
事件三:鲍威尔做出划时代谈话
2004年10月,时任美国国务卿鲍威尔访华时接受了凤凰卫视和美国cnn的专访请求,时间定在26日下午3点。当天,两个媒体在同一个地点的不同房间里做着采访前的准备,刘长乐和主持人阮次山12点30分就到了现场,将要做的“功课”再复习了一遍,摄影队也把器材和灯光调了又调,而一旁的cnn摄制组成员一直在聊天,讨论着如何吃饭的问题。
刘长乐等人做完访问时已经下午5点多了,但仍然没有去吃饭,一直等到做完所有片子。
就在这次采访中,鲍威尔被问到,美国是否认为台湾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鲍威尔表示: “美国的政策很清楚,只有一个中国,台湾不是独立的(国家),台湾并不是享有主权的国家,这是美国的一贯政策,一项坚定不移的政策。”—美国布什政府在此之前从未有对台湾问题有过如此明确的表态!
中国官方有关人士对凤凰的这次采访给予了高度评价,声称此次专访令台湾岛内上下震动,“力量之强,前所未有。”
专业的批评者
平时,刘长乐常带着一部3g电话,无论身在何处,为的是随时可以通过手机看到凤凰的节目。中国大陆尚未开通3g,他就通过无线网络观看。即使坐在车内、走在路上,刘长乐都会随时打电话到公司,指出节目制作的不足。这让凤凰的员工在制作节目时都会想到观众,同时还会想到刘长乐—他是一个更专业的“观众”。
凤凰在节目过程中会以文字打出实时新闻,有一段时间投诉字幕表达不准确最多的是刘长乐。而现在,这样的投诉越来越少了。“这不是我不关注了,而是有了明显的改善。”刘长乐显得满意。
凤凰对全球华人来说无处不在,可以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凤凰。对凤凰的员工来说,老板刘长乐又是无处不在,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出现刘长乐的声音,提出改善和提高的要求。“在一般情况下,他们知道,我的指责是有道理的。”刘长乐自信地说。
从旁观者到参与者
走过九个年头的凤凰,已经在华人的新世纪中成为一个响亮的声音,并逐渐深入到了西方社会,而凤凰本身的发展早已超越了单纯新闻媒体报导的界限,正从新闻传播的旁观者转变为改造、建设社会的参与者。
今年,凤凰的一类活动特别引人关注:南亚海啸,凤凰不仅向全球华人报道灾情,还发起募捐,动员华人社群资助受害者,刘长乐还亲自带领成龙、曾志伟、吴小莉等明星赴灾区慰问;美国耶鲁大学华人女博士被学校开除,凤凰第一时间派记者到现场作出详尽报导,最后校方恢复了这位博士的学籍和奖学金;俄罗斯伊尔库斯克发生殴打中国民工事件,凤凰前往采访,民工们见到凤凰的记者都哭了,报道播出后,引起中俄两国外交部门的重视,使事件得以解决;河北保定拆迁打死了六个民工,凤凰冒着危险赶到予以报道时,全村的百姓感动得给凤凰主持人下跪……
刘长乐心头一直有个结,那就是“在世界上华人的话语空间和人口不成比例”,“我们觉得提升自己媒体的影响力,有必要关心哪条消息在世界媒体中得到反应,采访鲍威尔,路透社、美联社都用了凤凰的新闻。”说起鲍威尔的采访,刘长乐再次显现出得意的神情。
同是怀才不遇者
凤凰主持人、评论员等员工和刘长乐的私人关系都很好,他们会和刘长乐说一些悄悄话,诉诉苦衷甚至家事。经常有员工会写个小信封装上希望老板知道的心里话,请秘书转交给刘长乐。
在一次演讲中,刘长乐说:我感到荣幸的是,当凤凰卫视成立和后来的信息台启播时,香港那批有志向、有理想的传媒人纷纷聚集到了凤凰的旗下,比如吴小莉、闾丘露薇、吕宁思等人,都是从其它电视台转入凤凰的。
刘长乐曾开玩笑说:“凤凰聚集了一批怀才不遇的理想主义者.这里面也包括我本人。”刘长乐在中央电台干了十年,做到部门主任时才三十多岁,待遇和前程都不错,但他依然选择了离开,因为刘长乐觉得当时的政策、制度让人“容易局限在自我设定的限制中形成盲点,不能有所创造和突破”。选择离开,是为了有朝一日实现自己的新闻理想,“在全球华人媒体里,凤凰是最适合有志的传媒人做梦、圆梦的地方。”
娱乐高手、魅力男人
刘长乐喜欢打高尔夫球,但与众不同的是,他的高尔夫球不是在绿茵场上,而是在手机上,在不能看书看电视的旅途中,刘长乐常以打游戏“休息”。他的专注和快速反应,造就出他手机高尔夫游戏的高超技术—该游戏的设计标准为七十二杆,而他已打出四十杆的好成绩,那些准备和刘长乐一决高下的朋友们听到这个记录,都知难而退了。
此外,刘长乐还是摄影发烧友,其中不乏精品,秘书小段的儿子、吴小莉的女儿都成为他的模特。刘长乐讲到自己的摄影作品时毫不谦虚地表示:“他们都认为这是大师级的作品,抓拍、布光、画面,整套都很出色。
”
最出色的还数刘长乐的歌声。刘长乐从小就喜欢唱歌,少年时还是合唱团的成员,他自认 “嗓子并不好,但善于表达,宣泄得比较到位。”不过唱歌对于他来说,也只是一种休息的方式, “投入感情越多,休息得越好。”曾经有人起哄,要刘长乐出一张碟,刘长乐笑着回答,自己不是自恋狂,不会干那样的傻事。
刘长乐自有做魅力男人的标准,“男人应该有更坚强的毅力,毅力是男人必须从内在到外表都能体现的精彩。”当困难与不幸来到你的面前,你要好好保留下你的毅力,刘长乐认为,这才是最经典的男人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