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企盼人文提升
大众文化的勃兴,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变革的必然。它不仅为促进文化生产与消费开拓了广阔的空间,而且也明显地丰富了文化景观,扩大了文化辐射,活跃了文化生活,实现了文化共享,极大地激发了大众对时代文化强烈的参与愿望和体验热情,使文化在市场化、生活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上,最直接地切入了最大众化的社会生活,产生了空前的泛文化热点效应,使文化的生产和消费从少数人手中解放出来,在工业化精神、商业化意识和世俗化赏悦中获得飞跃的发展。
大众文化,是一个独立而特殊的文化概念,它从一开始诞生就有着自己特定的范畴与含义,它不仅是高雅文化、纯文化的悖论,而且也与群众文化、民间文化、现代文化等迥然不同。由于大众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始终是与大众传媒携手共进的,所以,我们或可认为它是现代科技发展的产物。事实上,正是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才使生产越来越规模化,人口潮水般地向大城市集中,并迅速被群体化的社会生活所整合,由大体相似的生活环境和生存状况逐渐形成了大体相似的文化形态与审美情趣,即世俗化和时尚化的文化赏悦需求,瞬间化与碎片化的文化消费形态,游戏化与释放化的文化参与冲动。这无疑为大众文化主体的形成和大众文化环境的营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还是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而为大众文化的广泛、快速传播提供了极为快捷的工具和载体,从广播、电影、录音、录像、电视、传真、可视电话,到因特网、微电子技术、卫星传送技术、光纤通讯技术、光储存技术、激光照排技术、数码成像技术,不仅为大众文化的广泛快速传播提供了现代化的工具,而且使大众文化产品实现大批量、产业化、规模化的复制、拷贝与流通成为可能,这岂不等于为大众文化插上了自由飞翔的翅膀吗!
如何看待和评价大众文化呢?这是一个既亟待研究而又必须审慎回答的问题。
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大众文化,我们也必须持这样的态度,用这样的方法去观察、去分析、去评判,并得出正确的结论,施用于文化建设的实践之中。因为这是一个关乎民族精神的坐标与社会发展的导向问题,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审慎行事。
首先,我们应当认识到大众文化在中国的出现,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思想解放的收获,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果实,也是科学技术和综合国力实现快速发展的文明结晶。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不仅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标志,而且是思想解放、精神提升和文化生活趋于丰富多彩的标志。正是由于大众文化的出现,才极大地改观了文化的封闭状态和单一格局,实现了文化的大众化与共享化,促进了文化市场的繁荣与文化产业的形成,扩大了文化的受众群落与传播空间,增强了文化对现代意识和时代精神的归依与追索,密切了文化与生产、与生活的关系,以及文化对普通人的心理与情感的切近和介入。毫无疑问,所有这些,对于我们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文化,都是必要的和有益的。
其次,大众文化的出现不仅适合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实际需要和实际水平,而且也能够在深化改革、促进发展和建设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中发挥积极作用。必须认识到,我国在现阶段,工业化的程度还不够高,生产力水平还相对比较落后,科学技术在总体上还不够发达,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还占着相当大的比重,特别是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农业文明在长时间内所形成的封闭意识、小生产意识和非商品化意识,还在一定程度上妨碍着我们向市场经济和商品社会的快速迈进。在此情况下,我们最需要的是什么呢?是以大量的、广泛的、现代化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效能,引导和帮助人们消除闭锁意识,增强市场意识;弱化传统意识,提升现代意识;克服保守意识,激扬开拓意识;摈弃农耕意识,树立现代工业文明意识和现代商品经济意识。只有在真正改变和提高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和道德素质的情况下,加快实现现代化和走向高度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才能成为可能。而恰恰是在这方面,大众文化具有着独到的功能和特殊的作用。因为它天生与现代科学技术为伴,它始终与大工业生产结缘,它在热情传播现代意识与市场意识的过程中,往往也能一定程度地赋予人们以开拓的勇气和进取的精神。
第三,大众文化在呈现人性嬗变的过程中,不但对张扬人性持肯定态度,而且从一定层面上为人性的充分发展提供了现代化的技术和物质手段。它以自身的开放性和宽容性一定程度地打破了中国传统文化意识的封闭性和狭隘性,并创造出一种可资大众实现文化共享的广阔空间。它又以自身的功利性特征和世俗化倾向,冲破文化特权和文化偶像的限制,使文化的发展从此转入多元化和民主化的轨道,并极大地改善和丰富了人们的生存状况,有效地实现了人性的自然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的结合与统一,这无疑对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第四,由于大众文化是以市场化和商业化为其生存和发展的支配力量,以大批量复制和拷贝作为其主要的生产方式,以高效、快捷、广泛的传播为其获得活力和产生效益的基本形式的,所以,大众文化的发展必然要刺激和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从而在进行精神抚慰和满足感性欲望的同时,也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大众文化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所遵循的一个铁的定律,就是价值规律、商品逻辑和主体利益最大化,它向来不接受一个无销路的好东西。这就是大众文化在表面多元化的景象下所掩盖着的利益一元化的实质。从商业运作和经济学的意义上说,这显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亮点。在现代社会中,大众文化与科学技术的结合,造就了文化工业;文化工业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形成了文化产业。一些经济发达国家,早已把大众文化产业当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并从中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据预测,在21世纪的头几年中,文化产业的货值将占到世界经济总量的5.3%,高达1.4万亿美元以上。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文化产业越来越举足轻重。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对大众文化的认识和对文化产业的价值评估,就更应增加一个特殊的筹码。
大众文化所具有的这些特点和优势,只要我们对之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利用,会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广泛效应。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将之归入先进文化的行列之中。从一定意义上说,大众文化只要引导得好,利用得好,是能够具有这样的功能和发挥这样的作用的。
大众文化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一种不可抑止也不应抑止的文化发展的大趋势,而大众文化自身又确实臧否互见、优劣并存,具有明显的矛盾性。尤其是大众文化以其强势媒体和广泛、快捷、大量的生产方式与传播方式,对大众生活空间的强制性占有,所造成的对高雅文化和主流文化的排斥,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形成的新的文化霸权和精神控制力量,如不加以及时、合理、有力的调节与引导,乃是很容易造成社会文化素养的低俗化,并在客观上破坏文化生态的平衡和诱使人们审美情趣的畸化。这是必须予以高度警惕和极大关注的。
对于大众文化,我们的任务始终都应当是自觉地积极地扬优祛弊,有力而有效地转劣为优。此中,最核心和最关键的,就是必须坚持不懈地对大众文化施以人文关怀与人文提升,积极有效地赋予大众文化以尽可能多的精神价值、道德品位、文明素质与思想蕴涵,使大众文化在不断地汲取、扬弃与升华中走向完美与成熟。
[网上收集]
大众文化,是一个独立而特殊的文化概念,它从一开始诞生就有着自己特定的范畴与含义,它不仅是高雅文化、纯文化的悖论,而且也与群众文化、民间文化、现代文化等迥然不同。由于大众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始终是与大众传媒携手共进的,所以,我们或可认为它是现代科技发展的产物。事实上,正是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才使生产越来越规模化,人口潮水般地向大城市集中,并迅速被群体化的社会生活所整合,由大体相似的生活环境和生存状况逐渐形成了大体相似的文化形态与审美情趣,即世俗化和时尚化的文化赏悦需求,瞬间化与碎片化的文化消费形态,游戏化与释放化的文化参与冲动。这无疑为大众文化主体的形成和大众文化环境的营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还是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而为大众文化的广泛、快速传播提供了极为快捷的工具和载体,从广播、电影、录音、录像、电视、传真、可视电话,到因特网、微电子技术、卫星传送技术、光纤通讯技术、光储存技术、激光照排技术、数码成像技术,不仅为大众文化的广泛快速传播提供了现代化的工具,而且使大众文化产品实现大批量、产业化、规模化的复制、拷贝与流通成为可能,这岂不等于为大众文化插上了自由飞翔的翅膀吗!
如何看待和评价大众文化呢?这是一个既亟待研究而又必须审慎回答的问题。
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大众文化,我们也必须持这样的态度,用这样的方法去观察、去分析、去评判,并得出正确的结论,施用于文化建设的实践之中。因为这是一个关乎民族精神的坐标与社会发展的导向问题,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审慎行事。
首先,我们应当认识到大众文化在中国的出现,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思想解放的收获,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果实,也是科学技术和综合国力实现快速发展的文明结晶。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不仅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标志,而且是思想解放、精神提升和文化生活趋于丰富多彩的标志。正是由于大众文化的出现,才极大地改观了文化的封闭状态和单一格局,实现了文化的大众化与共享化,促进了文化市场的繁荣与文化产业的形成,扩大了文化的受众群落与传播空间,增强了文化对现代意识和时代精神的归依与追索,密切了文化与生产、与生活的关系,以及文化对普通人的心理与情感的切近和介入。毫无疑问,所有这些,对于我们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文化,都是必要的和有益的。
其次,大众文化的出现不仅适合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实际需要和实际水平,而且也能够在深化改革、促进发展和建设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中发挥积极作用。必须认识到,我国在现阶段,工业化的程度还不够高,生产力水平还相对比较落后,科学技术在总体上还不够发达,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还占着相当大的比重,特别是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农业文明在长时间内所形成的封闭意识、小生产意识和非商品化意识,还在一定程度上妨碍着我们向市场经济和商品社会的快速迈进。在此情况下,我们最需要的是什么呢?是以大量的、广泛的、现代化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效能,引导和帮助人们消除闭锁意识,增强市场意识;弱化传统意识,提升现代意识;克服保守意识,激扬开拓意识;摈弃农耕意识,树立现代工业文明意识和现代商品经济意识。只有在真正改变和提高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和道德素质的情况下,加快实现现代化和走向高度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才能成为可能。而恰恰是在这方面,大众文化具有着独到的功能和特殊的作用。因为它天生与现代科学技术为伴,它始终与大工业生产结缘,它在热情传播现代意识与市场意识的过程中,往往也能一定程度地赋予人们以开拓的勇气和进取的精神。
第三,大众文化在呈现人性嬗变的过程中,不但对张扬人性持肯定态度,而且从一定层面上为人性的充分发展提供了现代化的技术和物质手段。它以自身的开放性和宽容性一定程度地打破了中国传统文化意识的封闭性和狭隘性,并创造出一种可资大众实现文化共享的广阔空间。它又以自身的功利性特征和世俗化倾向,冲破文化特权和文化偶像的限制,使文化的发展从此转入多元化和民主化的轨道,并极大地改善和丰富了人们的生存状况,有效地实现了人性的自然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的结合与统一,这无疑对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第四,由于大众文化是以市场化和商业化为其生存和发展的支配力量,以大批量复制和拷贝作为其主要的生产方式,以高效、快捷、广泛的传播为其获得活力和产生效益的基本形式的,所以,大众文化的发展必然要刺激和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从而在进行精神抚慰和满足感性欲望的同时,也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大众文化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所遵循的一个铁的定律,就是价值规律、商品逻辑和主体利益最大化,它向来不接受一个无销路的好东西。这就是大众文化在表面多元化的景象下所掩盖着的利益一元化的实质。从商业运作和经济学的意义上说,这显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亮点。在现代社会中,大众文化与科学技术的结合,造就了文化工业;文化工业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形成了文化产业。一些经济发达国家,早已把大众文化产业当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并从中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据预测,在21世纪的头几年中,文化产业的货值将占到世界经济总量的5.3%,高达1.4万亿美元以上。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文化产业越来越举足轻重。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对大众文化的认识和对文化产业的价值评估,就更应增加一个特殊的筹码。
大众文化所具有的这些特点和优势,只要我们对之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利用,会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广泛效应。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将之归入先进文化的行列之中。从一定意义上说,大众文化只要引导得好,利用得好,是能够具有这样的功能和发挥这样的作用的。
大众文化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一种不可抑止也不应抑止的文化发展的大趋势,而大众文化自身又确实臧否互见、优劣并存,具有明显的矛盾性。尤其是大众文化以其强势媒体和广泛、快捷、大量的生产方式与传播方式,对大众生活空间的强制性占有,所造成的对高雅文化和主流文化的排斥,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形成的新的文化霸权和精神控制力量,如不加以及时、合理、有力的调节与引导,乃是很容易造成社会文化素养的低俗化,并在客观上破坏文化生态的平衡和诱使人们审美情趣的畸化。这是必须予以高度警惕和极大关注的。
对于大众文化,我们的任务始终都应当是自觉地积极地扬优祛弊,有力而有效地转劣为优。此中,最核心和最关键的,就是必须坚持不懈地对大众文化施以人文关怀与人文提升,积极有效地赋予大众文化以尽可能多的精神价值、道德品位、文明素质与思想蕴涵,使大众文化在不断地汲取、扬弃与升华中走向完美与成熟。
[网上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