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失落中学会生存
大企业并不都在一个时代的衰败中没落,另一些挑战这个时代的新企业加速了时代的变迁并从中胜出,这样两类企业构成了新时代的主流,它们的共性在于:适者生存。
IBM的服务、索尼的娱乐、戴尔的直销、三星和GE的多元化、Intel的技术、微软的标准垄断,无论成为哪一个,似乎你都可能成为成功的企业。没人怀疑这些经过验证的结果,可问题在于你是否足够幸运可以抓住机会,纵然你有机会抓住机遇,更大的挑战还在于你可能还是你,不能在角逐中胜出成为他们其中的任何一个。
根据哈佛商学院唐纳·萨尔的理论,外部环境发生剧烈变化时,昔日的成功模式可能成为今日的桎梏,在商业丛林中,那些最适者才能生存,那些因时而变的企业才能持久成功。
IBM、索尼、戴尔、三星等企业的胜出几乎同处一个时代:以制造为特征的消费类电子和PC进入微利时代,两个产业都经历了巨大重组。70年代欧美消费类电子厂商因为无法获得理想收益而面临选择的窘境,今天同出一辙地落到曾经直接导致它们退出的日本企业头上,所不同的是以IT技术为核心的产品和服务导向让欧美企业得以重回失落的天堂,而这个梦想在大多数日本电子厂商中还不明朗。
谁使“制造”失落
1992年英特尔公司打破了日本公司连续7年在世界半导体市场的垄断份额之时,就注定了在IT领域日本企业长达10年衰落的开始,因为这是日本电子企业可以支撑一段领先时代的最大优势。
整个90年代,恰逢日本经济最为低迷的时期,顶尖的大型企业必然首先关注日本市场,停止了全球范围内很多业务的扩展。而欧美企业则利用这个机会获得了在中国市场与中国企业合作的机会,树立了强大的企业形象。
曾经叱咤风云的日本电子制造企业在这10年中把跨国公司中的“流动红旗”不情愿地交给了美国IT企业,而自己几乎全部徘徊在微利甚至亏损的边缘。
2001年曾经让日本人引以为自豪的家电业也是全面告急,日本几大电子厂商—松下电器、东芝、日立制作所、NEC、三菱电机、富士通、三洋等公司最终合计亏损额高达2兆日元(约1250亿元人民币)。
由于在高清晰度电视领域战略性的失误,几大厂商产品趋同,没有韩国竞争对手的崛起,在中国市场忽略高端产品的销售是反省过去日本企业总结的最多的失误。
日本彩电企业在高端彩电(主要是液晶彩电和等离子彩电)的上游一度拥有绝对优势地位已经动摇。后来这些企业几乎无一例外将电视的明天押宝在高清晰度(HDTV)上,在液晶面板上,日本企业的产量不断下降,对市场的影响力也随之减小。
在世界高端彩电市场发展势头一片大好的情况下,日本彩电企业依然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日本以及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市场上,对中国市场尚无暇全力应对。这无疑也给了中韩企业一个极好机会。
在LG、三星、上广电、创维等多家DLP高端背投争相辉映的时候,众多日本大厂的展位上摆的却是普通CRT背投。对此,中国消费者只能认为这些日本品牌没有这类产品,而怎么会知道他们的DLP背投正在欧美热卖?这种市场歧视策略使得日本企业大大削弱了自身的品牌形象。
就等离子面板而言,目前世界上主要有9家企业在生产,分别是富士通日立、先锋、松下、NEC、LG、三星、台塑、华映,日本企业已不能完全左右上游产业。
中国本土彩电厂商为向高端市场突围挥舞价格利器,韩国厂商整合上游在中国彩电市场全线推进,都使得日本厂商压力倍增。三星打入市场的初期,还是一个贴着三洋公司标牌的打工者,就算独立门户了几年之后,三星电子也不过就是一家销售廉价产品的普通企业。而如今,三星2003年第三季度的净利润已经达到1.6亿美元,以索尼、英特尔、微软为首的众多跨国公司也都在积极寻求与三星之间的合作。
他们失落了什么
对于亏损的日本企业来讲,失落的不仅仅是进入下一代消费电子竞争中的座次,首先失落的还是对下一代消费电子发展的方向。
新一代产品的核心不在硬件,而在软件和相关的服务。美林证券分析师指出,未来五到十年科技最大的趋势,便是“科技消费化”,所有产品往消费者靠拢。《纽约时报》分析:最终消费者需要一个家庭多媒体控制中心(Media Hub)来储存、整理影像、音乐与照片;需要接上宽带方便在家里各处随意使用,还需要可携式装备,资料带着走。
这种观念并不算新,但是却在近年彻底落实,这和市场、技术的几个发展有关。尽管Forrester预测,今年全球科技支出将只有1.9%的增长,如果考虑到通货膨胀的因素,则几乎没有增长。但是另外一方面,消费者快速拥抱科技、数码娱乐,让IT消费领域魅力无穷。
这一趋势足够让这个失落年代几乎惟一幸免者索尼高兴一阵子。由于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正在重新定义传统的AV概念,索尼顺势迅速把一只手臂伸向了IT领域。90年代索尼的亮点是其功能强大的PS系列游戏机、侧重影音能力的VAIO电脑和独创的MD格式音乐。围绕着AV这个主题,索尼开始大量运用计算机技术,将模拟时代的AV向数字时代转换,出井伸之在索尼原有业务延伸下的顺势一笔,在今天看来可以当之无愧地被推向战略意义的高度。
“数字家庭”被看作是未来消费电子市场的核心概念,在这个大势所趋的市场调整中,行业巨头几乎尽数登场。思科、英特尔、微软、苹果、惠普、戴尔、索尼等还共同组建了“数字家庭联盟”,宏基也正在积极争取加入这个联盟。而PC与家电的融合给下游的PC公司带来了拓展生存空间的机会,尽管因此会陷入与家电公司更加混乱的竞争。因为如果PC总是今天这般摸样,那么,所有的PC厂商都只是微软的Windows和英特尔的CPU的代理商。
英特尔坚信“个人电脑业的标准芯片和软件必将催生出低成本的电子消费品,并为内容供应商带来财富”。微软则一直在游说制片公司和电子消费品公司把自己的Windows Media格式作为压缩高清晰度视频节目的标准。想将自己在Office上的成功复制到多媒体中。
两大IT巨头表现出的计划足够让缓过神而来的日本企业消化一阵子。有这些厂商的进入将加速这个行业进入成熟期。
成熟行业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由巨型企业所主导。这些成熟行业有两个明显特点:第一,企业建立竞争优势的机会减少了。第二,企业在差异化和成本领先两种战略选择中会更加倾向于后者。当一个行业进入成熟期后,市场需求趋缓,产品差异化渐弱,国际竞争趋强,利润率下降。此时,产品创新的重要性逐渐让位于流程创新的重要性。
这意味着在数字化的消费类电子行业已经不仅仅靠产品的技术性就能打拚,新一轮的日式企业因此也要增加起飞的动力。
生存先要超越
日本消费类电子厂商或深或浅开始介入IT的软项目,由原来偏重重工制造和消费电子逐渐转移到管理软件、系统集成、信息通讯、下一代通讯网络技术、政府信息化这些领域。成功对他们来说,与其说要超越方方面面已把好位置的企业,不如说产品、流程、市场营销、产品设计、客户服务以及组织结构方面都要超越先前的商业模式。
多年前还在给日企做代工的三星,如今已经成长为索尼最大的竞争对手。从家电到手机,从硬件到软件几年不到三星就将它打造的无所不包,在市场上更是攻城略地,毫不手软。
在索尼的传统领地北美地区,三星已将其高质的大屏幕液晶彩电以低廉价格投入市场,获得了极大成功。在手机领域,在中国,三星一直占据高端市场,手机成为国内年轻一代追逐的品牌,而索尼品牌的影响力则日形减弱;三星手机和液晶电脑屏幕等电子类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逐年攀升,三星显示器连续多年占据国内龙头宝座。而专做企业管理软件的三星SDS一直是三星业绩直线增长的部门。
在这两个企业的对峙中,他们选择了不同的战略,索尼的数字时代战略主要依赖硬件(Airboard平板电脑和PlayStation2游戏机)与软件(索尼音乐、电影和游戏)的结合,以满足网络时代消费者对信息和娱乐的需求。索尼的战略是“横向的集成”,而三星的则是“纵向的集成”。为了能在全球竞争中最终不被三星超越,索尼将在这种竞争中成为日企的标杆。
扭转颓势
参考当年成功超越自我的GE,有两个问题对今天变革中的消费类电子企业至关重要:如何介入新的领域;对过去的传统业务如何进行取舍。即便是今天的GE同样还要面临在重组后举足轻重的能源、航空等行业的基本面疲弱。
两三年来,日本经济界对日本企业重组评论很多,他们以三洋和夏普的重组为胜组,而败组的企业主要是以东京为大本营的东芝、索尼等。
2003年4月,三洋进行了重组,打破了原有的事业部格局,形成了民用企业、商用机器、元器件以及服务为主的四大企业集团,并且整合中国现有的销售渠道。誓要重新树立三洋在中国品牌影响力。
东芝和索尼负面的报道来源于它们的整合并没有扭转原有业务的亏损,2003年第二季索尼的收益也比上一年度大幅溂跎倭?8%,停留在11亿日元。东芝2003上半年度因笔记型个人计算机部门不振,亏损321亿日圆,该公司决定从设计和采购阶段就彻底改革,但市场价格持续下跌。
索尼正在计划减少其消费类电子产品生产所需的配件品种数量,削减幅度将达90%,这可能导致相关行业出现全面结构重组。索尼希望,到2005年,其复杂生产过程所需的84万种配件减少至10万种。东芝公司也表示将使用更加标准化的配件,其使用的生产配件将被削减20%
2003年的ERP、CRM等各类信息化研讨会上,都有更多的机会听到来自富士通、日立、NEC日本企业的代表。日立、富士通、NEC这三大日本IT企业的信息事业已经在中国市场大规模展开。
和日立一样,富士通的软件业务在中国已经有十几年的历史,可一直是以中国软件外包的方式为富士通开发所需要的软件。如何向中国客户提供软件集成服务已经是2003年富士通(中国)有限公司急待研究的课题。
富士通、日立、NEC这三大日本集团企业并非没有IT实力,从1999年末至今,三年时间,NEC已经做到了为中国的日资企业实施ERP的供应商中的第一位。但在中国市场上,他们的实力都还没有完全显现,他们过去所做的ERP案例却寥寥无几。从2003年开始,该公司准备向中国的国营企业、韩国企业扩展业务,并开始与SAP、Oracle等欧美公司展开业务合作。
在应用领域,日本与美国几乎不存在技术差距。自主品牌的硬件产品,芯片制造能力是他们固有的优势,他们的软件和系统在日本企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中国IT市场的活力对全球的IT企业来说都是不可多得的机遇,对于日韩企业来说,这一机遇的重要级别已经到了关乎生死存亡的程度。难怪日本最大、最权威的IT媒体日经BP社会发表这样的言论:“现在已经不再是争论要不要进军中国的时候了,进军中国是日本企业理所当然的选择。不仅如此,如果不能比竞争对手抢先一步建立并密切与中国的关系,那么企业自身的生存就将面临严峻考验。可以说,日本企业已经到了离开中国就难以生存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