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反倾销更可怕的?
大兴其势的绿色壁垒
所谓“绿色壁垒”,是发达国家为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和安全,通过立法制订的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标准,也是一种非关税性贸易壁垒,其目的是限制不符合生态环保标准的国外产品进入本国市场。
客观地讲,绿色消费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消费潮流,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主题,不可否认地促使了“绿色壁垒”的产生和发展,但笔者认为,更为重要的原因来自于经济领域,即随着世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传统贸易壁垒正逐步消除和弱化,绿色壁垒正迅速成为世界各国保护本国利益的主要贸易武器。
联合国统计署1999年统计数据表明,全球绿色消费规模已达3000亿美元,84%的荷兰人,89%的美国人,90%的德国人在购物时会考虑消费品的环保标准;另外,据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的一份资料显示,因不符合环保要求,中国每年有74亿美元的商品出口受阻,其中23亿美元的商品在数量和价格上受到较大影响。
以中国纺织品商品出口为例。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相继通过立法,对进入本国市场的中国纺织品服装实施环保认证及有害物质检验认证,如欧盟有关国家通过的OKO—Tex100纺织品环保标准,对进口服装的偶氮游离甲醛等100多种有害物质含量进行了限制;日、美、欧盟等将从中国等国家进口的羽绒制品的残脂率限制在0.3%—0.5%以内,日本甚至对我国出口服装的缝针、大头针、断手针等也要进行检验。
中国作为服装出口大国,出口贸易额每年增加120亿美元,刚刚适应了反倾销的骚扰,但随之而来的绿色壁垒,又接连不断地令中国企业大吃暗亏,据不完全统计,单是我国出口德国的纺织品,撞上绿色壁垒南墙的就约占15%。如国内某服装集团对德出口的内衣,因含偶氮染料而被人家拒之门外,减少外汇500万美元;江苏出口欧盟的茄克衫由于纽扣所含重金属超标,也被迫回销。
纺织品服装业是我国第二大出口创汇行业,屡屡碰壁发达国家的绿色壁垒,又将如何作为,这也是对所有中国企业提出的一个深刻而警醒的问题。
首先,我国的绿色保障机制还未全面构成。相较之发达国家而言,在有关绿色立法这一环节上,我国显然是落后于人的,我国质好价廉的服装总被人家挑三拣四,而直到今天,仍有不少洋垃圾遁入我国,有些甚至还无法向肇事国讨还公道,由此,足以见得法制缺露之使然。因此,我们必须主动适应新的经贸环境,通过立法,制订与国际接轨的各类环保标准,并设立专业权威的国家检测机构,构筑自己的绿色保障机制。
其次,我国在绿色产品开发上应该有更加积极地投入。由于我国“绿色”产品的开发起步较晚,许多企业仍停留于色彩、款式、工艺等外在层面上,很少从绿色环保的角度来考虑产品,厂家基本上不会自觉将产品送到有关机构进行检测。因此,尤其重要的是应积极开发和采用各种绿色原料,改进生产工艺环保标准,提高信息技术水平,以“绿色产品”攻破对手的“绿色壁垒”。
还是一位大力提倡发展生态纺织的专家说得好,尽管2005年我国服装出口额可望达到430亿美元,但如果不走生态产业的道路,那么所有预测中的利益将可能如海市蜃楼般遥不可及。这句话同样也适用于我国的其它行业。
外国企业犀利的“贸易武器” ???
利用传统的贸易壁垒手段,外国已经很难再在中国身上捞到便宜,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不但赢得多场反倾销案的胜利,而且还频频利用世贸规则对不少侵害我国利益的贸易行为进行制裁,比如世人瞩目的中日“大蒜”案等,都令对方国尝到了来自中国铁拳的厉害。
但世事是不断变化的,随着技术壁垒之风的兴起,以及中国企业目前对此显得颇为无奈的被动,已经令不少国家及其企业尝到了甜头,如同找到了一把扼我之喉的尚方宝剑般,在技术壁垒上不断地制造文章。
2003年2月24日的《日本产经新闻》就专门撰文,敦促日资企业在知识产权上向中国政府讨要“公道”。
文中称从日本贸易振兴会北京中心的调查中获悉,在中国受到仿造品为害的日资企业中,有40%的企业准备提起民事诉讼,要求生产仿造品的中国企业赔偿损失。在侵权案例中,商标侵权达71.8%,设计专利侵权占68.5%。该文猛烈抨击相对于欧美企业,日资企业对付中国仿造品的措施的软弱无力,并极力鼓动日资企业改进政策,向中国派遣知识产权专家,提起侵权诉讼。
日本人能够如此直露地叫嚣,还有一个原因:日资企业对中国法院在加入世贸组织后会做出公正判决的期望值增大。
若由日本人开好了这个头,其它国家毋庸置疑皆会闻风而动,如此一来,中国企业在此类问题上遇到的麻烦将接踵而至,不甚疲累,甚至要大“放血”。
应对,“一万年”也得赶上
说一千道一万,破解技术壁垒还在于“核心技术”的掌握或“自主标准”的制定,没有这个,产品做得再漂亮,也只有永远挂在人家屁股后面。在这一点上,我国信息和计算机产业在民族知识产权的开发上就为国内企业树立了楷模。
2002年11月推出的我国第一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计算机,采用了国产“方舟”牌嵌入式中央处理器,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均由国内厂商提供,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制造”。
在这块美国一统全球、甚至连印度也咄咄逼人的高科技领域,我国从通用高性能CPU芯片投产成功、新一代宽带信息网核心路由器关键技术突破、第一根直径为18英寸(450毫米)直拉硅单晶诞生一直到网络计算机核心系统全部实现本土化,我国信息和计算机产业在自主知识产权方面快速迈进的步伐的确使洋者震惊而令国人振奋。
在我国诸多行业的关键核心技术与装备仍需要依赖国外的情况之下,网络计算机这一产品的横空出世,其意义已不仅仅局限于产品范畴。
步入知识经济时代,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是各国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唯一选择。靠廉价劳动力、靠卖原材料、靠仿造、靠为外国品牌“组装”,经济的发展已经充分证明,这永远都成不了“大气候”,没有核心技术,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必定受制于人,企业是这样,国家也概莫能外。因此,只有通过技术创新,多拿“专利”,有自己说了算的“标准”,才能真正打造民族的品牌。
走上这条知识产权之路,我们既要时争“朝夕”,也要秉持一贯,纵使“一万年”,也得搞出属于自己的东西。
(胡纲,企业管理专业,致力于品牌管理与营销实战,涉及领域包括房地产、IT、食品、家电等行业;历任广告公司资深文案、品牌策划,“文字营销5字法则”创研人;积累多年来品牌、营销及广告案例心得,成文数十篇近30万字并付梓,业内多家实力媒体特约撰稿人;欢迎您与作者胡纲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欢迎您就此文发表观点,与作者和更多的读者交流,请将您的观点写入本页评论处。
本站文章来源标注“本站原创”或“首发原创”字样均为本站作者原创文章,任何网站或媒体未经许可不得用于商业目的。如果您希望转载此文,请注明作者和出处,否则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