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企业管理的“三七”开
技术在于不断地创新,而管理在于维护一种秩序。今天晚上,和朋友甘兄谈起企业管理,我引用了邓小平同志的话,而朋友却用了25%和75%做比喻,各有不同。我把他的25%和75%简称“三七开”。
“三七”开理论的大意说:管理企业好比小朋友学习考试,其中的75分,只要好好看书,这75分都能得到;至于另外的25分,则需要其他的功夫了。
而往往是,企业的问题基本出在这该得的75分上,往往犯错误的事情,都是会干的事情,或不仔细,或麻痹大意,等。
举例说明。比如说物流人员发货,错发、漏发、附带的文件材料错放、漏放,等等,是不是物流发货人员会干的事?而这样长期积累,如果企业本身没有纠正机制、分析机制和预防机制,则会带给企业巨大的损失。
如果一般企业能把自己可以做到的75分得到了,那么这个企业就能很正常地运转。另外25分,则是人员素质、企业文化等深层次的问题了,如果还能做好,那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
二
对“三七”开理论,笔者基本认同。但笔者的观点也有不同的地方,现分析如下。
笔者将企业管理分成五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人财物产供销存七个方面都要抓好,为起步阶段;第二层次是资本、市场、技术、管理四个方面,为企业的初次积累阶段;第三阶段是企业销售过亿之后,需要关注的仅仅是技术和管理;第四阶段是彻底以企业文化统治的制度化阶段,只要维持和合理发展即可。
因此,笔者认为,在企业发展的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三七”开是正确的;在企业发展的第三层次,“三七”开则有其局限性;在第四阶段,则不存在“三七”问题。
当企业发展进入第三层次之后,另外的25%已经完全被企业的基础建设所消化,百分之百地集中在75%上。因为在企业发展的第三阶段,技术、管理、财务、销售、生产、安全、企业文化、执行力等方面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人员素质也随之提高,七要素也渐渐变成四要素,所面临的问题将越来越集中,这么就渐渐地消灭掉了“该做好”和“不该做好”的界限,因为到了第三阶段,剩下的事情都应当做好,考卷必须是百分才及格。
三
所谓“管理出效益”这话,在企业发展的任何阶段都适用。良好的管理,会使企业节约许多资源。
“管理出效益”这话,也包括管理员工的思想。当年,邓小平同志对高级干部讲话时候用了八个字:一靠理想,二靠纪律。八个字概括了目标和组织性。
现在企业管理,共同的最低理想首先是效益,其次是为了效益而必须有组织地排列起来工作。管理职工也可以用几个字概括:多劳多得。多劳是手段,目的是合法多得。
四
总之,企业管理的“三七”开理论,在企业的发展和积累阶段,无疑是有正确性和启发性的。随着企业的发展,这两个数字的对比最终会归零消失。在现实阶段,不同企业只要不断健全制度和部门责任,抓住细节,把会做的做好,能干的干好,执行到位,就已经很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