骗子陷阱无孔不入 哪里是“求职安全港”
先交200元押金,回去等录用通知,结果却是音讯全无。这样的陷阱在求职过程中屡见不鲜。一份调查显示,70%的人在工作之时遭遇过骗局。打工也要打假,求职过程中的种种骗局不得不防。
你中过哪些招 ?
“保证金”骗术受害者居首
收取保证金、提供虚假职位信息、假借试用期骗取廉价劳动力、以招聘为名推销产品……求职陷阱无处不在,招数也层出不穷。
智联招聘和新浪招聘联合进行的调查显示,最容易让求职者中招的骗术,是在招聘时以各种名义收取保证金或押金,然后巧立名目不予退还。28.16%的受调查者承认,自己曾经在求职中遭遇过这类骗局。其它依此是虚假职位信息(17.37%);利用试用期骗取廉价劳力(14.21%);以入职培训名义骗取费用(12.11%);不按规定提供有关保险和福利(11.05%);招聘是假,卖产品是真(6.32%);以能力考核的名义骗取免费劳动(6.32%);打着“高薪诚聘”的旗号实为色情服务(2.37%);单位突然人间蒸发(2.11%)。
智联招聘职业顾问的建议是,凡是简单聊两句,草草应付面试后就说你被录用的招聘,往往重视的是你的财而不是才。一般他们的理由是,一旦求职者临时反悔,造成的损失应该由求职者分担,但求职者往往在交钱后就被告知招聘职位已经满了,但钱也不退还了。另外更加隐蔽的收费还包括服装费、档案管理费、培训费等等本应是用人企业承担的成本。求职者需要注意的是,国家明确规定,用人单位不得以收取押金、保证金、集资等作为录用条件,因此遇到这类情况,求职者需要谨慎考虑。
哪种骗局最可恨
“试用期”骗局人人喊打
最让人难以防备的职场骗局,是利用试用期骗取廉价劳动力,在试用期后便以各种理由辞退求职者,却不必负任何法律责任。调查显示,这也成为求职者最为痛恨的一种职场骗局(20.26%)。此外依此是打着“高薪诚聘”的旗号实为色情服务(16.84%);收取保证金、押金(15.26%);单位突然人间“蒸发”(12.11%);虚假职位信息(11.32%);以能力考核的名义骗取免费劳动(8.42%);招聘是假、卖产品是真(5.53%);以入职培训名义骗取费用(5.53%);不按规定提供有关保险和福利(4.74%)。
智联招聘职业顾问分析,利用试用期骗取廉价劳力之所以令人切齿,主要是它的形式比较普遍,而用人机构往往振振有辞,将没有通过试用期的责任推到求职者身上。
这类骗局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各种理由告诉求职者是不合格的,公司解聘也是无奈之举,从而再以很少的薪水继续招聘同样也不会熬过试用期的新人,周而复始,降低成本。面对这样的招聘,求职者不要轻信用人单位的口头承诺,任何试用期的要求和考核应该白纸黑字清清楚楚,同时也要考察一下该单位现在用人的情况,如果人来人往,怨声载道,还是吸取前车之鉴,另寻明主的好。
另外一种手段就是非法延长试用期,才半年合同,试用期却有3个月。试用期本意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相互了解、相互选择的期限。但是一些单位为了减低用人成本,利用试用期的低薪“了解”得没完没了。其实关于试用期,劳动部《关于实行劳动合同制度若干问题的通知》早已做了规定,劳动合同期限少于6个月的,试用期不得超过15天;劳动合同长于6个月但短于1年,试用期不超过30天;劳动合同长于1年但短于2年,试用期不超过60天。
骗子无孔不入
哪里是“求职安全港”
通过哪些途径,才能最大程度上避开求职骗局?在你遭遇的招聘骗局来自哪里的调查中,直接来自用人单位的占据了(27.89%);来自职业介绍所的有(25.79%);来自网络招聘(23.16%);大型招聘会(14.21%);咨询公司(8.95%)。相对而言,通过现场招聘会和咨询中介公司,遭遇陷阱的几率比较小。
在几大求职者常用的求职方式中,现场招聘会的受骗几率较小,但因为太过杂乱,求职成功率低,很难成为求职者首选的求职方式。相对而言,网络招聘虽然以免费浏览申请、大量的职位信息、随进随入的方便性和个性化的搜索、查询功能吸引了大量的求职者和招聘企业,但由于覆盖面过广,提供的职位可信度和有效性也遭到了众多非议。而职业介绍所出现的问题则更为普遍,许多非正规职介所混迹其中,一张桌子一部电话就能开张,让执法部门防不胜防。被骗者即使单独投诉,受骗金额达不到认定诈骗罪的标准,公安也无法立案,因此建议求职者去劳动保障部门开办的非赢利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寻找机会。
大多数人自认倒霉
求职者权益谁来维护?
奇怪的是,虽然大多求职者对职场骗子深恶痛绝,但是调查发现,32.66%的求职者对此却往往自认倒霉,不了了之,40%的人也仅仅向亲朋好友发发牢骚,采取行动捍卫自身权益的人寥寥无几。
在求职过程中受骗后,总是将责任归于自己糊涂,与其四处申诉,不如继续把精力放在寻找下一个工作机会,大多求职者之所以对职场骗局不了了之,还是因为找工作四处奔波后已身心疲惫,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避免更多麻烦。特别是外地求职者,更是对此缺乏勇气。因此,劳动监察部门加强对用人单位对劳动者权益的监督,才是彻底铲除职场骗子的主力。而对广大求职者来说,在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中,作为求职者虽然不能放过一个机会,但面对鱼龙混杂的求职市场,对于轻而易举的职位诱惑,伸手可得的高薪机遇,还是得小心翼翼。
你中过哪些招 ?
“保证金”骗术受害者居首
收取保证金、提供虚假职位信息、假借试用期骗取廉价劳动力、以招聘为名推销产品……求职陷阱无处不在,招数也层出不穷。
智联招聘和新浪招聘联合进行的调查显示,最容易让求职者中招的骗术,是在招聘时以各种名义收取保证金或押金,然后巧立名目不予退还。28.16%的受调查者承认,自己曾经在求职中遭遇过这类骗局。其它依此是虚假职位信息(17.37%);利用试用期骗取廉价劳力(14.21%);以入职培训名义骗取费用(12.11%);不按规定提供有关保险和福利(11.05%);招聘是假,卖产品是真(6.32%);以能力考核的名义骗取免费劳动(6.32%);打着“高薪诚聘”的旗号实为色情服务(2.37%);单位突然人间蒸发(2.11%)。
智联招聘职业顾问的建议是,凡是简单聊两句,草草应付面试后就说你被录用的招聘,往往重视的是你的财而不是才。一般他们的理由是,一旦求职者临时反悔,造成的损失应该由求职者分担,但求职者往往在交钱后就被告知招聘职位已经满了,但钱也不退还了。另外更加隐蔽的收费还包括服装费、档案管理费、培训费等等本应是用人企业承担的成本。求职者需要注意的是,国家明确规定,用人单位不得以收取押金、保证金、集资等作为录用条件,因此遇到这类情况,求职者需要谨慎考虑。
哪种骗局最可恨
“试用期”骗局人人喊打
最让人难以防备的职场骗局,是利用试用期骗取廉价劳动力,在试用期后便以各种理由辞退求职者,却不必负任何法律责任。调查显示,这也成为求职者最为痛恨的一种职场骗局(20.26%)。此外依此是打着“高薪诚聘”的旗号实为色情服务(16.84%);收取保证金、押金(15.26%);单位突然人间“蒸发”(12.11%);虚假职位信息(11.32%);以能力考核的名义骗取免费劳动(8.42%);招聘是假、卖产品是真(5.53%);以入职培训名义骗取费用(5.53%);不按规定提供有关保险和福利(4.74%)。
智联招聘职业顾问分析,利用试用期骗取廉价劳力之所以令人切齿,主要是它的形式比较普遍,而用人机构往往振振有辞,将没有通过试用期的责任推到求职者身上。
这类骗局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各种理由告诉求职者是不合格的,公司解聘也是无奈之举,从而再以很少的薪水继续招聘同样也不会熬过试用期的新人,周而复始,降低成本。面对这样的招聘,求职者不要轻信用人单位的口头承诺,任何试用期的要求和考核应该白纸黑字清清楚楚,同时也要考察一下该单位现在用人的情况,如果人来人往,怨声载道,还是吸取前车之鉴,另寻明主的好。
另外一种手段就是非法延长试用期,才半年合同,试用期却有3个月。试用期本意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相互了解、相互选择的期限。但是一些单位为了减低用人成本,利用试用期的低薪“了解”得没完没了。其实关于试用期,劳动部《关于实行劳动合同制度若干问题的通知》早已做了规定,劳动合同期限少于6个月的,试用期不得超过15天;劳动合同长于6个月但短于1年,试用期不超过30天;劳动合同长于1年但短于2年,试用期不超过60天。
骗子无孔不入
哪里是“求职安全港”
通过哪些途径,才能最大程度上避开求职骗局?在你遭遇的招聘骗局来自哪里的调查中,直接来自用人单位的占据了(27.89%);来自职业介绍所的有(25.79%);来自网络招聘(23.16%);大型招聘会(14.21%);咨询公司(8.95%)。相对而言,通过现场招聘会和咨询中介公司,遭遇陷阱的几率比较小。
在几大求职者常用的求职方式中,现场招聘会的受骗几率较小,但因为太过杂乱,求职成功率低,很难成为求职者首选的求职方式。相对而言,网络招聘虽然以免费浏览申请、大量的职位信息、随进随入的方便性和个性化的搜索、查询功能吸引了大量的求职者和招聘企业,但由于覆盖面过广,提供的职位可信度和有效性也遭到了众多非议。而职业介绍所出现的问题则更为普遍,许多非正规职介所混迹其中,一张桌子一部电话就能开张,让执法部门防不胜防。被骗者即使单独投诉,受骗金额达不到认定诈骗罪的标准,公安也无法立案,因此建议求职者去劳动保障部门开办的非赢利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寻找机会。
大多数人自认倒霉
求职者权益谁来维护?
奇怪的是,虽然大多求职者对职场骗子深恶痛绝,但是调查发现,32.66%的求职者对此却往往自认倒霉,不了了之,40%的人也仅仅向亲朋好友发发牢骚,采取行动捍卫自身权益的人寥寥无几。
在求职过程中受骗后,总是将责任归于自己糊涂,与其四处申诉,不如继续把精力放在寻找下一个工作机会,大多求职者之所以对职场骗局不了了之,还是因为找工作四处奔波后已身心疲惫,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避免更多麻烦。特别是外地求职者,更是对此缺乏勇气。因此,劳动监察部门加强对用人单位对劳动者权益的监督,才是彻底铲除职场骗子的主力。而对广大求职者来说,在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中,作为求职者虽然不能放过一个机会,但面对鱼龙混杂的求职市场,对于轻而易举的职位诱惑,伸手可得的高薪机遇,还是得小心翼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