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就业领域的突出问题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的就业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作为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重大问题解决指南和思想武器的科学发展观,对于指导城乡就业问题的解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我们必须按照“五个统筹”的基本要求,努力寻求良策
●绝对不能将城乡隔离开来,
而应将城乡就业问题看成一个整体,统一规划城乡就业发展战略,逐步缩小城乡就业差距;要将东、中、西部地区和各省份的劳动力就业看成一个整体,统一规划各区域的劳动力就业,构建全国统一的就业发展战略
●我国职业人口对于失业的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这是由多年计划体制在就业方面的高度保障造成的,因此,旨在缓解失业人员心理压力的社会手段也显得十分重要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前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有关数据表明:今年前10个月,全国新增就业840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93%,因此,今年新增就业900万人的目标可以预期并超额实现;上海市的有关数据显示:截至11月底,全市实现新增就业岗位64万人,全市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27.3万人,市政府在年初提出的“新增就业岗位50万个和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两大指标,可望顺利实现。不过,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的就业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今后两到三年内,城镇每年需要安排就业的劳动力达到2400万人,而年度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仅为1000万人左右,每年就业缺口有1400万人,再加上1.5亿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解决就业问题仍将成为我们工作的重点。为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坚持在发展中解决就业问题,继续落实就业和再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就业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之一,因此,作为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重大问题解决指南和思想武器的科学发展观,对于指导城乡就业问题的解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乃至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没有就业问题的解决,城乡劳动年龄人口得不到充分就业,就根本谈不上其他方面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按照“五个统筹”的基本要求,努力寻求解决就业问题的良策。
首先,要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农村和城镇各自在就业方面的潜力。我国就业问题的解决,绝对不能将城乡隔离开来,而应将城乡就业问题看成一个整体,统一规划城乡就业发展战略,逐步缩小城乡就业差距。
根据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扩大劳动力需求和解决农村就业问题的关键之举在于,走农村产业化道路,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通过农村产业化道路来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是要延长产业链条,促进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发展大农业,扩大农业内部的劳动力容量;与此同时,加快小城镇建设,使得小城镇成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一个新的增长点。而解决城镇就业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就业质量,包括提高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进一步提高效率就业的比重,保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于人才的大量需求,使得城镇在引领我国现代化道路上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一点对于像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来说尤为重要。
其次,在统筹区域发展的前提下,重在疏导劳动力的跨区域流动,促进劳动力流动就业的合理和有序。在就业方面统筹区域发展,就是要将东、中、西部地区和各省份的劳动力就业看成一个整体,统一规划各区域的劳动力就业,构建全国统一的就业发展战略,在区域协调发展中寻求就业统一解决的良策。
当前,我国就业领域内的突出问题之一是劳动力市场机制相对不健全,各种市场符号难以很好地反映市场的现实状况。这种状况所带来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劳动力的跨区域流动在错误的市场符号引导下经常呈现无序的状态。这就要求从全国统一的角度建立旨在疏导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就业的协调机制,运用经济、行政、法律尤其是市场手段引导劳动力的跨区域流动;从基本内容上来说,主要引导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向东部地区合理而有序流动,同时,也引导东部地区的富余劳动力尤其是有一技之长的技术人员向西部开发的一些大工程或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一些大项目上流动就业等。
再次,在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下,注意经济手段和社会手段的并用,寻求就业问题的多方位解决。一方面依靠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经济的持续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适当运用社会手段,缓解就业压力,解决就业问题。解决就业问题的社会手段有很多,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旨在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在社会化手段中显得尤其重要。为了减轻就业问题对社会稳定的冲击,必须强化社会保障制度的社会稳定功能。此外,我国职业人口对于失业的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这是由多年计划体制在就业方面的高度保障造成的,因此,旨在缓解失业人员心理压力的社会手段也显得十分重要。
其四,在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前提下,通过发展循环经济,达到保护生态环境和创造就业机会双赢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注意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增长可能引发的负面效应,另一方面通过发展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更好地解决就业问题。实际上,循环经济在强调清洁生产和资源的循环利用的同时,也可以在就业方面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比如,丹麦的卡伦堡生态园区,以发电厂、炼油厂、制药厂和石膏制板厂为核心,通过贸易方式把一家企业的废气、废热、废水、废物变成另一家企业的原料和能源,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最终实现生态园区污染的零排放;同时,这种生态园区的产业链也为更多的劳动人口提供了一定的就业岗位。
其五,在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前提下,依靠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和劳务出口的增加,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通过发展外向型经济缓解就业压力主要有两个基本的渠道:一个是扩大进出口贸易额,另一个是直接的劳务输出。通过扩大进出口贸易额的方式缓解就业压力具体做法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提高出口商品的物化劳动含量,二是提高进口商品的技术含量。当然,外向型经济发展缓解就业压力的最为直接的措施还是劳务输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的国情不会有很大的改变,在国际劳务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十分明显。但由于体制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我国直接的劳务输出数量和比重都相对较小,其对于缓解就业压力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据有关资料,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的劳务输出收入占其进出口贸易额的10——15%,而中国按换汇额计的劳务输出仅占进出口贸易额的1%左右;如果能够将劳务输出占进出口贸易额的比重提高到12%,在今后几年内我们能够将劳务输出占世界市场份额的比重从0.3%提高到3%。
●绝对不能将城乡隔离开来,
而应将城乡就业问题看成一个整体,统一规划城乡就业发展战略,逐步缩小城乡就业差距;要将东、中、西部地区和各省份的劳动力就业看成一个整体,统一规划各区域的劳动力就业,构建全国统一的就业发展战略
●我国职业人口对于失业的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这是由多年计划体制在就业方面的高度保障造成的,因此,旨在缓解失业人员心理压力的社会手段也显得十分重要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前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有关数据表明:今年前10个月,全国新增就业840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93%,因此,今年新增就业900万人的目标可以预期并超额实现;上海市的有关数据显示:截至11月底,全市实现新增就业岗位64万人,全市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27.3万人,市政府在年初提出的“新增就业岗位50万个和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两大指标,可望顺利实现。不过,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的就业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今后两到三年内,城镇每年需要安排就业的劳动力达到2400万人,而年度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仅为1000万人左右,每年就业缺口有1400万人,再加上1.5亿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解决就业问题仍将成为我们工作的重点。为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坚持在发展中解决就业问题,继续落实就业和再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就业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之一,因此,作为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重大问题解决指南和思想武器的科学发展观,对于指导城乡就业问题的解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乃至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没有就业问题的解决,城乡劳动年龄人口得不到充分就业,就根本谈不上其他方面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按照“五个统筹”的基本要求,努力寻求解决就业问题的良策。
首先,要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农村和城镇各自在就业方面的潜力。我国就业问题的解决,绝对不能将城乡隔离开来,而应将城乡就业问题看成一个整体,统一规划城乡就业发展战略,逐步缩小城乡就业差距。
根据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扩大劳动力需求和解决农村就业问题的关键之举在于,走农村产业化道路,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通过农村产业化道路来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是要延长产业链条,促进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发展大农业,扩大农业内部的劳动力容量;与此同时,加快小城镇建设,使得小城镇成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一个新的增长点。而解决城镇就业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就业质量,包括提高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进一步提高效率就业的比重,保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于人才的大量需求,使得城镇在引领我国现代化道路上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一点对于像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来说尤为重要。
其次,在统筹区域发展的前提下,重在疏导劳动力的跨区域流动,促进劳动力流动就业的合理和有序。在就业方面统筹区域发展,就是要将东、中、西部地区和各省份的劳动力就业看成一个整体,统一规划各区域的劳动力就业,构建全国统一的就业发展战略,在区域协调发展中寻求就业统一解决的良策。
当前,我国就业领域内的突出问题之一是劳动力市场机制相对不健全,各种市场符号难以很好地反映市场的现实状况。这种状况所带来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劳动力的跨区域流动在错误的市场符号引导下经常呈现无序的状态。这就要求从全国统一的角度建立旨在疏导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就业的协调机制,运用经济、行政、法律尤其是市场手段引导劳动力的跨区域流动;从基本内容上来说,主要引导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向东部地区合理而有序流动,同时,也引导东部地区的富余劳动力尤其是有一技之长的技术人员向西部开发的一些大工程或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一些大项目上流动就业等。
再次,在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下,注意经济手段和社会手段的并用,寻求就业问题的多方位解决。一方面依靠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经济的持续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适当运用社会手段,缓解就业压力,解决就业问题。解决就业问题的社会手段有很多,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旨在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在社会化手段中显得尤其重要。为了减轻就业问题对社会稳定的冲击,必须强化社会保障制度的社会稳定功能。此外,我国职业人口对于失业的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这是由多年计划体制在就业方面的高度保障造成的,因此,旨在缓解失业人员心理压力的社会手段也显得十分重要。
其四,在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前提下,通过发展循环经济,达到保护生态环境和创造就业机会双赢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注意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增长可能引发的负面效应,另一方面通过发展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更好地解决就业问题。实际上,循环经济在强调清洁生产和资源的循环利用的同时,也可以在就业方面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比如,丹麦的卡伦堡生态园区,以发电厂、炼油厂、制药厂和石膏制板厂为核心,通过贸易方式把一家企业的废气、废热、废水、废物变成另一家企业的原料和能源,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最终实现生态园区污染的零排放;同时,这种生态园区的产业链也为更多的劳动人口提供了一定的就业岗位。
其五,在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前提下,依靠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和劳务出口的增加,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通过发展外向型经济缓解就业压力主要有两个基本的渠道:一个是扩大进出口贸易额,另一个是直接的劳务输出。通过扩大进出口贸易额的方式缓解就业压力具体做法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提高出口商品的物化劳动含量,二是提高进口商品的技术含量。当然,外向型经济发展缓解就业压力的最为直接的措施还是劳务输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的国情不会有很大的改变,在国际劳务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十分明显。但由于体制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我国直接的劳务输出数量和比重都相对较小,其对于缓解就业压力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据有关资料,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的劳务输出收入占其进出口贸易额的10——15%,而中国按换汇额计的劳务输出仅占进出口贸易额的1%左右;如果能够将劳务输出占进出口贸易额的比重提高到12%,在今后几年内我们能够将劳务输出占世界市场份额的比重从0.3%提高到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