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中长期合同:大学毕业生就业不能承受之痛
毕业大学生面对一签就是5年以上的合同十分犹豫
出于人生规划或是职业定位的考虑,越来越多的毕业大学生已不习惯与用人单位签订较长期的劳动合同。但考虑到培养成本和企业利益,用人单位却不能对较长的合同期限轻易松口。当双方的考虑并不完全重合时,中长期合同注定要成为就业大学生的不能承受之重?
应届毕业大学生:较长期的合同让人为难
小张是国内某重点大学的大四学生,他的专业是物理学。作为该学校王牌专业的优秀毕业生,小张似乎并不太着急自己的工作问题。尽管之前他拒绝的工作机会并不少,但这次却让他异常痛苦,甚至有些懊恼。
前不久有一家国内知名的大型航空制造企业来校招聘,小张顺利地通过了笔试和面试。就在双方要签订《毕业生就业协议书》时,小张得知,半年的试用期后,他与企业要签订的合同期限是6年。小张说,他其实是想考研的,只是出于家里经济情况的考虑,决定“先工作三四年再考研”。小张试图与企业协商,但没有结果。反复权衡之下,小张最终放弃了那份心仪已久的工作。
当然,痛苦和犹豫着的并不仅仅是小张一个人。丁冰是今年即将毕业的研究生,她现在正在哈尔滨某企业实习,实习过程中得知,如果留下来,她的劳动合同期限是7年,据说“这几年单位从未作出让步”。
但丁冰现在国外读研的男朋友和她商量,让她先工作二三年然后也去那边。“我现在25岁,等我干完7年,我都32岁了,很可能就一辈子留在哈尔滨了,而我男朋友是肯定不会来这里的。”一面是很吸引自己的工作,一面是无法释怀的感情,现在的丁冰前所未有的迷惘。迷惘的还有小强,小强是即将毕业的师范类学生。“其实我一点也不想当老师,”小强对记者说,“而且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干什么,能干什么。”到学校来要人的90%是中学,小强也没有主动出去找过,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他不得不早早地与一所地方普通中学达成了口头协议。“我的合同期限是5年,有时我很害怕,那会是怎样痛苦的5年。”小强说。在采访过程中,每当我们谈到较长期的劳动合同时,总有一些灰色涌现在毕业生的眼里,但更多的是无奈。毕竟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大家对小张的“壮举”更多的是同情和理解,鲜有人效仿。
已就业大学生:想到合同期限我就不舒服
如果说一些应届毕业大学生还有选择的余地,小宋的处境就更困难了。小宋是03届的毕业生,目前正在长沙一个制版公司上班。“当初就因为喜欢电脑设计,才选择了这个公司,没想到,一年多干下来,发现自己并不适合。”小宋对记者说,“我想换个地方再试试。”小宋的合同期限是5年,照合同规定,按平均年工资乘未履行合同年数交违约金,算下来,大概是3万。“我刚工作,哪有那么多钱呀!如果这时候还问家里要钱,那也太不好意思了吧!”小宋只好选择再熬一二年再说。小郭也是03届的,现正在西北某城市的一家媒体工作。“我们是扩招后的第一届毕业生,就业压力非常大,当时瞅着单位好,工作也是自己喜欢的,尽管时间长点,但还是签了。”小郭像坚定自己一样反问一声,“为什么不签呢?!” 还好,时至今日,小郭一如既往地喜欢着自己的工作,每天忙忙碌碌的,忘记了不少烦心的事情。“只是每次同学聚会,说起工作,大家都是签二三年,就我签七年,像把自己卖了一样,心里有点慌。”小郭的女朋友正在上海读研,常常催着小郭早点过去。小郭有些无奈地摇着头,说自己不想想的太远,“先干好手头的工作吧!”99届毕业生木先生与记者聊起当年辞职的事,似乎还是心有余悸。“他们扣着我的档案不办理辞职手续,又不给我落户,我为那次辞职付出了好几年没有户口,没有社会保障的代价。直到现在,我的户口还是一个死结。”这些“过来人”说到最后,总是建议当下的毕业生“慎之,慎之,再慎之。”
用人单位:时间长点是必要的
带着就业大学生的种种不安和疑虑,记者采访了一些企业的人力资源人士。
哈尔滨轴承集团人力资源部的陈先生认为,一些用人单位利用应届毕业生面临的巨大就业压力,而强迫他们签订没必要的长期劳动合同是不道德的。因为毕业生刚刚踏入社会,对自己和所选择的企业都没有很深入的了解,这个时候让他为今后十年、八年的生活作一个安排,简直就是强人所难。“这就如同强迫一个未成年的少女承诺长大以后要嫁给自己一样,利用别人的无知占便宜。”
但陈先生也表示,劳动合同的长短是因行业、工作而异,只要不是恶意的欺骗,在一些劳动领域,中长期劳动合同的存在还是有必要的。
在哈轴,“刚来的大学生我们都分配老师傅带着,基本上要半年到一年时间,才能独立工作,2到3年才可能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为了保持企业的稳定性,我们与毕业大学生的合同不能太短。”陈先生说,招聘到技术岗位的一些应届大学毕业生,哈轴与他们的合同期限最短是5年,“也有8年的,但都没人签。”
哈尔滨航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的有关人士也对记者说,合同期限的长短其实是与行业有关的,如“在一些规模小,产品技术含量低的行业,一般期限都不会太长。”
据了解,哈航这两年与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劳动合同也是5年,该人士介绍,也许对就业大学生而言,5年不是一个短时间,但在航空制造领域,却是不能再短了,“以前我们的合同更长一些”。
他说:“一般一个从事研发、工艺工作的毕业生到哈航,前2-3年只是一个培训过程,几乎要到第4或是第5个年头,才可能成为一名技术骨干。”
他还表示,目前有一些大学生有浮躁、急功近利心态,“要想在一个行业有所作为,你一定要有准备,长期地沉下去,我们签的长点,其实也解决了那些认真做事的人的后顾之忧。”
专家观点:你要谨慎,还要勇敢
针对中长期劳动合同带来的种种顾虑和问题,我们采访了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社会与科技发展研究所的董鸿扬。董老师认为,大学生从校园走向工作岗位是其社会化的重要阶段,重视合同是理所应当的,他建议每一个毕业生都要有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并认真地履行下去。同时他也希望毕业生“干一行,是一行”,不要把工作当成“一个驿站”,“一块跳板”。董鸿扬也呼吁一些企业的劳动合同更“人性化些”,社会对就业大学生多些宽容。哈尔滨工业大学就业办公室主任张弛表示,在哈工大,学生对长中期合同的顾虑也存在,“有的企事业单位一签就是六年,学生一听就害怕了。”“但我们也要理解用人单位,人家有培养成本,总希望能多留些有经验的人在单位。”
因此,哈工大这几年在做好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同时,也开始做用人单位的工作。张弛常常对那些合同期限较长的单位说:“人家外企现在一般就签二三年了,你们是不是也改改?”
黑龙江大学就业办公室主任王斌对记者说,目前大学生在就业方面是一个“弱势群体”,用人单位掌握着主动权和带有明显的“挑选”意识,学生对中长期合同的顾虑,是学生对待自己第一份工作的慎重,“是谨慎的表现,与浮躁与关”。“目前霸王条款在各行各业都存在着,对单位知道的越多,心里也就越踏实。”王斌建议就业大学生要对签约单位进行全面的了解,不仅与招聘人员接触沟通,还应该问问企业老员工的看法,了解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了解企业的内部文化。当你最终认同这是不错的机会时,“你一定要勇敢地抓住”。
出于人生规划或是职业定位的考虑,越来越多的毕业大学生已不习惯与用人单位签订较长期的劳动合同。但考虑到培养成本和企业利益,用人单位却不能对较长的合同期限轻易松口。当双方的考虑并不完全重合时,中长期合同注定要成为就业大学生的不能承受之重?
应届毕业大学生:较长期的合同让人为难
小张是国内某重点大学的大四学生,他的专业是物理学。作为该学校王牌专业的优秀毕业生,小张似乎并不太着急自己的工作问题。尽管之前他拒绝的工作机会并不少,但这次却让他异常痛苦,甚至有些懊恼。
前不久有一家国内知名的大型航空制造企业来校招聘,小张顺利地通过了笔试和面试。就在双方要签订《毕业生就业协议书》时,小张得知,半年的试用期后,他与企业要签订的合同期限是6年。小张说,他其实是想考研的,只是出于家里经济情况的考虑,决定“先工作三四年再考研”。小张试图与企业协商,但没有结果。反复权衡之下,小张最终放弃了那份心仪已久的工作。
当然,痛苦和犹豫着的并不仅仅是小张一个人。丁冰是今年即将毕业的研究生,她现在正在哈尔滨某企业实习,实习过程中得知,如果留下来,她的劳动合同期限是7年,据说“这几年单位从未作出让步”。
但丁冰现在国外读研的男朋友和她商量,让她先工作二三年然后也去那边。“我现在25岁,等我干完7年,我都32岁了,很可能就一辈子留在哈尔滨了,而我男朋友是肯定不会来这里的。”一面是很吸引自己的工作,一面是无法释怀的感情,现在的丁冰前所未有的迷惘。迷惘的还有小强,小强是即将毕业的师范类学生。“其实我一点也不想当老师,”小强对记者说,“而且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干什么,能干什么。”到学校来要人的90%是中学,小强也没有主动出去找过,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他不得不早早地与一所地方普通中学达成了口头协议。“我的合同期限是5年,有时我很害怕,那会是怎样痛苦的5年。”小强说。在采访过程中,每当我们谈到较长期的劳动合同时,总有一些灰色涌现在毕业生的眼里,但更多的是无奈。毕竟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大家对小张的“壮举”更多的是同情和理解,鲜有人效仿。
已就业大学生:想到合同期限我就不舒服
如果说一些应届毕业大学生还有选择的余地,小宋的处境就更困难了。小宋是03届的毕业生,目前正在长沙一个制版公司上班。“当初就因为喜欢电脑设计,才选择了这个公司,没想到,一年多干下来,发现自己并不适合。”小宋对记者说,“我想换个地方再试试。”小宋的合同期限是5年,照合同规定,按平均年工资乘未履行合同年数交违约金,算下来,大概是3万。“我刚工作,哪有那么多钱呀!如果这时候还问家里要钱,那也太不好意思了吧!”小宋只好选择再熬一二年再说。小郭也是03届的,现正在西北某城市的一家媒体工作。“我们是扩招后的第一届毕业生,就业压力非常大,当时瞅着单位好,工作也是自己喜欢的,尽管时间长点,但还是签了。”小郭像坚定自己一样反问一声,“为什么不签呢?!” 还好,时至今日,小郭一如既往地喜欢着自己的工作,每天忙忙碌碌的,忘记了不少烦心的事情。“只是每次同学聚会,说起工作,大家都是签二三年,就我签七年,像把自己卖了一样,心里有点慌。”小郭的女朋友正在上海读研,常常催着小郭早点过去。小郭有些无奈地摇着头,说自己不想想的太远,“先干好手头的工作吧!”99届毕业生木先生与记者聊起当年辞职的事,似乎还是心有余悸。“他们扣着我的档案不办理辞职手续,又不给我落户,我为那次辞职付出了好几年没有户口,没有社会保障的代价。直到现在,我的户口还是一个死结。”这些“过来人”说到最后,总是建议当下的毕业生“慎之,慎之,再慎之。”
用人单位:时间长点是必要的
带着就业大学生的种种不安和疑虑,记者采访了一些企业的人力资源人士。
哈尔滨轴承集团人力资源部的陈先生认为,一些用人单位利用应届毕业生面临的巨大就业压力,而强迫他们签订没必要的长期劳动合同是不道德的。因为毕业生刚刚踏入社会,对自己和所选择的企业都没有很深入的了解,这个时候让他为今后十年、八年的生活作一个安排,简直就是强人所难。“这就如同强迫一个未成年的少女承诺长大以后要嫁给自己一样,利用别人的无知占便宜。”
但陈先生也表示,劳动合同的长短是因行业、工作而异,只要不是恶意的欺骗,在一些劳动领域,中长期劳动合同的存在还是有必要的。
在哈轴,“刚来的大学生我们都分配老师傅带着,基本上要半年到一年时间,才能独立工作,2到3年才可能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为了保持企业的稳定性,我们与毕业大学生的合同不能太短。”陈先生说,招聘到技术岗位的一些应届大学毕业生,哈轴与他们的合同期限最短是5年,“也有8年的,但都没人签。”
哈尔滨航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的有关人士也对记者说,合同期限的长短其实是与行业有关的,如“在一些规模小,产品技术含量低的行业,一般期限都不会太长。”
据了解,哈航这两年与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劳动合同也是5年,该人士介绍,也许对就业大学生而言,5年不是一个短时间,但在航空制造领域,却是不能再短了,“以前我们的合同更长一些”。
他说:“一般一个从事研发、工艺工作的毕业生到哈航,前2-3年只是一个培训过程,几乎要到第4或是第5个年头,才可能成为一名技术骨干。”
他还表示,目前有一些大学生有浮躁、急功近利心态,“要想在一个行业有所作为,你一定要有准备,长期地沉下去,我们签的长点,其实也解决了那些认真做事的人的后顾之忧。”
专家观点:你要谨慎,还要勇敢
针对中长期劳动合同带来的种种顾虑和问题,我们采访了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社会与科技发展研究所的董鸿扬。董老师认为,大学生从校园走向工作岗位是其社会化的重要阶段,重视合同是理所应当的,他建议每一个毕业生都要有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并认真地履行下去。同时他也希望毕业生“干一行,是一行”,不要把工作当成“一个驿站”,“一块跳板”。董鸿扬也呼吁一些企业的劳动合同更“人性化些”,社会对就业大学生多些宽容。哈尔滨工业大学就业办公室主任张弛表示,在哈工大,学生对长中期合同的顾虑也存在,“有的企事业单位一签就是六年,学生一听就害怕了。”“但我们也要理解用人单位,人家有培养成本,总希望能多留些有经验的人在单位。”
因此,哈工大这几年在做好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同时,也开始做用人单位的工作。张弛常常对那些合同期限较长的单位说:“人家外企现在一般就签二三年了,你们是不是也改改?”
黑龙江大学就业办公室主任王斌对记者说,目前大学生在就业方面是一个“弱势群体”,用人单位掌握着主动权和带有明显的“挑选”意识,学生对中长期合同的顾虑,是学生对待自己第一份工作的慎重,“是谨慎的表现,与浮躁与关”。“目前霸王条款在各行各业都存在着,对单位知道的越多,心里也就越踏实。”王斌建议就业大学生要对签约单位进行全面的了解,不仅与招聘人员接触沟通,还应该问问企业老员工的看法,了解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了解企业的内部文化。当你最终认同这是不错的机会时,“你一定要勇敢地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