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中的人性假设(三)
三、企业的组织变革与企业中的人
企业是人们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利益而形成的社会组织。企业一旦设立后,其运行与发展就不完全服从于创立者的个人意志,而是企业中所有成员的共同意志推动着企业组织的变革与发展。企业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需求与愿望,这种需求与愿望的满足程度决定了他们在企业中的行为。企业中所有成员的行为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就耦合成了企业的行为。对人性的认识,在理论上对经济学理论和管理学理论的形成有重大的影响作用。在实践上对应形成什么样的制度和机制,特别是应形成什么样的管理制度才能充分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也是十分重要的。
从以上对经济学与管理学关于人性假设的介绍与分析可以看出,人追求经济利益和物质利益。因为物质财富是满足人类生理的,即基本生存需要和促进人类发展的基础。没有丰富的物质基础,人类不可能生存,也谈不上发展。但人毕竟不是只会吃饭睡觉的动物。人有思想,有感情,人生存在社会环境中,这使得人类还会有社会的、心理的需求需要得到满足。这正如马斯洛在需求层次理论中所描述的人类具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自尊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就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看,人类社会的需求会随着人类的社会实践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而得到发展。从某个人类个体看,每个人健康正常的个体与生俱有地会产生生理方面和心理方面的需求。但是随着人们的社会化成长过程,每个人通过学习和工作,在使自己获得经济收入的同时,又使自己的能力、知识得到增加和提高,从而会使自己的兴趣、爱好、需求、欲望、价值观及行为准则等发生变化。从人类需求的发展层次和发展过程看,人类的需求量是由低往高,从生理、安全方面的需求向社交的、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发展。从每个个体来看,需求的形成与发展也会表现为由低往高发展的趋势。但是,由于每个个体的生存条件与生存环境经常在发生变化,因此,每个个体在不同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需求状态与需求特征就会不一样。它不一定表现为在低层次的需求满足之后才产生高层次的需求,也不一定在满足了高层次的需求后就不会再产生低层次的需求。在某个时点,个体可能会在某方面的需求表现得特别突出,但也同时会存在着其他方面的需求,即会表现出一种同时产生各种不同需求的需求结构。
西蒙和巴纳德的有限理性人的认识是正确的。因为环境的复杂多变和人的认识能力的有限性,使得人的行为不可能完全追求理性——完全理性实际上就是不理性,因为人不可能做做不到的事情。但西蒙和巴纳德的有限理性是客观的有限理性或被动的有限理性。因此人的行为又往往不一定是理性的、条理的。这是一种主观的、主动的有限理性行为。
每个个体成为企业的一员参加企业的活动,必须要为企业目标的实现做出个人的贡献和牺牲。如必须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必须使个人的行为非个人化。而个人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所做出的牺牲是以企业所给予的报酬作为回报的。换言之,个人之所以愿意为企业目标的实现而努力是希望使个人的需要得到满足,使个人的目标能够得到实现。但如果个人在企业中过分地追求个人的目标,就可能会损害企业整体目标的实现,出现前面所分析的企业目标的曲解以至置换的现象。
因此,企业组织应能形成这样一种机制:它能激发每个企业成员的工作积极性——识别和满足企业成员的各种不同需要,使个人的目标能得到实现;又能约束和规范每个成员的行为——使个人目标的实现,有利于而不是会不利于企业整体目标的实现,即不会损害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利益。
由于人的有限理性,就会使企业成员产生不可预期的行为,从而会影响到企业目标的有效实现。从客观的有限理性看,企业各利益相关者之间不可能事先签订完备的契约来明确规定相互之间的权利和利益。特别是不可能事先明确地规定每个成员个体和各利益相关者整体之间的利益划分,再加上未来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信息的不充分和不对称,就给某些成员的“敲竹杠”等机会主义行为提供了可能。从主观的有限理性看,由于每个企业成员都有各自不同的社会的、心理的、情感的需求,因此,每个企业成员在企业中的行为就不一定是可预期的、按预先规定的制度和程序运作的。所有这些都说明了在企业的组织变革与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应通过制度和规则的建设,来明确地规定企业中各利益相关者相互之间的关系及规范各成员的行为,另一方面,应通过企业文化的建设,在企业中形成健康的、向上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来作为制度规范的补充。
企业是人们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利益而形成的社会组织。企业一旦设立后,其运行与发展就不完全服从于创立者的个人意志,而是企业中所有成员的共同意志推动着企业组织的变革与发展。企业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需求与愿望,这种需求与愿望的满足程度决定了他们在企业中的行为。企业中所有成员的行为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就耦合成了企业的行为。对人性的认识,在理论上对经济学理论和管理学理论的形成有重大的影响作用。在实践上对应形成什么样的制度和机制,特别是应形成什么样的管理制度才能充分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也是十分重要的。
从以上对经济学与管理学关于人性假设的介绍与分析可以看出,人追求经济利益和物质利益。因为物质财富是满足人类生理的,即基本生存需要和促进人类发展的基础。没有丰富的物质基础,人类不可能生存,也谈不上发展。但人毕竟不是只会吃饭睡觉的动物。人有思想,有感情,人生存在社会环境中,这使得人类还会有社会的、心理的需求需要得到满足。这正如马斯洛在需求层次理论中所描述的人类具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自尊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就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看,人类社会的需求会随着人类的社会实践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而得到发展。从某个人类个体看,每个人健康正常的个体与生俱有地会产生生理方面和心理方面的需求。但是随着人们的社会化成长过程,每个人通过学习和工作,在使自己获得经济收入的同时,又使自己的能力、知识得到增加和提高,从而会使自己的兴趣、爱好、需求、欲望、价值观及行为准则等发生变化。从人类需求的发展层次和发展过程看,人类的需求量是由低往高,从生理、安全方面的需求向社交的、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发展。从每个个体来看,需求的形成与发展也会表现为由低往高发展的趋势。但是,由于每个个体的生存条件与生存环境经常在发生变化,因此,每个个体在不同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需求状态与需求特征就会不一样。它不一定表现为在低层次的需求满足之后才产生高层次的需求,也不一定在满足了高层次的需求后就不会再产生低层次的需求。在某个时点,个体可能会在某方面的需求表现得特别突出,但也同时会存在着其他方面的需求,即会表现出一种同时产生各种不同需求的需求结构。
西蒙和巴纳德的有限理性人的认识是正确的。因为环境的复杂多变和人的认识能力的有限性,使得人的行为不可能完全追求理性——完全理性实际上就是不理性,因为人不可能做做不到的事情。但西蒙和巴纳德的有限理性是客观的有限理性或被动的有限理性。因此人的行为又往往不一定是理性的、条理的。这是一种主观的、主动的有限理性行为。
每个个体成为企业的一员参加企业的活动,必须要为企业目标的实现做出个人的贡献和牺牲。如必须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必须使个人的行为非个人化。而个人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所做出的牺牲是以企业所给予的报酬作为回报的。换言之,个人之所以愿意为企业目标的实现而努力是希望使个人的需要得到满足,使个人的目标能够得到实现。但如果个人在企业中过分地追求个人的目标,就可能会损害企业整体目标的实现,出现前面所分析的企业目标的曲解以至置换的现象。
因此,企业组织应能形成这样一种机制:它能激发每个企业成员的工作积极性——识别和满足企业成员的各种不同需要,使个人的目标能得到实现;又能约束和规范每个成员的行为——使个人目标的实现,有利于而不是会不利于企业整体目标的实现,即不会损害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利益。
由于人的有限理性,就会使企业成员产生不可预期的行为,从而会影响到企业目标的有效实现。从客观的有限理性看,企业各利益相关者之间不可能事先签订完备的契约来明确规定相互之间的权利和利益。特别是不可能事先明确地规定每个成员个体和各利益相关者整体之间的利益划分,再加上未来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信息的不充分和不对称,就给某些成员的“敲竹杠”等机会主义行为提供了可能。从主观的有限理性看,由于每个企业成员都有各自不同的社会的、心理的、情感的需求,因此,每个企业成员在企业中的行为就不一定是可预期的、按预先规定的制度和程序运作的。所有这些都说明了在企业的组织变革与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应通过制度和规则的建设,来明确地规定企业中各利益相关者相互之间的关系及规范各成员的行为,另一方面,应通过企业文化的建设,在企业中形成健康的、向上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来作为制度规范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