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成功创业网 - 管理心理学 - 新年给心理来个大扫除分析篇

新年给心理来个大扫除分析篇

转眼又到了岁末,回首忙忙碌碌的一年,是体会成长的快乐还是凑合的无奈呢?在职场奔波,也许激烈的竞争和冷酷的考核快把你压弯了腰,没办法,这就是工作!
    
     一切都还得继续。周日晚上焦虑过后,新的一周照样开始;实在不想再看见老板那张脸了,每天还得照旧必恭必敬;觉得现在的工作毫无意义,却也只能先凑合着干吧。
    
     还能改变什么?只有心态。其实,心态变了,心理健康了,人就会跟着变。在职场上"混",我们要的不就是升职、涨薪、被认可吗?那么,身心健康一定是第一位的。君不见,网易代理首席执行官孙德棣、均瑶集团董事长王均瑶都因为工作压力在38岁时英年早逝;一份《中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结果》的调查报告表明,70%的被调查者都被职业倦怠侵袭着。没有了健康的身体,愉悦的心情,我们何谈升职、涨薪?所以,在这个岁末年初,给疲乏的心理来次大扫除吧,把压力释放,把倦怠清扫,把忧郁赶走……
    
     分析篇:
    
     资料表明,职场上25岁以上的成年人中,抑郁症患者正以每年11.3%的速度增长,每十位男性中就有一位可能患有抑郁症;而女性则每五位中就有一位患有抑郁症。
    
     抑郁正在侵袭你
     文/高飞
    
     "无论工作上的压力多大,老板和下属多难搞掂,我总是能够给别人一种愉快乐观的印象。可是夜深人静的时候,痛苦悲观、思虑庞杂、自卑消极,无法排除的精力、体力、脑力的下降和严重顽固的失眠就结伴而来,我知道自己不对劲,但是无论休假、喝酒、锻炼……这种不对劲的感觉总在我左右徘徊,听着枕边人睡梦中均匀的呼吸,作为一个男人,我竟然会莫名奇妙地落泪……"
    
     这是一个正在接受抑郁治疗的外企员工,对大夫叙述自己患抑郁症的历程。
    
     职场上,抑郁患者每年增长11.3%
    
     事实上,像他这样面临抑郁处境的人不只是少数。有资料表明,职场上25岁以上的成年人中,抑郁症患者正以每年11.3%的速度增长,每十位男性中就有一位可能患有抑郁症;而女性则每五位中就有一位患有抑郁症。
    
     据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博士刘鸿伟介绍,抑郁症的高发年龄集中在27~33岁左右,以70年代生人居多。究其原因是由于中年人在生理上已由旺盛期进入缓慢衰退期,在"内忧外患"的冲击下,心理和生理开始出现偏差。
    
     "大家工作压力都很大,为什么是这群人得抑郁症呢?谁更容易罹患这种灰色疾病呢?"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研究所的有关专家表示,对抑郁症正式的医学研究中并无显著的性格差异,有些人家庭美满、工作顺利,也不抽烟、喝酒,却仍罹患抑郁症。从职业特点看,从事高度紧张工作、心理压力较大职业的人和脑力劳动者易患神经症。
    
     抑郁症者通常呈现:情感丰富细腻、敏感多疑、缺乏安全感,个人欲望强烈、思维能力发达、内省力强、道德感强、纪律性强等心理特征。他们的思维方式多属封闭性的,固执己见,过分讲求秩序,喜欢作"惟一的"、"最好的"选择或判断。他们是典型的完美主义者,办事要求面面俱到。强烈的愿望与现实能力之间存在着巨大差距。人们常用"小心眼儿"、"死心眼儿"、"好面子"、"想不开"等字眼儿来形容这些人。
    
     而就从事的行业来看,通常从事创意型态的工作者,如高科技从业人员、广告人、演员、记者等,患抑郁症的可能性较大。此外,随着社会竞争日益加大,大学毕业生和外企白领的压力也居高不下,罹患抑郁症的比例也有所增加。因此职场白领在处理庞大工作压力的同时,更要小心抑郁症悄悄上身。
    
     初期症状常被误解
    
     ibm的一个员工勇敢站出来说他是个抑郁症患者后,他在公司吃饭或搭电梯时,常被同事拉到一旁问:"你看我的症状……这样是不是得了抑郁症?"由此可见,许多人对于抑郁症仍带着恐惧与不安。因此,当你发现自己失眠、胃口不佳、胸闷、容易疲倦,并对许多事物失去兴趣时,你就该静下来思考,这些或许是抑郁症初期的表现症状。
    
     天力亚太顾问公司职场心理师龙鲸女士表示,在她任职心理顾问的多家国内外资企业里,许多职业人直到出现轻度自闭、严重的精神疾病甚至出现自杀倾向后才被发现是患了抑郁症。许多对于抑郁症不甚了解的人认为,抑郁症患者只是"想得太多",在职场上更易引起周围同事或老板"逃避责任、不思进取","自私自利、意志薄弱"等负面的评价,甚至带着歧视眼光认为他们是"神经兮兮"的"问题员工"。这些误解使得濒临抑郁症边缘的人或是抑郁症患者,心理上承受着更多的压力及痛苦,使得他们怯于就医,或者只是私下去找心理医生。
    
     北大的医学博士刘鸿伟指出,抑郁症本身就是一种疾病,如同感冒发烧一样普通,但是有的病人在被诊断为抑郁症后,自作聪明地认为只是心理问题,宁愿进行心理咨询,而不愿采取药物治疗,怕对药物形成依赖。殊不知有些咨询机构的"心理医生"既无心理知识,也无医学知识,轻信他们,有可能会延误病情,对治疗极为不利。
    
     摘下有色眼镜
    
     曾有一位外资咨询公司的副总,在签署抑郁症住院通知单时,犹豫了6个小时,可见平日于职场上叱咤风云者,一旦陷于抑郁深谷时,也无法果决明确地思考。那么你要用什么态度面对这个来势汹汹的灰色风暴?抑郁症患者往往是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世界和他自己的。为了改变这种错误观点,洛杉矶精神医疗中心的加里·埃默提出了"三a法",即明白、回答、行动。因三词的英文字母均以a开头,故称"三a法"。
    
     明白:首先要承认自己精神上抑郁;其次要注意自己的情绪变化,言行举止有无异常,以及感觉思维的差别和身体反应等。
    
     回答:要学会每当产生一个错误时,及时地予以识别并记录下来。先写下自己的错误想法,再写下一个较为实际的选择答案,其目的是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想法。写完,询问自己:"这会是真的吗?"然后再问自己:"从另一个方面该怎样看呢?"
    
     行动:如果你感到不被人注意,那你就换一个新方式;如果你在工作中不能得心应手,则应修一门课程来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或者寻找新的工作。还要多计划一些活动,使自己的生活规律化。
    
     交际疗法:研究表明,善于与人结交者比喜欢独来独往的人在精神状态上要欢快得多。美国某精神健康研究室最近发起了一场运动,口号是"朋友乃良药"。他们认为,社会支持甚至可使人更容易摆脱抑郁症的困扰。
    
     要向同事或主管坦诚求助吗?
    
     奔波于职场的你,若罹患抑郁症时,应该向同事或主管坦诚求助吗?多数医生认为,不要贸然行动,要视公司文化是否够包容且愿意了解抑郁症患者而定。
    
     前面所提的ibm员工本身就是个抑郁症患者,目前仍在服药当中。他的老板并未因此而怀疑他的工作能力,更在他失意时鼓励他,甚至要求其他员工每天提醒他吃药。他因此非常感谢他的老板,在工作上更加卖力。
    
     而病友的答案则大多是否定的。一位抑郁症患者表示,许多主管对于抑郁症并不了解,同时又握有权力的优势,常会让患者承担更多的压力。抑郁症病友胡怡中以过来人的经验认为,关键在于主管而不在公司,一个大公司或许可以接受抑郁症患者的存在,但面对部门的绩效压力,主管的态度将成为决定性的影响。
    
     一位证券行业的中层主管,原本工作能力很好,但罹患抑郁症后,无法处理过去时间紧迫、压力巨大的柜台业务。他与主管沟通后,将其职务调整至人事部门,管理出勤等压力较轻的工作,当他接受治疗恢复后,则又调回原本的部门。
    
     总而言之,还是要看组织的气氛来判断是否告知职场同事。专家认为,若是重度的抑郁症患者最好还是暂时离开压力源,毕竟生命要比赚钱来得重要。
    
    
    



管理心理学 - 成功创业网

成功创业网·管理心理学 © 2006 - 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