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成功创业网 - 管理心理学 - 2535岁工作压力最大

2535岁工作压力最大

一份关于工作压力的调查报告
    
     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西湖边、公园里总是拥满了赏花踏春的人。在一家广告公司做文案策划的姚小姐却怎么也打不起精神来。她把qq名字改成了“出离疲倦”,她解释说:“我又陷入了工作压抑期,这个周期好像出现得越来越频繁,再这样下去我真会躺倒不干了。”
    
     经济越来越繁荣,机会越来越多,我们的工作压力却也变得越来越大。就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很多人有着一份认为可以干一辈子的工作,也许悠闲也许忙碌也许辛苦,但心里除了好好干工作没有太多别的想法。然而仅仅过了十多年,工作压力却成为许多人如影随形的伙伴。
    
     我们在全省范围内针对各个年龄层次、从事不同行业的人进行了一次随机的问卷调查。对100份问卷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近几年人们的工作压力普遍比前些年都要来得大。
    
     各个行业都有本难念的经
    
     小郑是杭州文三路上一家美发店的红牌发型师,每天等她打理头发的顾客常常要排队。又不是老板,不用担心盈亏,顾客不绝,不用担心没生意,但是小郑说:“我还是压力很大,我很担心我的手艺落伍,所以总是要不断去进修。”
    
     被调查的100人大多来自不同行业,但是在工作压力的选项上,90%的人选择了大或者非常大。没有一碗饭是吃得轻松的,每个行业都有各自难念的经。
    
     做生意的担心风险,做公务员的为工资不高买不起楼供不起车发愁,在银行就职的害怕操作违规,当老师的为完不成科研任务忧心忡忡。在杭州一家媒体工作的张小姐叹气说:“我一直羡慕一个在区政府做内部报刊的朋友,以为她工作悠闲自在毫无压力,没想到她因为工资低、领导要求高,导致心情过于压抑,前几天辞职了。”
    
     25~35岁的人群压力最大
    
     浙江大学的心理学老师章燕告诉我们,工作压力正逐渐呈现年轻化趋势,以前往往是四五十岁的人在工作上比较有危机感,现在看来事业处于起步阶段的年轻人,反而更感觉压力沉重。
    
     在调查中,25~35岁的人有76%的选择了“工作压力非常大”,23%的人选择了“工作压力大或者一般”,而35~45岁和45岁以上的人中,选择“非常大”的占51%。从压力指数上看,25~35岁的人已然成为了各年龄段之首。
    
     和学校时悠闲的时光相比,不少年轻人都觉得一下子不适应紧张的工作节奏,以及比学校里复杂上数倍的人际关系。一位在杭州某国有银行工作的鲁先生参加工作刚满1年,他说:“和年长的同事比,我经验欠缺,人际关系的处理艺术也还没怎么摸熟,而且我比他们更想要进步,想往上走。我都觉得我的压力快到极限了。”
    
     竞争压力同样困扰着30岁左右的职场壮劳力,胡小姐在杭州一家外贸公司工作了快5年了,“市场竞争、行业竞争、同事竞争,每样都日益激烈,我觉得这两年来,工作得比以前更累。”而且胡小姐还刚刚买下了城北一个130平方米的房子,按揭的压力无疑压到了工作的头上,所以她无比羡慕那些工作了十几年,家庭、房子、车子问题都解决停当了的人。
    
     多数人的压力来自上进心
    
     在金华一家报社工作的石小姐最近老是生病,她给好朋友发了条消息说:“一个选题都想不出,这一个月才发了五六个稿子,我对自己好失望。”工作表现的不佳让石小姐烦躁不安,失眠、感冒、拉肚子……各种琐碎小病由此乘虚而入。
    
     沉重的压力包袱到底是怎么背负上的?在调查中,我们为工作压力的来源设计了一道多选题。结果,58%的人选择了“工作业绩不够理想”,43%的人选择了“知识折旧急需充电”,此外选“年龄增长的危机”、“和同事竞争的激烈”也有30%。而回答“工作内容不喜欢”、“和同事关系难处理”的人则很少。
    
     李先生是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汽车工程专业的研究生,工作8年来,他总是隔段时间就去书店买本专业新出的期刊和专著,他说,吃技术饭的最怕知识过时了,所以一点都不敢松懈,随时保持更新状态。
    
     一位心理系的硕士生分析说,对工作表现的高要求带来了工作心理上的压力负荷,如果压力处在可承受范围内,那由此带来的紧迫感会成为工作进步的动力,而承受能力不佳的人,反而会因此产生害怕和恐惧感,造成恶性循环,从而更加不能胜任工作。
    
     五成人喜欢用倾诉来排压
    
     调查显示,51%的人都喜欢选用“找家人朋友诉说”来缓解压力,确实把心中的烦事说出来,哪怕无法得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光是牢骚被倾听的感觉,也可以平复不少抑郁,是排除压力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另外还有不少人选择“睡觉”、“听音乐”、“出门散心”、“吃东西”、“大哭一场”等方式来排压。在杭州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的潘小姐最钟爱的排压方法就是去量贩ktv房狂唱两三个小时,前段时间工作最忙压力最大的时候,她甚至一个星期一个人去唱了3次歌。
    
     在调查中我们也注意到,有9%的人选择了“不发泄,自己闷着”或者“拼命工作”。心理学专家告诉我们,这种消极的排压方法不是很可取,往往会让压力更加膨胀。所以,别介意做个唠叨的人,说出来更痛快。
    
     几乎没有人求助心理医生
    
     据国际劳工组织有项调查显示,在5个工作压力过大的人当中,就会有一人曾患上精神失调,但只有6%的人会寻求或接受治疗。确实,在目前因为工作压力过大而求助心理医生的人,是少之又少。
    
     在我们的调查中,90%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工作压力大,但只有2位曾经去看过心理医生,大部分人都觉得去找心理医生是件“很搞笑”、“很不可思议”的事情。看过美国连续剧《成长的烦恼》的人,会感觉在美国找心理医生比较稀松平常,不过是找个擅长开导人的专家聊聊天而已。而在国内,看心理医生就好像是一件很严重的事情。
    
     在银行工作的小鲁说:“我也不是完全没考虑过求助心理医生,如果国内专业的心理医生多的话,我想我可能会去找他们聊聊,但是现在?感觉太遥远了。”浙江大学的心理学老师章燕分析说,目前国内的心理医生水准还参差不齐,而且人们也还没能接受有心理疾病需要上医院的观念。所以在接下来几年里,用看心理医生的方式来排解工作压力,估计还是不会盛行。
    
     案例实录
    
     看偶像剧解压的老大姐
    
     郑女士
    
     年龄:44岁
    
     职业:浙江某地市电力局调度室职员
    
     年薪:10万元
    
     压力程度:大
    
     郑女士在单位里人缘很好,总是乐呵呵的她被同科室的小后生们称为“大姐头”,她说:“别看我每天上班都笑嘻嘻的,其实我心里沉得慌。”因为负责整个县城的电力调度工作,哪里拉电,什么时候拉电,都是她揿揿按钮决定的,责任的重大给郑女士带来了很大的工作压力。
    
     “那些小后生羡慕我经验丰富,我倒羡慕他们学得快,头脑反应能力强。”郑女士自嘲地说,“年纪大了确实不行,电力调度既需要经验,更需要判断力,要及时作出反应不能犹豫。而我现在就是反应慢,工作起来比以前吃力多了。”有的行业女同志40多岁眼看着快退休了,最后几年可以晃悠晃悠,郑女士可没办法享受,还有6年就要退休的她,神经还是要一直紧绷下去。确实,一个按钮揿错,整片电网的输电都会出问题,在调度室里的时候,心总是一直吊着的。
    
     不过性格开朗的郑大姐有很多排压手段。最特别的莫过于看偶像剧,电力吃紧的那些日子,郑大姐总是去租来一堆的韩剧,盯牢调控板看了一天后回到家,马上搬出超大的垃圾桶,躺在沙发上抱着零食津津有味地看起了片子,这些似乎只有小女生才爱看的偶像剧统统成了郑大姐的缓压休闲大餐。
    
     忙或闲都有工作压力
    
     张小姐
    
     年龄:25岁
    
     职业:杭州某媒体记者
    
     年薪:4万元
    
      压力程度:非常大
    
     才毕业两年的小张,已经跳过了一次槽,跳槽的原因就是因为承受不了沉重的工作压力。在她的第一份工作期间,原本温婉的她还养成了很多颓废的习惯,比如喜欢喝酒,学会了抽烟,还有喜欢躲到厕所里去哭一场。
    
     “在那家报社太累了,每天都有写不完的稿子,常常一天就要做两三个版,”小张说,她晚上写完稿子回到家里,室友往往已经睡觉了。早上出门的时候室友又还没起床,两个生活在一起的人有时候三四天都见不到面。
    
     今年年初的时候,终于挺不牢的小张跳槽到了另外一家报社,一下子过上了以前向往的轻闲生活。不过这份轻闲来自于无稿子可写,到了新单位一下子上不了轨道,生活闲得又让小张害怕了。她说:“我现在又开始每天担心没稿子写了,工作压力还是很大,不过这种压力和以前的相比,还是在我的承受范围内的。”
    
     “活太多、活太少,都让我有很大的压力,最好就是稿子天天有,但是不要多。”小张憧憬地说着。
    
     职务越高压力越大
    
     李先生
    
     年龄:36岁
    
     职业:杭州某汽车设备公司总经理
    
     年薪:20万元
    
     压力程度:较大
    
     “工作12年了,我觉得我的工作压力是呈几何级数增长的。”李先生说,清华大学汽车工程专业毕业的他这十来年分别做过工程师、项目经理、技术副总、公司总经理,随着职位的一步步攀高,工作压力也是一点点沉重起来。
    
     “打理一家公司和研发一个项目相比,是不同的压力,但是还是前者更有负担。”李先生分析说,“以前管好一个项目就好了,现在公司的销售、人员的管理,我统统要放在心上。下面员工有无法解决的难题,也会抛过来给我。”要操心的地方多了,累积的压力自然也就大了。
    
     为了转移工作带来的压迫感,李先生采用的排压手段有点诡异。比如会一个人去空荡荡的博物馆里走走,或者到一家古玩店呆上半天。
    
     “我觉得我的排压方法对我都蛮有效的,不仅如此,我偶尔还会当当员工的‘心理医生’”,李先生笑着说,作为公司的领导,自己要处理要压力问题不说,还得帮助员工良性排压。“有时候他们工作压力太大了,会来找我倾诉,我一般都能成功地开导好他们。”虽然事实上这份工作让他忙得连年休假都没有享受过,但是懂得调整心态、积极工作的他,显然把压力当作了绝佳的工作动力。



管理心理学 - 成功创业网

成功创业网·管理心理学 © 2006 - 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