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为什么如此痛苦是工作让你如此倦怠(1)
1961年,美国作家格林尼出版了一本小说,名为《一个枯竭的案例》:一名建筑师因为不堪忍受精神上的痛苦和折磨,放弃了工作,逃往非洲原始丛林。
这个文学上的典型倦怠者形象,引起当 时很多同样准备逃避工作的人的共鸣。但在研究领域,对于“burnout”(倦怠)的重视,起于1974年美国精神分析学家freudenberger的一本著作,他指出,“burnout是由于工作环境所造成的身体和情绪损耗。”
今年12月,中国第一份“工作倦怠”调查由中国人力资源网展开,结论让人担忧:在4000多名被调查者中,70%出现轻微的工作倦怠;39.22%出现中度工作倦怠;13%出现严重工作倦怠。也就是说,每8个受调查者中就有1个出现比较严重的工作倦怠。
南京脑科医院医学心理科主任李箕君透露,该院心理科平均每天接待80~100个病人,因工作倦怠来求诊或咨询的占了一半,且以工作了十几年的青壮年为主。
“中国正进入工作倦怠现象高峰期,工作倦怠已成为社会流行病。”正在研究该现象的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许燕说。
你倦怠了吗?
stern是一位心理医生,他记得自己刚开业的时候,还是个满怀抱负的年轻人。然而两年后,他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昔日的雄心壮志烟消云散,他甚至比前来咨询的患者还要愤世嫉俗。他对现状强烈不满,觉得收入与付出极不成比例,他在专业方面的训练并没有得到高度重视。
“再做下去还有什么意思?从早到晚都在听别人发牢骚,脑袋都快爆炸了,恨不得找个地方躲起来。政府的各种规定更是火上浇油,比如说,患者究竟要治疗到什么地步,居然是一群外行在制定标准:他们对心理咨询一窍不通,然而我还不得不遵循他们的标准去工作。”
stern已经成为一名典型的“工作倦怠”者。
今年8月,在北京举行的国际心理学大会上,许燕也列举了三个典型案例,以说明倦怠者最突出的3个特征:
疲乏:李已打定主意停薪留职一阵子,他最近工作不带劲,全身总觉得有气无力,每天起床一想到有一整天的工作要做,就感觉好像一晚上没睡似的疲乏,不只是身累,心也累。他力图改善目前的工作困境,却始终未能如意,只好选择暂时出走……
冷漠:张教了15年书,最近不知道为什么,她总是有意无意地避免与学生们近距离接触,学生们凑在一起说话,她听见就心情烦躁,总想躲得远远的。在办公室里,原本爱说爱笑的她也不愿主动和同事聊天了,只希望谁都不要来打扰自己……
丧失成就感:杨跳槽到了新单位,专业对口,收入颇丰,还很稳定。工作伊始,杨满怀热情地投入工作,可是一年过去,她发现工作没有任何新鲜感,自己再也不像刚来的时候那样为了某个项目的完成而喜悦。尤其是当她看到办公室的种种争斗时,更感到厌倦万分。她的情绪开始低落,经常发牢骚,甚至怀疑自己根本就不适合做这份工作……
工作倦怠(job burnout)也称为“职业衰竭”、“职业枯竭”,根据国际上的分类,一般把工作倦怠分为三个方面:情绪衰竭、玩世不恭和成就感低落。
李超平博士是这次调查问卷的设计者,他告诉记者,这次调查采用的是国际上测量工作倦怠最权威的问卷mbi(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他们引进了这一工具,并根据国情进行了修订。而调查结果表明:有35%的人有较高的情绪衰竭。在玩世不恭指数方面,有45.16%的被调查者得分较高。所有被调查人员中,42.3%成就感并不是很强。
是什么让人如此倦怠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心理学助理教授刘聪博士告诉记者,在美国,研究把工作倦怠归结为下列起因:人际冲突、工作强度、工作和家庭不平衡、工作自主性,及“组织限制”。
中国社科院的许欣欣研究员认为:工作倦怠在今天的中国广泛出现,是很正常的,在社会转型期,原有的价值观、成就观、幸福观等受到冲击,而新的价值体系尚未完全确立。这反映到生活和工作中,就是很多人对职业缺乏认同感、成就感,对生活缺乏信心和快乐。
工作倦怠大都发生在城市,发生在“白领阶层”中。而在广大农村,或者在进城务工人员中,很多人还在为生计奋斗,工作对他们来说是养家糊口的“饭碗”,因此“发作”这种病的可能性就会比较小。因而,许欣欣将这种病称为“城市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