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老总:我为什么不愿招应届生
7月初,山东东营市一家化工集团公司副总裁徐先生紧急飞了趟广东,第四天返航时,他带回了7个人。这7个人都是他用大价钱挖过来的。
这家公司今年3月份成立,现有110名员工,其中,9名博士,8名硕士,剩下的基本都是大本、大专学历。
公司成立初期,偌大的办公室到处是空位子,几位老总到处招贤,跑猎头公司下饵,到招聘会赶集。一开始,他们很青睐应届毕业生,认为年轻人热情、好学、可塑性强。4月中旬,陆续来了4位应届毕业生到公司实习。
4位应届毕业生中,两人是学中医药的,两人是学化工的。他们来的第一天就跟老总提了要求:工资开4000元、住单间、有基本设施,三险一险不少。老总答应了。可半月之后,老总让他们全部走人。“这几个学生动手能力很差,给一台电脑,让他们把一摞文件打出来,再电脑打孔装订成册。他们不会,说电脑课没学过打孔。于是,公司派一个秘书教了他们好几遍,但他们很不虚心,一边唠叨这么简单,一边东张西望,漫不经心。直到离开公司时,他们还不会打孔。
两位学中医药的,只见过书本上的田七、草珊瑚。可实践中,他们不仅分辨不出原材料的成色、品质,更别提分辨广西的田七、贵州的田七这些原产地了。这样的直接后果是,他们用高价采购了低质的原材料,加大了公司运营的成本。
徐总解释,既然要招应届大学生,公司也有心理准备--给他们犯错误的机会,给他们个性张扬的空间。公司也知道,把一个应届生培养成一个企业人至少要1年,培养成骨干至少要3年。大学生没有实践能力,这很正常,可态度决定一切,他们的态度着实让人心凉。
与这些大学生相比,该公司现在的办公室主任助理是司机出身,可他的组织能力、人际协调能力、敬业精神都是公司数得上的。然而,让徐总不能容忍的是,这几个大学生从进公司的第一天就在背后嘲笑司机出身的主任助理,说他普通话说不利索,认为他是大老粗,没学过管理还管人,这不是现代企业制度的表现。
更可气的是,这几个大学生爱攀比、爱发牢骚。他们晚上的必修课是,给班上的各个同学打电话,问他们在哪儿工作,拿多少钱。第二天,他们会在饭堂里,逢人就说这儿有多么多么不好,他们的同学有多么多么好,一副怀才不遇的样子。
4位大学生走后不久,清华大学精细化工专业一位研究生通过猎头公司找到了徐总,他想应聘研发中心副主任的职位。在参观企业之前,他押下价码:年薪20万元,2%的股权。他还告诉徐总,20万元是清华价,不是他个人随口说的。
徐总请他先参观企业后再说。在参观生产线时,徐总问了他一些技术问题后,请他走人了——不值那么多。
“如果他有真才实学,或者有特殊的专业才能,年薪50万元也不为过。可他是从本科直读硕士的,没有一天企业工作经验,没有单枪匹马的接过一项课题,没有独当一面的能力,我们能放心把核心部门研发中心交给一个不懂市场又没有经验的秀才兵吗?”徐总说。“一些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动不动拿股权说事,2%的股权,他知道我们公司的注册资金是多少吗?是两亿元!”说这话时,徐总显得很激动。“现在很多大学生都愿意去大城市,说那里有高职务、高工资,可哪儿有那么多好事?其实,在一些小城镇,一个大学生当两个用,他能得到的锻炼比在大城市还多。”这是徐总的看法。
这位老总最后给记者算了笔人才账:通常,到社会上招人比到学校招应届生的成本高15%至20%。但是,这个成本相比企业从头培养一个大学生的成本,一点都不高,相反更合算。商人就是商人,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单位愿用熟手而不用生手的原因。
这家公司今年3月份成立,现有110名员工,其中,9名博士,8名硕士,剩下的基本都是大本、大专学历。
公司成立初期,偌大的办公室到处是空位子,几位老总到处招贤,跑猎头公司下饵,到招聘会赶集。一开始,他们很青睐应届毕业生,认为年轻人热情、好学、可塑性强。4月中旬,陆续来了4位应届毕业生到公司实习。
4位应届毕业生中,两人是学中医药的,两人是学化工的。他们来的第一天就跟老总提了要求:工资开4000元、住单间、有基本设施,三险一险不少。老总答应了。可半月之后,老总让他们全部走人。“这几个学生动手能力很差,给一台电脑,让他们把一摞文件打出来,再电脑打孔装订成册。他们不会,说电脑课没学过打孔。于是,公司派一个秘书教了他们好几遍,但他们很不虚心,一边唠叨这么简单,一边东张西望,漫不经心。直到离开公司时,他们还不会打孔。
两位学中医药的,只见过书本上的田七、草珊瑚。可实践中,他们不仅分辨不出原材料的成色、品质,更别提分辨广西的田七、贵州的田七这些原产地了。这样的直接后果是,他们用高价采购了低质的原材料,加大了公司运营的成本。
徐总解释,既然要招应届大学生,公司也有心理准备--给他们犯错误的机会,给他们个性张扬的空间。公司也知道,把一个应届生培养成一个企业人至少要1年,培养成骨干至少要3年。大学生没有实践能力,这很正常,可态度决定一切,他们的态度着实让人心凉。
与这些大学生相比,该公司现在的办公室主任助理是司机出身,可他的组织能力、人际协调能力、敬业精神都是公司数得上的。然而,让徐总不能容忍的是,这几个大学生从进公司的第一天就在背后嘲笑司机出身的主任助理,说他普通话说不利索,认为他是大老粗,没学过管理还管人,这不是现代企业制度的表现。
更可气的是,这几个大学生爱攀比、爱发牢骚。他们晚上的必修课是,给班上的各个同学打电话,问他们在哪儿工作,拿多少钱。第二天,他们会在饭堂里,逢人就说这儿有多么多么不好,他们的同学有多么多么好,一副怀才不遇的样子。
4位大学生走后不久,清华大学精细化工专业一位研究生通过猎头公司找到了徐总,他想应聘研发中心副主任的职位。在参观企业之前,他押下价码:年薪20万元,2%的股权。他还告诉徐总,20万元是清华价,不是他个人随口说的。
徐总请他先参观企业后再说。在参观生产线时,徐总问了他一些技术问题后,请他走人了——不值那么多。
“如果他有真才实学,或者有特殊的专业才能,年薪50万元也不为过。可他是从本科直读硕士的,没有一天企业工作经验,没有单枪匹马的接过一项课题,没有独当一面的能力,我们能放心把核心部门研发中心交给一个不懂市场又没有经验的秀才兵吗?”徐总说。“一些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动不动拿股权说事,2%的股权,他知道我们公司的注册资金是多少吗?是两亿元!”说这话时,徐总显得很激动。“现在很多大学生都愿意去大城市,说那里有高职务、高工资,可哪儿有那么多好事?其实,在一些小城镇,一个大学生当两个用,他能得到的锻炼比在大城市还多。”这是徐总的看法。
这位老总最后给记者算了笔人才账:通常,到社会上招人比到学校招应届生的成本高15%至20%。但是,这个成本相比企业从头培养一个大学生的成本,一点都不高,相反更合算。商人就是商人,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单位愿用熟手而不用生手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