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不足与信用不足
我国自1996年经济实现软着陆以后,经济增长逐渐放缓,甚至出现需求不足的状况。主要表现是消费不足与投资不足,市场萧条,经济增长速度下降。西方发达社会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也逐渐开始产生因需求不足而导致的经济衰退。滞胀普遍存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均不能取得良好效果。
一、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与信用不足有关目前,一般经济学家们在解释是什么原因引起需求不足的时候,往往借用预期理论,强调由于预期收入下降,而导致当前消费下降。在我国还不仅如此,人们不仅预期收入下降,还预期社会保障与福利下降,教育与医疗等各项开支要大幅增加,所以,现实的和计划的消费都在下降。消费的下降必然引起市场的萧条,投资自然不会有回报,投资也随之下降,这是常理。这些推论都是顺理成章的,符合逻辑也符合现实。
但是如果进一步想,经济学还告诉过我们,消费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所以社会要不断的生产,而且要不断的研究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如果这些是正确的,消费的欲望是无止境的,那么预期收入下降就会限制消费吗?人类的欲望就这样容易被约束和遏制了吗?人类的追求从来都没有停止过,人类对需求的欲望也没有被完全压制,收入下降我们可以信用消费,预期社会福利下降,我们可以给自己提前买好保险,没有钱可以借贷,教育费用上升可以助学贷款,买不起房子和汽车可以消费信贷。先辈哲人的一句话说的好:解决问题的办法随着问题一起产生。可见,消费不足并不是真的问题,是有办法解决的,所谓需求不足,也不是真的,需求下降了,或需求增长不上去了,或需求和供给相比有差距了,从道理上讲,人类的需求从来都是牵引这供给的,社会才会不断的发展进步。
可见,不是需求不足了,那么问题出在哪了呢?我认为是信用不足,只要有消费欲望,没有钱,可以去借,但是如果没人借给你,或者是你不敢去借,或者是社会制度就不让你去借。那这种不足就真的存在了。我国目前的经济问题就正是如此。
经过2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人民积累了大量的社会财富,总体生活水平已经过了温饱阶段,在发达的城市与地区已实现了小康。消费开始面临转型,由温饱式的消费,向小康消费,向更高层次的物质与精神方向发展。例如,人们已不再追求顿顿有肉,买鸡蛋不凭票,穿"的确凉",也经过了缝纫机、自行车、手表的阶段,现在,在大中型城市,甚至一些农村地区,彩电、冰箱、洗衣机、电话等已非常普遍。现在开始追求汽车、房子、旅游、高等教育等。而这些需求是目前的收入水平很难即期实现的,这不能说是需求不足,应该说已经很旺盛了,到了不能马上兑现和满足的程度。那么为什么不去借贷?借贷消费的好处应该说也是尽人皆知的。天堂里的美国老太太和中国老太太的对话已经很著名了。我们的社会缺乏信用制度,缺乏信用运行机制,缺乏新的信用交易原则与信用制度,因此,不能广泛的鼓励和保护社会各界按照新的信用原则与制度,进行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应该承认,我国目前的有效需求不足不仅仅是经济问题,从某种角度上说,还有社会制度问题。
应该说经济方面的问题是需求与供给结构与总量确实不对称,信用活动总水平确实低下。社会经济运行的效率与资源配置的效果低下,这一点在企业之间,商业信用不能广泛开展上体现的最明显。目前,由于信用的普遍确实和信用环境的恶劣,各个企业都自危,在贸易中均强调现金交易,不肯给对方以信用,这样降低了交易对象的选择范围,也使得资源配置不能达到最优和高效。这样导致的结果一定是交易费用和管理成本的上升。这最终会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影响经济增长率。另外,在我国,消费信贷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社会制度方面的问题就是我们的经济管理制度有缺陷,现行的一些制度带有明显的行政管制痕迹,不能解放和扩大新的需求,新的能够推动需求发展的制度与规则还没有建立。人们不能得到保护,不良的行为不能受到惩罚,所以大多数人就只能观望或徘徊。有的人甚至有钱也不消费,为什么?因为社会信用环境太差了,消费起来提心吊胆的。各种假冒伪劣品充斥市场,别的不用说,只是猪肉我们就可以列举如下:非法宰杀未检疫的猪肉、注水猪肉、瘦肉精猪肉、病猪肉、豆猪肉等等,假冒伪劣的程度到了动辄就伤及人的性命,另人毛骨悚然的程度,有钱也不买东西,不敢买东西,最安全的办法就是抱着钱在家带着,少吃,少用,如此,消费怎么能提高?市场怎么能繁荣?
二、投资不足的原因是信用不足
前面的分析结论是我国目前的需求不足在很大程度上是信用不足,信用不足影响和制约了我国现阶段的市场经济发展。那么,在此,本文进一步认为目前的投资不足;也与信用不足密切相关。道理何在?
在现代经济发展中,金融市场变得越来越重要了,银行体系与金融市场共同成为融通与分配资金的场所。资金需求者根据各自的需要与特点,选择到银行去借贷和到资本市场上去发债、发股。社会资金得到合理的分配与充分的流动。如果,这个论断是正确的,那么问题就随之而来了。我们不妨来做如下推理:目前,在我国,人们不消费,那么就把钱存到银行去吧,或者投到资本市场上去,总不能成千上万的在家里囤着吧。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我国老百姓大部分选择把钱存到银行,如果是这样,即使消费需求下降了,投资也不应该下降,因为储蓄可以转化为投资,银行在中介信用的同时,分配了信用。经济增长不应该受到影响。但是目前实际情况是储蓄并没有转化为投资,银行普遍惜贷,或者是说不敢按照需求去放贷。大笔资金滞留银行体系,原因很简单,就是银行不相信借钱的人。
信用不足,限制甚至阻碍了社会资金的流动。目前,我们在强调银行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让银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因此,银行有目前如此行为,也是合理的,不能谴责银行,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还是可喜的。我们应该检查并且必须认识到的问题是我们的社会缺乏信用制度、缺乏行之有效的信用管理。所以,企业和人们在回避与信用有关的交易。
银行的惜贷和不敢贷,在很大程度上既有社会信用缺失的问题,也有自己信用管理水平不高,或对自己信用管理没有信心有关。或者根本就缺乏信用管理手段,如果有一定的信用管理手段,有一套有约束力的社会信用制度,让借贷双方能够互通有无,沟通信息,彼此了解,增加信任。这种借贷成交的概率就会大大提高。呆坏帐发生的概率也会大大降低。
目前,美国等发达国家,社会资金聚积与分配的主渠道是金融市常主要是资本市常但是这点在我国,短期内恐怕不能做到,从长期来看,我国经济运行模式是否完全走美国的轨迹,我个人持犹疑态度。我在迷迷蒙蒙中,始终认为,我国经济发展早晚会走出一条很中国的路,既不像美国,又不像德国,更不会像日本,但一定会有他们的影子,其最灵魂的,最根本的却是中国自己的。但是,尽管资本市场不一定会成为我国社会资金运动与配置的主要渠道,但这并不等于否定资本市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未来的我国资本市场,规模会更大,交易品种会更多,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会更强。但是目前不行,将来行与不行,因素很多,包括市场是否规范,市场中的交易是否符合新的信用原则,是不是在公开、透明、平等的原则下进行的诚实守信的交易。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距此太遥远了。
上市公司造价、股票内幕交易、基金黑幕等等频频发生。应该说信息披露制度和证监会的监督管理就是为了要解决这些问题的。但是事实上,信息披露的约束力远不及人们期望的那样,证监会的监督与管理也让人大失所望,社会的信用约束根本没有建立。可以说,应该有那么一天,某一个企业社会信誉良好,他的股票就成功的在一级市场发行,并且很快,很顺利的就在二级市场交易了。如果某一企业,社会信誉很差,信用记录恶劣,资信评估级别很低,那么这个企业在一级市场上发行的股票没人买,他的发行失败,当然也就不能在二级市场上挂牌交易,不能上市。他的信用记录与信用状况,以及社会信用约束制度和公众的信用意识与信用行为,决定了这个企业能否成为上市公司。
三、信用与宏观经济政策
如果这些分析是对的,即如果承认信用不足造成了消费不足与投资不足,从而影响了总需求不足,那么,我们的宏观政策就要有很大的调整和改变。首先,要促进总需求,拉动内需,促进经济繁荣,就不能只着眼于经济手段与经济政策,不能只注意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应该要注意社会经济管理制度的建设。
在这里,具体地说,就是要建立和发展信用制度,宏观要推进信用立法体系的建设,与具体法律条文的确立。在微观上,要鼓励企业和个人进行信用交易,鼓励银行开展以增加创新业务、防范信贷风险为核心的信用管理,鼓励企业以增加销售额、扩大市场份额、提高核心竞争力为核心的企业信用管理,鼓励征信公司及其信用数据库、资信评估公司、信用风险管理与咨询公司等信用管理行业的发展。
这种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应该是渐变的,因为信用制度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我看来,在相当长的实践内,现行的各种经济政策在不断的改革中,还将不断的发挥作用,同时社会信用制度的建设也会紧锣密鼓的进行。
有一点是值得进一步思考的,即从逻辑上说,如果说信用不足影响了总需求不足,而信用不足又是与制度的建立与发展有关的,而制度的建立与运行是需要一定时间的。那么,是不是等于说,因需求不足而带来的经济增长下降,市场萧条将会存在一段时间。在我看来,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我个人认为尽快建立社会信用体系,教育社会各界按照新的信用制度与诚实守信的原则去进行经济活动与社会活动是当前的首要任务,可以说迫在眉睫。
有一种误解是必须纠正的,即人们长期以来都认为,信用是微观领域里的问题,企业或个人是否诚实守信是否履行合同,是否按期偿还银行贷款本金与利息等等,这些问题好像都是微观经济活动,与宏观经济运行没有关系,或者没有直接关系。但是,我一直认为恰恰相反。作为具体的经济活动,信用确实在微观经济活动中得到表现,但是,信用交易总量和信用制度就是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一部分了,它直接影响宏观经济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