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地运动――解读2002年中国市场风云
作为中国入世后的第一年,2002年的中国市场可谓风云变幻,波橘云诡。面对已经开禁和将要开禁的中国市场,国内企业面对来自国际市场愈来愈大的竞争压力,迫切希望能在外资真正涌入国内市场、主导国内经济之前,壮大自己的实力,以期在以后直面外资的竞争中积累一定的资本。由于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程度很低,它们的业务主要围绕国内市场开展,因此国内市场成为中国企业练兵的主要场所,各种竞争手段、营销策略纷纷登场,在其中,以“圈地”来作为竞争手段的行业颇多,一时间,圈地运动成为中国市场的一大景观。
涉及行业的广泛性
回首2002年的市场,我们不难发现圈地现象充斥着许多行业,以下我们先看一下几个典型行业的情况。
乳业:2002年,除了以前的乳业巨头如伊利、光明、三元等跑马圈地外,一个明显的特征是乳业新贵的崛起,新希望是其中的翘楚。七月,新希望几乎是同时将西南两大地方品牌四川华西乳业公司和重庆天友乳业公司纳入麾下,随后又北上新疆,东进江苏,四面出击,俨然乳品业的一匹黑马。不但国内企业如此,外资品牌也推波助澜。雀巢并购云南蝶泉,一时间,整个乳品市场动荡不安。
房地产业:万科在北京、上海、成都、长春、南京、武汉等地频频接洽,同当地政府部门商谈买地事宜,目前万科的土地储备量达到近900万平方米,已经超过其计划的800万平方米。并且这种趋势至今仍无放慢的迹象,王石称,如果保持今年的速度,一年后,万科的土地储备量预期可达1600至1800万平方米。这是一个令人瞠目的数字。同时,北方的大连万达也将其业务拓展至全国十几个城市,并准备在以后几年内达到2000万平方米的土地储备量。
加油站:石化的圈地从去年至今就没有停止过,中石油、中石化两大国内巨头一直在角力,为了能在有利位置布点不惜投入巨资,一个加油站5000万的天价曾震惊了业内外的人士。
除了以上行业外,其他如啤酒业、大型建材市场、大型汽车交易市场等都有类似的现象,所涉行业的广泛是今年圈地运动的一大特征。
同样的圈地,不同的目的
虽然许多行业都有圈地现象发生,但各个行业有不同的特点,其出发点和目的也大相径庭。通过分析,我们可以把圈地归结为几类。
一、 把资源所在地作为圈地的对象,如乳品业。乳品业是个资源依赖性很强的行业,由于处于整体产业链的下游,它的发展和变迁受到上游产业的巨大影响,原奶的质量关系企业的产品竞争力。在乳品企业的竞争力构成中,除了品牌、资金、规模外,奶源也是其重要构成部分。因为当前产品的竞争已经十分激烈,上海等地出现的奶比水还便宜的情况虽然有企业的不理智的因素,但从长远来看,要扩大市场容量,使奶制品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也需要低的价格。而低的价格必须以低成本来作为背后的支撑,而低成本就需拥有奶源,并且最好销地产,在销地拥有奶源,降低运输成本。因此乳业的竞争已经由原来终端产品的竞争上溯到对资源拥有的竞争,圈地是实现资源拥有的有效途径。
二、圈地是为了圈市场,认为有了地就有了市场。这类圈地用意在当地的市场,也就是说圈地是占有当地市场,形成在位优势,排斥其他竞争对手。加油站是这类中的典型。加油站的辐射半径有限,并且有一定的区域范围,市场需求量不会有大的增长,谁先占领市场谁就有竞争优势。石化是纵向一体化很强的行业,其上游(原油勘探开发)、中游(炼化销售)、下游(化工产品)的上下贯通、前后协同才能获得系统效率,增强抵御风险和国际市场冲击的能力。如果能够实现产业链的整合,则原油走低,油田亏损时,炼油、化工和销售赢利;原油高企,炼油亏时,油田、销售赢利。产业链条的相互衔接与配置,可以大大增强公司的竞争力。根据与世贸组织的相关协议,中国在即将加入WTO后的一二年内,将成品油关税降低6%左右;三年内开放成品油零售业务,此举意味着国外进口成品油的大举进入;到第五年放开批发市场,那时国际油商便可构筑中国市场的营销网,实行全面供油。因此当前的中石油、中石化的竞争也是迫于竞争压力,只有圈地布点,构筑终端销售网络,才能有效支撑上游产业链的稳定,才能有效抗击国际石油巨头的冲击。除了加油站,还有大型建材市场属于此类。
三、圈地是为公司长期的战略部署服务,在这里,地是战略储备。与前两种不同,这种圈地是实实在在的圈地,房地产业是这类圈地的代表。地产,究其名,就是围绕土地作文章。房地产是固定资产投资大、回收期长的行业,要保持企业的永续经营、基业长青,对最重要生产资料――土地的占有至关重要,充足的土地储备意味着未来企业项目的充裕,意味着企业能够不间断地推出新的房地产项目,也就意味着有了占有市场的根本。土地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我占的多,竞争对手就占的少,此长彼消,优劣立判,这也是万科、万达、首创等企业大力圈地的动因,只有土地这种战略资源多,才能在当前市场集中度较低的情况下加强自身竞争力,才有望脱颖而出。所以,房地产业走的是香港地产之路,效仿新鸿基地产依靠土地储备厚积薄发,领袖群伦。
四、圈地是为了寻求规模效应,如汽车交易市场。这些交易市场以单体为主,不存在布点建网络,并且象汽车这类大宗商品,消费者在进行购买决策时都很谨慎,一般都要多走走,多看看,货比三家。基于这种消费心理,大的卖场就应运而生,大的卖场可以招揽更多的汽车厂家入驻,多品种、多厂家的汽车又会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消费者多了反过来又吸引更多的厂家,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所以说,这类圈地是以大卖场产生吸纳力,形成规模效应。
圈地的代价
从各类企业圈地的目的,我们不难发现,这些企业虽然基于各自行业的特点,有不同的动机,但从长远来看,它们都是为了在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圈地是满足其战略规划的需要。但也应该看到,这种战略布局是需要企业付出代价的,因为圈地是一种变相的恶性竞争,有时它突破了企业当前的能力范围,并对企业的短期资源配置产生影响,这种影响最终会影响企业长期发展战略。
首先,圈地需要投入相当大的资金,如果大规模的资金投入不能在短期内产生效益,回笼资金,则必然会对企业的原有业务产生不利影响。企业的资金链条出现断裂,则整个企业的运作将陷入瘫痪。所以圈地对企业起到了抽血的负面效应。
其次,圈地容易诱发竞争升级,并形成行业风气,透支行业资源,不利于行业稳定、健康的发展。如房地产业要想健康发展,必须建立阶梯型的土地储备利用制度,这样才能为市场提供合理的楼盘,实现房地产市场的理性繁荣。而过度的圈地行为,容易使行业产生恐慌,因为土地毕竟是不可再生、容量一定的资源,这样就会引发全行业的圈地行为,使阶梯型的土地储备转换为球型土地储备(即最大限度地占有目前的土地),行业的远期发展受到影响。所以说圈地对行业是恶性竞争的导火索。
第三,圈地是对整个社会资源的浪费。最初发生在英国的圈地运动是为了谋求对资源的垄断,现在,发生在我国的的圈地行为很大部分也是为了谋求对某一资源或某地资源的占有,为了达到占有资源的目的,企业会采用各种手段,包括合理和不合理的手段,前段被大家所议论纷纷的某外资企业并购国内企业的事件就注释了这种情况。从企业的角度讲,尽可能多地占有资源是企业良性发展的必要保证,但如果这种占有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就会削弱行业的整体效率,因为占有资源而不能对资源进行充分的开发利用本身就是对资源的一种浪费。所以说过度的圈地是对社会资源价值实现的遏制。
结合行业特性,理性操作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过度的圈地行为对企业,对行业,对社会的负面作用,那么,企业应当如何看待圈地行为呢?面对圈地潮,企业又怎么作呢?我的看法是企业应当结合行业发展的方向和竞争态势,理性思考,稳健操作。
第一,要深入研究本行业的行业特性和竞争态势。这种研究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点:行业在整条产业价值链的位置;产业价值链的关键结点在何处;本行业竞争的最重要的要素是什么;行业的发展方向;行业的未来竞争核心。企业必须对这几个问题有清楚的了解,才能决定自己的下步操作。譬如乳品行业,该行业是个相关性很强的行业,处于种植业 饲料业 养殖业 乳制品加工业 顾客整个产业链的下游,在这条产业链中,乳制品加工业是价值增值最大的地方,但由于是原料依赖型企业,它对养殖业的依赖性很强,随着我国乳制品市场区域分割局面的打破,原先隶属于一地的资源现在面向了全国,产地销、销地产使企业必然走向对奶源拥有的竞争之路,因此优质奶源是乳品行业竞争中的关键要素。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液态奶的需求量将迅速攀升。另外,乳业的经营重心将由原来的产品经营转向资本运营,并且今后一段时间的发展将是宏观联合、微观竞争。经过上述分析,乳品企业应当衡量自身实力,有实力就进行圈地,拥有奶源地;如果属于区域性的强势品牌,则要或同大品牌合作,或者联合本地品牌抗击大品牌的入侵;至于小的企业,则应考虑依附于某个大品牌,寻求被兼并或联合。
第二,一定要理性地分析市场,不能冲动性决策。企业圈地的最终目的是赢得市场,是获取利润,不是为了圈地而圈地,因此圈地时一定要考虑投入产出比,而不能简单地以占领据点为目的,试想一个5000万的加油站要多少年才能收回投资。不计成本投入巨资圈来地圈来的只能是负债,这类圈地要不得。因为市场不是圈来的,即使你现在占有,但如果你不能很好地经营,采取有效的经营手段,满足顾客的需求,提高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市场最终会被竞争对手所蚕食。圈地跟公司的其他决策一样,要理性分析,断不可随波逐流,一拥而上。
第三,要创新思维,跳出圈地的藩篱。圈地是为了获取竞争优势,但圈地不是获取竞争优势的唯一途径,企业要根据行业特性,采取适合本行业特点、消费者需求的经营策略,以差异化赢得顾客。如汽车销售行业,大的卖场有大的好处,但大了特色服务就有可能跟不上,小的汽车交易市场可以进行市场细分,区别大卖场大而全,而体现小卖场的特色。如别克、本田、奥迪四位一体店的销售模式,就满足了高端消费者的需求。此外如进口车交易市场、二手车交易市场都会有很大的市场空间。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电子邮件:luowengao@263.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