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成功创业网 - 生产经营 - 多角萌动 中国医药产业新经纬

多角萌动 中国医药产业新经纬

中国医药史可谓源远流长,但称上严格意义上的“产业”却是近百年来伴随着化学药物的涌进、中药、民族药、生物医药的崛起而形成的。特别是近年来,除了化学药物市值一路走高以外,中药、民族药、生物医药同样高歌猛进,中国医药产业进入了一个“多头萌动”的新经纬时代。

  中国乃头号中药强国

  包括许多业内人士都在抱怨“中药大国”的中药业发展不尽人意,转而全盘肯定日、韩的中药业的“斐绩”,这完全是因为两个数字的原因:一个数字是“中国中药产值仅及世界植物药市场的3%”,另一个是“日本中药出口占世界中药市场70%-80%”。

  事实上,笼统说我国中药只占国际植物药市场3%是没有厘清中药和植物药两个概念原因。其实我国中药产值占世界中药市场份额超过50%,是中药头号强国。那些认为中国中药产值仅及国际植物药市场3%的结论显然是错误的,那是因为不把中国市场置于其中。如果从中国中药总产值占世界植物药市场的份额来看,中国大陆中药总产值超过493亿元,约60亿美元,就占世界植物药市场的1/4,而绝不是3%。如果从我国中药总产值占世界中药市场的份额看,则更是超过50%。因此,目前为止我国乃是世界中药研发、生产、应用和出口头号强国。

  另外,据日本厚生省《药事工业生产动态统计年报》显示,日本中药产值1992年为最高峰,仅为17亿美元。此后,一路下滑,截至1999年降到10亿美元,只占我国内地同年中药总产值的1/6。即使日本中药全部出口也达不到所谓30%的市场份额。而2004年中国中药工业年总产值已达900多亿元,比2003年增长10%以上,中药工业的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分别达到10%以上,均高于医药工业的平均水平,展现出了较强的发展潜力。

  中药业在发展道路上虽然不能令多数人感到满意,不可否认的是,其发展路径应当是正确的,而且也取得了不俗的业绩。分析最近几年中药业可以发现,中药工业是国内盈利能力较强的行业,2003年平均净利润率11%。中药工业与其他41个行业相比,8项主要经济指标中有7项名列前茅,其中百元固定资产利税率仅次于烟草加工业。中药行业发展迅速,中成药和中药饮片的销售占国内医药市场的四成以上,近五年来中成药工业产值平均年增长20%,利税平均年增长24%。

  目前祖国大陆已建立了448个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18个省份规范化种植面积达92万公顷。而随着超临界萃取、膜分离、沸腾造粒等生产技术和工艺的突破,中药生产工艺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高,中药企业规模、效益也不断提升。涵盖中药农业、中药工业、中药商业的现代中药产业链不断完善和发展。

  独具高速成长性的中国中药、植物药市场也引起了跨国医药企业的关注。例如OTC排名世界100强的德国马博士是以生产天然植物药为主的企业,它刚把一个具有排毒养颜、治疗便秘作用的新药“艾者思”投放我国市场,预示着原本由日本、韩国企业垄断的世界天然植物药市场竞争格局将更加激烈。而瑞士诺华中国公司总裁刘贞贤也表示,由于国际市场对植物药的认可营造了巨大商机,所以早在2001年诺华就投入450万美元与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合作开发中药新品种,希望在我国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中国政府于1997年开始提出了“中药现代化发展规划”,并启动该项工作。三年前,国务院又制定了《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2002—2010年)》。随之,政府及社会各界形成了推进中药业发展的合力。如科技部设立了中药现代化重大专项,通过国家攻关、973、863计划和公益性研究、科技资源平台建设等各类科技计划支持中药基础、创新和产业化研究;发改委也设立了现代中药专项并支持4个国家中药工程中心的建设;商务部在实施“科技兴贸”和建立医药出口基地过程中,把促进中药出口创汇作为重要内容;卫生部、教育部在所属医学研究机构和综合性大学中建立了中药现代化研究中心;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制定与完善现代中药标准和规范的过程中,开展了中药技术标准的研究、中药企业GMP认证、中药材质量管理GAP认证、中药饮片文号管理等项工作;国家知识产权局采取研究中药知识产权保护战略、加快审查速度、扩大专利培训等具体措施,促进中药创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从行业主管部门的角度出发,重点支持了中药研究方法、中药生产共性技术、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中药质量控制和中药安全性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中国科学院投入专项支持中药现代化研究,并在上海建立了中药现代化研究中心……

  随着《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2002—2010年)》的实施推进,中国中药产业研发体系不断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成功地开发出一批中药新品种,中药防治疾病的重要作用得以进一步发挥;制订了一批重要的中药基础标准和符合中药特点的科学规范,中药产业标准规范建设初见成效。在目前世界天然植物药年销售额超过160亿美元,并且以每年10%~20%速度增长的趋势下,相信中国中药业已经步入了一片茵茵绿地。



  民族药迎来井喷时期

  一年多以前,陕西老三届企业集团挥师苗药,控股贵州民族制药厂,组建了老三届民族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在业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老三届集团拥有7个控股公司、2个参股公司、2个业务紧密联系的公司组成的大型集团公司,总资产为5亿元。按照老三届集团的战略布局,5年之内,逐步对贵州乃至云南、四川等周边省区的经营不善、或未能通过国家GMP验收的药厂进行收购、控股,扩大充实新组建的苗药产业集团,从而最终进入资本市场运作。

  事实上,全球每隔3年就会产生1个耐药性更强的病毒,以目前美国的药物开发水平,平均从1万多种化合物中才能筛选出一个新药,而且需要投入5亿美元、花费10年时间才能生产出一个新药,从时间上根本应付不了新病毒;对付精神病、老年病等慢性疾病,化学药几乎束手无策,而且化学药在杀死病毒、病菌的同时,也极有可能损害正常细胞,其毒副作用令人头痛。中药、民族药则以协调平衡为治疗机理,对不少慢性疾病有一定的治疗效果,而且毒副作用较小,这就为传统药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传统药已经迎来了大好的发展机遇.目前云南、贵州、四川、青海、宁夏等省已把发展民族药列为优势产业,甚至是支柱产业。 

  中国民族药产业近年来迅速崛起,以奇正藏药、仁福药业、盘龙云海等为代表的一批企业正成为市场的生力军;而继蒙药、藏药等民族医药之后,维吾尔医药以其完整的医药理论体系和有效的临床实践迅速崛起,目前已有很多企业相继研发维药,青岛健特生物、武汉人福科技、新疆天地集团、新银宇集团等企业的纷纷加盟,形成了一股维药研发的热潮。同时彝药产业也得以起步,仅云南楚雄州的彝药产业目前已实现工业总产值约10亿元,成为继藏、蒙、维、傣、苗等民族医药之后迅速崛起的民族药,如今全国专门研制生产彝药的企业已发展到40余家。贵州省作为中国民族药产销大省,近10年来,该省以中药、民族药为主体的医药产业正以平均每年20%的速度递增。贵州益佰制药负责人表示,贵州中药、民族药具有资源优势、劳动力低廉和价格优势;国际天然药物及传统药物市场开拓的空间较大,要面向世界,企业就必须向产业化迈进,上下游产业链一旦相连,贵州医药发展会迈向一个新台阶。

  在医药类上市公司中,从事民族药生产开发的公司数量虽少,尚未形成一个明显的投资热点。但是西藏药业和青海三普是两家较早从事民族药生产开发的企业,两家公司均背靠青藏高原,青藏高原蕴藏着极为丰富的药物资源,开发前景十分诱人。这两家公司在新产品研发和融资方面均有较大的优势,其良好的市场形象和品牌优势将有利于公司未来的发展。

  据统计,目前全国有民族医院157家,县以上独立的民族医药科研机构15家,民族医药生产企业120家左右,生产国家标准的民族药近千个。但民族药和中药有许多相似之处,均具有独立的知识产权和丰富的资源优势,但都存在药理不清和工艺落后的缺点。民族药欲有所作为,需经历一个自身不断完善的过程,尤其要在药理、药效及工艺等方面实现质的飞跃,而这一过程不可能在短期内一蹴而就。但民族药作为我国独有的资源,未来应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目前国内民族药做得较好的是藏药、蒙药,近年发展较快的是苗药。但许多民族药在国内的销售渠道还不是很畅通,国际上就更不用说了。鉴于此,中国民族医药学会正在筹划成立中国民族药总公司,以协调全国民族药的营销和外贸工作。 

  生物医药市场新贵

  以生物经济为主体的“第四次浪潮”,将对经济发展和人类进步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我国以生物经济作为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显然是因为生物产业成长性好,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发展战略目标,生物技术产业已初具规模,拥有具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具备发展生物经济的人力资源;生物产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潜在着巨大的市场需求。

  我国的生物技术产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之后,也已初步建立起完整的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体系,生物经济初现端倪,涉及现代生物技术的企业约500家,从业人员超过5万人,并以每年增加近100家公司的速度增长。而1980年我国生物科技总产值仅为2亿多元,2000年底达到了200亿元左右,年增长在20%以上,预计未来四五年内总产值还将翻一番。

  生物技术已成为许多国家研究开发的重点,生物经济也正在成为继网络经济之后的又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有13亿人吃饭,近5亿人吃保健食品,约1.3亿人吃药,20亿亩耕地需要新的农作物品种,无疑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物技术产品消费市场之一。 而生物医药产业作为生物经济中极为重要的部分,近年在我国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北京、上海、天津等中心城市以及合肥、无锡、黄石等中小城市都在建或已经建成一批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仅上海浦东的张江“药谷”就聚集了来自海外的近百家生物医药研究开发机构和生产企业,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生物医药产业链。天津开发区已有生物医药产业外资企业53家,投资总额超过5亿美元。

  但另一方面,目前中国生物医药产业仍然比较弱小,虽然许多生物制药企业都在使用进口生产设备,虽然单机足够先进,但生产线落后,生产规模小。同时,由于管理水平低下,员工素质不高,造成产品质量的不稳定。新药研发能力低、低水平的重复生产不可能带来强大的国际市场竞争力。除此之外,中国生物医药业还必须清醒面对包括“基因及后基因组学、组合化学、高通量筛选、生物信息学及新型释药系统的发展带来的迥然不同的药物研究与评价方法;对于各类药品包括生物技术产品与传统中药安全性及不良反应的日益关注;人用药品注册标准的国际协调化(ICH);新药研究过程中必须遵循的伦理学原则”等问题,以谋求产业的健康发展。

  原载《医药经济报》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

生产经营 - 成功创业网

成功创业网·生产经营 © 2006 - 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