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品牌与洋品牌手机的竞争
这篇文章试图分析国产与洋品牌的手机各个层面的竞争,我把整个战局比喻成农民起义攻打正规军。
事实证明目前国产品牌的战果会是非常辉煌的,但国产手机是否能长久保持这个优势?若要保持这个战果,国内企业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首先,我们要认知双方的企业负担是不一样的。因为不管当权政府好不好,都需要负责国家的整体建设与国防的现代化;义军却不需要管这么多。跨国企业要在世界舞台站住脚就得要有一定的毛利来做研发,来做下一代的产品开发。国产厂商不必做这些,财力上也做不起。
在人员与人才的招聘上,国产厂商不做八股文,不“之乎者也”,不需要烦什么信息网络化,也没有科举制度,是非常适合农民参与的。在目前国内大部分工厂朝不保夕,下岗工人更不能温饱,改行来卖手机怎么样也能月入千儿八百的。再说在正规军中,因为没上过军校,(不会英文),最多当个炊事兵;在义军中可以当个小头目。名利双收,何乐而不为?所以目前国内企业可以招到不少优秀人才。
义军中所谓的严格管理,其实是更偏向于“江湖义气”,更像用“帮规”来规范大家的行为。听到的都是“杀无赦”,“年轻军官的破格升迁”。义军也不要烦什么五年计划,完全不是官僚体系的运作。
从康熙王朝和胡雪岩的连续剧和小说中可清楚的看到,自古中国商场上就分不清“现金收入”与“权责收入”,所以造成“只要我账户内有钱,我就是赚钱”的业绩评估。近年来有些国内企业也开始号称用“权责发生制”,事实上由于税务机关是以“现金流”来课税的,而大部分企业还没成熟的用两本账来操作(这里的“两本账”不是指假账),所以最后大家还是以“现金”论英雄。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国内企业往往规模做大后,就只好强调经销商要先付押金了。因为他们发现货虽出多了,但不赚钱,甚至出货越多,赔的越多。最后靠企业的“应收”和“应付”的时间差来维持生存,直到有一天宣告“资金周转失灵”,就垮了。国外企业资金周转失灵还可经过破产法保护而盘活企业。国内企业(如,爱多VCD)在此时无论大家怎么救助,却兵败如山倒,从此在江湖上销声匿迹。
在这情况下,我们也会看到那些从西点军校回来的“海归派“(如东信和波导…等)在中西制度的分歧中,不上不下,左右不是。
别误会,我不是说农民起义不会成功,而是说成功后,他们会面对一系列他们原来不需要处理的事。在革命成功后,短期内反而会使整个社会混乱,退步。同时,我们也不要对官僚体系太失望,古今中外的官僚体系都是先人血汗经验累积下来的,它还是有许多可取的地方。
国内手机企业能在短期竞争中成功的因素
原因不外两个:1.价格稳定与严格的价格监控;2.细腻的渠道建立与管理。但这两个都只能维持创业时的繁荣,是否能长期成功就有赖于他们能否认清这两个法宝的弱点:
1.稳定的价格与严格的价格监控
在产商出货量小又能保证渠道伙伴的利润时,比较容易稳定价格,谁犯规就不给他货,换句话说,谁犯规谁下一轮就赚不到钱。问题在厂商真能一直严格执法下去吗?
除非你一直只想做“贴牌机”,否则建立一套最便宜的生产线(半自动的)也要花上6百万美元,为了摊薄固定成本,“产量”必须做大。再加上企业要成长,所以每月一定有“销售量成长”的压力。国外厂商在过去7,8年不就一直陷于此矛盾:为了保持销售量的增长,你敢处罚你的渠道伙伴吗?处罚完了,“是渠道伙伴受伤?还是自己的业绩受伤更大?”的两难境界。
当厂商开始向渠道压货的那天,就是价格体系崩盘之日。那时候厂商将什么销售经典案例“啤酒游戏”,什么“猫吃食”出货理论都抛到脑后。更糟的是,此时渠道伙伴为了应付厂商的威胁利诱,只好先吞货,然后把超出自己销售能力的那部分低价或平价抛到别的市场上,“窜货”大戏就开始上演了,渠道伙伴互相指责别人低价出货,互相指责别人破坏市场秩序。这时价格就不可能稳定了。想处罚渠道,又分不清谁是始作俑者,不知从何下手。若用不再出货来处罚代理商,弄来弄去,反而自己业绩做不到。到了这个阶段,所谓的严格价格监控也行同虚设。
2.细腻的渠道建立与管理
无疑的国内厂商的渠道建立与管理的确是比国外厂商细腻。由于文化的差距太大,过去国外厂商不愿也不敢轻易与零售终端接触。除了可口可乐,雀巢,宝洁,康师父之外,就只有几家啤酒商细耕了零售终端。
不过这中间有两个逻辑漏洞:
a.当规模小时,一切用手工就可应付。若一个省就有两叁仟渠道促销员工时,薪资与奖金如何及时考核与发放?是否会有虚报人头,吃空粮的情况发生?其中的复杂度是没亲自经营大企业的人所不能预测和理解的。而且农民在温饱之后,就会追求荣誉与公平的回报,员工升迁的恰当与否会严重影响团队的工作士气。这些若没有强大的财务与人事的官僚体系是做不到的。
b.做任何事都有成本。若你的价格不能如海尔卖家电那样卖的比别人贵,那么哪来的利润空间去管理这庞大的渠道体系?不论哪家出产的电器产品其成本是可以估算出来的,所以我们对它的毛利也可摸的八九不离十。目前这种卖价和这种毛利是根本不可能有余钱做研发,哪有余钱做免费换机来代替维修?哪能有余钱来弥补滞销货库存的浪费?更不要说维持细腻渠道管理的成本与花样繁多的促销成本了!
那么为什么每家厂商都说他在赚钱?如前文所说的:因为他们认为银行户头内有钱,就是赚钱!他们是靠“应付”与“应收”的时间差产生“正”的现金流,他们甚至是靠先收押金来维持企业的运作。直到有一天他们的企业成长遇到瓶颈,现金流不动了,就会兵败如山倒,而且倒的极快。(这种例子在“大败局”一书中谈到很多。)
国外名牌厂商的应对之道
请不要误解,认为国内品牌就不可怕了。基本问题在于“农民起义”源源不断。虽然大部分的“义军”命都不长,但倒了一帮人,又新的来了一帮人。以后每几个月我们就会听到有厂商不支倒地,但我们也会听到又有新的企业决定介入手机事业。那么每个月国外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就都会有所流失,只是每个月流失给不同的国产竞争对手。
也不要误会,认为国内厂商一定不能存活。我们在历史上虽见到赤眉,黄巾,白莲和太平天国的失败,但我们也见到了刘邦与朱元璋的成功。眼下我们也见到了海尔与联想的成功。只是现在我们还不知在手机行业谁最后会是朱元璋?谁最后是手机界的海尔或联想?这个英雄的出现取决于谁最先能把部队正规化?
既然朱元璋很可能会出现,那么国外名牌就坐以待毙了吗?不是!应对之道是学高通公司掌握核心技术。也就是我从98年就疾呼的:Motorola与Nokia应该卖Chipset和Solutions给国内厂商。外壳设计,人机界面的本地化并不是外商的专长,这部分让给国内厂商去做。
结语
在讲授“别向渠道压货”的课程时,大家常用“经营面摊”的例子:一般面摊,都是按经验估出今天的销售量,然后适当的备料。当客人来了,才抓料下面。但是有一天面摊老板忽然脑筋发昏,要追求业务的成长,决定吃饭时段业绩要翻一翻,要卖200碗面,但是吃饭时段的那一个钟头不可能及时供面,所以就把面统统先煮好。结果快到下午一点了,面才卖了100多碗,于是老板只好降价促销。到了2点半,发现还剩下40碗没卖掉,只好丢掉;所以是生意做的越多,反而越赔钱。这个例子生动的解释了当前国内厂商做消费产品的心路历程,也许大家觉得解决的方法,就是“量出而入”。不过高科技行业有一样与面摊业不同:它的生产线太贵,你量做不大,那么摊到每一单位产品的固定成本就太高。所以它一定得追求“量”的快速成长。如何经营“超高科技(贵)面摊”可以代表了所有厂商(不论国产还是洋产)遇到的两难境地。由于国外品牌掌握“做面条”的技术,可以考虑供给面摊最“有劲儿”的面条,而不必去亲自摆面摊,不必去担心面煮熟了有没有人买,也不必担心客人是要牛肉面,还是阳春面。我想我就用这个例子做为这篇文章的结尾。
李之柏先生出生在台湾,工程学博士,后加盟美国摩托罗拉,1988年来到中国至今近20年。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