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决胜中国法宝:掌握改变游戏规则的核心技术
从艾德奇在上海张江的办公室望出去,可以看到时速达到每小时430公里的磁悬浮高速列车呼啸而过。但是这位通用电气副总裁,中国技术中心(CTC)总裁,却对此并不在意,“我们更多的项目是那些长期的,会改变整个游戏规则的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被英国《金融时报》选为2003年度商界风云人物的GE掌门人,杰夫·伊梅尔特表示,“未来最受推崇的公司将以其卓越的技术享誉四海。”而中国技术中心将和通用电气在纽约、印度班加罗尔、德国慕尼黑一起成为这一技术领先项目的核心。
这个可以追溯到1878年,由托马斯·爱迪生创办的企业。GE的创新血统与生俱来。GE的工业研究实验室,则起源于美国纽约。最初担任实验室负责人的科学家,当时甚至仍兼任麻省理工学院(MIT)的教授。对于他的困惑是,这个由企业来建立的实验室到底能否一直设立下去。自然,后来看起来这像是一个传说。
GE的研究中心,从纽约走向世界,还是从2000年开始的。GE在印度、中国以及随后在德国建立了全球研究中心。“不同的研究中心将会发展各自不同的优势研究领域。”艾德奇说,“上海的研究中心将主要集中在先进材料等方面。”眼下,上海研究中心的大多数员工是本地的研究人员。
在张江的CTC底层的展览大厅里,有很多GE的最新成果。但是有两件展品却只留下了空空的底座。据说,这两件展品被运到美国GE总部,以供中国领导人参观。而在为中国总理介绍GE的新技术之前,GE的相关官员非常聪明地表示:“这些产品都是我们可以带到中国去的。”
中国不仅仅只是需要产品。引进先进技术,已经是各界的共识。在京沪高速铁路的争夺中,技术转让问题成了竞争各方能否胜出的关键之一。伊梅尔特多次表示:GE希望在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作用。加强技术合作,也就成了获得中国市场的砝码之一。而有关领导人表示欢迎GE把先进技术,管理经验,人员培训等带到中国。
GE早就开始在中国合资生产燃气轮机,也同时合作开发生产支线飞机,GE在中国市场获得了大量机会。不久前,GE获得了30亿美元的发动机制造合同。艾德奇说:“我们的小组一直在和中国支线飞机设计制造企业进行合作。”
用科技把世界带到中国、把中国带入世界,成了双方合作的基础。
在上海张江的GE中国技术中心,艾德奇的办公室里,本报记者采访了这位GE副总裁,CTC总裁。
我们必须预测未来技术的发展趋势,作出判断要在哪些领域里发展,充分地挖掘这些新产品领域的潜力,确保我们在将来保持技术领先。
《21世纪》:继在印度成立约翰·韦尔奇技术中心以后,GE在上海设立一个全球研发中心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艾德奇:发展技术、保持技术领先一直是GE重要的战略增长措施。我们增加研发投入,保证未来GE的产品能够领先市场,确保公司的不断增长。中国是一个很重要的市场,尤其对于GE公司的高技术含量产品,如发电设备、飞机发动机和医疗影像设备等等。GE业务集团在中国的发展都非常快,有越来越多的客户,所以我们希望我们的技术更接近本地客户,了解客户的需求,增强本地的技术能力。另外,我们也希望有机会吸收中国优秀的研究人员,特别是在材料、电子、先进制造技术方面的人才。
《21世纪》:那么CTC的使命是什么?
艾德奇:CTC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成为GE技术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从基础研究,到新产品和新应用的开发,CTC都将在GE以技术促增长战略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确保我们在各个领域有领先的产品。CTC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支持本地供应商,支持业务集团在中国的生产设施。其三就是要发展人才。我们聘用非常有才能的人员,帮助他们发展。我们拥有28个先进的实验室,有很好的工作环境,来鼓励研究人员的创新。同时,我们还有完善的培训体系,为他们提供公司文化、六个西格玛、领导力发展以及技术培训。所有这些都为人才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21世纪》:研发中心与业务集团的研发团队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艾德奇:全球研究中心更多地关注能应用到各业务集团下一代新产品上的、改变游戏规则的技术,将这些技术开发出来以后,转到各业务集团,由他们的团队进行技术的应用开发。这些项目占60%-70%。还有20%-25%的项目是近期可能没有直接的产品应用,但是我们的业务集团感兴趣的、关乎GE未来发展的前瞻性技术研究。我们必须预测未来技术的发展趋势,作出判断要在哪些领域里发展。这些研发项目能够有助于我们将来充分地挖掘这些新产品领域的潜力,确保我们在将来保持技术领先。这些项目主要由全球研究中心主导。还有其它的项目是直接支持各业务集团的短期项目。但总之,我们对研发的要求是创新发明必须应用到产品上去,必须能够为业务集团的发展服务。这也是我们衡量研发机构是否成功的标志。
我们所有重要的研发项目都是基于各个业务集团营销、市场上的一些新的信息,了解客户有哪些新的需要,比如说能源、医疗和新材料等方面有哪些需求,然后再进行特定的研发。总而言之,我们都是围绕着产品、围绕着市场来开展我们的技术研发的,从而支持各个业务集团的发展。
《21世纪》:CTC和纽约的全球研发中心,印度的约翰·韦尔奇技术中心相比,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艾德奇:GE总共有四个研发中心,一个是在美国纽约州,二是在印度的班加罗尔,三是在中国上海,还有一个是在德国慕尼黑,将在今年夏天建成。这些研发中心的运作模式都是一样的,就是建立各自的“Centers of Excellence”(优势技术领域),相互之间进行密切合作。
确定了一个项目后,我们会看哪里的团队有更强的研究能力,或更靠近客户,我们就把项目放在哪里,同时其它团队提供支持。纽约的全球研究中心有100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早的工业实验室之一,涉及的研究范围很广泛。约翰·韦尔奇技术中心的专长是软件、仿真系统设计、分析等。上海的研发中心的专长一是新材料方面的研究,从晶体到陶瓷到有机硅,二是电子方面,还有就是先进制造技术的研究。我们通过这些技术来服务中国的客户,另外,我们也发展自己的技术来服务全球的客户。
《21世纪》:GE如何来进行研究资金的分配,CTC的资金分配是怎样做出的?
艾德奇:公司的研发资金分配贯穿于公司的营运系统中。在每年的1月,有一个全球领导人大会,公司的领导团队聚集在一起,对于去年的工作进行总结,并对下一年度的工作进行展望。每年的6、7月份,公司以及各业务集团制定三年计划,并制定未来技术发展目标,包括确定今后几年的技术发展趋势以及应该发展哪些项目,从而确保公司的技术领先。公司负责全球研究中心的高级副总裁斯科特。唐纳利以及其他研发领导人参与全过程。到每年的第三季度,业务集团的领导人、唐纳利和GE的CEO杰夫。伊梅尔特一起讨论下一年的运营计划,并具体确定研发方面开支计划。
更重要的是,所有的业务部门CEO每季度都会访问纽约的全球研究中心,了解最新的技术发展,检查项目的进展情况,决定研发项目的投资。另外,有很多项目都是多年的项目。因此,决定研发经费开支不是一年一次的活动,而是一个贯穿全年的过程。
在CTC,业务集团技术团队的资金来自他们各自的业务集团。至于全球研究中心,则是根据各个研究室的技术专长和具体进行的项目来分配,所以每年都会不一样。比如中国有非常出色的电力电子研究团队,还有新材料,以及先进的制造工艺的研究,我们根据项目在四个全球研究中心范围内分配资金。
《21世纪》:CTC的项目主要是来自于GE中国呢?还是更多的来自于GE全球研究中心?
艾德奇:两者都有。我们有为全球业务集团服务、与全球团队一起开发的项目,也有针对中国市场和亚洲市场的产品开发和技术支持。比如,我们有实验室为医疗健康集团开发用于医疗设备的先进技术,而我们的塑料集团则有团队为中国市场开发新型的材料。
《21世纪》:GE投资了多少钱,来建立CTC?
艾德奇:CTC的资本投资超过6000万美元。另外很重要的投资是在技术和人力资源、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投资。公司内部有一套完整的培训体系,提供从公司文化、6西格玛、公司管理到领导能力发展等等的培训,同时对技术人员还有深入的技术培训。我们会派人到纽约或各业务部门去接受培训,纽约研究中心也会派人过来提供技术指导。这些方面的投资是很重要的。
《21世纪》:CTC有多少研究人员?这些人员主要从哪里引进?
艾德奇:目前CTC有员工600人左右,其中约400人从事研究开发工作。我们招聘的人员各不相同,有的从校园直接招聘毕业生,也招聘有工作经验的员工。从国内招聘,也有的是从国外招聘。例如,在全球研究中心团队100多人里,有20%都是海外归国人员。
《21世纪》:是什么吸引了这些人才加入CTC?
艾德奇:首先,GE公司有很好的声誉,这点至关重要。我们是一家拥有120年历史的公司,非常注重诚信。我们为这种传统感到自豪,也为公司的价值观感到自豪。而且,公司倡导精英文化,只要你努力,任何人都有机会成功。
CTC是个世界级的研发机构,有先进的设备和令人激动的工作环境。这儿的研发团队有机会和全球团队合作,发展和挑战自己的能力;并且对于那些有激情、渴望能够以自己的技术改变人们生活的优秀人才来说,在这儿工作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实现自己梦想的机会,他们看到他们的工作能够直接应用到产品中,从能源到运输、从材料到医疗设备,生产出令人激动人心的产品,解决一些棘手问题,并最终改变人们的生活,这对于研究人员是非常有吸引力的。GE公司的创始人之一托玛斯。爱迪生不仅仅是一个大发明家,而且也是很出色的“企业家”,因为他将他的很多创造发明变成产品,直接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因此,吸引人才加入我们的因素有很多:世界一流的设施,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人才、我们的培训、我们所做的项目等等都吸引了有激情、有能力的优秀人才。并且,公司有完整的系统和支持构架鼓励他们进一步发展,无论是向纵深发展还是横向广度发展,都有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