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 靠自主创业有没有戏
大学扩招已经实行几个年头了,反正现在大学生随手一抓就是一把,如果运气够好,说不定这一把里还有个博士、硕士什么的。按说这是好事,受高等教育的人越多,我们国家的人口素质就越高。但世界上的事,常常是“兴一利 必有一弊”,总是没有两全其美的时候。
近日看见《法制晚报》的一个小范围调查,说是多达两成的大学生就业要靠或者希望父母帮忙,自己找工作的占三成多,其他基本属于看见机会就扑上去的心态。原因倒是很简单,目前正好是大四的学生开始实习的时候,马上就要面对这个社会,并需要找到自己的第一份工作。而今年的高校毕业生比去年又多了20.71%,达到了338万。
有人云,这都是扩招带来的麻烦。言下之意,要是没有大学的扩招,就没有这么多大学生找工作了。对于这样的观点,我想不笑都难。凡是用这个理由反对扩招的人士,其实不应该把矛头对准大学扩招,他们应该直接找计划生育办公室的麻烦。要是计划生育的措施得宜,连人口都负增长了,哪里还有什么就业问题?这个逻辑推导到后来,可能连生产避孕药品的厂商都难辞其咎。鉴于我们这里庞大的人口基数,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只能把一部分人变成太监才有效。五岳散人
既然上面反对扩招的理由是个笑话,而让最多的人受高等教育又是个好事,问题的焦点就在就业上了。这两天报纸上还说,如今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很少,即使有些人自主创业,最后绝大部分也会赔本。
就我所知,国外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相当多,这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一条正当途径。不过,在我们这里基本属于还不可能推广的方法。
实话说,我虽然没上过大学,但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的能力,我还是不太放在眼里的。我们这里的教育属于应试教育,虽然近年推广素质教育,但毕竟只能算应试教育的一个变种,主要的功夫还是用在考试上面。就我个人的经验看,没有在社会上摸爬滚打过,想自己做生意纯粹是打算自杀的主意。一个从一个校门走到另一个校门的人,无论天资多卓越,直接下海就会淹死。就我所知,国外的孩子往往从小就开始打工的生活。而没有那段时间的锻炼,中国学生很难有将来自己当老板的基础。
即使这个问题解决了,我们的孩子从小就跟人精似的,我们这里的环境也不适合自己去创业。
不论哪里的大学生——除非家里很有钱,也就是西谚所云“含着银勺子出生”的,他们刚刚走出校门的时候,恐怕基本上属于穷人。没有钱怎么创业?在国外,大学生一般是用信用与个人的前途、良好的商业计划来与银行等金融机构打交道,就可能得到一笔贷款。不过,我不认为这个主意在我们这里行得通。因为我们这里的民营企业想贷款都难上加难,一个刚出校门的学生恐怕就更不可能贷到资金。
即使我们这里有了这种创业的种子基金,还缺乏评估与监督的个人信用机制。即使有了这个评估机制,还缺乏指导创业的机构与人员。借用张大导演的电影名称说,资金、评估、指导机构,是“一个也不能少”。
当然,比起什么献礼工程之类的,这个投资还是比较值得。要是还不考虑建立这样的机制,缓解大学生就业的压力,恐怕就真该乞灵于计划生育办公室了。
[网络]
近日看见《法制晚报》的一个小范围调查,说是多达两成的大学生就业要靠或者希望父母帮忙,自己找工作的占三成多,其他基本属于看见机会就扑上去的心态。原因倒是很简单,目前正好是大四的学生开始实习的时候,马上就要面对这个社会,并需要找到自己的第一份工作。而今年的高校毕业生比去年又多了20.71%,达到了338万。
有人云,这都是扩招带来的麻烦。言下之意,要是没有大学的扩招,就没有这么多大学生找工作了。对于这样的观点,我想不笑都难。凡是用这个理由反对扩招的人士,其实不应该把矛头对准大学扩招,他们应该直接找计划生育办公室的麻烦。要是计划生育的措施得宜,连人口都负增长了,哪里还有什么就业问题?这个逻辑推导到后来,可能连生产避孕药品的厂商都难辞其咎。鉴于我们这里庞大的人口基数,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只能把一部分人变成太监才有效。五岳散人
既然上面反对扩招的理由是个笑话,而让最多的人受高等教育又是个好事,问题的焦点就在就业上了。这两天报纸上还说,如今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很少,即使有些人自主创业,最后绝大部分也会赔本。
就我所知,国外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相当多,这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一条正当途径。不过,在我们这里基本属于还不可能推广的方法。
实话说,我虽然没上过大学,但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的能力,我还是不太放在眼里的。我们这里的教育属于应试教育,虽然近年推广素质教育,但毕竟只能算应试教育的一个变种,主要的功夫还是用在考试上面。就我个人的经验看,没有在社会上摸爬滚打过,想自己做生意纯粹是打算自杀的主意。一个从一个校门走到另一个校门的人,无论天资多卓越,直接下海就会淹死。就我所知,国外的孩子往往从小就开始打工的生活。而没有那段时间的锻炼,中国学生很难有将来自己当老板的基础。
即使这个问题解决了,我们的孩子从小就跟人精似的,我们这里的环境也不适合自己去创业。
不论哪里的大学生——除非家里很有钱,也就是西谚所云“含着银勺子出生”的,他们刚刚走出校门的时候,恐怕基本上属于穷人。没有钱怎么创业?在国外,大学生一般是用信用与个人的前途、良好的商业计划来与银行等金融机构打交道,就可能得到一笔贷款。不过,我不认为这个主意在我们这里行得通。因为我们这里的民营企业想贷款都难上加难,一个刚出校门的学生恐怕就更不可能贷到资金。
即使我们这里有了这种创业的种子基金,还缺乏评估与监督的个人信用机制。即使有了这个评估机制,还缺乏指导创业的机构与人员。借用张大导演的电影名称说,资金、评估、指导机构,是“一个也不能少”。
当然,比起什么献礼工程之类的,这个投资还是比较值得。要是还不考虑建立这样的机制,缓解大学生就业的压力,恐怕就真该乞灵于计划生育办公室了。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