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成功创业网 - 工作分析 - 闲话中国经理人

闲话中国经理人

  去年(2001年)以来,国内职业经理人市场如同进入了太阳黑子频发期:新浪的王志东、方正科技的祝剑秋、长虹的赵勇、TCL的吴士宏、华帝的姚吉庆、搜狐的周云帆、高路华的陆强华、喷施宝的王惟尊……或是被董事会解职,或是权力被削弱后知趣“请辞”,或是悄无声息地“淡出”,有的甚至一度传出被资本方“软禁”审计,或与资本方相互揭发对簿公堂的事情。   这么短的时间里爆出如此之多的猛料,人们不禁会想:是经理人自己不行?还是雇佣他们的资本方不行?亦或是中国职业经理人市场整个就不行?或许都有。   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在中国,职业经理人的伯乐主要有两类人,一类是“民营企业”的创办者和投资人,另一类是外资或合资企业的老板,对此,我们只要看一看今天活跃在各大城市的猎头公司的服务对象,即可一目了然。可以说,如果没有“民营”、“合资”这些从一开始就全靠端市场饭碗为生的企业家的垂青,即使从国外引入职业经理人概念,也不会有真正的职业经理人,更不会有经理人市场。   但诚所谓相生者相克。现在让不少经理人尴尬、头痛甚至“心痛”的,正是当初对他们求贤若渴的老板。首先是资本的“薄情”让他们心寒。因为他们发现,作为一个职业经理人,即使你是公司的创业者,也要随时准备成为牺牲品,用业内人士的话说,在与资本方权利的对话中,中国的职业经理人实际上处于“相当脆弱”的地位。   其次是资本的“戒心”让他们不快,且难以施展抱负。当踌躇满志的中国经理人拿自己与西方企业里“能顶半个董事会”的CEO相比时,常常会发现自己处境尴尬,因为国内老板是“放权不放心,放心不放权”,充其量是“划道格子让你跳”,经理人所希望的经营上的“独断权”很难落到实处。难怪陆强华说“经理人与资方最容易起磨擦之处在于权限上”。在经理人眼里, 投资商看重的是短期利润,而他们谋划的则是公司的长远发展,资本方的“短视”不仅让职业经理人难以施展抱负,也成为双方由一见钟情到不欢而散的导火索。   待遇和“名份”也是中国经理人时时考虑的问题,否则姚吉庆等不会选择“出走”,改头换面自己当老板。年薪还说得过去,主要是对期权不满意,没有或太少,有的还“承诺容易兑现难”。而按《商业周刊》的统计,2000年全美国最大的365家企业的CEO们平均年薪不过100多万美元,股票等收入却高达1310万美元。更重要的还在于,股票和期权可以确立经理人半个“主人”的地位,国内经理人对此看得很重,“打工仔”毕竟不是一等一的身份,哪怕你做到了“打工皇帝”或“打工皇后”。   与经理人抱怨老板的同时,经理人的老板们也开始了对国内职业经理人市场的检讨。业绩列全国民营企业排行榜第九位的苏宁电器集团老板张近东明确表示,现在不宜过分提倡职业经理人。理由之一是中国的经理人市场还处在“短缺经济”阶段—数量太少,形不成竞争机制,企业没有选择余地,“一个职业经理人会有9家企业来争,而不是有9个职业经理人可供企业来选择”。   不难看出,张近东抱怨的与其说是中国经理人的数量,不如说是中国经理人的质量,其中包括他们的能力,也包括他们的职业道德。因为谁都知道,聚集在国内经理人市场周围的是一支庞大的队伍,不要说随时打算跳槽的现职经理人,仅每年入校攻读MBA者就超过1万人(2000年统计数字),这还没算企业里正瞄准CEO、CIO、CFO等职位暗暗使劲的一大批年轻人。   从相见恨晚两情相悦,到相互抱怨冷静反思,是不是标志着中国经理人市场进入了第二个发展阶段—规则和信用建设的阶段?如果是这样,中国经理人市场的成熟期也就不远了。
工作分析 - 成功创业网

成功创业网·工作分析 © 2006 - 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