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成功创业网 - 知识管理 - 顾问不可能“替”你解决管理问题

顾问不可能“替”你解决管理问题

十年前,绝大多数国内企业老板,他们不知道MBA,也不认为管理学与自己的公司有什么关系。能够吸引企业的只有策划,“点子大王”红极一时。 十年间,无情的市场做出了许多出人意料的选择,在生生死死、发展与萎缩不同的场景中,人们开始觉悟,点子救不了自己,科学的管理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于是,MBA教育如火如荼,管理类图书挤占了大小书店的黄金位置,管理顾问公司如雨后春笋,请顾问公司解决管理问题似乎成了企业消费的一种时尚…… 面对如此蓬勃的市场需求,作为专业顾问当然为之兴奋。但兴奋之余也感到许许不安,在企业迫切与盲从中,咨询的价值也在不经意中被渐渐放大了,且现阶段的中国咨询市场又是“鱼龙混杂”,那些不规范的咨询作业必将重蹈“点子策划”的覆辙。随着咨询市场逐步迈向成熟,咨询服务模式的变革将成为咨询业发展的重要挑战,咨询服务模式决定着咨询价值的实现,决定着咨询能否落地。 对于进出于管理咨询公司或徘徊于门前的老板们,“花钱请顾问解决管理问题”是比较普遍的想法,其中很可能隐含着不少的误区,本文试图对此进行初步的分解,以消除其中不切实际的奢望。 “不会做管理”是经理人的过谦,更是顾问的误判 无论是在项目的商谈过程中,还是在咨询服务进程中,顾问们最经常听到的说法是,“我不会做管理”,其中不乏经理人的谦虚之意,也有不少的成份发自内心,“不会做管理”似乎成了咨询项目的前提,相信不少顾问对此都深有同感。但事实上,果真如此吗? 如果用现代管理学这面镜子来比照这些经理人,我们发现他们的所作所思确实是错误百出,“不会做管理”的结论似乎并不牵强。然而,回到管理学的基本定义,它又是另一番情景。企业管理比较完整的表述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对企业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以便达成既定的企业目标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连续进行的活动或者职能所构成的。”,此外还有“管理是通过他人完成任务的学问”、“管理就是管理和理事”。无认是按哪种标准,对于现实运作的企业,特别是经历过快速发展的企业,这不正是管理要实现的目标吗?由此反推,其经理人不仅会做管理,而且是富有成效的管理,企业的发展壮大不正是管理的结果吗?。 回顾中国改革开放的20多年,创办与主持企业的人很少有管理专业背景,遗憾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对企业家的成功因素进行专门的统计分析,世人普遍的感受是,企业家的成功与所学的专业无关,甚至与学历无关。更有甚者有人认为,学管理是“负面因素”,有人戏言:“没学MBA做事没觉得困难,学了MBA反而更难了”。 于是,一对严重的矛盾摆在我们的面前,一面是,经理人自称不善管理、其所作所思与现代管理相背离;另一面是,按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管理成效,他们又是成功的管理者。可能就是这样的矛盾,使得有些经理人不认可管理科学,这也就成了管理顾问心中的隐痛。 从管理学机理分析,还是能够理顺这对矛盾。管理的核心是人的管理,不同地域的人受文化的影响,表现出来差异,它必然会影响到管理操作,这对于跨国公司来说一点都不奇怪。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人际交往层面深厚,并且表现出极大的变术,这些经理人就是下意识地运用的传统文化赋予的技能,有效地调动企业员工的主动性,这就是一种成功,完全可说是有效的管理。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第一,这些操作是下意识的,多数操作者说不清它是为什么,更说不清它是否有把握。第二,这些操作是多样的,个体之间差别很大,从表面上看彼此之间存在着不少的矛盾。第三,这些操作是无形的,没有像西方的管理行为与理论那样的对应,现实的操作没有多少能够用完整的理论体系去表述。第四,这引起操作是很有局限的,对部分人群有效,对另些人群无效,在这样的阶段有效,在那样的阶段无效。总之,这样的管理是客观存在的,更是当代经理人无法彻底放弃的。 做为管理顾问,如果你回避了这样的客观现实,将经理人的行为归结为无知与愚蠢,而只是用现代西方管理理论简单地映射,这实质上是咨询顾问的愚蠢。如果一个咨询项目带着这样的错误起步,必然从根本上决定了项目的失败。 管理问题是经理人的主观选择,不是客观存在 问题是什么?一个简单而通俗的说法是:问题==目标—现状。 对企业管理而言,“现状”是企业资源的拥有量和效能发挥的状态,对于一个特定的时点,它的确是客观存在的。 “目标”则与之不同,它是一个主观欲望,依照企业内部的资源条件、外部环境和需求,在判断其可行的基础上,是经理人是的一个选择。它是个体的主观意志,它制于当事人的个性。从理论上说,不同的人处于同一场景,有相同的选择是偶然,不同才是必然。 我们不妨将主观项“目标”比作为变量,客观项“现状”比作一个常量,那么一个变量减去常量当然还是变量,也就是说“问题”同样是主观的,不是客观存在的。 在企业管理现实中,目标与问题不但是经理人的主观意志,而且在选定之后还会经常变化,员工们很反感的“朝令夕改”就源于此。由于目标的选择过程主要依赖于当事人的感觉,而不是一个理性判断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事人会越来越多地发现,当初判断的条件有偏,实现的可能性有误,修正偏差后,目标也必然会变化。 这种感觉是企业的“祸”,它浪费企业资源、挫伤员工士气;同时也是企业的“福”,它可以大幅度降低决策条件、提升反应速度。这也是学者与经理人的一大差异,习惯于理性判断的学者们,将他们置身于经理的位置,由于缺乏足够的资讯,很难形成判断,他们经常表现出优柔寡断,往往是一事无成。 进入企业做咨询的管理顾问,他们的优势之一就是精于理性分析,其价值在于弥补经理人的不足,减少目标摆动,使问题保持相对稳定。这样的效能的发挥,主要取决于顾问与经理人的融合。 顾问首先要对“现状”进行准确的识别。“现状”的确是客观的,但是从不同的角度看过去,往往会有不同的结论,只要投入足够的精力,结论之间的偏差就会缩小。现状的部分是显性的,如人员规模、学历水平,又如产品特点、规模状态,而另一些现状则是隐性的,如员工素质、价值取向,产品的研发能力等,要全面掌握现状决不是几天的时间可以完成。 其次要对目标进行认知。经理人可能会将“目标”很明确地告诉你,顾问也可能对此深信不疑。这其中往往存在重大偏差,例如,经理人说他的目标就是提高员工“士气”,首先是经理想象的“士气”水平与顾问的很难一致;更重要的是,在“士气”这样的主目标后面,经常会隐藏着不少的附加目标,如工作效率、运营成本等等。从理论上说,一个人完全接受另一个人的目标是不可能的,身为企业外来人员的顾问更有难度。相对有效的认知手段是,顾问围绕着已经明确的目标,不断地向自己和经理人提问:为什么?这就需要顾问有足够的执着,更要经理人充分的耐心。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得出结论:顾问不可能完全接收经理人的问题,自然不可能替代经理人、独立面对企业问题。 标准化的解决方案是不负责任的,也是难以实现的 古人语:“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现代人的锁都有多把钥匙,还有更加高明的“万能钥匙”。人们奢望管理咨询就是这万能的钥匙。 在古代,基于手工作坊生产,没有标准化,“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是规律。在现代,以标准化为基础的工业生产,多把钥匙一把锁也是必然。 在企业管理实践中,这样的标准化程度如何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管理就是经理人的主观行为。这不仅在中国如此,西方的企业也不例外,因为“管理是科学也是艺术”,在西方企业标准化程度更高一些,科学的功效更高,在当代中国,管理的艺术性远远大于科学性,很难有成熟的理论可依。 诚然,穿梭于企业之间的顾问,见多识广,他们集聚了众多企业的经验和教训,这些经验是有价值的,借鉴于这些经验教训可以少走弯路,需要强调的是只是借鉴,而不是移植。在帮助企业建立解决方案的过程中,顾问要借鉴经验并非容易,首先,要掌握所积累经验的机理,决不能仅限于这样的做法在多少企业发挥良好效果。其次,他们要准确识别企业现状,深入理解经理人的目标。第三,在制订问题解决方案过程中,具备或创造了实施经验操作的条件。 由此可见,借鉴经验是必要的、可取的,而标准化的解决方案是不可能的。如果你企图寻找标准化的解决方案,或者有人宣称可以提供标准化的解决方案,要么是自欺,要么是欺人。 解决方案的执行者,是企业的经理人与员工。任何的解决方案都建立在执行者能力基础上,除此以外,执行的效果还取决于当事人的兴趣偏好、承受到的压力等等,在制订解决方案过程中,必须对这样的能力、兴趣等加以判断。判断存在偏差是必然的,解决偏差的唯一手段是,在执行过程中及时发现并调整。没参加方案制订的经理人,不可能真正理解方案的思路,几乎没有能力进行必要的调整,其结果要么坚持执行、偏离目标,要么半途而废、放弃目标。 综上所述,中国企业的问题个性化程度极高,解决方案就不可能标准化;解决方案需要在执行过程中进行优化,方案的制订与执行相分离必然带来恶果。 解决管理问题,要请顾问“帮”、不可请他“替” 企业管理之所以“热”进来,是因为企业发展内在需要,首先,市场经济逐步成熟,竞争日益激烈,必须提升管理效能;其次,传统文化赋予经理人的自然的管理能力,面对更加复杂的市场环境,效能会自然退化;第三,企业规模扩大后,需要更加平稳发展,企业不再愿意承担更多的管理风险管理。 “凭感觉做管理”,在国内企业普遍存在,它既是管理水平提升的障碍,又是管理领先的必需。管理的一个面是“管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人际互动十分明显,这种互动必须依赖于感觉,它是有效调动人的潜能的必要工具。而管理的另一面是“理事”,在日益复杂的市场竞争中,作为自然的个体无法有效地获得准确的资讯,必然造成决策上的错误。可以说,在“管人”需要保持敏锐的感觉,而“理事”上导入更多的理性。 无论是解决具体的管理问题,还是提升经理人的管理能力,其核心都是理性管理导入,也就是说,在感性管理中植入理性管理的因素。使经理人的状态调整为:在常规问题上,保持直觉、以保证效能,在重大与复杂问题上,能够启动理性思维,减少偏差与摆动。这样的转变并非容易,它不仅需要经理人有充分的决心,而且还需要漫长的过程。 管理顾问的突出特点是善用理性分析,这也是与点子策划的本区别。它是从内在机理上,对管理行为进行验证。而感性完全是另外一个路径,它是从问题的表象关联上,对其进行判断。它可以进行有序的、全面的、持续的分析,更重要的是,它便于交流、集众人智慧于一体,从可靠性上看,前者远远高于后者;对于经理人来说,感受这样一个过程价值远远超过顾问所得出的结论。 顾问的第二项价值在于客观性。长期工作在同一家企业的经理人,由于岗位的关系往往会产生视角固化,经常会产生盲人摸象的现象,外部顾问进行企业后他必然要对现状进行识别,这样的新观察,很有可以帮助经理人重新认识企业的现状,对经理人准确把握现状有积极作用。 顾问的第三项价值是公正性。人是有感情的,在中国的企业中,员工感情连接感情致关重要,它从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岗位之间的配合状态。也是因为这样的感情屏障,使经理人产生偏误,从人个人能力到职业状态,从职能价值到工作成效,都有可能因人际关系不同而得出差异很大的结论。外来的顾问自然不会戴着有色眼镜,其判断的结果,往往会与经理人形成反差,这是一个难得的纠偏机会,过程交流越多、越多越细,纠偏的作用越大。 显而易见,对于追求管理提升的企业而言,顾问是有价值的,这样的价值更多体现在顾问的工作过程,体现在顾问与经理人的互动行为中,形成这样互动的最佳方式是请顾问“帮”经理解决问题。请顾问坐而论道是无效的,请顾问“替”经理人解决管理问题更是无味的。 综合以上四个方面的分析,我们结论是:在管理一线操作的经理人,他们在进行着有效的管理操作,否认这样的管理的存在,是掩耳盗铃,它只能改善、不可消除;经理人遇到的管理问题是交不出去的,顾问可以帮助,但只限于帮助;标准化的管理解决方案,既不存在,也无价值;管理问题的解决通道是:与顾问共同做项目,在顾问帮助下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学会新的面对问题的方法。 总之,以平和的心态面对自、面对顾问,咨询项目才是有价值的,带着不切实际的奢望请顾问就是有害的。
上一篇:故土难离格言
下一篇:顾问公司的类别
知识管理 - 成功创业网

成功创业网·知识管理 © 2006 - 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