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成功创业网 - 劳务资讯 - 2004年职场上演五部大戏

2004年职场上演五部大戏

回望2004年的职场,你能想起些什么?企业裁员不断出现、it高层频繁变动、电视招聘重闯江湖……你是否也想到了这些?正是这一个个为人关注的话题,一桩桩颇具影响的炒作事件,让2004年的职场热闹不已。因为有了它们,我们的生活才不会太过寂寞。职场好像镁光灯下的舞台,现在上演的是属于2004年的热闹大戏。
    
     一、企业裁员声不断
    
     看热闹:
    
     裁员让人郁闷,可今年这种郁闷却《如影随形》。国内企业纷纷发表裁员《宣言》。先是联想、实达等it公司,接着是几大保险公司。惊魂未定,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也唱响减员进行曲。职场成了让人最没有《安全感》的地方。尤其四月间,联想在员工眼中《冷酷到底》的裁员方式甚至引发了“员工能否将公司当作家”的讨论。对于裁员,企业解释:“《让你走》,我《情非得已》。”被裁之人愤斥:“《算你狠》!”留任员工心生顾虑:“《明天你是否依然爱我》?”
    
     说热闹:
    
     企业领导说:“裁员是发展的需要,虽然的确让人头疼,可还是一件不得不去完成的任务。”人力资源专家说:“如果企业能把裁员计划实施得当些,也许裁员就不那么让人头疼了!”
    
     评热闹:
    
     好像一夜间凭空冒出来许多劳动力,到处都在喊人多,从富得流油的山姆大叔,到尚处脱贫中的第三世界兄弟,无不裁声一片。据说中国近年来的裁员绝对总量高居世界榜首。可这个第一还是不要的好。
    
     由客气请人走路的跨国公司套路,到20分钟内立马开路的联想模式,裁员是永恒的,方式是变化的。在以裁员求生存的中国企业眼中,原本的精兵强将转眼就成了冗员。
    
     中国企业乐于学习,却不善于学习,“形似神不似”的学习结果让人失望。看到了人家的裁员行为,却忽视了人家“选、育、用、留”的人力资源策略;借鉴了人家裁员的决心与胆量,却忽略了人家的智慧与艺术。
    
     随着更多跨国公司进入中国,裁员也会和产品降价一样平常,但企业还是要知道,裁员带来的不只是人力资本的降低,还有人力资源的流失、对留任员工的心理影响和对企业形象的伤害。而对裁员“受害者”来说,“一颗红心,两手准备”并不为过。汽车上路的时候通常有五个轮胎,其中一个叫备用胎,员工也要学会准备自己的备用胎。
    
     二、海外商学院东游忙
    
     看热闹:
    
     因为《开始懂了》中国市场的巨大价值,哈佛、沃顿、密歇根等顶尖商学院踏过《365里路》争相来华。the mba tour携《世界第一等》商学院在京沪举办了mba教育巡展,另一场由美国和欧洲顶尖商学院参加的world mba tour也将其《轨迹》延伸到《我的祖国》。中国学生《得意地笑》:“《傲气比天高》的外国商学院正在《中国人》面前放掉《矜持》、《傲慢与偏见》。”国内商学院在这《十面埋伏》的环境中,大都严阵以待:“岂容尔等在《我的地盘》任意《分流》生源?”
    
     说热闹:
    
     有人通过网站注册参加这次巡展,很快就有美国商学院给他们打来电话,要约定面试时间。这种主动以往绝对少见!——谢劲波 the mba tour中国区合作网站首席执行官
    
     评热闹:
    
     在东游队伍中,海外商学院堪称急先锋。为何各院校今年对中国mba如此看重,甚至连历来对中国mba不太理睬的美国商学院也一再示好?其实这都是一个“利”字在作祟。与其说他们看重中国学生,还不如说他们盯上了中国学生背后辽阔的中国市场。
    
     国内庞大的学生市场是很多院校心中的乐土。顶级商学院频繁来华,一是希望吸引更多来自中国的申请者,维持其国际学生构成比例;二是扩大在华知名度,为本校学生今后的就业增加优势。中国经济发展迅速,这意味着商学院在华招收学生的出路会很好。
    
     但各校在招生政策上依然谨慎异常。虽然来华宣传的院校数量不少,但招生人数却并未出现期待中的大幅增长。重视中国市场不等于放宽要求。每年进入顶尖商学院的中国学生不超过150人。哈佛商学院每年招900人,在上千中国申请者中,今年中国内地学生只有5人被录取。申请人数越多,录取比例越低,对商学院排名也越有利。难怪有人笑言:“海外商学院根本就是到中国找分母来了。”
    
     不管是真情还是假意,海外商学院忙东游的势头还是让国人尝到了被重视的甜头。但对广大申请者而言,不能让幸福感冲昏头脑。对国内商学院而言,对手跑到家门口来抢人,形势紧迫!
    
     三、电视招聘狂做秀
    
     看热闹:
    
     去年10月,一档人力资源节目“绝对挑战”在央视播出。类似的电视招聘节目曾经有过,但《后来》大都逃脱不了“短命”的结局。而从《如今》该节目的发展势头看,这档节目还是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有人送上《歌声与微笑》,也有人直言:“做秀,又是做秀。”有人摇头:“这不过是《一场游戏一场梦》。”还有人不屑:“大公司出钱做变相广告。”
    
     说热闹:帮人找工作,教人找工作,授人鱼不如授人渔,电视招聘应更侧重“渔”。
    
     评热闹:
    
     将招聘面试搬上电视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如今在国内又有了这样一档名字更具鼓动性的节目——绝对挑战。对于这样的节目,人们有兴趣,却也有疑问。
    
     这与表演秀有何区别? 电视招聘节目更像是招聘表演秀。如同选美比赛中选手必须在镁光灯的照射下、摄影机的拍摄下、在众多观众前面当场展现身材曲线和才艺,然后由评委进行评比,影视模特公司根据需要挑选。这样的招聘真的对企业与人才有好处吗?走娱乐路线是提升收视率和广告收入的良方。电视招聘已不再是纯粹的人力资源招聘,应聘者也承担着演员的角色。
    
     电视招聘能否考量出求职者的真实水平? 电视招聘对选手心理承受力等的要求异乎寻常的高。观众希望看到即兴真实的表现,企业也希望看到选手面对问题时真切的反应。电视镜头下这些环节被放大,对选手挑战更大。这种投观众所好的“更大挑战”很对有实力且善于表演的人的胃口,但不长于表演的人则会在紧张中发挥失常。现实中,没人总在这种环境氛围中进行常规工作。
    
     管理者在有娱乐性的节目中能表演出色,就证明他有优秀的心理素质吗?倘若如此,首次参加选美的美女们不是一样具有出众的心理素质?她们是否也都拥有作为职业经理人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
    
     现场专家足够专业权威? 人力资源专家和职业顾问在节目现场也必须面对不同寻常的招聘作业环境。在此之下,他们最终确定结果的准确性有多少?若再遇上某些自己的职业生涯一团糟的“专业人士”,又会出现多大偏差?
    
     四、it高层多变动
    
     看热闹:
    
     进入2004年,it业迎来了《乱舞春秋》——不是我不明白,it高层变动快。周险峰带领团队由方正《fly away》,转而加盟海信;同方销售经理郝毅率领三名大区经理转投《长城》;新网总经理魏昕率几位大将另立炉灶,《从头再来》;神舟、紫光等知名企业也纷纷传出人事动荡的消息。国内网游界也经历了人事地震,唐骏由微软入主盛大,新浪乐谷副总裁杨震、寰宇之星总经理傅世华、北京华义总经理林永青辞职……一副《看我72变》模样的it业让人有种《雾里看花》的迷茫。
    
     说热闹:
    
     难道给一家公司打过工就应该一辈子卖给这家企业吗?职业经理人是卖艺不卖身。至于离开原公司后能否马上找到新东家,就好比两个人离婚后,有的人选择终身不嫁,也有条件、能力好的人马上就会选择到更好的人出嫁。——吴庆生 实达电脑公司总经理
    
     评热闹:
    
     2004年,职场小卒忙着找工作、换工作,那些商业周刊的封面大脑袋们也没闲着。ibm、索尼、微软、朗讯等知名企业都发生了高层变动。若按行业拉一张高层变动榜,那高居榜首的一定是it业。
    
     it业风起云涌,其资本和战略层面的快速变化易使高层内部出现较大分歧。郝毅的理由很有代表性,选择长城是钟情于它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稳定的业务发展态势、简单融洽的人际关系。当然,和业绩挂钩的高薪体制也是诱惑之一。
    
     今年it业的高层变动极具规模——集体跳槽频发。集体跳槽容易发生在新兴行业。作为朝阳产业,it尚处在扩展阶段,急需大量人才,而这些人才又须依靠团队才能发挥作用。知名公司的高层管理者是跳槽的高危人群。带上几名得力干将,先创造小环境过渡,对双方都有利。it业有句行话“加入公司,离开经理”,说的是员工进入企业是因为公司的吸引力和品牌,而离开则可能是由于和经理的矛盾而离职,也可能由于经理个人魅力而随其跳槽。
    
     ibm全球ceo调查显示,中国ceo为员工的跳槽率高而头疼。但不知他们有没有想过,某年某月某日,他们自己也在制造着让别人头疼的高层变动。
    
     五、“富豪榜”、“慈善榜”你方唱罢我登场
    
     看热闹:
    
     5月,“2004中国大陆慈善家排行榜”排出了去年我国最有《爱的奉献》精神的50名企业家。前三名依次为世纪金源投资公司董事长黄如论、贵州神奇制药董事长张芝庭和天津金狮集团的李金元。同样在今年,“中国内地百富榜”《新鲜》出炉。统计结果让人感到《不可思议》,只有极少数慈善家同时出现在“百富榜”。
    
     说热闹:
    
     除了提供就业、依法纳税外,中国企业家应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慈善榜的推出正是为了呼唤这种责任,我们要寻找中国自己的“卡内基”。——胡润 慈善榜发起人
    
     评热闹:
    
     有人说2004年是中国的慈善年,此说法准确与否暂不考证,不过“慈善”的确是今年的热门词汇。不是因为中国乐善好施的人太多,而恰恰相反,富豪榜和慈善榜相继出炉后,人们发现了其中的巨大反差,不禁产生三大疑问。
    
     行善也分地域和行业? 慈善榜上有14位企业家是在浙江出生的。前50名中有14家企业与房地产有关。也许经济基础是从事慈善事业的最大前提。先富起来的南方人和动辄投资千万的房地产商做起善事底气更足。
    
     中国富豪没时间做善事?很少有企业家同时上榜。即使有,也基本是“慈善靠前财富靠后”。有人分析:中国富豪现在做的贡献主要还在于提供就业岗位、依法纳税。而且慈善通常是企业家退休以后才做的事。这都是借口。
    
     中国富豪行善待提速? 美国排名第一的慈善家比尔·盖茨在过去5年捐款220亿美元。而这是中国内地慈善家的176倍。富豪榜让内地企业家以腰缠万贯的姿态浮出水面,但如果有人想在里边找几个慈善家,未免会大失所望。如果拿国外的慈善标准来看待中国富豪,合格者甚少。
    
     新鲜事物总要受到人们质疑。如慈善榜的评价体系是否完善、计算指标是否科学等。但无论争议多大,至今还没有富豪跳出来申辩,更没有人因此闹上法庭。也许他们太过忙碌,却也有可能是被看穿后的沉默。
    
     有人对慈善事业一毛不拔,也有人拿慈善做秀,打着慈善的旗号建别墅、开演唱会。这些“伪慈善”让人们看到了比吝啬更可怕的东西。
    
     听到了太多关于最低800多万的宾利车被一抢而光,最低消费两万的饭店门庭若市的新闻,人们期待富豪的慈善行为,希望他们有如其财富一样源源不断的义举。但这决不是某些人口中“杀富济贫”的心态在发威。
    
    
    
    
    



劳务资讯 - 成功创业网

成功创业网·劳务资讯 © 2006 - 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