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电制造掉入跨国专利大网之中
中国在加入《专利合作条约》后专利纠纷增长4倍,其中近一半与日本企业有关。
日本的一些企业除了在中国快速注册专利外,还在中国家电的海外销售区域加紧注册专利,印度、蒙古、中东等一些国家都成了日本企业突击注册专利的重要区域,专利已经成为日本企业围追堵截中国家电扩展的工具。
我们的DVD正在按照每台 4美元的专利费上缴,每年仅专利费用就超过几个亿人民币,中国的家电制造已经生存于专利的夹缝中,如果再听任这种状况发展下去的话,中国家电制造成为跨国专利的打工者绝不是危言耸听。
专利已经成为日、美等国企业获得市场垄断利润的基,97%的专利掌握在发达国家企业手中,在目前的中国家电市场,专利已经成为日、美企业向中国直接投资的替代品,中国家电业面临严重的专利逆差。
有舆论把中国家电企业的专利短缺的气愤放在了中国企业落后的研发水平上,这完全是一种情绪化的误导,产业起飞的初级阶段不太可能拥有太强的研发力量,强大研发力量形成的前提是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就是利用自己的要素优势快速发展之后,才会有足够的实力投入研发。
严厉的知识产权保护是最大的误导。目前全球的专利格局是近跨国公司全球扩张的产物,因此专利体系更多的是体现了跨国公司的利益。我们看到,在中国加入WTO之后日、美政府以及他们的大型跨国公司都在向中国政府以及企业施加压力,要求中国按照最发达国家的标准实行知识产权的保护。这实际上要求的是完全保护跨国公司的利益,而不是中国企业的利益。
既然我们已经加入国际相关知识产权保护的和约,但是,我们没有必要把自己置于严密的知识产权保护网络中。历史的经验证明,在任何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起飞阶段,严密的知识产权体系会创造出更多的知识成果,相反只会给这个阶段产业的发展提供窒息的条件,在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知识的传播带来的成效远远大于知识保护。
要素禀赋理论实际上是一种有形要素的国际分工理论,有形的、不流动的生产要素优势从某种程度就是该国的贸易优势。跨国公司的全球化扩张已经改变了这种状况,跨国公司的触角几乎可以延伸到任何国家,任何国家的有形要素都可以被跨国公司使用,因此,我们所说的中国市场的优势并不是中国企业的优势就是这个道理,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可以像本土企业一样拥有中国市场的优势。
这其中经常被忽略的是知识产权已经成为新的生产要素,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不是分布在哪个国家,而是在一些大的跨国公司手里,这种无形的生产要素可以随着跨国公司的经营行为输送到任何国家,所以,跨国公司最大优势是知识优势与当地市场的有形要素优势的结合。
对本土家电企业来说,只拥有中国市场本土的有形要素优势就不会有发展优势,因为跨国公司已经拥有了这些要素优势,而他们现在正急于做的事情就是要布防一个严密的知识产权保护网络,在把知识要素优势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同时把中国家电企业排除在外。
所以说,我们如果丢失了专利的控制权利,就等于把中国的家电企业的发展之路永远地堵上了。
因此,正处在产业起飞的中国,关键的问题是制订有中国特色的、以促进知识传播为主线的专利架构体系,尽最大努力活跃自己的产业发展,而不能被跨国公司牵着鼻子走。我们的知识产权监管层要尽快改变过去只是审批专利的监管模式,要把知识产权的监管与产业的发展规划紧密结合起来,为本土企业预留更大发展空间。
本文未经许可严禁任何形式的转载,包括部分内容的引用。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联系电话:0532-5953987,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