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LL:吃钱游戏?
作为在地产、啤酒和石化领域均有投资的香港红筹股,华润在内地零售业主要依靠连锁超市的形式扩张。挟40亿港元巨资投入MALL竞赛,华润介入给国内超大购物中心增加了新的竞争者。
作为泛商业、泛旅游、泛地产概念的超大项目,MALL由于投资周期过长、投资数额巨大,在国外往往由那些实力强大的零售、地产财团或基金操作。但在国内,华润面临的竞争对手,却有许多不具备远期投资实力、使用银行短期贷款的中小发展商。这为中国MALL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MALL:改变零售业格局
可以说,2002年以前零售业的竞争主要集中在连锁领域,而自今年始,MALL成了商业竞争的新焦点。北京、上海、武汉、深圳四大商圈相继卷入这场耗资巨大的金钱游戏。
超大面积、超大规模、复合形态的MALL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消费中心。按国外定义,一个MALL的有效商圈达到200~300公里,它将带动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全面汇集,对一个区域的经济产生巨大的拉动作用。在日本,MALL的店铺数仅占零售业的1%,但它们却创造了全国零售总额的大部分;在欧美国家,MALL销售额已占据其社会消费品总额的一半左右。在美国,MALL目前已占50%以上的零售销售额。
90年代末期,广州天河城、中华广场、大连胜利广场、上海友谊南方商城、北京东方广场陆续开业,内地逐渐形成了一批业态复合度较高、规模较大的MALL。但这些MALL并不规范,很多购物中心的发展商采取了分割商铺出售的经营方式,导致这些购物中心变成了小商品市场。而国际上通行的正规MALL采用只租不售的方式,以实现良好的整体管理和整体营销。
随着家用轿车的发展和上海、北京、深圳等核心城市人均收入的提高,新一代MALL开始涌现。2002年上海正大广场、厦门SM城市广场、大连和平广场、深圳铜罗湾广场等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MALL相继竣工,内地MALL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据悉,重庆、温州、西安、乌鲁木齐、杭州、沈阳等大中型城市如今也在酝酿MALL的发展计划。可以预见,一个以MALL为主体的商业投资新时代即将来临。
巨资游戏考验资本运作实力
但MALL的兴建也是一场豪华的金钱盛宴,动辄十几亿甚至几十亿的投资需要一系列复杂的资本运作。对投资商而言,不但是开发能力,更考验公司的资本运作能力。
去年8月,北京大地集团获准在该市筹建第一家MALL。大地MALL一获批准,该公司董事长许明即着手股权转让。“这个项目的总投资是18亿元,我们打算拿出6-7亿人民币,外方拿出1亿美元左右,我们可以在持股比例上让到49%。”据大地集团估计,18亿元投资的静态回收期是4.6年,35亿元销售额是盈亏平衡点。
与之不同的是,开业不久的上海正大广场今年9月底传出“易主”消息,尽管传言中的双方对于正大广场易主一事一再推搪,但据了解,由于投资商的财政压力,“易主”只是时间问题。
正大广场由泰国正大集团于1997年开始投资兴建,是其在中国目前最大的投资项目,号称“中国第一MALL”。但正大广场今年7月试营业时只启动了30%左右的功能。由于开业时间一再推迟,不少有意进驻的商业品牌打了退堂鼓。
资金压力是问题的关键。正大集团当初预算耗资3亿美元,其中自筹1亿美元,泰国银团提供2.05亿美元贷款。但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后,为正大广场提供贷款的银行中有三家破产,一家被政府接管。开工一年之后,由于资金压力,正大广场不得不面临停工噩运。10年来,正大集团在中国多个领域进行投资,资金压力过大,使其不得不依靠出让正大广场股权来保证资金链稳定。1999年8月,正大集团通过股权转让从国内商业银行获得了5000万美元贷款,但这依然不能解决正大集团为该项目背负的沉重利息压力。
与其他的商业形态不同,MALL是泛商业、泛旅游、泛地产概念。如此宽泛的领域概念,以数以亿计的钞票铺就。资金供应链条稍有差池,其投资体系的多米诺骨牌就应声而倒。
中国企业的“MALL竞赛”,资本实力是最关键的考验。在国外,购物中心是一个长线投资产业,回报期长达10到20年,大多由实力强大的零售集团、地产财团和基金等战略投资者操作,而国内却有一些中小开发商拿着两三年的短期贷款在投入MALL的金钱游戏。
最近美国媒体一则关于MALL在美国走向颓势的报道,不能不让人对国内“MALL运动”感到担忧。据《华盛顿时报》报道,美国人的购物习惯已发生巨大变化——郊外的大型MALL衰落是最新的趋势,代之而起的是城镇中心的大型MALL。
在中国,MALL刚刚起步。
(未经作者许可,严禁任何媒体以任何形式抄袭或转载)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