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导受挫多元化 国产手机何去何从?
波导之所以败走麦城,很大部分原因是没有冷静理智的思考,匆忙上阵造成的。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然而波导进军汽车业时,失尽了天时、地利和人和,岂有不败之理?
无天时 地利 人和
波导有一个清晰的发展战略,即“利润让位于产业升级”。可能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波导进军了汽车行业。姑且不论它是在国内手机库存严重过剩,价格大战一触即发的严峻形式下作出的无奈之举;还是企业想做大,做强的未雨绸缪,事实上不管出之何因,进军汽车的绝佳时机已经错过。
波导涉足汽车业的合作伙伴南汽集团在中高档家轿上,无论是技术,市场还是管理上都毫无优势可言,而波导自身又无冲击中高档家轿的资金实力,因此,波导只有在低端市场上才可能又所作为,最终也还是选择了向下的发展策略。
然而,早在几年前,当中高档市场被国外国内一些合资巨头,一汽、上汽、东风所牢牢掌握的时候。吉利就已经开始低端策略的构思了,吉利没有选择国内大多厂商大规模,动辄几十亿,上百亿的路线。而是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实际需要,采取步步为营的战略,采用自己的研发系统,在管理、技术、生产上尽量降低成本,坚持低端路线政策,并得到了很大成功,在低端市场上占据了很大的市场分额,令外资巨头都不得不侧目以待。尽管波导在手机市场上低端路线比较成功,但是要在一个陌生的行业和一个已成气候,并且营销渠道和营销模式以及对本土市场的领悟程度丝毫不逊于己的对手竞争,谈何容易?所谓先机已失,再去追赶,必定大费周章。并且,在地利方面,波导也不尽人意,在行业决策方面就是一个明显的失误。
波导在进入汽车行业之初肯定认为,汽车行业是一个朝阳产业,能够给它带来好运,符合它的“利润让位于产业升级”发展战略。不幸的是,事实并非如此。
如果说手机业的“暴利时代”已经结束,汽车业又何尝不是如此。更何况汽车业是一个受行政干预、政府管制色彩很浓重的产业,一旦国家实现WTO的承诺,外资突破壁垒,其竞争激烈程度将可想而知,很有可能步家电、台式电脑的后尘,成为价格战的祭品。
不仅行业发展不是一帆风顺,波导还处于内忧外患的处境。由于受库存、产能和需求增长缓慢的影响,价格战已经悄悄打响。随之而来的是整个国产手机收入和利润大幅度下滑,作为国内最大的手机生产商,波导也没有能够幸免。今年,波导的收入和利润都下降了20%左右,这让波导不得不集中精力把主营业务做好,无暇顾及汽车。
没有了资金的优势,想要在汽车行业立足几乎是不可能的,况且,行业巨头早就纠集好力量,准备随时给想分一杯羹的行外厂家予以重击。再加上行业门槛过高,使得波导在车业无丝毫行业之利可言。
没有了天时,也没有了地利,在最重要的人和方面波导也处理得一团糟糕。从手机到汽车,很难让人将两者联系到一块,即使波导造出了汽车,我想也很少会有人高高兴兴把“波导”牌汽车开回家去。与手机行业相比,汽车行业是一个相对比较理性的行业,在手机行业可以通过炒作各种“概念”,哪怕是一个外壳、款式、色彩的变化,也都会吸引大批消费者的眼球。在中国,受收入和汽车价格的限制,消费者购车一般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决策过程。他们购买决策受“概念”炒作的影响比较小,这就要求有扎实的资金和技术实力,才能在汽车业大展拳脚。而波导一样都不具备,这就很难受到消费者青睐。
与此相似,由于汽车业投资大、回报慢、风险也不小,波导的支持者也必定不会支持。波导过去给人的感觉是小而灵活,这是它的优势,但是在汽车行业却很难发挥出来,汽车行业需要的是资金、技术、企业实力。因此,波导和汽车业巨头放在一起竞争,它的投资者会感到信心不足,犹豫不决。
失去了天时、地利、人和,企业唯一剩下的就只有企业自己了――企业的资源
无可共享的企业资源
企业走多元化有很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能够恰当的整合企业的资源,为企业创造更大的效益。在资本上,波导并无可剩余的资本,在技术上波导一片空白,它有的只是它的销售渠道和售后服务。
波导与其合作伙伴南汽签订的协议是,南汽负责生产,波导负责销售。然而,尽管波导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销售渠道,拥有近5000人的销售队伍和二、三级市场,但是手机上的销售模式并不能复制到汽车上去。销售手机和销售汽车完全不一样,不是能够靠低价和细微差异的炒作就行得通的。它需要对国家宏观政策,消费者的收入,消费者的偏好有详细的了解,以及对市场更加深入的细分,准确的定位等等。更何况汽车巨头已经做到了扁平化的销售模式,信息化的管理,和一体化的售后服务体系。波导要想沿用旧的销售体系就不可能走得通,必须建立新的销售体系来适应新的市场需求。
现代汽车制造商有很大一部分利润是从售后服务以及汽车零配件上实现的,南汽的管理混乱使得它在售后服务和零配件上几乎是零,而波导的售后服务在它引以为豪的主业都没有做好,更何况是要求更高的汽车行业。如果,连这将来有可能是汽车业的主要收入来源的售后服务和零配件都丢了,那空谈汽车意义何在啊?
没有了资源的整合共享,波导想进军汽车,就必须从头做起,在这种外部环境极为恶劣,主业的生存和发展受到极大威胁的情况下谈多元化,是何其不现实啊!波导看清了形势,从南汽撤资也可谓是一种明智之举。
波导的多元化出师不利,让人为正在朝多元化的TCL、夏新、高科,深深地捏了一把汗,他们的多元化前景也让人堪忧。
国产手机 敢问路在何方
“战斗机”波导的遭遇“冷空气”,TCL、夏新、高科的前途未卜,国产手机库存3500万之多与产能继续增加的矛盾,价格战的即将爆发等等。这种种的一切不禁让人为国产手机深深担心,不禁让人为国产手机痛心沉思,国产手机的出路究竟在何方?
要想振兴国产手机,技术是核心,出口和服务是两个有利的武器。
2003年,国产手机首次占据了国内手机市场的半壁河山,让人兴奋不已,然而,又有多少人看到了繁华背后的虚荣呢?在国产手机占据市场份额达54%之多的同时,国产手机的进口贴牌率也达到了50%,这两个数据让人有说不出的痛啊!
核心技术缺乏一直是国产手机的软肋,在过去的两年中国产手机与洋牌手机打了一场不对称的战役,运用国产手机对本土市场的了解和销售渠道的优势,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在摩托罗拉、三星,等外资巨头稳定阵脚之后,由全国性的代理向二、三级市场渗透之后,国产手机毫无还手之力,销售收入和利润纷纷下滑。有传言,摩托罗拉、三星等外资巨头准备形成联盟,运用技术上的优势对国产手机征收更高的技术转让费。对国产手机实行反扑,以抢回失去的市场份额。
虽然,技术垄断是不可能的,商家不会那么团结,政府也不会坐视不理。但是,国产手机是该下大功夫去进行自主研究的时候了。否则,永远只是个代工,一旦技术掌握者有什么风吹草动,自己就会坐立不安。只有技术真正掌握在自己手中才是真正的出路,否则,营销做得再好,也只能是没有灵魂的躯壳,迟早是死路一条。希望更多的国产手机商正视技术,在关注在多元化的同时,应该花更多的时间来研发自己的核心技术。
令人稍感欣慰的是国产手机商已经开始关注出口了,TCL和波导在出口方面已经走在前列了。但是,在东南亚,以及很多外资巨头没有发现和不屑一顾的地方还有很多的挖掘潜力。在售后服务上,国产手机商应该花大代价建立自己的售后服务体系,不应该将这些关键的任务交给经销商来完成,减少顾客的投诉,做到真正的让顾客满意,形成真正的国产手机品牌。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