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成功创业网 - 生产经营 - 从甲午海战看WTO

从甲午海战看WTO

只有应战,才有希望

  2001年,海尔集团CEO张瑞敏在一次论坛上,关于WTO谈了这样一段话:

  “面对WTO,中国企业怎么办?我认为必须成为狼。

  所有到中国来的外国企业,不是慈善机构,他们的竞争原则非常简单,就是‘赢家通吃’,不给中国企业留一点余地,通通吃掉。中国企业对此不能没有认识,如果不成为狼,把自己摆在羊的位置上就会被吃掉;如果成为狼就有条件和他们竞争。

  成为狼的标准是什么?我认为有两条:第一,必须熟悉国际市场的竞争规则,按国际惯例来竞争。第二,必须敢于和善于参与这个竞争。如果不了解国际市场的竞争规则或者是不敢参与竞争,就没有成为狼的可能。

  有人说‘中国加入WTO挑战与机遇并存。’我认为应该这样说:‘只有面对挑战,才可能有机遇。’”

不能不回忆的一场战争:甲午海战为什么会失败

  面对入世,中国企业家应该怎样想、怎样做,这是关系到中国企业未来的重大问题,这使我们不能不想到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这个距今108年的战争,给了我们今天很多深刻的教训:作为中国企业家找败的理由很容易,找生的战略却很艰难。

  可作为一个优秀企业家的唯一选择,就是为中国企业找出出路,为民族复兴扫清道路。我们感叹丁汝昌将军以身殉国的壮烈,但是我们更加感叹观念落后、战略缺乏给中国人带来的100多年的创痛。

  甲午战争,破灭了中国自洋务运动以来民族复兴努力的最后希望,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彻底破产,同时它也宣告,中日百年竞争中,中国第一回合的彻底失败。这为后来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埋下了伏笔。如果说,甲午战争之前,日本对中国还有所忌惮的话,那么,甲午战争之后,日本就完全不把中国放在眼里了,中国成为东亚的弱国,而日本则成为亚洲强国。

  直到今天,当我在研究一个企业,在加入世贸后如何应对跨国公司竞争的时候,我发现,这个108年前留下的失败阴影,中国人仍然无法完全摆脱。

  我们现在必须回望历史,再来回答,为什么甲午战争的结果,是中国失败。



一个民族的决心与战略对战争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分析洋务运动与甲午战争的失败,几乎所有人都承认,中国军队和清政府错误判断形势,缺乏战略指导思想是导致失败的首要原因。

  一、 不知彼。

  甲午战争的失败,首先在于当时的清廷与最高指挥官李鸿章缺乏战略眼光,对日本野心认识不足。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努力自强,整修战备,其最主要目标,即在并吞朝鲜,瓦解中国。日本并吞朝鲜侵略中国的野心,远在甲午战争之前,就已经产生,并且制订“作战大方针”,预想以日本陆军主力在中国山海关附近登陆,于直隶平原与清军主力决战,夺取北京。为达成此战略目的而拟订的战役计划是:陆军钳制和击败在朝鲜的清军,海军击败北洋舰队。如海战大胜,取得黄海、渤海制海权,则直捣北京;如胜负未决,则陆军固守朝鲜,海军控制朝鲜海峡,为增援陆军而护航;如海战失利,则退守本土,严防中国进攻日本本土。

  二、无应对战略

  针对日本的战略企图与构想,如果清廷当时稍有一些了解与认识,就应建立自己的战略对策。最简单的战略是:强化北洋舰队战斗力,在海上搜索与寻求日本运兵船队,加以攻击与歼灭。将日本作为主要敌人,构建环渤海陆军战斗群,在陆上抗敌,争取海上歼敌。控制海上交通线,牢牢掌握黄海、渤海制海权。 

  只可惜清廷和李鸿章对日本的战略意图似乎一无所知,甚至长期认为日本自实行宪政后,政府议会间常起冲突,目前绝无对外生事的余力,这导致后来贸然决定出兵朝鲜,中了日本的诱敌之计。后来在发现日军已经决定出兵朝鲜的情况下,又低估了日军击败中国的决心,没有立即备战,而是希望乞求各国列强调停,胁日撤兵,结果一事无成,浪费了极其关键的备战时机。

  综合分析李鸿章在甲午战争中指挥陆海军作战的心理与指挥行为,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正是由于清廷对日本的战略野心毫无认识,结果导致清廷与李鸿章采取了一系列错误的战略,使作战指挥穷于应付,缺乏系统的战略考虑与安排,最终导致彻底失败。 

  三、无求战、决战之决心。

  在心理上,李鸿章认为淮军及海军,无论是兵力与装备,均非日军之敌,从一开始就不敢言战,也不肯备战。由惧战而避战,由避战而不求战,因而被敌所制,处于被动,因循坐误,处处失机。

  四、仓皇应战、兵败如山倒

  最后,当得知和解希望已绝,才做战争打算,然而,准备不足、兵力不够、加上军队战斗力低下,仓皇应战,结果牙山一战,左宝贵等将领战死疆场,叶志超等人望风而降,兵败如山倒。

  至海战失败,致远舰沉没、邓世昌将军阵亡之后,清政府对日军消灭北洋舰队的决心仍然估计不足,仍然没有调动全国的力量,进行决战准备,只是在山东简单依靠地方政府的有限军力进行自卫。结果,日军在山东登陆,以优势陆军,将与日海军旗鼓相当的北洋舰队包围在威海卫,并用海军封锁北洋舰队撤退之路,最后用中国人修建的大口径陆炮掉转炮口,轰击威海卫军港内的北洋舰队,致使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一场轰轰烈烈长达30年,投资2800万两白银形成的现代军队失败了,清政府割地台湾,赔偿2亿两白银。而日本举国欢庆,并且用这2亿两白银兴办教育,富国强兵,一举拉开了两国的差距。



决心与战略:打赢经济世界大战的根本点

  今天,距离甲午海战的时间已经整整108年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似乎仍然没有完成,只是,战争的对象与战场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进行决战的战场已经不是土地或者大海,而是全球市场,决战也不是人的胜负,而是企业的胜负,决战的目标则是中国是否能够有一批世界型企业在全球推动科技进步,参与决战的也不再是李鸿章、丁汝昌、邓世昌这些将军,而是中国的所有企业家。

  这场战争与甲午战争的唯一共同点,就是决心与战略仍然是获胜的根本点。

  确定战略的第一步就是要知彼,首先就是要对环境有一个实际的认识。

  张瑞敏说“我们面对的挑战不只是中国企业。对全世界所有企业都是一样:一是全球一体化的挑战,二是信息化的挑战,三是用户制定市场规则的挑战。

  全球经济一体化,我们面对的不仅仅是国内市场、国外市场。而是全球市场,全球用户。

  信息化时代的挑战,并非仅是一个网站或者电子商务,而是整个组织结构,整个思路都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要求进行改变。

   当然,最重要的是用户决定市场规则的挑战。过去是企业决定市场规则,而现在则是用户决定市场规则,用户要什么,决定企业提供什么。而不是企业生产什么,决定用户要什么。”

  第二步,决战、求战之决心。

  “我们必须成为狼,才有可能与狼共舞,与狼分食,从而避免成为狼的牺牲品。”

  在做到知己知彼的情况下,就要坚定主动应战和主动出击的决心。掌握战场的主动权,积极发起进攻。

  在海尔,这就是积极实施国际化战略,从全球产业战略高度,看待自己的企业生存制高点,决不能惧战、厌战、弃战,而应提早策划、主动出击、持之以恒,稳中求胜。

  张瑞敏和海尔之所以能够在加入世贸前后,在国际家电业取得如此的成绩,关键因素之一,就是在战略上,有决战、求战的决心。

  他说:“中国企业必须要做出一个国内、国外市场相互呼应的市场体系,‘无内不稳,无外不强’,也就是说,如果企业在国内市场没有竞争力,就不可能真正地进入国际市场。如果不进入国际市场,只在国内市场做得很好,那么优势也是暂时的。”

  第三步,切实可行的战略。

  设海尔工业园是一个需要勇气与决心的决定;在1998年,海尔刚刚在国内取得第一位置的背景下,提出建设国际化海尔,并且提出“先难后易”的战略,也是需要决心;而1999年,在美国投资建设海尔工业园,在一片怀疑甚至反对声中,在全世界跨国公司都急于撤出美国寻找劳动力更加便宜的地区投资时,也需要很大的决心。

  作为总裁,作为企业最高负责人,就意味着他必须做出痛苦的决定,勇于承担看起来无法实现的任务,敢于接受挑战。

  而面对WTO,对很多中国企业总裁来说,几乎是一项看起来几乎无法实现的任务,那么,哪些人会真正有决战、求战的伟大决心,并付诸于切实可行的战略呢?

生产经营 - 成功创业网

成功创业网·生产经营 © 2006 - 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