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的本土化还是全球化趋势--浅析“中国式管理”
仅从管理者个体而言,“中国式的管理大道”可以让管理者们成为最“精明”的管理者,但如果放大到企业群体或国家的范围,那就贻害无穷。精明个体的结合的企业将是一个市场反应最迟钝和最没有创新力的企业。本人曾为一家集团内南北两公司进行咨询调研,从东北调研回到深圳,深圳公司的市场负责人问到感觉。我只说一句话:“你们东北的领导更像领导,除了业绩做不上去之外”。而对于北方中国而言,可能更能掌握“中国式的管理大道吧”。
仅从艺术角度而言,中国五千年来对管理之术的研究可以算得上是炉火纯青。但如果仅此就得出“西方所以驾乎之上的,不是管理哲学,完全是物质文明。”的结论的话,只能是一个“中体西用”的现代翻版而已。从科学而言,我们和企业管理还处于相对启蒙状态。科学一直是我国近两百年来所追求的思维方式。而在企业管理领域,对科学的追求一样会面临着各种换了面孔的落后思维的阻碍,有时落后的思想还会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对于中国企业家而言,应该明白企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管理思维,才是解决中国企业管理的首要问题。简单的说,就是我们的管理思想的发展方向是本土化还是全球化的趋势。
对一个专家学者而言,研究什么就极力倡导什么这是人的天性。我们不能不说对中国传统思想的领悟对于中国的企业管理者来讲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问题在于深刻的领悟之后是如何利用的导向问题。
我国自秦汉以来,儒、道、释思想成为中国思想的根基。对管理的理解而言,就是“修已安人”。修已是现代企业管理者应该学习的。安人的思想都或多或少受老子所言“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思想的影响。这种非以人为目的的管理思想,如果真成为中国企业的“管理大道”的话,那么我们培养世界级企业的梦想也只能泡汤。我们来看看中国第一个进入哈佛教案的企业——海尔。海尔管理层平均年龄不到30,而海尔用人也喜欢从应届毕业生中选择,而这些人恰恰都不是具备中国式管理思维的年轻人。在认识日本企业文化,台湾企业文化的时侯,我们常常犯了一个逻辑的错误。是因为其引入了西方现代管理思想而成功,还是因为西方管理思想在别的地方不成功,而单在日本和台湾成功。如果是后者,那么我们当然要大力提倡“中国式的管理大道”。如果是前者,那说明我们缺乏什么也是很明显的了。
谈到管理的本土化还是全球化时,认为管物应该学习西方,管人应该保持中国式的为主。这种认识显然是不真正具备管理哲学思维的结论。我们从两个方面来看看中国企业在现代化管理过程中必须正视的问题。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对管理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管理中所遇到的本土化问题的根源。如果用最简单的话来说,那就是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与欧美文化的最核心的区别在于:东方价值观的核心是集体本位,而西方价值的基础是个体本位。理解了这一点就可以解释我们管理思想的区别究竟在什么地方。
如果企业也和封建王朝的疆土一样,固定不变的话,那么只需要“安人”的管理思维自然是企业主们喜欢的思想武器。可遗憾的是,企业的竞争不在于内部,而在与外部环境和市场竞争对手的竞争,其边界随时会被他人占领。这也注定了以传统的价值观为核心的管理思维是适应不了现代企业的竞争的。尽管如此,对于企业领导者而言,他们更为排拆的是以个体本位的现代企业管理思维,他们更喜欢的是传统以维护领导权威的集体主义的管理思维。除了市场推动和生存压力外,他们不希望走出权威的庇护。承认员工个体独立性就等于自己权威的丧失。因此培训也好,内部教育也好,也总是围绕着老子的思想来运转的,自然其结果不会产生他们希望的创新力。因为他们的思维与目的是背道而驰。没有个体的精神,那来创新力,这就可以明白为什么我们的企业在研发的投入那么少,总会定位在国际企业的后面的原因了。
张瑞敏说到:“前面是个坑,我跳下去,员工也会跟着跳下去。这是非常危险的,因此,不能过分强调领导的个人威信,而应该尽早建立科学的决策体制,以防止失误。”而对大多企业管理者而言,他们希望的是自己跳了下去,全企业员工来陪葬。
二、中国企业管理思想认识的三个阶段
改革开放这初,我们认识到了我们的设备、技术、质量的落后,一个很大的进步就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于是我们引进技术,设备,科技人员,而且承认了科技人员的价值。这一步是相当重要的。
随后,当我们引入的设备和技术仍不能解决企业面临的问题时,又认识到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才是最根本的出路。于是股市、TQM、ISO、一直到ERP等,希望通过外部和内部的机制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但当我们引入这些仍不能解决企业管理的难题时。企业文化的重要性被认识到了。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本土化管理、中国式管理等提法开始形成热点。
不同的是,一种观念是认为我们企业在文化上应该倡导以中国为主的管理哲学,而另一种是认为我们所以落后是因为我们只是技术、制度层面引入现代机制,而没有培育出现代企业成长的文化土壤。在古老的传统中寻找管理思想的出路,对中国来说既是自豪的事,也是对不起祖先的事。孔子要是知道他的思想在两千年后还没太多创新的话,恐怕会觉得子孙们的不孝。
中国人,日本人,西方人有区别,但人的绝大部份还是相同的。刻意强调中国管理的本土性和特异性,甚至提出“中国式的管理”其本质上只是古代门派主义的翻版,既不符合现代管理的思想,也不符合企业管理的实践。。祖先“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的智慧告诉我们,管理的核心思想是相通的,不要把民族间生活工作形式和习惯上和区别上升到管理实质之中,这才是中国企业家追求科学的管理思想的正确思维方式。从实践来看,我国企业更需要的是参与全球化的竞争,没有全球化的管理思维,哪里会有全球化的中国企业。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