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成功创业网 - 企业文化 - 内部犯罪挑战公司治理 探究防范与控制之道

内部犯罪挑战公司治理 探究防范与控制之道

   11月底,微软总部又有一名前雇员因被指控盗窃并转卖价值超过600万美元的软件而被判入狱17个月。实际上,过去一年,微软已有3名前雇员被指控利用其内部系统免费订购微软软件,并用作商业目的谋取私利。这三名人员一名为行政助理,另两名为视窗系统的研发人员。

    就在同时,AOL也宣布,该公司向美国弗吉尼亚州洛顿县巡回法院提起诉讼,指控公司两名前人力资源主管犯有诈骗罪。AOL称,这两名前人力资源主管伙同其助手联合策划了这起诈骗案,利用虚假合同将AOL公司的10万美元转移到了他们控制的一家皮包公司。

    在国内,11月份,国内大型石化企业燕山石化下属的一家省会城市的供销经理,也因挪用420余万元公款而被起诉。

    上述现象表明,全球性的企业内部犯罪问题正在向新的领域和方向蔓延,这给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内部犯罪”新趋势

    以往,人们通常认为,内部犯罪问题多发生在企业的财务或供销部门,而且以传统企业和管理模式落后的企业居多。但近来一些跨国企业内部犯罪的事实表明,内部犯罪问题正在向企业中的更多职位扩散,那些标榜现代管理的跨国企业也难以幸免。

    人力资源总监、行政助理、研发人员内部犯罪的比率正在上升。虽然微软和AOL没有披露那几名职员的犯罪细节,但业内人士分析,一些IT公司,由于研发部门庞大、复杂,如果技术产品的复制、取样把关不严格,就很容易让研发人员以研发为名大肆复制、窃取,作为商用谋利;而一些大企业的人力资源主管或行政人员也都拥有一笔庞大的费用用于员工培训、招聘等项目,也同样可能发生类似供销部门的回扣问题。

    还有一个更令人担忧的事实是,内部犯罪也正在从普通员工、中层经理向高级经理乃至企业的最高领导人蔓延。一项调查显示,在安然丑闻曝光后,问到公司何处最容易发生腐败的问题时,那些被调查者有47%都说是公司最高管理层,而一年前持此种观点的人的比例只有28%。

    公司越大内部犯罪率越高

    《财经时报》采访的几家跨国企业都表示,对“家贼”的确是防不胜防,尽管这些企业都有一些预防措施和控制条款。

    “家贼”由于在企业内部拥有一定权力和比较熟悉的人际关系环境,因此可以在光天化日下一点一点地窃取或转移企业的各种资源,从核心技术、商业机密到市场网络、人才资源,乃至物质资源。

    普华永道2003年度经济犯罪调查报告显示,亚太地区仅有16%的经济犯罪行为是由公司自身的风险管理系统发现的。调查显示,该区域绝大多数的经济犯罪行为都是偶然地,或是在接受内部或外部审计时被揭露发现的。

    而这项调查还显示,高达39%的亚太地区企业在过去两年中发现或举报过内部经济犯罪问题。而公司规模越大,拥有员工数量越多,发生内部犯罪的可能性就越大,同时企业遭受的打击也就越严重。

    分析认为,这是因为大公司有更多机会投资于不熟悉的海外市场,将管理权力下放,运作上也更加复杂,而且员工有更大机会共谋犯罪,同时在较大型企业工作的员工们,对雇主经济状况的关心程度也会减弱。

    如何防范与控制?

    普华永道的调查表明,75%的亚太区企业正在采取措施,确保企业遭遇经济犯罪攻击的几率减少。其中约3/4的企业颁布了操作规范章程,这是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预防措施。其他措施还包括充分调查雇员、提高对欺诈的认识、对管理层进行培训等。

    GE(通用电气)的公关经理周海鹰在接受《财经时报》采访时说,GE针对可能发生的内部犯罪问题有两项预防和控制措施:第一项是成立专门的内部评审机构,机构成员每年会在GE全球各个分公司之间旅行,对任何一个部门的经理和职员进行抽查,对发现的隐患或问题及时处理;

    第二项措施是在公司培训、树立诚信观念,GE与每一名新员工都要签订诚信条约,同时就诚信问题展开培训。

    此外,GE在每个地区都设有一名“疑虑代理人”,在每个大的业务部门也有一个这样的“疑虑代理人”,任何员工如果觉得身边的同事、上司、下属有不诚信行为,都可以匿名方式向“疑虑代理人”投诉,这种做法主要弥补预防措施的不足之处,发动群众及时检举内部犯罪问题。

    同时,针对近年来企业高层内部犯罪的比率提升,GE还在董事会中专门设立了3名负责“诚信”的董事。

企业文化 - 成功创业网

成功创业网·企业文化 © 2006 - 2011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