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信用和信用体系的建立
近年来,政府和全社会都已为建立社会信用体系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资源。可以看到,在消费品领域,我国的产品质量得到了迅速的改善,“Made in China ”已不再是劣质品的代名词。同样在工程建设领域,招投标等市场化方法的引入,也为工程质量的普遍提高起了重要作用。但在资本市场上,时至今日,人们对目前的状况仍不甚满意。投资者对一些上市公司仍心有余悸,银行也是躲得过草绳躲不过蛇,常常被一些企业咬得瞠目结舌。看来我们并没有找到解决资本市场上诚信问题的结症,开出的处方不对症,自然疗效也就不显著。其实,我们在消费品市场上的经验完全适用于目前资本市场的状况。我们在消费品市场上的经验不外乎如下四条,一是政府放弃审批,企业有权自行决定进入或退出某一个制造某一产品市场的竞争;二是企业有权根据市场情况自行定价,参与市场竞争,实现了优质高价,劣质低价;三是工商管理和技术监督部门监管力度的加强;四是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或者说消费素质的提高。理论和实践都可以证明,减少和取消审批,逐步提高市场化程度是建立信用经济的必要条件。建立一个良好的市场游戏规则必然可以导致信用经济的建立,因而是充分必要条件。审批制也许在短期内可以起到一点作用,但永远不会产生“信用体系”。
信用是交易行为的伴生物,也是市场经济的伴生物
信用这个词产生于何时已很难考证,但是这个词在各种语言、各个国家都应该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我设想,人们对于信用的描述一定首先产生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易行为。让我们想象一下远古时代的两个人交换物品,聪明一点的人可能在交换之前就要揣测交易是否合算,对方交换物的成色如何,是否有假;笨一点的人,如果第一次吃了亏,下一次总能长一智吧,以后再做交易时,或者不再与这个人做;即便做也要多加小心;还有就是把由于对方作假所可能带来的损失这个因素考虑进去,提高与对方交易的条件。如果一个交易的参与者每次都货真价实、童叟无欺,这个人就是一个信用好的人,反之,信用就差。随着人们制造能力的提高,人造交易物的质量还与制造者的制造能力有关,所以,一个人信用的好坏既是其主观意愿也是其客观能力的体现。一个企业的信用也同此理,一是履约的意愿,二是履约的能力,据说这也是国际信用评级公司评价公司资信最基本的因素。在债务市场上,有钱不还是意愿问题,无钱可还是能力问题,这两个因素都会导致贷款人的损失。当然,对于那些“要钱没有,要命有一条”的人或企业,相信评级公司的专家也没有那么高明,判断出到底是意愿问题还是能力问题。
因为人具有记忆的能力,人与人之间的每一次交易都会留下一个信用记录,作为下一次交易时参考。由此看来,信用产生于交易。我们把许多人一起作交易的场所称为市场,既然信用来自于交易,信用也自然来自于市场,即没有交易就不需要信用,没有市场也不需要信用。所以,信用是市场的伴生物。
审批制永远不会导致信用体系的建立
计划经济是不需要信用的,这是因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的资金、原料、土地和劳动力等生产资源均由计划决定,由政府供给,产品的数量、质量、标准和价格也不是由市场决定,企业只是一个生产单位,只要照单生产即可,所以企业没有造假的动机和必要,也就不需要建立信用记录或信用体系。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降低成本增加收益是企业的经营目标,由于企业的道德水平、管理水平、技术水平等的差异,必然会导致产品成本、质量和价格的差异,即不管是从意愿还是从能力的角度,企业都可能产生能否履约的问题。
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假定是,任何人包括政府在内都不会比市场更高明。而计划经济或审批制假定的前提条件是,市场没有能力或没有足够的能力判定该产品是否需要、产品的质量与价格是否相符,所以必须由政府来作出判断和决定,谁好谁坏由政府说了算。
容易造成误区的地方在于,当市场上出现假冒伪劣产品时,政府为了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可能会采取审批的方式对企业进入某个市场的准入资格进行审批。同样,为了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政府对申请在资本市场上能够发行债券或股票的公司进行审批。审批制可能在市场极为混乱的短时期内对维护市场的正常运转,保护消费者或投资者的利益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审批制会弱化市场的功能,且与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具有本质上不可调和的矛盾,所以,审批制最终肯定不会导致规范市场的形成,也不会导致信用经济的建立。
不仅如此,长期来讲,审批制还可能最终破坏市场的功能,在产品市场上损害购销双方的利益,在资本市场上损害投融资双方的利益。拿资本市场来讲,投资者的投资偏好是千差万别的,政府的审批导致投资者失去了大量的投资机会。你说这个发行人风险大,不批准发行,我偏偏就想买这个高风险高收益的东西。其次,政府并不对其批准发行债券或股票的公司的资信和业绩负责,批准发行的公司的资信未必就一定有保证,即便批准时是好公司,也并非终身免疫,难保其以后不变坏。所以发行人是否被市场认可,或者在什么样的时点和价位上为市场接受,只能由市场说了算。
只有好的市场规则才能促使信用体系的建立
市场经济并不能在短期内直接导致信用经济的建立,一个坏的市场游戏规则和环境不仅不能起到优胜劣汰的作用,甚至会产生相反的作用。这样的现象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都可以得到验证。比如在自然环境中,江河湖海本来都具有自洁的功能,可以自动扼杀污染物,可是,当环境被过度污染,自然平衡被打破时,劣等植物的急剧繁殖会吸收所有的氧气,从而使其他生物迅速死亡。再比如,一条商业街上绝大多数商店是卖真货的,在好的市场规则下,少数卖假货的店很快就会被人发现,从而被市场监管者逐出市场。但如果多数商店都是卖假货的,那些卖真货的商店因为成本相对较高,而且也同样会遭到消费者的怀疑,结果要么是关张,要么也得与那些假货店同流合污。回到我们的资本市场,如果股票市场上充斥着弄虚作假的上市公司,真正的好企业或者因为不能体现其真实的价值而不愿上市,或者因为其经营成本高于那些作假的企业而难以生存,反而那些劣质公司如鱼得水,畅通无阻。这时候,市场所起的作用是优汰劣胜。
近年来,我们在产品市场上所取得的成绩,远远大于资本市场,稍作比较就可以发现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首先,我们在产品市场上的开放力度大于在资本市场上的开放力度。在产品市场上,政府不再审批哪个企业有资格生产某个产品,而是制定产品的标准,只要能够达到这个标准即可生产销售。在资本市场上,企业发行股票和债券都基本要靠审批。其次,在产品市场上,生产者有权根据自己的生产成本、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市场竞争战略等自行定价。但在资本市场上,由于体现资金价格的利率没有市场化,对于好的企业,因为发行人拿不到低利率高价格而不愿销售发行;对于差的企业又发不了,因为投资者享受不到高回报低价格,所以不愿购买。第三,产品市场上越来越多的产品制定了生产标准,但资本市场上至今仍很难讲清楚债券和股票发行、定价和退市的标准。第四、产品市场上″打假″的力度加大了,监管力度加强了。第五,这几年消费者消费素质的提高远比投资者投资素质的提高的幅度要大。我至今仍对资本市场上一级市场的暴利机会而耿耿于怀,因为这是培养投资者急功近利心理的一个重要根源。
信用是有价的。企业在市场上借款的利率就是企业信用在市场上的反映。在债券市场上,信用的价格就等于企业债券收益率与无风险利率(一般指该币种的国债)之间利差的折现值。要建立信用经济就必须要使讲信用的好企业获得好处,使不讲信用的坏企业受到惩罚。随着资本市场的产生和发展,对任何事情都喜欢量化的西方人早已发明了对信用进行量化的数学表达式,一个人或企业的市场行为都有信用记录,根据其过去的记录和对其将来的预测为其确定信用等级,并据此确定借款利率。因此,利率的市场化是信用体系建立的条件,也是资本市场发展和完善的前提条件。
在资本市场上,政府和中介机构的作用是必需的,他们的责任就是要帮助市场建立一个合理的风险和收益之间的关系,以便于投资人根据自己所能接受的风险来确定收益目标,选择投资对象和产品,同时也为筹资人分析筹资成本,合理确定价格提供参考依据。只有裁判和中介机构受到社会的信任,才能指望产生一个规范的市场。
这篇文章想表达的意思是:首先,信用是市场经济的伴生物,信用体制必须要靠市场的发展才能建立,行政审批的手段永远不可能最终建立起信用体系。其次,好的市场规则最终可以导致信用体系的建立;而坏的市场规则则会使优者变劣,劣者更劣。第三,好的市场规则是指保护优者,淘汰劣者,优质高价,劣质低价的市场游戏规则。
(寇日明,男,中国籍,1958年3月出生,工学硕士,理学博士,高级工程师,金融学教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历任国家开发银行国际金融局副局长、资金局副局长兼交易室总经理,三峡总公司改制办公室主任等职。现任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财务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