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体制转向市场社保体系初具规模
促进就业的积极劳动政策与向保障对象提供收入补偿的社会保障政策,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扩大就业既可缓解失业压力,又可增强社会保障的物质力量,而不断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则可实现更高远的社会目标与人的全面发展。
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同时关系着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
“十五”期间就业稳定增长,社会保障体系初具规模
“在过去的五年当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形成了比较好的促进就业体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劳动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张车伟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深有感触。
2002年10月29日,在中宣部出台的《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宣传提纲》的通知中(〔2002〕9号文件),首次提出了“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努力改善就业环境,支持劳动者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鼓励企业更多吸纳就业,帮助困难群体就业”和“鼓励和引导多种灵活就业形式的发展”的措施。这意味着,中国将由计划的就业体制转换为市场为导向的就业体制,形成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有管理的劳动力市场。
“2002年到现在,这样的就业体系一直发挥着比较好的作用,失业率一直没有升高,登记失业率一直维持在4.2%。”张车伟表示,在积极就业体系中也包含了社会保障政策,目前构筑了一个抵御城市失业下岗以及贫困的保障体系,基本形成以失业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为依托的城镇应对失业的保障体系。
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数据,到2005年9月底,全国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为10546万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385万人;1—9月,失业保险基金收入229亿元,同比增长16%,支出138亿元;前三季度全国共有605万人享受了不同期限的失业保险待遇;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7120万人,比去年底增加767万人;1-9月,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总收入3476亿元,其中征缴收入3019亿元,同比增收507亿元,增长20.2%,为近三年来同比增长的最高水平;全国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3341万人,比去年底增加937万人。1-9月基金收入982亿元,同比增长27.9%;支出755亿元,同比增长26.9%;全国工伤保险参保人数7810万人,比上年底增加965万人,全国有49万人次享受了工伤保险待遇。
“建设社会保障体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正在按照计划向着推进社会保障体系这个方向走”,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研究所医疗保险室主任关志强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的发展速度非常快,无论是养老、医疗还是工伤、生育,从覆盖人群的角度看,养老和医疗都过亿了,工伤虽然起步比较晚,但今年能够达到8000万人——中国的社会保险进展速度要比其他国家快很多。
进一步拓宽社保覆盖面,设计思路还有待完善
虽然到目前为止,享受社会养老保险的有1.6亿人,纳入医疗保险体系的有1.2亿人,失业保险能覆盖8000万人左右,但这一组数字,“无论是医疗保险、还是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其覆盖面都还不够大”,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院长洪大用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城市社会救助体系已经基本建立起来,但也还不完善,我国在“十一五”期间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任务还很重,必须根据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迅速发展的情况,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保障民生。
在2001年年中以前,享受城市低保的对象只有400多万人,到2002年,进一步扩大了覆盖面,初步实现了“应保尽保”。到现在为止,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覆盖了2200万左右的城市贫困人口。
“这样的一个政策体系的覆盖面还不够”,张车伟认为,城镇低保主要针对有城镇居民户口的居民,但是在城镇当中还有广大的进城农民工,他们既没有办法享受到失业保险,也无缘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并且,随着非正规就业的人群增多,在今后面临的挑战就是如何将保障的范围不断地扩大,覆盖更多的人。
张车伟介绍,社会保障一方面作为经济的“内在稳定器”,可以使经济周期得到平滑。
另一方面,社会保障制度具有稳定社会的功能。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一部分人因为竞争力强而获得较多的收入,而另外一部分人则会因为竞争力不足或其他原因而陷入贫困。社会保障制度可以通过立法,以社会保障税(或所得税)的形式将高收入者的部分收入集中起来,再以社会保障支出的形式转移支付给低收入者,使高、低收入者的收入差距减少。
“但从政策设计的角度来讲,一开始就没有包括非城市居民”,张车伟表示,如果包括这些人,城市低保难度非常大,操作起来也极为困难。但是城市低保应该逐渐向这方面改变,尽量将所有进入城市的人都纳入进来。
“十一五”是建立社会保障的黄金期
“‘十一五’期间是我国建立社会保障的黄金期”,张车伟表示,促进就业的同时,要着手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这个保障体系现在还比较小,在此期间应该考虑如何统筹城乡劳动力市场,建立能够惠及更多人的社会保障体系。
“如果这个问题在‘十一五’期间还不考虑的话,以后的机会就会越来越少,有利的条件便会逐渐地消失。”张车伟强调,从我国劳动力供给的状况来看,“十一五”是我国劳动力供给最为丰富的时期。今后,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转变,人口老龄化趋势严重,这些有利的条件就会消失。
“最大的问题还是制度改革,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待进一步努力”,洪大用表示,在“十一五”期间,应该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有必要对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整体思路进行更加科学、更加合理的反思,应当优先考虑建立面向城乡居民的、统一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完善各种专项社会救助建立以社会救助为主体的社会保障体系。
“下一步社会保障方面的改革,不仅要依靠政府主管部门,更多的还是各方的协调配合。”关志强总结说,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需要多个部门的协调配合才能够实现。政府职能部门主要作用是调查研究、为中央决策提供依据,这个事情本身就涉及到千家万户,各个利益阶层,不是个人或者部门所能够解决的。
“并且,我们不要指望搞单一的模式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掉”,关志强表示,在社会保障的建设中,实际上是多方承担责任,包括政府、企业和个人都承担一部分责任。同时,在保障模式的选择上不能指望一个社会保险就能解决所有问题,一定要选择社会保险、商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等制度有机衔接的模式,它是一种复合的保障体系,要保障人的基本生活问题,使大部分人面临的风险能够得到化解,这样才能与中国的国情结合起来。
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同时关系着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
“十五”期间就业稳定增长,社会保障体系初具规模
“在过去的五年当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形成了比较好的促进就业体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劳动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张车伟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深有感触。
2002年10月29日,在中宣部出台的《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宣传提纲》的通知中(〔2002〕9号文件),首次提出了“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努力改善就业环境,支持劳动者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鼓励企业更多吸纳就业,帮助困难群体就业”和“鼓励和引导多种灵活就业形式的发展”的措施。这意味着,中国将由计划的就业体制转换为市场为导向的就业体制,形成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有管理的劳动力市场。
“2002年到现在,这样的就业体系一直发挥着比较好的作用,失业率一直没有升高,登记失业率一直维持在4.2%。”张车伟表示,在积极就业体系中也包含了社会保障政策,目前构筑了一个抵御城市失业下岗以及贫困的保障体系,基本形成以失业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为依托的城镇应对失业的保障体系。
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数据,到2005年9月底,全国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为10546万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385万人;1—9月,失业保险基金收入229亿元,同比增长16%,支出138亿元;前三季度全国共有605万人享受了不同期限的失业保险待遇;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7120万人,比去年底增加767万人;1-9月,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总收入3476亿元,其中征缴收入3019亿元,同比增收507亿元,增长20.2%,为近三年来同比增长的最高水平;全国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3341万人,比去年底增加937万人。1-9月基金收入982亿元,同比增长27.9%;支出755亿元,同比增长26.9%;全国工伤保险参保人数7810万人,比上年底增加965万人,全国有49万人次享受了工伤保险待遇。
“建设社会保障体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正在按照计划向着推进社会保障体系这个方向走”,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研究所医疗保险室主任关志强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的发展速度非常快,无论是养老、医疗还是工伤、生育,从覆盖人群的角度看,养老和医疗都过亿了,工伤虽然起步比较晚,但今年能够达到8000万人——中国的社会保险进展速度要比其他国家快很多。
进一步拓宽社保覆盖面,设计思路还有待完善
虽然到目前为止,享受社会养老保险的有1.6亿人,纳入医疗保险体系的有1.2亿人,失业保险能覆盖8000万人左右,但这一组数字,“无论是医疗保险、还是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其覆盖面都还不够大”,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院长洪大用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城市社会救助体系已经基本建立起来,但也还不完善,我国在“十一五”期间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任务还很重,必须根据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迅速发展的情况,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保障民生。
在2001年年中以前,享受城市低保的对象只有400多万人,到2002年,进一步扩大了覆盖面,初步实现了“应保尽保”。到现在为止,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覆盖了2200万左右的城市贫困人口。
“这样的一个政策体系的覆盖面还不够”,张车伟认为,城镇低保主要针对有城镇居民户口的居民,但是在城镇当中还有广大的进城农民工,他们既没有办法享受到失业保险,也无缘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并且,随着非正规就业的人群增多,在今后面临的挑战就是如何将保障的范围不断地扩大,覆盖更多的人。
张车伟介绍,社会保障一方面作为经济的“内在稳定器”,可以使经济周期得到平滑。
另一方面,社会保障制度具有稳定社会的功能。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一部分人因为竞争力强而获得较多的收入,而另外一部分人则会因为竞争力不足或其他原因而陷入贫困。社会保障制度可以通过立法,以社会保障税(或所得税)的形式将高收入者的部分收入集中起来,再以社会保障支出的形式转移支付给低收入者,使高、低收入者的收入差距减少。
“但从政策设计的角度来讲,一开始就没有包括非城市居民”,张车伟表示,如果包括这些人,城市低保难度非常大,操作起来也极为困难。但是城市低保应该逐渐向这方面改变,尽量将所有进入城市的人都纳入进来。
“十一五”是建立社会保障的黄金期
“‘十一五’期间是我国建立社会保障的黄金期”,张车伟表示,促进就业的同时,要着手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这个保障体系现在还比较小,在此期间应该考虑如何统筹城乡劳动力市场,建立能够惠及更多人的社会保障体系。
“如果这个问题在‘十一五’期间还不考虑的话,以后的机会就会越来越少,有利的条件便会逐渐地消失。”张车伟强调,从我国劳动力供给的状况来看,“十一五”是我国劳动力供给最为丰富的时期。今后,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转变,人口老龄化趋势严重,这些有利的条件就会消失。
“最大的问题还是制度改革,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待进一步努力”,洪大用表示,在“十一五”期间,应该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有必要对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整体思路进行更加科学、更加合理的反思,应当优先考虑建立面向城乡居民的、统一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完善各种专项社会救助建立以社会救助为主体的社会保障体系。
“下一步社会保障方面的改革,不仅要依靠政府主管部门,更多的还是各方的协调配合。”关志强总结说,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需要多个部门的协调配合才能够实现。政府职能部门主要作用是调查研究、为中央决策提供依据,这个事情本身就涉及到千家万户,各个利益阶层,不是个人或者部门所能够解决的。
“并且,我们不要指望搞单一的模式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掉”,关志强表示,在社会保障的建设中,实际上是多方承担责任,包括政府、企业和个人都承担一部分责任。同时,在保障模式的选择上不能指望一个社会保险就能解决所有问题,一定要选择社会保险、商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等制度有机衔接的模式,它是一种复合的保障体系,要保障人的基本生活问题,使大部分人面临的风险能够得到化解,这样才能与中国的国情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