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技能轻视合同担心有病-沈阳农民工劳务市场见..
春节过后,大批农民工进城务工。记者近日连续在沈阳市内多处农民工劳务市场采访了解到,工作技能的缺失、合同观念的淡漠、自身医疗的毫无保障,成为农民工进城务工面临的三大难题。
缺乏技能 求职盲目
3月2日上午,记者在位于沈阳市大东区的沈阳劳动力市场外,遇到了一位刚刚找到工作的辽宁省建平县农民工王友海。这位42岁农民工刚刚托人找了个挖土方的活,一天工资25元。除去吃、住等各类花销,老王每天能剩下15元钱。这位朴实的中年男子告诉记者,同样是从建平县到沈阳打工的农民,会看图纸、能搞电焊的技术工,一天工资能达到40元。老王说,他也想学技术,拿高工资,可上有老,下有小,没钱参加培训。
在东北地区最大的农民工劳务市场--沈阳市和平区鲁园劳动力市场内2000多平方米的用工大厅里,记者听到农民工讲的最多的话就是"我能吃苦,找个力气活。"鲁园劳动力市场主任辛文学告诉记者,正月初四过后,进厅的农民工陆续增多,目前每天有近4000人在这里找工作,但由于农民工本身技术素质低,求职的成功率并不高。
看见记者在用工大厅内走动,一位挎着小包的女青年主动与记者打招呼。她叫张玲,今年19岁,来自吉林辽源。今年春节过后,她跟着同村好友来到沈阳。张玲说,"这儿的人太多了,我还是个“新手”,也没啥技能,能找到一份端盘子、洗碗的零活儿就行了。"
在用工大厅里,沈阳市于洪区强力通讯设备厂挂出告示:"招收做薄板的工人,月薪1000元"。可是来咨询的农民工绝大多数都没有这些技能,这让厂长董福地十分着急。鲁园劳动力市场主任辛文学说,前来鲁园市场找工作的农民工中,文化程度不高于初中的约占三分之二,具有电工、瓦工、厨师、驾驶、会计等技能的农民工不到总数的三分之一,大量农民工的技术和能力不适应用工单位的要求。
合同观念淡漠 用工双方受损
尽管3月初的沈阳天寒地冻,但是一些街道两旁的"地摊职介"并不冷清。3月2日中午,记者来到沈阳市五爱市场附近,来自河北、黑龙江等地的十几名求职者扎堆在马路边,来自河北迁安的打工者李洪刚说,"这里找工作,虽说没有正规的合同,但总比找不到要好。"
看着同村的老乡刚刚被一家单位招走,来自河北唐山的小伙子刘鑫很失望。他告诉记者,到正规的职介所求职的手续复杂,还要交纳一些中介费,而到政府开办的劳动力市场则人员太多,很少有一对一交流的机会,所以他才来这里。刘鑫说:"我们都不懂多少技术,在正规的职介所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
"地摊职介"没有正规的用工合同,正规的劳务市场同样如此。记者鲁园劳动力市场采访发现,大多数农民工务工都不签劳动合同。出来打工已有十几个年头的辽宁彰武县的农民曹健说:"现在出来打工的很多,工作不好找。老板要是提出不签劳动合同,咱也没有办法。"沈阳市总工会宣教部部长助理周伟说,由于没有合同保障,农民工不得不忍受恶劣的劳动条件,而用工者却可以借此降低用工成本。
鲁园劳动力市场主任辛文学告诉记者,不仅是用工者不愿签订劳动合同,农民工自己也有许多不愿签订合同的理由,农民工务工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和不稳定性,常常因各种原因中断工作。而大多数农民工外出务工时都没有经过技术培训,在从事诸如水暖、室内装修、厨师面案等要求一定技术的工作时未免"虚报掺水",有的农民工担心签订合同后,雇主会根据合同标准进行严格要求,使自身的利益受损。沈阳市总工会宣教部部长助理周伟说:"双方都不讲诚信,又使用工双方都受损失。"
生了病能扛就扛 医疗是后顾之忧
在沈阳市沈河区房产超市附近,三三两两的农民工身上挂着"木工""瓦工""油漆"等标志,等待雇主的到来。记者在人群中看到,一位50多岁穿着军大衣的木工,刚刚吃完自带的盒饭后,又拿出一些药片吃了。"有病了就用一些小药先顶着,实在不行才去诊所。"这位来自辽宁省西丰县的农民工叫吕志强,患有慢性胃炎。老吕跟着同村一个小工头干装修,没活儿的时候,常在街上找零工。老吕说,"来城里打工,没有家人的照顾,老伴在家特别担心我的身体,一旦身体垮了就全完了。"
老吕告诉记者,到城里打工,除了担心工资被拖欠,最害怕的就是生病去诊所,更别提去医院了。去一趟诊所,可能意味着至少一天的工钱没了。老吕对记者说:"去年春节在沈阳搞装修,活太累,发烧了,浑身没劲儿,就吃了一包一块多钱的银翘片熬着,但不顶事,最后到医院挂了吊瓶,花了500多块,一个月的工就算白干了,别提多心疼了。"
"很多农民工有病宁可一直扛着,也不来看病。"在房产超市附近一家诊所工作的医生李静说。尽管李静所在的诊所周围生活着不少农民工,但除了一些突发的肠炎类疾病,很少有农民工到诊所去就医。分析其中原因,李静认为,"主要是怕花钱,几乎所有农民工没有任何的医疗保障。"
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刘丽霞告诉记者,由于住宿条件、饮食卫生、工作环境方面条件都比较差,农民工的身体如同他们在城市中的地位一样,一直处于健康的边缘状态。特别是一些得不到及时诊断的隐性疾病,往往给他们带来一生的痛苦。刘丽霞说,加强对农民工的医疗保护,与提升他们的就业技能、规范劳动力市场用工秩序一样,是需要全社会长期关注、切实帮助解决的重大问题,这些问题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更显得突出。
缺乏技能 求职盲目
3月2日上午,记者在位于沈阳市大东区的沈阳劳动力市场外,遇到了一位刚刚找到工作的辽宁省建平县农民工王友海。这位42岁农民工刚刚托人找了个挖土方的活,一天工资25元。除去吃、住等各类花销,老王每天能剩下15元钱。这位朴实的中年男子告诉记者,同样是从建平县到沈阳打工的农民,会看图纸、能搞电焊的技术工,一天工资能达到40元。老王说,他也想学技术,拿高工资,可上有老,下有小,没钱参加培训。
在东北地区最大的农民工劳务市场--沈阳市和平区鲁园劳动力市场内2000多平方米的用工大厅里,记者听到农民工讲的最多的话就是"我能吃苦,找个力气活。"鲁园劳动力市场主任辛文学告诉记者,正月初四过后,进厅的农民工陆续增多,目前每天有近4000人在这里找工作,但由于农民工本身技术素质低,求职的成功率并不高。
看见记者在用工大厅内走动,一位挎着小包的女青年主动与记者打招呼。她叫张玲,今年19岁,来自吉林辽源。今年春节过后,她跟着同村好友来到沈阳。张玲说,"这儿的人太多了,我还是个“新手”,也没啥技能,能找到一份端盘子、洗碗的零活儿就行了。"
在用工大厅里,沈阳市于洪区强力通讯设备厂挂出告示:"招收做薄板的工人,月薪1000元"。可是来咨询的农民工绝大多数都没有这些技能,这让厂长董福地十分着急。鲁园劳动力市场主任辛文学说,前来鲁园市场找工作的农民工中,文化程度不高于初中的约占三分之二,具有电工、瓦工、厨师、驾驶、会计等技能的农民工不到总数的三分之一,大量农民工的技术和能力不适应用工单位的要求。
合同观念淡漠 用工双方受损
尽管3月初的沈阳天寒地冻,但是一些街道两旁的"地摊职介"并不冷清。3月2日中午,记者来到沈阳市五爱市场附近,来自河北、黑龙江等地的十几名求职者扎堆在马路边,来自河北迁安的打工者李洪刚说,"这里找工作,虽说没有正规的合同,但总比找不到要好。"
看着同村的老乡刚刚被一家单位招走,来自河北唐山的小伙子刘鑫很失望。他告诉记者,到正规的职介所求职的手续复杂,还要交纳一些中介费,而到政府开办的劳动力市场则人员太多,很少有一对一交流的机会,所以他才来这里。刘鑫说:"我们都不懂多少技术,在正规的职介所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
"地摊职介"没有正规的用工合同,正规的劳务市场同样如此。记者鲁园劳动力市场采访发现,大多数农民工务工都不签劳动合同。出来打工已有十几个年头的辽宁彰武县的农民曹健说:"现在出来打工的很多,工作不好找。老板要是提出不签劳动合同,咱也没有办法。"沈阳市总工会宣教部部长助理周伟说,由于没有合同保障,农民工不得不忍受恶劣的劳动条件,而用工者却可以借此降低用工成本。
鲁园劳动力市场主任辛文学告诉记者,不仅是用工者不愿签订劳动合同,农民工自己也有许多不愿签订合同的理由,农民工务工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和不稳定性,常常因各种原因中断工作。而大多数农民工外出务工时都没有经过技术培训,在从事诸如水暖、室内装修、厨师面案等要求一定技术的工作时未免"虚报掺水",有的农民工担心签订合同后,雇主会根据合同标准进行严格要求,使自身的利益受损。沈阳市总工会宣教部部长助理周伟说:"双方都不讲诚信,又使用工双方都受损失。"
生了病能扛就扛 医疗是后顾之忧
在沈阳市沈河区房产超市附近,三三两两的农民工身上挂着"木工""瓦工""油漆"等标志,等待雇主的到来。记者在人群中看到,一位50多岁穿着军大衣的木工,刚刚吃完自带的盒饭后,又拿出一些药片吃了。"有病了就用一些小药先顶着,实在不行才去诊所。"这位来自辽宁省西丰县的农民工叫吕志强,患有慢性胃炎。老吕跟着同村一个小工头干装修,没活儿的时候,常在街上找零工。老吕说,"来城里打工,没有家人的照顾,老伴在家特别担心我的身体,一旦身体垮了就全完了。"
老吕告诉记者,到城里打工,除了担心工资被拖欠,最害怕的就是生病去诊所,更别提去医院了。去一趟诊所,可能意味着至少一天的工钱没了。老吕对记者说:"去年春节在沈阳搞装修,活太累,发烧了,浑身没劲儿,就吃了一包一块多钱的银翘片熬着,但不顶事,最后到医院挂了吊瓶,花了500多块,一个月的工就算白干了,别提多心疼了。"
"很多农民工有病宁可一直扛着,也不来看病。"在房产超市附近一家诊所工作的医生李静说。尽管李静所在的诊所周围生活着不少农民工,但除了一些突发的肠炎类疾病,很少有农民工到诊所去就医。分析其中原因,李静认为,"主要是怕花钱,几乎所有农民工没有任何的医疗保障。"
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刘丽霞告诉记者,由于住宿条件、饮食卫生、工作环境方面条件都比较差,农民工的身体如同他们在城市中的地位一样,一直处于健康的边缘状态。特别是一些得不到及时诊断的隐性疾病,往往给他们带来一生的痛苦。刘丽霞说,加强对农民工的医疗保护,与提升他们的就业技能、规范劳动力市场用工秩序一样,是需要全社会长期关注、切实帮助解决的重大问题,这些问题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更显得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