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成功创业网 - 管理心理学 - 内驱力、客体关系和主体化

内驱力、客体关系和主体化

     造神活动是人类精神进化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表面上看来,造神
    
     是制造了一个有别于人自身的客体,而实际上是人通过造神把自己作
    
     为主体从一切对象中分离了出来。人类因此获得了自我意识,因为
    
     “自我意识只有在一个别的自我意识里才获得它的满足” (黑格尔,
    
     精神现象学)。这个“别的自我意识”就是上帝或者神的自我意识。
    
     或者换句话说,造神是人类试图摆脱完全自然状态的一种努力,这一
    
     努力还为人类精神的进一步进化,也就是无神论的出现留下了伏笔。
    
     在基督教中,神是无所不能的上帝,上帝不仅制造了人,而且还
    
     关注着人的一切活动,控制着人类发展的一些极重要的方面。对这些
    
     内容,我们可以进行另一种心理学上的解读。
    
     所造之神的特征反映了造神者的潜意识的愿望。每一个民族的神
    
     话里都有无所不能的神,潜意识里,人是希望自己无所不能,以便能
    
     对抗自然界里无处不在的危险与灾难。但在对神的实际态度上,东西
    
     方人有着根本的不同:西方人心中的神是人永远不能企及的,没有人
    
     信基督教或天主教是为了成为上帝;而东方人的某些神则只是人的榜
    
     样,可以通过修炼把自己变成神或仙或精。
    
     人与神的分离或者说主体与客体的分离为控制提供了条件。这类
    
     控制包括:似是而非的上帝对人类的控制;人类对环境的控制;人类
    
     在一定程度上对自己的控制;等等。
    
     人与神的关系就是人与自身的关系。
    
     精神分析从根本上来说是反宗教的。但在其最基础的结构和方法
    
     层面却使用了西方的造神式的心理模型,这个模型我们称之为客体化
    
     ——控制模型,亦即通过制造和分离客体的方法来凸显主体,从而达
    
     到主体控制客体的目的。精神分析在这一新的参照背景下的过程是这
    
     样的:弗洛依德试图把人的一部分精神活动从人的整体精神活动中分
    
     离出来,以便实现整体对部分的控制;他所做的主要工作是把人的部
    
     分情感客体化,为此他创造了一系列的词汇,来描述那一部分需要分
    
     离出来的情感的特征:俄底浦斯情结是人类情感的胚胎形态,人类一
    
     切情感的发端。这一发端的确定还为情感发展的线索提供了起点,从
    
     而使情感发展的全过程都置于被观察对象的地位,最终实现理性对情
    
     感的控制;潜意识也许被称为潜情感要更合适一些,弗洛依德天纵神
    
     明,连冬眠了的情感都不放过,为它取好了一个名子,以便在它从冬
    
     眠中醒来后的瞬间就用理性牢牢地抓住它。
    
     被命名了的非理性的客体便不再仅仅是非理性的客体。因为名子
    
     是在对客体的属性进行基本的、理性的判断以后产生的,而且命名活
    
     动本身也是理性的。非理性的客体有了一个名子,就等于它有了几分
    
     理性。精神分析产生治疗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患者对精神分析
    
     理论的概念的接纳。
    
     在弗洛依德时代,命名活动还仅停留在针对每个个体的情感内容
    
     上,如内驱力等,这就是精神分析学说早期发展阶段的所谓内驱力理
    
     论。由内驱力理论发展到客体关系理论,是精神分析史上划时代的进
    
     步。也就是说,在客体关系理论的框架中,人际间的情感活动被命名
    
     了。如客体分离、客体丧失等等。
    
     从弗洛依德造词的那一刻起,那些词所代表的情感就已经从我们
    
     的整体精神活动中独立了出来,变成了我们可以观察、分析和控制的
    
     对象。这就是西方人的造神模式的翻版:把自己的一部分意识活动取
    
     名为上帝,然后让这一部分监督另外一部分;表面看起来,是上帝在
    
     控制人类,而实际上是人类在借他的制造物——上帝——自己控制自
    
     己。那些被命名了的情感就是精神分析治疗中的上帝,它们为我们所
    
     造,又为我们所用——用于把我们内心涌动的非理性的力量置于理性
    
     的羁勒之下。
    
     我们重新归纳一下人类精神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主体
    
     与客体没有分离,人类还没有自我意识,在本能的驱动下从事各种活
    
     动;第二阶段是,用制造一个精神客体——神或上帝——的方法将主
    
     体与客体分离,主体被独立了出来,人类开始第一次有自我意识,也
    
     第一次不仅仅在本能的驱动下行动。这里增加的一个驱动力是,满足
    
     人类自己制造的客体的需要;虽然这一客体的需要依然是人类自己想
    
     象出来的,但仍然有着真实的意义。
    
     第三阶段是回归式的,主客体再次合二为一。这很符合中国文化
    
     中关于分与合的辨证法,更符合中国哲人们描述的“天人合一” 的
    
     境界。
    
     精神分析是人类精神发展的第二阶段的产物。在精神分析中,我
    
     们是把我们精神世界中非理性的成分充分客体化,从而达到控制的目
    
     的。
    
     在精神分析发展的大的社会文化背景上,工业化进程是贯穿始终
    
     的。到目前为止,人类所取得的一切科学和技术成就,都是在客体化
    
     ——控制模式下实现的。
    
     西方人从创神之日起,几千年来都处在第二阶段。所以现代科学
    
     技术发端在西方的文化土壤之上。有趣又有意义的是,中国文化似乎
    
     早在老子、孔子时代就已经进入了第三阶段,二千年来,中国的智者
    
     对人类以外的存在的态度都是将它们化入自己的腔腹胸襟之中,或者
    
     是将自己溶入山河星辰之内。他们从未将自己看成是特殊的一类,他
    
     们对客体的态度(如果还有客体的话),就是热爱、描述、把玩、赞
    
     美,然后再合为一体,我们可以称之为将客体主体化。他们满足于大
    
     自然的创造,不想再制造一些东西出来,更不用说对制造的东西进行
    
     控制了。这也许是著名的李约瑟问题的真正的答案:中国不是不可以
    
     作为现代科技的发源地,而是中国人不愿意那样做。在后来,中国人
    
     为此付出了极为沉重的代价。
    
     精神分析的最高目标不应是分析,而是整合。个人内心深处各种
    
     驱力的整合,人际关系中各种冲突的整合,以及最后,人的精神世界
    
     与整个大自然精神的整合。这就是所谓“天人合一”。在斯宾洛莎眼
    
     里,大自然本身就是唯一的神。
    
     内驱力理论、客体关系理论是精神分析发展已经走过的两个阶段。
    
     精神分析下一阶段的发展,必然是对客体化——控制模式的超越。
    
    



管理心理学 - 成功创业网

成功创业网·管理心理学 © 2006 - 2011 版权所有